《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第一篇:美学十五讲读后感由于假期闲时无聊,便在放假前在图书馆里拿了《美学四讲》、《沟通人神》两本书回家阅读,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在上学期,我听了一场马来西亚设计大师设计人,神,生,死的精彩讲座,之后产生了好奇之心,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奥秘,知道在形式上人和神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是找到了《沟通人神》一书阅读。
而读《美学四讲》,是因为它经常出现在各任课老师推荐书目之中,想必它一定是本良书,所以在图书馆里找到了它。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
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
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读后感《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800字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800字
《美学十五讲》是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魏明伦教授的著作,书中系统阐述了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本书进行读书笔记。
首先,本书对美学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是探讨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
魏明伦教授在书中对美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美学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评价,更是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究,这为读者深入理解美学奠定了基础。
其次,书中对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魏明伦教授通过对古希腊美学、文艺复兴美学、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美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美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
此外,本书还对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魏明伦教授对美的概念、美的属性、美的标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探讨,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学
的核心问题,从而对美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本书还对美学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魏明伦教授在书中提出了美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并对美学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美学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总的来说,《美学十五讲》是一本系统全面地介绍美学理论和方法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对美学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书中内容的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运用美学理论和方法。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七讲读后感看了第七章,深刻体会了玄学的"魅力"。
一篇看下去,心中隐隐约约有一个框架,但要细说,却发现深奥难懂,而且有一丝凌乱。
也许是并没有多过多接触哲学玄学的缘故,这篇读后感可能挖掘不出深沉的内涵,顶多只是把心中的框架理顺一下。
总得大体一章讲的便是空灵,也可以说是虚,以虚烘实。
也说明了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不同,即虚。
中国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空间意识,他所创造的世界,并非现实空间,而是一种"灵的境界。
"而第七讲主要是讲这个"灵"是如何超越空间。
第一,疏处走马。
在我的理解中,即灵的空间。
中国艺术无论从绘画、书法、建筑等来看,都提倡一个留白。
中国美学认为,大白世界有大美。
虚实是中国美学一大重要概念,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一理论认为,实是从虚中转出的,想象空灵,故有实际;空灵澄澈,方有实在之美。
正如老子所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正如围棋中的妙处往往不在有处,而在无处。
那个无声无色的虚无世界,其实正蕴含着世界的奥秘。
除此之外,中国艺术强调那个尽白空间的例子比比皆是。
熟悉的便是园林艺术。
在中国园林创造中,那个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惟其空,故有灵气往来,非园中之所有,即园中之所有。
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的空间,这正才有苏东坡笔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境无穷。
第二,蹈虚蹑影。
即影的空间。
个人觉得与灵的空间截然不同的是,灵是强调意境,而影是强调思想。
从庄子便开始的”白驹之过隙”的虚实力量,”你就随世界同在吧,像水一样流淌,像云一样飘渺。
没有执著,就有自由”的庄生晓梦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艺术。
这不仅是一个虚实问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看世界的方法,中国艺术家将世界虚化,抟实成虚,蹈光蹑影,中国艺术中充满了太多的梦幻空花、苔痕梦影。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三讲逝者如斯读后感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三讲逝者如斯读后感篇1:嘿,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我读了《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三讲“逝者如斯”的感想。
这本书就像是一盘美味的糖果,每一讲都让我甜到心里去。
这一讲,就像是一颗跳跳糖,让我的脑袋里充满了新奇的想法。
“小明,你读了这一讲有什么感觉啊?”同桌小红好奇地问我。
“嗯,我觉得啊,这一讲就像是时间的河流,流得飞快,让人捉不住。
”我一边翻着书页一边回答。
小红歪着头,疑惑地问:“时间的河流?那是什么呀?”“哈哈,你看,时间就像一条河,不停地流啊流,我们就像河边的小孩,想要伸手去抓,但总是抓不住。
”我比划着说。
“哦,我懂了,就像我们玩沙子,沙子从手里溜走一样。
”小红点头说。
“对啊,逝者如斯,就是说时间过得好快,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我解释道。
“那你觉得这一讲最有趣的是什么呢?”小红又问。
“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作者用了好多比喻,把时间比作河流,把美比作花朵,把艺术比作天空。
”我兴奋地说,“就像是我们画画,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表达我们的想法。
”“哇,听起来好美啊!”小红眼睛亮晶晶的。
“是啊,我觉得这一讲让我明白了,美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摸到的,它还可以是我们感觉到的。
”我认真地说。
“就像妈妈做的蛋糕,看起来好看,闻起来香,吃起来更甜!”小红开心地比喻。
“没错!就是这样!”我拍手叫好。
“那你觉得我们怎么样才能抓住时间呢?”小红好奇地问。
“嗯,我觉得我们不能真的抓住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珍惜它。
就像我们珍惜每一块糖果,每一次玩耍。
”我想了想说。
“对,我们要像珍惜糖果一样珍惜时间!”小红点头同意。
“是啊,这一讲让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小,但我已经开始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我总结道。
“小明,你说得真好!”小红夸奖我。
“嘿嘿,我们一起加油吧,珍惜时间,发现更多的美!”我握着小红的手,一起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
这就是我读《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三讲“逝者如斯”的感想,希望大家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和感悟。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空灵之美,须静听本书的第七讲标题即为灵的空间,而本篇也正是围绕着"灵"之美来写的。
第一章节主要写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的空。
在我看来,中国人对空的追求主要是因为由古至今有太多不满于现实生活的文人墨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精神的慰藉,然后便想方设法开辟能寄托精神的新空间,排斥现实中的功名利禄,希望走向一个无形而理想的世界,久而久之,便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叫"空"。
最典型的便如老子,强调"大用之空",希望人们关注空无的世界,我感觉这也可以理解为关注真实的心声,给自己的心灵留一块空白之处安置理想世界。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人们感到失意的时候,就不妨用"空"来安慰自己,在这个非真实的无形世界,尝到一丝丝生活的甜头,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误消极的,毕竟每一个人总得需要些理想,更何况这里的"空"非"无",其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有用之空。
中国画便是有用之空的很好的体现,它极尽白的妙用,填得太实了便只能算作墨团了,不能称之为画,譬如文章开头讲的画家,画美女画到最后就涂黑了,个人感觉中国画讲求的是一种意境,只需要用寥寥几笔,将构画中最核心的意象突出便行了,其余部分则留给看画者自由想象,让人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这大概也能称之为"灵"吧!空的思想在当今生活中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今很流行的一个词叫"佛系"也许是它的扭曲变性,佛系完全忽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身边的一切都随遇而安,而"空"是在现实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它不代表着不作为,不过是更强调给心灵留点空白的空间,也就是还可以有顺应心声的空间。
但是做人太实了也不好,做人太实,压力便会很大,国民太实,自杀率便可能上升。
文章的第二章节,是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庄子的观点是:随世界同在,没有执著,便有自由。
个人感觉这一观点也是为失意的文人墨客量身定制的,在经历了官场失意后,也许只有一句不再执著能让自己死心了。
2024年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2024年美学十五讲读后感《2024年美学十五讲》是一本非常精彩并且充满启发性的书籍,通过对美学的深入探讨,引发了我对艺术与美的思考,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十五讲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结合了丰富的艺术实例,使得这本书既具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愉悦与启迪。
首先,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美学史的回顾和各种美学理论的解读,作者将美学这个庞杂而深奥的学科呈现出来。
他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美学的起源、发展、流派、学派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让读者对美学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美学理论的比较和评述,这样我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和优劣,避免了因为各种观点的纷杂而迷失自己。
其次,这本书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案例分析,阐释了美学的应用价值。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美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等。
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学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并且深入思考为什么有些艺术作品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产生共鸣。
同时,作者还谈到了美学在教育、城市规划、商业设计等方面的应用,这让我对美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另外,这本书通过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和文学作品,给了读者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通过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话语,使得整个书籍更加具备权威性和深度。
同时,他还引用了很多的文学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诗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等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了快乐,而且也拓展了我的文化视野,增加了我对美学的理解。
最后,这本书还给了我很多关于美学的启示和反思。
在阅读中,我发现美学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它不仅关乎艺术作品的欣赏,更关乎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美学是人的情感和理性的统一,是人与世界的感性和理性的交融。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三篇《中国美学十五讲》是一本注重实践的美学教科书,作者张葆源先生精心梳理理解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美学发展史中的作用。
本书清晰地对比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美学哲理,更深一层地把握和回归中国美学的本质,以及个体的理想形象。
本书把西方的文化精神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当然这也是有一定的立场的,从中可以看出张葆源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热爱,他认为西方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虚无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物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是一种虚心学习和总结认真实践,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人,主张以他人为中心、以社会利益为重的主义文化。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分析,本书让我们对节约、有序、与和谐及其他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朴素简朴、实事求是、细微精湛的内涵。
张葆源先生用真诚、质朴、勤奋不懈的精神分析研究,让我们能够真正掌握到中国文化与精神中独特的美,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
本书将穿越哲学及西方思想的的本质区分成了“主义文化”和“反叛文化”,可见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执着与热爱,他认为西方文化比较虚无灵魂、反而由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人们追求“有物主义”,把以和谐和美化社会为目标的“有物主义文化”穿越整本书。
通过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解析,本书让我们不断对真诚、谦虚、坚定、和谐、有序等赋予自然美学色彩的学说性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个体的实现形态,来丰富文化的情怀与思路宽度,也使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理晰地把握住了传统美学的最具有说服力的象征。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2000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2000“真正的美学著作都是从实际出发“真正的美学著作都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脱离现实、空洞地描述一些表面上的东西。
”在《美学十五讲》中第四章第二节阐释了这个观点:“如果没有艺术作品,就很难想象有人类社会。
”不错,当我们处于远古时代,不能直接感受到太阳给予的温暖和光明;但生活其中的人们却可以通过雕刻图像来认识世界,解读自然和历史文化,欣赏大自然的壮丽与奇特。
同样,也只有将美与丑、善良与残忍进行对比,才使得更多人开始思考事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关系。
对于艺术家来说,即便所要创造的并非世俗意义上的美好,但它至少传达了内心最深处最纯粹的情感。
通常来说,能够看清楚艺术作品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以及利用自己的技巧去呈现它,便是评论者应尽的责任。
艺术总体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
而将对立元素混合融汇在一起的方法,则称之为“杂糅艺术”。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事物无非是形状和颜色。
”他提倡只看重外部结构而忽略内部本质的艺术是荒谬且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美必须具备内涵性或客观性。
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言道:“美不在表象,而在真理。
”虽然抽象派画家梵高认为:“美在眼睛不在心灵。
”显然,作者认为抽象派画家的审美标准比较低级。
但我觉得,所谓的评判者应该从作品本身去评断它的优劣,否则我们根据何物评定美丑?因此,最好让评委参与到作品之中,例如创作这幅绘画的画家,那么评选过程将变得简单而容易。
与抽象派画家相反,达芬奇却恰恰相反。
首先,达芬奇懂得将美丽与宏伟的建筑联系起来,以追求两者共同拥有的精神气息。
另外,他还懂得将主题与景物置放在一起,强调前后关联,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建筑物模型。
即便这个模型不是绝对真实的,但足以满足我们的视觉需求,对我们的审美带来影响。
由此可见,将抽象与具象融汇交织在一起,寻找新的艺术形态,便成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
至今仍有许多人不理解马克思是何人,但又怎能忘记他是十九世纪欧洲最杰出的革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生命,传承“美”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朱良志教授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美学,让我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如何在哲学的思辨中欣赏美,传承美,创造美。
全书以十五讲三个单元为划分。
前五讲分别从道家、禅宗、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
中国美学离不开哲学,道家“游鱼之乐”的会同万物,佛家“不二法门”的物我合一,儒家“逝者如斯”的时时如新,古代骚人的自怜精神,气化流行的气话哲学。
朱教授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从不同哲学角度上美从何来,什么是美,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让我对中国美学的根源有了更有层次、更加系统化的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以中国美学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学,我们的文字何尝不是在追寻生命超越的美。
生命超越最根本是尊重生命,回到语文教学,想要引导学生阅读美、欣赏美、创造美,就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
比如道家讲究物我相通的观点,是将自己融入到世界万物中之中,不分彼此。
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诗人何尝不是将自己融入自然,在物我相通的境界中看待自然、欣赏自然。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诗人与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朋友,这种与万物相融相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诗意的选择,其根本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对生命的尊重。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这句诗写出的不仅仅是景物,更些出了泉眼与泉水之间的无声之爱,树、阳光、池水之间的柔情。
这种写法,不是简单的拟人。
拟人只是局部的修辞,只是暂时地把事物看作人。
而杨万里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世间万物,在他的眼中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之间也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是物我相通,物物相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
再以美学的角度看待王维的诗,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抑或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都体现出中国美学中追求空灵淡远的境界。
这种以淡逸朴素代替绚烂堂皇,强调妙悟而贬斥技法的写法,根本上是源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虽然这种境界小学生很难体会的到,但诗中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种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学生应在阅读中有所感悟。
中间的五讲,朱教授继续带我们领略了“无言之美”、“灵的世界”、“永恒之美”、“以小见大”、“大巧若拙”这五个生命超越美学的形态。
而后面五讲则涉及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这五个美学的基本范畴。
美学为文学提供思想和方法论,《中国美学十五讲》为我打开了美学的视野,让我能够溯本求源,看到文字后面更本质的文化,品味中华文化中的生命超越美学,更好地将这“美”的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