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哲学观·王道与霸道》:中国历史上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学说孔子说:

《哲学观·王道与霸道》:中国历史上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学说孔
子说:
《哲学观·王道与霸道》:中国历史上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学说。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宪问》)。
霸的出现,是王室衰微的严重表现。
到战国时期,王霸问题发展为解决当时面临的历史任务——统一天下的两种政治学说。
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强调王霸之辨,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
依仗武力、假借仁义的可以称霸诸侯,凭借道德、实行仁义的可以王(统一)天下。
孟子认为,以力服人的叫霸道,不能使人心服,这是法家的主张;以德服人的叫王道,可以使人心悦诚服,这是儒家的主张。
荀子认为:“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王霸》),“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
天论》)。
王道“以德兼人”,霸道“以力兼人”。
和孟子不同,荀子力主王道,但不反对霸道。
不过他以霸道为次于王道的二流政治,故为他所不取。
法家代表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王霸之辦,主张王霸合一。
他说:“明君务力”,“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内以裁外”(同上《忠孝》),对内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对外以武力统一天下,即所谓“霸王之道”。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内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
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6、制民之产

放、侈:放纵放荡 辟、邪:不正
已:通“矣”,表示 确定语气 及:等到 于:在.....中 从:紧接着
罔:通”网“名词作 动词,用网捕捉。陷 害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 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 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 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 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 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 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 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
5、默写
(1)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2)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的是:谨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实行王道为什么要“制民之产”?不这 样做有什么危害?
要保证百姓有固定的产业,解决 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否则,老百姓 要么被饿死,要么做坏事。而“制 民之产”,就可以让百姓吃饱穿暖, 接受教育,“保民而王”。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之:助词,的
闻:使……听到
之:的
徒:徒弟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
“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之:代词,这件事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思想
孟子是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对王道与霸道的思想有着深入
的思考,在他的《孟子》中,他通过多种角度来透视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首先说的是王道,孟子认为王道就是要让人民感受到温暖和安宁,
心中满满的幸福感。
孟子说:“主张天下应治于义,道温而利,有神
明之天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王道应该是国家治理治于正义,道温
仁而同时又兼顾社会的利益,还有孟子把天放在首位,指出法令都必
须在天的同意之下,只有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让整个国家安宁而发展。
而利用暴力,或者以恐怖统治的方式将只能使得民不聊生。
其次,这里要说的又是霸道,孟子认为,霸道就是国家仗着势力去
控制其他国家,价值观上多是强非对弱,利用暴力,造成混乱,以致
残害百姓也是常有的事情。
孟子曾经说过:“霸者乱之凶兆,到于亡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霸道都是在乱害百姓,最后也将自己害死,
这里孟子无间的反映:暴力统治,不是个好策略,永远不可能让一个
国家持久的发展。
最后,孟子在总结他的观点,道出他的看法是“王者去暴,百姓多除,仁义之所以存者也”,他认为,王道的意思不仅仅是让民众服从,更要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仁义是支撑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基石。
所以,只有国家政法准确,才能让百姓满意,也能让国家走向发展与
繁荣。
总之,孟子认为,要让国家繁荣富强,关键是要坚持王道,而不是
霸道。
王道要服从天道,以仁义为支撑,公正准确的政治和法律,才
能带领民众走上繁荣的征程。
因此,拒绝暴力统治,推行王道,以此
应对任何挑战,才能让国家持续发展,让百姓有家可归。
管理思想中的王道与霸道

管理思想中的王道与霸道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对王道和霸道进行了多次辨析。
孟子在《公孙丑上》第三章中写道“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者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从以上论述可知,所谓霸道,就是以力服人;所谓王道,就是以德服人。
孟子认为: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
所以孟子主张王道。
中国古代,王道是管理思想的主流。
在现代管理学中也存在王霸两道,都是管理的一种思想。
王道管理思想主张领导者要善于用人,要善于指导,主要用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性。
霸道管理主要用评价监督手段管理,用惩罚、制造恐惧,使得员工按章行动。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兹·戴明博士应该是王道代表。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学说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
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其中,第七点要求领导者要帮助人们把工作做好,而非指手画脚的惩罚威吓。
第八点要求管理者应驱逐恐惧以使每一个人都能为组织有效地工作。
第九点要求拆除部门间的壁垒。
不同部门的成员应当以一种团队的方式工作。
第十点要求管理者取消面向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因为,质量和生产率低下的大部分原因在于系统,一般员工不可能解决所有这些问题。
第十一点要求组织取消定额或指标。
因为定额关心的只是数量而非质量。
人们为了追求定额或目标,可能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牺牲组织的利益在内。
第十二点要求组织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
人们渴望把工作做好,但不得法的管理者、不适当的设备、有缺陷的材料等会对人们造成阻碍。
第十三点要求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应不断发展自己,以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的要求。
归结以上几点,主要是要求组织重视企业文化和领导的作用,要营造一种氛围来积极地影响人们,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使人们树立起主人翁精神,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使人们发自内心地承担起对于组织成败的责任和义务。
古人形容国家对待人民的三种态度

古人形容国家对待人民的三种态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了三种国家对待人民的态度,分别是“王道”、“霸道”和“无道”:
1. 王道:王道是指国家以仁义道德治理天下,关爱人民,推行德政。
王道国家的君主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注民生,注重教育,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 霸道:霸道是指国家以武力和权势统治天下,强调国家的强大和权威。
霸道国家的君主通常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手段来维护国家的统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较为严重。
3. 无道:无道是指国家不以仁义道德和武力统治天下,而是放纵私欲,不顾人民的生死和疾苦。
无道国家的君主往往昏庸无道,暴虐残忍,对人民进行残酷的统治和剥削,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这三种态度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待人民的方式,其中王道被认为是理想的治理方式,而霸道和无道则被视为不道德的统治方式。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王霸之辨”论析

“王霸之辨”论析作者:夏福英许轩诚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5期[作者简介]夏福英(1982—)女,湖南资兴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经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孟子将“王道”解释为“以德服人”,将“霸道”解释为“以力服人”,有一定的偏颇性。
孟子以后,“贵王贱霸”思想长期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本文还原“三王”与“五霸”的真实历史,并列举了战国时期、两汉时期、唐代初中期、宋元时期、清初与晚清时期关于“王霸”或“德力”的讨论。
今日我们对待“王道”与“霸道”问题,不能完全以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之是非为是非,而应借鉴汉代王充“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宋代陈亮“王霸并用,义利双行”、元代赵汸“既尊德教,也尊實力”的政治思想主张。
古代“王霸之辨”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是:作为一个国家主体,单纯的“德教”政治思想路线或单纯的发展“实力”的政治路线,皆不可取,而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以德服人;以力服人;贵王贱霸;王霸并用;义利双行[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1763(2023)05-0122-07Abstract:Mencius interpreted “Wang” as “convincing people with virtue”and “Ba” as “convincing people with force”, which is somewhat biased. After Mencius, the ideaof“considering Wang superior to Ba” has long been the mainstream view in academic circles. This article restores the real history of the “San Wang” and “Wu Ba” which means the “Three Kings and Five Overlords” and lists the discussions on the“Wang-Ba” or “Virtue and For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Han Dynasty, the early and mid-Tang Dynasty,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the earl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day, we cannot treat the issue of “Wang”and “Ba” entirely on the basi s of the views of Mencius, Dong Zhongshu, Zhu Xi, and others,but we should draw on Wang Chong’s“laying equal stress on literary and martial arts, and virtue and force can be sufficient”,Chen Liang’s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Wang and Ba, and righteousne ss and benefits will go parallel”,and Zhao Yancheng’s political view that respected both virtue and force. The ancient “Wang-Ba” brings us the following thoughts and inspirations: as a sovereign state,neither a purely“virtuous”political ideology nor a purely“forceful” one is desirable. It is advisable to combine the two.Key words: convincing people with virtue;convincing people with force;considering Wang superior to Ba;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Wang and Ba;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s in parallel2016年8月29日,《北京日报》(理论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对“王道”的一个误解》的论文。
何谓霸道,何谓王道

何谓霸道,何谓王道按古人的说法,霸道是与王道相对待的。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和以理服人,是就两者的根本区别而言。
以力服人确属霸者的共性,但是在春秋时代,即使霸道也须假仁义而行,五霸在以力服人的同时,尚能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至战国法家的霸术,则武力之外,已经不再需要任何理由;但行王道者有理也必须有力,不然天理或正义仍难得以伸张。
霸道崇尚权术和武力,推行快速地“强国之术”(《史记·商君列传》),其所标榜的原则宗旨(如尊王攘夷、富国强兵)并非不美,但往往只是对内盘剥对外掠夺的旗号,惑人耳目的幌子而已,目的全不在此。
即以春秋五霸的霸业而论,其效果也仅是部分地伸张正义,达到国际间局部和短期的安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纷争造成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霸道的政治理念和方法,为法家学派所继承和发展。
春秋五霸的兴兵约盟,尚能以信义矫世,至战国法家,则全变成以智术欺骗,武力征服的方式,帮助赢秦达到“囊括四海”“君临天下”的目的。
中国向有崇尚“大一统”的思想观念,但是怎样实现大一统和实现怎样的大一统,却是更为原则的问题。
因此历史上对此一结局的评价始终是毁大于誉的。
王道崇尚仁义和礼制(仁爱之心正义之行见于修养的谓之道德,见之于行政的谓之德政;见于法律定为制度的谓之礼制),道德的标准高于事功的追求(王者先德而后事),重在通过争取人心归附的途径谋求社会的长治久安。
王道思想是由儒家针对霸道的政治理念和行为而提出的政治主张。
“尊王攘夷”的霸道虽然功不可没,但其间搀杂了太多的私利,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因而被孔子讥为“不知礼”,还批评管仲“小器”。
孟子见齐宣王,不言“齐桓、晋文之事”,以示其“贵王贱霸”的立场。
实则是认识到霸道不足以从根本上救治春秋战国时代礼坏乐崩,战乱频仍的衰乱局面。
而奉行王道主张,并非就不计利害,轻忽功利,而是将功利建立在更加符合人道更为深远合理的坚实基础之上,最终目标,仍然是要“一天下”,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适合人类生活的理想政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
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
它的基本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
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这是认为“以力假仁”犹胜于不假。
他说:“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告子下》)这是说今天诸侯连“假仁”也作不到了。
从孟子对五霸有所肯定的容来看,也表明孟子王道与霸道的问题,主要是在提倡仁政。
总之,王道与霸道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其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实行仁政。
王道强调以仁义治政,以教化施民,以行德政、顺民心为立国之本。
主行王道者的共识是:政以德为本,失德必失政。
德以民为本,为国者,得民则治,失民则乱。
故曰:“得民心者得夭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持王道论者,深知民意不可违,民利不可废,民安则国泰,民乱则国危,民怨沸腾者必不久长,故而主为政之道在于得民。
得民必先德民.必须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在中国历史上,王道渊源于
孔子的“仁”的思想,孔子主为政以德、以仁义治天下。
孔子特别注重人伦关系.提出了一整套伦理道德和治政原则。
孟子把孔子的“仁”的思想推广到政治领域,并得出一套治政理论。
他认为,性善(人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四端)是王道的基础.在治国问题上,他主一要富民,“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二要教民,“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见《孟子》)霸道的主要特征是:崇尚武力、刑法、权术、权势等统治手段,为政以刑,为政以力,为政在君。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假仁者王,王不待大。
”王道不一定需要广大的土地,霸道一定是大国,一定要有大量的土地。
土地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基础,可耕种的土地越多,国家拥有的粮食就越多,就可以供养更多的士兵,建立一支更庞大的军队,这就为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霸道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把社会财富控制在国家手里。
富国通常与强兵紧密相联,富国可以强兵,强兵必须富国,只有国家财政有充裕的财富,才会有经费来扩大军事力量和应付战争损耗。
所以霸道一方面靠兼并战争和开辟田野来扩大土地,一方面通过财税聚敛增加国库财政收入。
3、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王道与霸道
我们现在来析论王道、霸道之短长,当然要持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态度。
王道,强调政以仁政为本,以仁义治天下,以教化施万民,借重人类在的精神力量,治民平天下。
其宗旨和目的,无疑是为了维护以君主为核心的少数统治者的利益而驯化、奴化人民,其仁义道德要义亦以这一宗旨和目的为准则,这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使然,在今天看来也有
其不足之处,王道以仁为本.重视人的尊严,注重从正面对人积极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引导,用仁义去感化人、善化人际关系,对道义高度弘扬、执著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这在客观上对于社会的发展稳定,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传统道德精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然而,纵观整个治政史,王道之“以仁义治天下”过于理想化.王道的理想当时就不见用于世。
春秋五霸,干戈四起,战国七雄,合纵连横,弱者之肉,强者之食,无非霸道.事实说明,利欲流行、逐利忘义、“礼崩乐坏”、天下纷争的状况,仅靠仁义道德是无法解决的。
霸道,主要靠采取严厉的手段,靠权与势、刑与力,利用外在的力的震慑,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使天下臣服,达到立国定邦、图霸兴业的目的。
主霸道者无不与“性恶论”相关,撇开其他争议.就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表露和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同行为而言,确实在人性之中、在人群之中存在恶的方面、恶的部分,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种邪恶是道德和仁政的力量与手段所无法改变或克服的,而使用霸道的手段和方法却可制止。
但历史上行霸道者多偏行极端.弃仁专刑,弃德专力。
他们把人性和人类之中恶的一面普遍化、绝对化,否定道义的存在和人们对道义的追求,认为只能用刑与力、威与权迫使人们就、臣服,靠法、术、势统制执掌天下。
汉代贾谊在《过论》中一针见血地归结出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一论断击中了霸道弊病之要害。
但就其以民在中国古代治政史上,用德治多而刑治少的,是五帝之政;刑治、德治参半的,是三王之政;用刑治多而德治少的,是五霸之政;纯用刑治,立峻法,行苛政,虽暂时强盛而不久灭亡的,是之政。
历史
证明,王道或霸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偏执一端,偏离正道,终招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