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昌宁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四月考 历史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云南省昌宁县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四月份考试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
”材料中的“他”是()A.梭伦 B.克里斯提尼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2.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当是()A.日本门户打开了 B.改革时代到来了C.民主政治建立了 D.扩张战争开始了3.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实行公地公民制B.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体制C.中央设立大藏省和太政官作为最高行政机关D.实行班田收授法,征收租庸调4.安徽某县由“日日窝窝头,月月难见面(白面),三月吃顿肉,乐得赛过年。
”转变为“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主要原因是()A.国家给了大量的救助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扩大了企业自主权5.(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
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
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
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
”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有一定的弊端6.下图反映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在其措施中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C.连坐法 D.改革社会风俗7.彼得一世曾说:“这场战争是花了三倍时间读完的一所充满血腥而又危险万分的学校。
2018-2019学年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A.父子B.兄弟C.平等D.大宗与小宗2、下图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生动写照,使用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A.先秦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3、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④逐渐强化地方管理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4、他即位后,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自己身边的亲信、秘书等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他在位期间,该朝代出现强盛局面。
他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5、据载,明清时期,徽州“商贾四处,滇、黔、闽、粤、豫、晋、燕、秦”,“足迹几通宇内”。
故当时有“无徽不成镇的谚语”。
由此可知当时()A.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已形成B.国家鼓励工商业的发展C.徽州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徽州商人导致市镇兴起6、下列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的新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外资企业出现C.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D.中国土布市场日渐萎缩7、从维护国家统一角度讲,左宗棠在历史上最杰出的贡献是()A.主张向西方学习B.编制新式军队C.率兵收复新疆D.兴办洋务企业8、下图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其发展高潮大概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民国初期C.国民政府前十年D.抗战时期9、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起了积极作用。
他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B.西方先进科学技术C.西方兵器制造技术D.西方历史地理知识10、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势力B.改革内容都有创新之举C.无论财产多少,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担任各种官职D.都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11、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①它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②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③它直接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④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④12、“我以我自己以及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然后戴上王冠。
历史-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市级统测(期末)文综试题

云南省保山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市级统测(期末)文综试题24.“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此材料旨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对地方形成直接控制B.宗法制推动了对同一文化的认同C.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宗法制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性25.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列“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这一主张( )A.获得普避认同B.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C.强调依法治国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6.西汉初年,统治集团认为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
这一认识有利于( )A.实现儒家核心思想B.稳定统治秩序C.防范诸侯叛乱D.避免丞相专权乱政27.宋代城市中娱乐的场所称为“瓦子”。
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举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坊界限被打破C.上层社会的燕乐需要D.土地政策的调整28.1867年,总理衙门指出,华商投资外轮企业或自买、租赁轮船交洋商代理,“将来必为洋人所挾持,自不如显为告谕,任从买卖,则其权尚可归华商自主”。
同年,清政府允许华商购买新式船只,从事国内各口岸及涉外航运贸易。
这一政策( )A.落实了“商战”思想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激发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有效抵御了西方列强的资本入侵29.1905年,袁世凯督练的北洋新军在直隶河间举行阅兵,给各界官员和私下受邀观摩的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慈禧太后得出的结论却是,必须从速打击最有才干的袁世凯,以防备汉族大臣控制军权。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推翻满清政府的必要性B.防范军人干政的紧迫性C.满汉之间民族矛盾尖锐D.清政府的军事改革成效显著30.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保山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一、三、四;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1.1.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目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 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
故答案为A项。
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
2.2.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
这表明宋代A. 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B. 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C. 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D. 权力的管制对市民的时尚作出让步【答案】D【解析】材料“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表明民间行为推动了政府政策的转变,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服饰的变化,没有涉及阶层流动,A不正确;B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本思想,C不正确。
3.3.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A. 商品经济发展B. 封建教育发展C. 君主专制强化D. 思想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占主导地位,而民办书院日益减少,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制日益严密,故C 项正确;表格中民办的比例减少了,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排除;BD项包含在C 项之中。
2024届云南省保山市昌宁一中高三一诊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4届云南省保山市昌宁一中高三一诊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这种“插队”的做法带来的客观效果是A.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D.激化了不同邦国的矛盾2.《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写道:“大多数美国人认为,18世纪后期宪法通过后就有民主了。
但在1787年,选举权仍有严重限制,之后才逐步开放给无产白人、非裔美国人和妇女,直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批准才彻底放开。
实际上,对南部黑人投票的各种设限意味着,充分选举权还要等到1965年《选举权法》的通过。
”由此可见A.民主必须通过法治进行保障B.美国民主一直具有很强的阶级性C.美国的民主之路遥远漫长D.分权制衡是美国民主的本质特征3.下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A.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中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C.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D.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变化情况4.帝制的崩溃成为20世纪初期世界政治走向现代的重要一幕。
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宣统皇帝下诏退位②德意志帝国走向崩溃③俄国沙皇专制结束④土耳其废除素丹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5.商代出土的青铜器,礼器居多,大多凝重庄严,配以繁缚、神秘的饰纹。
云南省昌宁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含答案)

云南省昌宁一中2018-2019学年度11月份考试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分卷I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鲁迅书评:“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此书应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2.史学界一般认为,纸张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
下列各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民间传说B.某家族的家谱记载C.官方史书记载D.汉代墓葬里发现的西汉纸张残片3.1921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道:“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
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
”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 )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B.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价值C.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D.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4.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代婚姻观理学色彩浓厚B.明代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C.明代政府鼓励寡妇改嫁D.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5.我们要透过《诗经》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最好是依据其中的( )A.风B.大雅C.颂D.小雅6.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发展了进化论关于“发展”的理论,并从民主革命的立场出发,对之进行改造,使之与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依据进化哲学的理论,论证民权革命是世界历史进化的必然规律。
材料主要意图表明( )A.进化论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B.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进化论论证革命取代改良的必要性C.民权革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共同发展趋势D.资产阶级革命进程呈现出曲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7.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最终引发了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云南省保山云县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考试 高三历史

绝密★启用前云南省保山云县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考试高三历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1997年6月30日午夜12点,香港回归中英双方防务交接仪式上,中方指挥官高声念到:“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
这一瞬间标志着()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诞生B.中国结束半殖民地社会C.祖国统一迈出重要一步D.香港不再是国际自由港【答案】C2.它是民国以来至当时,甘肃农业改良与推广最好的时期,各种农业改良与推广机构普遍建立起来,形成了以省农业改进所为中心,农林部和中央农产促进委员会督导,省农业推广委员会领导和县农业推广所具体负责,由农会和合作社与农家相联系,比较缜密的农业改良与推广系统。
甘肃农业发展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北洋军阀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D.新中国成立初期【答案】B3.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说:“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
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这里的“国内战争”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答案】B4.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
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
”这反映出()A.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B.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C.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D.康有为无法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答案】D5.“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中,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又发生另一变化,这种新形式的突出的特点表现在投资银行家开始成为在经济事业中居支配地位的人物。
”材料观点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A.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B.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C.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答案】C6.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
云南省保山市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云南省保山市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文物可以承载历史。
下图的文物反映了A.农业雏形B.手工业发达C.贫富分化D.采集狩猎2.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相似点是()①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会议②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③建立战后世界统治新秩序④促进了世界的长久和平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
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
”此国王是A.胡夫B.伯里克利C.汉谟拉比D.穆罕默德4.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
这说明A.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B.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C.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D.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5.如表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A.南方经济繁荣B.民族交流频繁C.都市生活繁华D.科技文化昌盛6.下表是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变化表。
对该表的描述,较为正确的是A.战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B.新经济的出现促进了90年代经济增长C.70年代经济增长率最低D.五六十年代罗斯福新政推动经济繁荣7.美国人民把来克星顿当作美国自由独立的象征,赞誉它是“美国自由的摇篮”。
这是因为()A.美国独立战争从这里开始B.大陆会议在这里召开C.《独立宣言》在这里发表D.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在这里发生8.国际关系中,“斗则俱损,合则多赢”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合则多赢”观点的是A.一战前三国协约军事集团的建立B.凡尔赛条约构建一战后欧洲新秩序C.大萧条时期,各国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D.欧洲联盟的建立9.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其先后顺序是①创办轮船招商局②《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③建立中华民国④创办《青年杂志》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10.下表是联合国成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它反映出A.中国人民所追求的民族复兴得到大国支持B.世界人民所期盼的国家间的平等终于实现C.二战的惨烈后果增强了人类维护和平的意识D.成立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所有战胜国的利益11.“第一条……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云南省保山昌宁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四月考高三文综历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吏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
其目的是()A.压抑士族,广辟才路B.加强考察,赏功罚罪C.精简机构,提高效能D.惟才是举,用人所长2.《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3.华盛顿说:“我的看法——各州必须选出众望所归的代表参加大陆会议,并赋予该机构绝对权力”,否则“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多头怪物,一个异质体”。
华盛顿的目的是()A.确立总统的行政权B.实行参议员选举制C.实行三权分立D.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5.“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
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
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
”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B.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D.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6.2013年8月1日,俄罗斯批准斯诺登(美国中情局人员,揭露美国监控别的国家的行为)在俄临时避难一年,美国对此“极度失望”,并宣布取消9月初奥巴马和普京的会晤。
这一现象说明() A.俄罗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发出挑战B.美俄两极争锋的国际格局再度形成C.“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D.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形成7.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晴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
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A.社会生活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C.社会思潮的角度D.社会群体的角度8.1901年,梁启超在其《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史分成三个阶段,或者叫三个中国,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这反映出梁启超()A.以中国中心史观反对欧洲中心史观B.从中外关系的角度建构中国通史框架C.是以全球史观研究中国史的第一人D.不赞同把中国史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9.下图仪器主要装置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大圆环组成,其中的一个叫做“赤道环”;另一个叫做“赤经双环”。
双环中间有窥管,观测时,将窥管对准某颗待测星,然后在赤道环和赤经双环的刻度盘上直接读出这颗星星的位置值。
该仪器的发明者是()A.张衡 B.沈括 C.郭守敬 D.僧一行10.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11.巴黎公社在1871年4月发布法令:未经司法代表批准,不得进行逮捕;禁止非法搜查民宅与征用物资,违者逮捕。
尤其禁止任何对人身自由的侵犯。
这反映出巴黎公社()A.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B.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C.完善了法国法律制度D.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12.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
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
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分卷II二、非选择题(13.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塞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14.“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情境一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材料一材料二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
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
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
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
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明史·食货·茶法》材料三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
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
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
——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情境二远洋帆影——浩浩新航路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2)“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依托情境一、二,以两条路的共同之处为切入点,请你以“之路”为题,论述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毛泽东说:“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完结了。
因为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他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材料一中红场阅兵发生在哪一事件中?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迫使希特勒转入战略防御的重要战役是什么?该战役有何意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下”,劳动者与资本家“所得的各自部分”“实在未能公允,实在应谋改革”。
美国经济学家韩讷在其《经济思想史》中对《资本论》逐一进行批判,但他在谈到马克思“以‘历史概念’观察资本”时,认为马克思“对产业状况有精密分析……颇有价值”。
材料二在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先后在《译书汇编》、《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
朱执信在《民报》(1907年)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
朱执信指出:“顾自马尔克(马克思)以来,学说皆变,渐趋实行,世称科学的社会主义。
”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
——李军伟、张瑜《从精英到大众——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三“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