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认识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唯理论 经验论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割裂两者关系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 夸大感性 认识而轻 视理性认 识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 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 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 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 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 完整、正确的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 ,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 。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 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王 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 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原》第二章(2013年版)

《马原》第二章(2013年版)

2. 如何检验? 实践的结果与预期目标是否一致是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尺度和标准 3. 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 逻辑证明是实践 标准的重要补充, 但不能取代实践标准。
(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它 的唯一性 。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指它 的条件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 含义:P80 2. 特性: 第一,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四,多维性
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深 刻性。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判 断
鱼是用腮呼 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 的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二者的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 革命的运动。 ——列宁
二、认识的本质 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观点: 唯心主义先验论: 回忆说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流射说、 影像说、白板说、蜡块说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所有的唯物论者都是反映论者!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 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自学)

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谢 谢 大 家 !
约翰·开普勒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
1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2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 域的对象。
.
3
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
13
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价值体 现的是满足主体的需要。
真理指导实践满足主体需要,在真理指导 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指导实践、再认识、教 育和激励功能上。
真理和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
14
实现目的,接受检验,获得发展。
.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直接、形 象的,理性认识是间 接、抽象的;感性认 识只能认识片面、现 象,理性认识才能认 识全体、本质。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 识,感性认识有待于 发展到理性认识。
二者互相渗透。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觃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观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观、认识观和真理观)
主体对客体有能 动的改造作用。
客体对主体有制 约作用。
主体和客体之间首 先是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还 有认识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也 存在着价值关系和 审美关系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果
39
判断:运用概念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作出
肯定或否定断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40
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已知 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41
演绎推理:从一般推知个别
机器没有生命; 计算机是机器;
18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 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 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认识按其性质有正确和错 误的区别。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
19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真理与价值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3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
10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 的方向。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11
2)实践为解决新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材料,使新的科学理论得以形成。
结绳记事
12
3)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 手段,推动认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 主体和客体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现实地联结在 一起,才能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 实践决定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目的性、选择性和 创造性。 ▲ 实践创造着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提高着人的认识 能力,使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够不断深化。
34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经典作家论认识的过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 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 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毛泽东
们认识的。
28
庄子是中国古代相对主义哲学家,
3.不可知论
相对主义是他的哲学基础。他从相对
主义出发,走向不可知论。在《齐物
庄 子
论》中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
夭”。 在《德充符》又说“自其异
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
万物皆一也”。
29
(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
计算机没有生命。
所有的人都必将死亡; 张三是人;
张三必将死亡。
42
归纳推理:从个别推知一般
● 天文学是科学,它是反映天体的本质和 规律的系统知识。
● 生物学是科学,它是反映生命物质的 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 ● 科学是反映一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系统知识。
43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 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 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 则能够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列宁
47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 参与和指导。 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 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 深刻地感觉它。 —— 毛泽东
7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书示自律》
8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9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毛泽东
21
1.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 行认知或回忆。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22
1.唯心主义先验论

子: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颐:知者,吾之所固有。
柏拉图:知识就是回忆。
笛卡尔:真正的知识只能来源于人的天赋观念。
23
2、唯物主义认识论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4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 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中介系统(物质中介、精神中介和语言 符号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5
认识主客体的相对性:
我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我 明月装饰了我的窗户 我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事物存 在的条件,才能使它具有的特性充分呈 现于主体面前。
另一方面,只有在实践中,主体的感 官才能与事物的属性发生直接接触,从而 获得对于该事物的认识。
表象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映象。
(3)特点:直接性、表面性、形象性
37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1)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对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 的认识。 (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 断和推理。 (3)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 深刻性、抽象概括性。
38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性、本质的反映。
洛克:“白板说”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 验上面的。
25
3.不可知论
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
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
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
观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割裂了主体和客体的联
系,夸大了认识的局限性,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 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笛卡尔 斯宾诺莎 教条主义 洛克 经验主义
50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 富的感性材料——基础和前提
李时珍
竺可桢
马克思
51
(2)运用理论思维和逻辑抽象,消 化加工感性材料——正确途径
开普勒
第谷
52
第谷和法拉第的遗憾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 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 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 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 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他的学生开普勒,精于 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 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与些类似,法拉第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 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 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 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 可见,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掌握十分丰富和合乎 实际的感性材料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性,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31
A.摹写性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B.创造性
模写 选择
主体
建构
客体
创造
认识
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32
(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
以实践为基础的
——在认识本质的问题上坚持了实践 观点,克服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消极反映 论的共同缺陷。
33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之所以是能动的,就在 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35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段。
36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和特点
(2)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5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 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
16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 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17
(三)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相对独立性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但认识活动发展变化又 有其自身的逻辑,要遵循认识自身的规律。认识 的内容也有自身的理论逻辑。 认识可以在实践之先指导实践;也可以在实 践之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再认识,即反思。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相比较自然因素和人的 物质因素而言,人的精神与智力因素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越来越大,认识的相对独立性也逐步增强。
44
认识和实践关系示意图
感性认识
表 象
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
方 案
知 觉 感觉
实践
中试
45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 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 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 ——列宁
46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