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及在军事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物联网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医疗、智能家居、物流等领域。
然而,在军事领域中,物联网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能为军队提供更加精确、高效、安全的服务。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包括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智能控制等诸多方面。
在军事领域中,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智能感知物联网技术通过连接传感器,能够获取到场地环境、目标等信息。
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就可以分析出敌方的位置、数量、行动路线等。
这不仅仅可以增强军队的情报收集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指导战术选用。
例如,在海上战斗中,通过连接舰艇上的各种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附近的海况,获取敌舰的位置、速度、航向等信息,从而更好的进行编队和打击。
二、智能控制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还有着智能控制的应用。
例如在无人机作战中,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无人机和用户端,实现实时监视、指挥和控制。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智能控制的无人机,能够更加灵活地避开敌方防御设施,同时更加精准地打击敌方目标。
三、智慧后勤物联网技术在军队后勤保障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后勤物资的快速调遣、防止漏发、提高物资利用率等好处。
例如,通过连接装备与维修库,可以随时掌握装备情况,及时进行修补,提高保障效率。
四、军民融合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军民融合中的应用也开始显现。
军民融合能够实现联合研发、共享资源、优化军队结构等好处。
例如,在联合作战中,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军民无缝衔接,提高联合作战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中还有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安全问题,通过物联网进行通信传输都需要在网络层面加密保护等等。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会影响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其在提高军事效率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物联网及其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及其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含义、基本特征、架构、解决方案等知识,以及物联网设计的关键技术,说明了物联网目前存在问题,最后对物联网在军事上的应用作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物联网军事应用1 物联网的含义1.1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可以这样描述:通过条码、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人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实时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信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位置、任何事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并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 物联网基本特征物联网具有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特征。
一是广泛应用各种感知技术,即全面化感知。
物联网上的物体安装了多种类型传感器,可捕获物体及环境等不同的信息,并形成不同格式的,具有实时性、周期性的数据,便于被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二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即实时化互联。
互联网是物联网技术重要基础和核心,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并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三是具有智能化处理能力,实现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即智能化控制。
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信息,适应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
1.3 物联网的架构从技术架构上来看可分为三层:一是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
其作用相当于人的神经末梢,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二是网络层,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三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其与行业需求结合,以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4 物联网解决方案物联网解决方案最典型的有两种:欧美的EPC系统和日本的UID系统。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摘要: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相关的嵌入式系统为人类社会的服务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使各个领域在经营和服务过程中效率更高更加便捷。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类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整合与提炼,这种技术通过采集物理世界信息,利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将信息整合,并呈现给使用者,使用者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采集的信息相融合,进而实现人与物、人与人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融合与交互。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以及指数性发展,这项技术目前已经更广泛地应用到了消防救援队伍及部分军事单位中。
当今,我国的相关单位已经普及了营区的监控设备,同时配套研发了相关的信息系统,通过可视化的信息建设来提高队伍的正规化管理。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军事领域;应用前言统一标识体系是物联网信息实现跨系统、跨平台和跨行业互连共享的前提条件,而标识管理服务平台是实现基于标识应用系统互连互通的有效途径。
当前,民用物联网标识体系较健全,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并不断发展,已能较好地满足民用物联网标识管理的要求。
而基于军事物联网的统一标识体系和标识管理平台的构建还处于空白,无法实现军用装备物资的精细化管理,以及与民用标识管理系统的兼容。
因此,需结合军事物联网发展的契机,规划军事物联网标识体系(MIIS),设计军事物联网标识管理平台,构建标识体系能力框架,从而实现标识注册、查询、解析和发现等精细化管理。
军事物联网标识体系能力构建对于提升军用物资信息标准化水平,加强军地信息交流统一,提升我军后勤装备(后装)保障业务管理精度和效率,提高战时供应保障能力和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1总体思路军事物联网标识体系能力构建中,体系的兼容性、安全性和扩展性等要素既是体系构建的内生要求,又是体系能力快速形成的重要保障。
秉承军民融合设计理念,借鉴国家物联网标识体系,梳理军队现行物资分类编码等标准规范以及现行军事编目系统已有数据,基于军事物联网特点,军事物联网标识体系能力构建分为以下3个步骤:1)构建军事物联网标识体系,快速形成标识编码、标识承载和标识服务等标准性文件;2)建设军事物联网标识管理平台,依托军事编目系统数据,提供注册管理、标识申请、标识分配、标识解析和数据管理等集中化的统一服务能力,并网络化部署运行于军事物联网;3)面向各级管理机关、使用单位和业务应用等用户,逐步迭代完善标准规范和服务能力,推进标识体系能力生成。
物联网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物联网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案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物联网这一新兴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各个行业领域,同时也逐渐进入了军事领域。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军事实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一、智能防空系统智能防空系统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防空装置,可以用于监测和识别来袭的敌方飞机、导弹等飞行物体,并及时发出警报和防御措施。
该系统通过不断收集、处理和分析各类相关数据,实现对空中目标的准确定位和追踪,从而大大提高了军队的防空能力和作战效力。
二、智能化装备管理系统随着现代军事武器装备技术的不断升级,各种高科技装备正在成为军队装备的主流。
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智能化设备与网络连接起来,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智能化装备的远程监控、维修和管理,提高了装备使用效率和可靠性。
三、智能化战场调度系统作战行动的协调和指挥是军事实力的核心。
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设备与人员通过信息网络互相连接起来,实现多元化的战场指挥和调度,有效提高了指挥系统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提升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四、智能化后勤保障系统现代化战争所需的后勤保障工作十分重要,涉及到军队在作战过程中的补给、维修、医疗和物资管理等方面。
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个部门、车辆、设备、人员等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联接,实现后勤保障系统的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率和可靠性。
五、智能化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提供各种与作战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辅助军官进行战略决策,提高了军队的智能化和决策效率。
例如,通过对敌方装备和人员的视频监控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了解敌方军队的动态和实力情况,为军队作出更加智能和精准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综上述,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案例不仅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益和实力,也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相信这些智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必将为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建设添砖加瓦。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作者:肖二永, 杨斌, 戴浩来源:《物联网技术》2012年第01期摘要:为了进一步满足当今信息化战争中高精确性、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的战场信息需要,文中通过分析物联网的概念,研究了物联网的定义、本质和特征。
阐述了物联网的基本构架,展望了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典型应用,最后提出了对于军队物联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物联网; RFID;军事应用;信息化战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1-0082-04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Military FieldXIAO Er-yong, YANG Bin, DAI Hao(Bengbu Navy Petty Officer Academy, Bengbu 233012, China)Abstract: Information war demands several urgent problems of high accuracy, high reliability and high-timeless battlefield inform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he essence and features of the IOT are discussed. The basic network architecture of the IOT and its military application are introduced.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OT are proposed.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OT); RFID; military applications; information warfare0 引言物联网被许多军事专家称为“一个还未探明储量的金矿”,它对现有军事信息系统格局的影响绝不亚于互联网,因而势必触发军事变革的又一次启动,将使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作战方式发生新的重大改变。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军事系统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军事系统中的应用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其中包括军事系统。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为智能化军事系统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军事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价值。
一、智能感知与监控1. 多感知节点的建设传统的军事系统中,监测和感知能力通常受限于人力资源的不足。
而引入物联网技术后,可以通过布置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实现对军事系统各个方面的实时监控和感知,如地理信息、环境温度、气象条件等。
这些感知节点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和传输,极大地提升了边界监控和侦察警戒的能力。
2. 数据汇聚与分析物联网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可以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汇聚到一个中央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智能化军事系统中,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发现异常情况和预测潜在威胁,提高军事作战的侦察能力和反应速度。
二、智能决策支持1. 情报共享与分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军事系统中的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实现更高效的合作。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各个层级和岗位的指挥员可以实时了解战场情况,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出相应的决策。
这将促进指挥与控制的协调,增强整体行动的效能。
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指挥员快速获取、分析和利用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为其提供决策建议。
这种系统可以通过算法和模型进行无人机调度、兵力部署等决策过程的优化,提高军事行动的效果。
三、智能装备与设施管理1. 智能设备监控与维护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装备和设施与网络连接,实现对其监控和运行状态的实时追踪。
通过传感器的应用,可以对装备的性能指标、能耗水平等进行准确监测,并及时进行维护和修复,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 精细化资源管理在智能化军事系统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实现对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通过对各个设备和装备的实时监控,可以准确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剩余数量,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军事物联网技术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中的研究与应用

军事物联网技术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中的研究与应用军事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军事装备系统进行连接,实现对装备的远程监控、指挥、控制和数据交换等功能,提高军事装备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信息化战争指挥管理。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是指将民用装备技术融合到军事装备保障中,提高军事装备的质量、维修效率和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维修成本和维修周期。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与军事物联网技术具有紧密的关联,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装备远程监控和指挥利用军事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装备的远程监控和指挥,通过互联网将装备的状态信息传输到指挥中心,实现远程监测和操作。
同时,在战场操作中,也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实现远程指挥作战。
这种远程指挥和监控方式,可以实现对军事装备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各军兵种之间也能实现联合作战。
2.装备自动运行和维修军事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装备的自动化运行和维修,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装置,实现对装备的实时监测和维修,可以有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装备的使用效率和精度。
同时还可以实现装备的自动化维修和更换,提高军事装备系统的维护效率和降低成本。
3.装备数据管理和分析军事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装备数据的实时管理和分析,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装备运行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可以帮助现场决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战斗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装备使用中的潜规则或优化方案,提高装备使用效率和战斗效能。
综上所述,军事物联网技术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军事装备将不断智能化、自动化,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将日益凸显。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概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军事领域也不例外。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军事装备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提升军事信息化水平,增强军事力量的实战能力和战斗力。
本文将从物联网技术的概念、特点、军事领域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第二章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现状2.1 空军领域目前,物联网技术在空军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飞机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
在飞机上安装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可以实现对飞机状态、气象数据、地面目标、电子战目标等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同时,在飞行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飞机与地面指挥系统的实时通信,提高指挥效率和作战效果。
2.2 地面领域在地面领域,物联网技术在军事卫星、智能化地面作战装备、信息化平台等方面应用广泛。
例如,在部署军事卫星时,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卫星的远程监控、维护和管理,确保卫星的正常运行。
智能化地面作战装备可以借助传感器、无线通讯模块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目标的实时监测和指挥控制,极大地提高了地面作战效率。
2.3 海军领域在海军领域,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是智能化舰船和深海探测设备。
借助传感器、无线通讯和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舰船状态、海洋环境、敌情态势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处理,提高作战效率和生存力。
在深海探测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深海环境的多维监测、浮标的远程控制和气象预报等功能。
第三章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优势3.1 提高军事信息化水平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军事装备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提高了军事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军事指挥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地理环境、气象等复杂情况的全面感知和分析,为作战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
3.2 提高作战效率和作战能力借助物联网技术,军事装备可以实现自主联网和智能化操作,在作战中更加高效和精确地完成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及在军事应用物联网概念一经问世, 立刻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工业界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物联网技术的推广不仅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器, 为产业开拓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 也对现有军事系统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
当前, 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已经嗅到了这股浪潮的气息, 纷纷制定标准、研发技术和推广应用, 以期在新一轮军事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
早在1999 年, 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 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
2003 年, 美国国防部力推RFID 条码识别技术, 使之为世界所知。
2005 年11 月17 日, 国际电信联盟( IT U) 发布了《U 互联网报告2005: 物联网》IT 。
该报告的发布, 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物联网时代的即将来临。
2008 年10 月, 欧洲物联网大会在法国召开。
2009 年6 月, 欧盟制定并公布了包括标准化、研究项目、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14 点行动计划。
日本则制定了EPC 系统国家发展战略, 并提出了U Japan 计划, 将传感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项目之一。
韩国提出U-Korea 战略, 计划2012 年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
新加坡也公布了“ 智慧国2015” 的战略蓝图。
我国对物联网发展也高度重视, 已将其摆在了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
2009 年11 月3 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发表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及早部署后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 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 发动机’ 。
”然而目前对于物联网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物联网的许多关键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构建方法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与模式, 这对于中国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而言, 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
因此, 研究物联网技术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对于我军规划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物联网的概念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不断涌现, 人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断的深入, 物联网的概念随之产生, 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早在1995 年比尔丒盖茨在其《未来之路》一书中已提及物联网的概念, 但是迄今为止, 在世界范围内, 还没有形成共识。
1. 1物联网与传感网1999 年麻省理工学院( M IT ) 提出物联网概念: 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射频识别( 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这个概念, 主要是从技术层面上, 对物联网的构成要素做出定义, 突出了物联网是由各种信息采集设备互联而形成, 但是其中缺乏人、物之间的相联、沟通与互动, 缩小了物联网的外延, 容易让人们将物联网与传感网( WSN) , 或者与基于RF ID 的EP C 系统混为一谈, 导致很多人误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模块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网络, 它可以借助于节点中内置的形式多样的传感器测量所在周边环境中的热、红外、声纳、雷达和地震波信号, 并且传感器网络有着与传统网络明显不同的技术要求, 前者以数据为中心, 后者以传输数据为目的。
所以, 无线传感器网络并没有赋予物物连接能力, 更不具备与物理系统连接并且控制物理系统的能力。
传感网络仅仅是采集和传递数据, 并没有涉及到物联网中的核心控制技术, 因此, 它不能涵概物联网的概念。
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数据采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物联网的开发, 是物联网关键技术之一。
1. 2物联网与M2M 2005 年,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 IT U ) 的定义, 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T 2T ( T hing t o T hing) , 人到物品H2T ( Human to T hing ) , 人到人H2H ( Hum an t o Hum an) 之间的互连。
这里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 需要H 2T 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 H 2H 是指人与人之间不依赖于个人电脑而进行的互连。
[ 4] 利用物联网才能解决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没有考虑的, 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
有些学者在讨论物联网中, 常常提到M 2M ( M achine t o M achine) 的概念, 将物联网等同于M 2M 。
在广义物联网中, 不仅有机器对机器即M 2M , 也包括机器与人( M 2P) 、人与人( P2P ) 、人与机器( P 2M ) 之间广泛的通信和信息的交流。
而在这个物联网中的物( T ) , 可以定义成可获取各类信息的终端, 可以是传感器、ID ( 有源、无源) 、手机、RF 摄像头、电子望远镜、总之, 可以感知到人类需要的各种信PC 、GPS 等。
此外, 也会有一些人工智能的终端。
息的终端, 都会被连接到这样的一个泛在网上。
这里所说的泛在网, 几乎囊括了当代各种网络, 如固网、无线移动网、互联网、广电网和各种其它专网。
靠这些网络的整合把各种终端和人联系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取得任何服务的物联网。
因此物联网的概念要比M 2M 的概念更为广泛。
1. 3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2009 年1 月, 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 智慧地球” 构想, 其中物联网为“ 智慧地球”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后已对“ 智慧地球” 构想提出积极回应, 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智慧地球所指的“ 智慧” 体现在3 个I( 3 I) : 更透彻的感知( Instrumented) , 更广泛的互联互通( Interconnected) , 更深入的智能化( Intelligent ) [ 5] 。
这三个方面是形成物联网的重要特征, 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为了便于理解, 图 1 给出了物联网与其他网络之间的关系[ 6] 。
2009 年8 月, 温总理提出了“ 感知中国” 的概念。
参考文献[ 7] 将其概念归结为: 人类用心感知地球, 把地球上万物( 也含动植物、天气等) 以各种方式给我们的信息用物联网捕获到, 并把这些信息综合分析, 最后经过人类智慧再制定出各种策略和计划等去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改善人类的生活, 也会去善待地球。
归根结底, 物联网是一个用人类智慧制造的各种终端、设备、网络联结起来去获取各种信息, 并把这些信息经过人类加工, 为人类所用的网络。
1. 4对物联网本质的认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物联网的本质依然是网, 其概念是互联网概念的延伸和拓展, 但是物联网中的物, 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入网络中, 而应该是具有一定智能的, 可以主动地接入网络, 并且可以与网络中其它的物或者人进行信息交流, 并获取相应的网络服务的终端。
在真正的物联网中物和人都可被看作是网络的终端用户, 应该具有相同的地位, 网络只是依据物和人对信息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的服务。
仅仅将物接入网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 这一点是判别物联网和互联网的重要依据。
上述广义上的物联网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但不是说建设物联网都要大而全。
“ 智慧星球” 也好, “ 感知中国” 也罢, 都是各个国家根据国情提出的建设目标与发展策略。
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应用目的的物联网建设都要因地制宜, 根据需求和投资规模不同选择不同的终端和网络以及数据处理中心, 选用不同的网络技术和终端。
对于军队而言, 更要结合军事斗争的需要, 正确认识物联网的内涵, 诠释出适合军队建设的物联网概念, 在现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 选择重点方向, 规划军队专用的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及早占据信息优势, 以确保赢取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斗争的胜利。
2物联网的构架物联网的构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 不同的应用系统提出了不同的体系结构[ 8, 9] 。
图2 给出了物联网的基本构架。
事实上, 物联网是一个有三层架构、没有统一组合的一种网络结构。
不同的应用都可以由不同网络结构组合而成, 例如RF ID+ 互联网、传感器+ 传感网+ 互联网, 有时与有线网络连接, 有时与无线网路连接, 因此它的网络结构是不固定的、非常灵活的组织结构。
在军事应用中, 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 不同的军事任务设计相应的网络结构。
图2物联网的基本架构3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随着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潜在应用, 尤其是受到信息化战场联合作战需求的强力牵引, 使得物联网建设日益紧迫地提上议程。
物联网军事需求的核心, 重在围绕战场态势感知、智能分析判断和行动过程控制等因素, 使系统实现全方位、全时域、全频谱的有效运行, 从而破除“ 战争迷雾”提高战场对己方的透明度, 全面提, 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这里首先介绍两种当前正在研制中的典型的应用系统。
3. 1联合蓝军态势感知系统“ 蓝军跟踪系统” BF T ( Blue F orce T racking) 是美陆军21 世纪旅及旅以下部队作战指挥系统( F BCB2) 的一个子系统。
在西方国家的军事语言中, “ 蓝军” 指代“ 友军” “ , 蓝军跟踪系统” 即是一种由单兵、车辆或飞机携带使用, 实现友军定位、识别的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
2003 年的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首次在陆军地面部队、海军陆战队和盟军部队的坦克、战车和直升机上装备了1200 多套“ 蓝军跟踪系统” FBCB2/ BF T ) , 传递和显( 示每个用户的位置信息, 为旅及旅以下各战术层提供近实时的指挥控制能力, 取得了显著成效。
“ 联合蓝军态势感知” JBFSA) 计划是美军在BFT 基础上设计的未来发展计划。
按照联合部队司令部( JF COM ) 的定( 义, JBF SA 是由各系统或跟踪设备及数据传输介质提供数据搜集和综合能力, 其目的是获取、报告和共享蓝军身份、位置、状态和意图信息。
从美军的JBF SA 发展计划来看, 美军打算针对现有BF T 的不足之处,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建立“ 无缝隙” 的联合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系统, 真正实现三军互联、互通、互操作, 增强部队协同作战能力。
综合利用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智能识别、海量信息处理等技术, 可将战场的各个要素如人员、车辆、装备、武器、卫星、雷达、地面传感器、空中监测器、导弹、后勤保障等联系起来, 组成有机的整体, 使指挥人员及时获取并处理信息, 加强对战场的控制, 使作战人员能够了解战场态势、人员分布情况, 加强协作, 避免误伤, 做出正确的战斗决定,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打击效益, 使军队具有更有效的大纵深、高立体、全方位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