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架结构

合集下载

传统木结构建筑构架解析

传统木结构建筑构架解析

传统木结构建筑构架解析作者:马贻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31期摘要:我国木结构建筑具有显著的特色,无论从基础、木架结构、墙体围护、屋顶形式还是装饰方面都富有自己传统特色。

中国古建筑非常重视造型与空间的变化,运用木材、石材、砖瓦、琉璃等建筑材料创造出不朽之作。

木结构构件在建造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形式和功能,对承载、抗压、受剪方面都有宝贵的经验,体现传统木结构建造技术的巨大成就,是我们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宝贵财富。

Abstract: Wood frame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feature in terms of foundation,wooden structure, wall enclosure, roof forms or decorative aspects of the rich own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Chin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hanges in shape and space, the use of wood, stone, brick, glass and other building materials to create immortal works. Wooden structural compon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its form and function, has valuable experience in the bearing, compression, shear, and embody th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wooden structure was built, is a valuable asset for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关键词:木架结构;传统特色;形式和功能;装饰细节Key words: wooden structure;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form and function;decorative details中图分类号:TU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118-030 引言目前,我国木结构建筑有待更进一步的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精湛、造型瑰丽、传统价值丰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和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的结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支撑结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的主支撑结构是“柱檩枋”,即柱子、檩条、枋头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柱子为承重的主要部分,檩条则起着连接和固定的作用,枋头则承受梁架归力和传递荷载的作用。

第二,墙体结构:古代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墙体结构主要采用了木骨架墙和夹石墙两种形式。

木骨架墙是将木架结构搭建好后用竹子或者木板覆盖,再涂上泥土或灰泥,形成古代建筑独特的抗震、防火、保温等功能。

夹石墙是在木架结构上用石块堆砌而成,既能起到支撑墙体的作用,又能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第三,梁架结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梁架结构主要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两种形式。

榫卯结构是通过日本敲打和卯榫技术将梁架按照固定的方式组装拼接而成。

斗拱结构则是采用了木构造上一个叫作斗拱的结构同时,梁架结构采用剪力、弥散等原理,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耐震性和美观性。

第四,装饰结构:古代中国木结构建筑的装饰结构也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檐角、垂花、彩画和雕刻等,这些艺术手法不仅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采用的结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起到了实用性和美学价值的作用,也为人们把握了古代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掘了人类智慧的深度,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多彩线条。

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

中外建筑史考试重点

绪论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5、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墙不承重,室内可自由分割;门窗可任意开设,以适应不同环境。

(3)抗震性好:榫卯连接有一定的活动性,可有效抗震。

(4)施工速度快:木材比石材更易于加工。

(5)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1)木材资源缺乏、且易遭受火灾;(2)难以满足大而复杂的空间需求。

(1)斗拱的主要构件:栱、斗、昂。

(2)四个作用:结构作用度量单位装饰作用建筑物等级的象征。

1、单体建筑的外部组成: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单体平面构成要素是间5、单体建筑的整体特征: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体建筑,平面轮廓和结构简明;真实:建筑结构一目了然;有机: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割空间的作用,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平面、结构、造型三者不可分割。

单体建筑的屋顶类型:(1)庑殿顶(四坡顶、四阿顶)歇山顶悬山硬山攒尖处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出发点:古代儒家、道家都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一)善择基(二)因地制宜(三)整治环境(四)心理补偿隋代:宇文恺---隋代东西都城的规划、设计与营造者。

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明代:蒯祥、徐杲等---明代初期建筑名家、北京宫城设计者。

蒯祥主要负责了总体规划和布局,徐杲负责了明代故宫三大殿的重建。

第一章穴居(黄河流域)代表性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大房子巢居(长江流域)构木为巢代表性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面积180多平方米)——我国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

后期演变——干阑式建筑。

原始社会小结奴隶建筑社会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夏末都城——斟?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我国已知最早最验证的四合院实例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春秋: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作为诸侯公式用过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封建社会前期秦:(1)秦咸阳的布局:摒弃传统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围广阔地区大造离宫别馆。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漫步走的专家”汉代形成唐代成熟宋代精致化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明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体系1、高度的连续性和成熟性。

从孕育到发展历经曲折,但一直延续下来。

清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夏、商、西周(BC2070—BC771)东周(春秋、战国)(BC770—BC221)秦汉(BC221—AD220)三国、两晋、南北朝(AD220—AD581)隋唐(AD581—AD907)五代、北宋、辽、金、南宋(AD907—AD1279)元、明、清(AD1271—AD1911)夏朝二里头宫殿的廊院建筑2、建筑的多样性与建筑主流(木架建筑)基本分类: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毡包----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窑洞----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井干----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主流:木构架建筑福建土楼,黄土高原窑洞,西藏穷结县藏族住宅3、建筑材料:为什么要以木材为主?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山西应县释迦塔(应县木塔)(辽), 比萨斜塔前后花费了近一百八十年的时间。

4.立面构成轮廓特异:大屋顶、高台基、屋身(1)、大屋顶1.形态深远的出檐2.凹曲的屋面3.反宇的檐口4.翘起的翼角5,突出的脊饰6丰富的瓦件作用: 1排水《考工记》:“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

”2:调节阳光《西都赋》:“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

”3:结构稳定4等级作用九种等级制度高低序是:吻据北宋李诫著《营造法式》“鸱尾”条记载:“汉记柏梁台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行什(猴)-斗牛-獬豸-押鱼-狻猊-海马-天马-狮-凤-龙--仙人骑鸡(2)、台基作用1防水避潮:2稳固基础3调适构图4扩大体量5调度空间6等级标志7独立建坛北京明清故宫保和殿后踏道及陛石(3)、玲珑之屋身4.平面布局:(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斗拱的功用——用伸处的拱承受上部之荷栽,转于下部立柱之上,是大建筑物所必用的)5.建筑装饰彩色施用于内外构件之表面是中国建筑传统之法二、建筑观念1. 不求原物长存(材料的不可耐久性)2. 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制裁、重布置规制3. 玄学的影响《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架结构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台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台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斗、栱、昂。

北京故宫。

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形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五门五院。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纵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纵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纵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纵向结构,是一种沿建筑进深方向布局的木架构造形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柱直接承檩,以穿连柱。

这种构造方式使得柱子小而密,类编织体,抗风剪能力强,空间小而多,灵活组合性高。

其次,纵向结构的承重方式为纵架承重(进深方向),以纵向一榀梁架为单位,榀榀以横向枋相连。

这种承重方式与横向的抬梁式结构有所不同,其承重构件主要沿着建筑的进深方向布局。

此外,在纵向结构的建筑中,除了檩木连接外,在厅堂或次稍间敞廊的前门柱、前充柱、后充柱及后门柱,均有纵向的枋木相连,而次间、稍间的厢房中则只有门窗之上的枋木相连。

这种连接方式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结构空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木结构的建筑优势

中国木结构的建筑优势

中国木结构的建筑优势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优势有哪些(一)取材方便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曾是气候温润、林木森郁的地区。

加之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虽然加工非常粗糙)。

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制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二)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

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随意开没。

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足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备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特别大的潜能,许多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架建筑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塔(两者均为辽代建筑,建成已千年)都能。

能很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四)施工速度快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

所以欧洲古代一些教堂往往要花上百余年才能完成,而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十几年。

嘉靖时承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3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百日)就重建完成。

(五)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历史上也有宫殿、庙宁拆迂异地重建的例子,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体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卸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图形探解清式廡殿木架结构(上篇)

图形探解清式廡殿木架结构(上篇)

图形探解清式廡殿木架结构(上篇)图形探解清式廡殿木架结构(上篇)文章来源:吴德元博客作者:吴德元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1日图形探解清式廡殿结构之基座檐柱篇开博一年多,算了算,写了二十多篇有关明清式斗拱的博文,题目由图形详解、、到图解、、,这回叫探解了。

题目叫详解的差不多所有图形虽是新做的,但在做的时候图的形状、尺寸都有出处,有据有典可查。

到了题目用图解,就加入了点个人的理解和推断。

现在开始清式廡殿的图形探解,其中的个人理解推断可能要更多些。

这也有个缘故,你不可能在书中找到所有细节,不可能拆开建筑去测绘,但既然是用设计语言虚拟重建,又要有每一个细节的合理,就给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说法。

在往后的博文中,出现个人推断结论时我尽可能给出说明,以免造成误导。

在看着书本建造宫殿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困惑,在以后的博文中也一并写出来,和网友探讨。

好,切入正题,从这个廡殿的底部开始,先说基座。

这是一个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一书中的‘九檩单檐廡殿’为蓝本做的基座。

书中关于基础部分的具体介绍远比我做的模型要复杂的多,柏木地丁、小夯灰土、檐垛墩、金垛墩、方砖墁地等等。

由于本文主要探解的是廡殿的大木结构,不是廡殿的施工设计复原,所以就简化了一些元素,我的廡殿是从地平以上开始建造的。

我还是先从简单的介绍开始。

基座的前后左右是踏跺,这个九檩单檐制式廡殿的前后踏跺是‘连三踏跺’。

基座两边的是单踏跺。

单踏跺的两边是垂带,中间是踏跺石。

连三踏跺是四条垂带拢着三组踏跺石。

传统建筑中的踏跺形式还有:抄手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等,根据建筑的大小制式不同而定。

上图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基座外沿的名称叫法,角上的叫埋头柱脚石,它的上边是好石头,基座周边上沿是阶条石,阶条石下边的叫陡板,垂带下边的叫象眼。

基座上排列安放四十个柱顶石分出我们这个廡殿建筑的间隔、面阔和进深。

柱顶石,宋时称为柱础。

图中柱顶石上的方孔叫海眼,是和柱子的管脚榫相配的,如是圆孔,则叫柱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和重要特征。

自上古时期出现了“巢”与“穴”两种原始的居住形式时开始,即产生了木结构的原始雏型。

文献中关于上古时期“构木为巢”的记述,无疑是对木结构萌芽状态的描述。

就穴居来说,袋状竖穴的穴口,也必然要采用树木的枝干和草木支条编扎而成的支撑结构和覆盖结构。

从而发展演变成建造在地面上的各类建筑,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木结构体系。

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发现有相当规模的氏族聚落的建筑群,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遗址和近年发掘出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木结构建筑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建筑木构件,证实中国的祖先很早就已掌握了完善的榫卯连接技术,也说明木结构在此之前已经历了很长的使用和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体上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类型。

其中抬梁式结构应用较广,穿斗式次之,井干式结构多应用于产木材地区。

抬梁式木结构主要是沿建筑进深方向前后立柱,柱端架梁;梁上立瓜柱(即短柱,因有做成瓜形的,所以称瓜柱),瓜柱上再架梁;再立瓜柱、架梁……;层层叠垛而成。

梁的长度,自下而上,逐层缩短。

在最上一梁的中部,立脊瓜柱。

两梁间高度按照一定规律,自上而下逐层递减(即宋朝的举折)或自下而上递增(即清朝的举架),从而形成了古建筑屋面具有的优美柔和的曲线。

(图1 [抬梁式木结构])用这种方法组成的房架,每组称为一缝,在平行排列的两缝房架间每层梁的端头及脊瓜柱顶上架设檩木,联成为一个整体,再于檩与檩之间铺钉椽条望板,以承托瓦面。

两缝房架即四柱之间所组成的空间,就是古建筑的基本单元──间。

由平行排列的三缝房架,组成两间;四缝组成三间……。

一座古建筑一般由3、5、7、9等单数开间组成。

一缝房架叠梁层数,则取决于建筑的规模和进深的大小。

抬梁式房架因受木材长度、采运条件及受力性能的限制,进深不可能做得太大。

为了满足更大空间的使用要求,在上述基本房架的基础上,用插金梁或勾连搭加大建筑物的进深。

插金梁是在基本房架的前后柱以外,另立较短的柱子,上置插金梁,梁头放在外排柱头上,梁尾插入基本房架的柱身。

插金梁也可层层叠起,以加大进深。

勾连搭是把二组、三组以至更多组房架沿进深方向连接成为一缝房架,连接处两组房架共用一根立柱,因而称勾连搭。

抬梁式木结构中的梁承受由上层传递的集中荷载而形成受弯构件,荷载自脊部向下逐层递增,梁的截面也随荷载的增加而逐层加大。

在早期实物中,梁截面常采用2:1~3:2的高宽比。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建造的南禅寺,在上下梁端间加置斜撑杆,称托脚。

它将上层梁端传来的部分垂直力化为水平分力,使下层梁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减少了下层梁的弯曲应力,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结构;但这种结构到明、清时已很少使用。

柱是承受垂直荷载的受压杆件;在早期实物中,多将一座建筑四周柱子的柱头略向中心倾斜,称侧脚;并沿外墙自中心向四角将柱子加高,称为升起。

这两种措施使建筑结构重心向内微倾,使各个榫卯节点更加紧密牢固,从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明朝以后侧脚渐渐减少,升起也很少见到。

抬梁式木结构的建筑平面除布置成长方形外,还可根据用途和建筑艺术要求布置成正方、六角、八角、圆形、十字形等多种平面形式。

抬梁式建筑的屋顶重量是由檩传递给梁,由梁传递于立柱,通过立柱传递于基础。

建筑物的墙体,仅起间隔或围护的作用,而不是承重结构,即所谓墙倒屋不塌。

但墙体对于建筑物的整体刚度还是起着一定的作用。

穿斗式木结构在中国南方各地的建筑中用得较多。

它的基本组成构件是柱与穿枋(也称穿)。

穿斗式木结构是沿建筑进深方向立柱,柱头直接承檩(图2[穿斗式木结构])。

它与抬梁式木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柱头直接承檩,无须通过梁传递荷载,故比抬梁式承载力高;②落地柱较多,柱距较密;③一缝房架中柱与柱之间由贯穿柱身的穿枋联成一个整体。

穿斗式木结构的立柱,沿进深方向自前后向中心(脊部)逐渐增高,以构成与抬梁式木结构相似的曲线形屋面。

在穿斗式木结构中,由于立柱所承受的荷载远比抬梁式结构的立柱小,因而柱径也相应缩小,这就发挥了小直径木料的作用,不仅用料经济而且体态也比较轻盈。

但柱径的缩小加大了柱的长细比,所以沿柱身要设置层层穿枋,并借助平行于檩下的牵子和上面铺装的阁板,保证柱的轴向稳定。

因穿枋主要是起联系的作用,所以本身尺寸都不大。

穿斗式结构也是在两缝房架之间,安设檩条组成间。

它的不足之处是用料纤细,难于承受厚重屋面的荷载,因而在中国北方很少使用。

更因落地柱较多,难于构成较大的完整空间。

为此,在中国南方可以看到另一种做法,即在同一座建筑中,中间用抬梁式结构,两端用穿斗式结构,以满足较大室内空间的要求。

井干式木结构用原木(或方木)叠垛而成的结构,大多将原木经简单加工,纵横叠垛,形成一个矩形空间。

这种结构形式不仅在中国有,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可见到。

中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朝墓葬中就发现有井干式木椁(即套棺)的使用,云南一带发现的汉代器物纹饰中,也可见到这种结构形式。

据记载,汉武帝时在宫苑中曾建有高大的井干楼:“襻井干而未半,目旋转而意迷”的描述,说明井干式结构在中国有不少于三千年的使用历史,直到今天,在产木地区仍有使用。

中国古代木结构除广泛用在宫殿、庙宇、民居等各种低层建筑外,还用来建造多层或高层的崇楼巨阁。

早在春秋时已有重屋的建造,在出土文物中战国时期的铜器上可以看到不少雕刻有二层、三层的建筑图案。

秦、汉朝以来多层楼阁有所增加,北朝时期楼阁式木塔的建造,盛极一时,其中最著名的是北魏熙平年间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

据《洛阳伽蓝记》载:“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而在《水经注》及《魏书》中,对这座塔的高度都记为四十余丈,实际当时的四十丈即已超过100米,足以证明6世纪初,中国在高层木结构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可惜此塔建成不久,即焚于火。

现存高层木结构实物,当以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见彩图[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木结构,位于山西应县,建于1056年]及图3[释迦塔结构])(习称应县木塔)为代表,塔身外观五层,内有四个暗层,共为九层,高67米余,平面呈八角形,建于辽朝清宁二年(1056年),结构采用内外两圈木柱网,每层用梁、坊、斗组成平面网架,层层重叠而成,坚固异常,自建成至今,已有9 00余年,并经历多次地震的考验,仍巍然屹立。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中,斗的使用和构件间连接的榫卯构造是十分独特精巧的。

斗是“斗”与“”的统称,多用于梁、柱、檩等构件汇集处,以及檩枋之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木构件(图4[斗1额枋2平板枋3坐斗 4 5桁]1额枋2平板枋3坐斗 4 5桁" class=image>[6盖斗板]),其功能主要为:①通过斗扩大节点处构件的接触面,改善节点受力情况,缩短所承托构件的净跨。

②通过斗的层层出挑,以支承建筑物的深远出檐。

斗创始的确切年代虽不可考,但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铸造的“令”上已有斗的形象,东汉至三国时期斗已发展得相当成熟,被广泛使用,并成为古代建筑向“模数制”、“标准化”发展的雏型。

唐宋以来斗已成为建筑物的基本度量单位。

斗在初期主要是为了满足功能的需要,如天津市蓟县独乐寺观音阁(见彩图[独乐寺观音阁,是中国古代木结构,位于天津市蓟县,建于984年])等建筑。

后来又把功能与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特点之一。

明朝以后斗逐渐向纤巧发展,因而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减弱,而突出了装饰方面的效果。

榫卯中国木结构的杆件,主要依靠榫卯连接(图5[榫卯]),诸如整榫、半榫、单榫、双榫、搭角榫、管脚榫、银锭榫等,不仅妥善地解决了各种杆件的连接,保证结构节点的牢固,并使这种连接具有一定的弹性,对消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因此,古代木结构的宫殿、庙宇因榫卯连接完善、结构布局合理,对地震、大风等自然灾害具有较好的抵抗力。

参考书目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0。

古代建筑的构件中国网 时间: 2008-03-24 发表评论>>大木作构成了古代建筑的主体,一切的木工都是围绕着这个主体来进行的。

木工常常都分大师傅和小工,对应于大木作则有大的结构及其小的构件之别,这些小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如下:一、柱。

柱指的是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一般分为直柱、棱柱,截面多为圆形。

它们是一间房屋中最坚实的几个成员,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通称为屋内柱,转角处则称角柱等。

柱并不是完全直立,一般是向中心稍微倾斜,所以叫侧脚。

二、额枋。

额枋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平板枋、屋内额、地伏、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在有些民间称呼中又叫作挑。

三、梁。

一屋之中,必有承受屋顶重量的水平构件,此即梁的功能,梁一般分作几道,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

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

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伏(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伏(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伏(九架梁)。

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椽(脊桁)。

显露的或在平暗(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伏。

明伏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

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伏串。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四、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

这都是些用在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早期建筑中,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添,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椽(檩)。

蜀柱、叉手安于平梁之上。

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

柱下各用角背,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椽时,在椽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所立的柱子称为雷公柱。

五、替木。

主要用于唐代,后逐渐废弃,指的是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的一种部件,其作用是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使跨距缩短。

六、椽和襻间。

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截面圆形的称椽(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

它的长度计算方法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加上山面挑出的长度。

如在房角处,则于椽背上另加三角形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七、阳马,或称角梁。

一般用于庑殿屋顶、歇山屋顶转角45°线上,安在各架椽正侧两面交点上。

最下用大角梁(老角梁)、子角梁承受翼角椽尾。

八、椽。

又叫飞子。

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椽上。

每一条水平长度即椽的间距,称为一椽或一架、一步架,如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