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王小波》阅读及答案
三见王小波阅读答案

三见王小波阅读答案我跟王小波见过三面。
无法想象的是,第三次见面的地方,竟然是八宝山殡仪馆的一号大厅——追悼会现场,他躺在那里,与我阴阳相隔。
那一天是1997年4月26日。
4月26日这一天,八宝山一号大厅外,大约来了300多人。
除了少部分是王小波的亲友,大部分是自发的吊唁者。
他们是首都传媒界的年轻人,哲学界、历史学界、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学者,还有相当部分是与王小波从未谋面的读者,有的甚至自千里之外赶来。
奇怪的是,当中没有作家协会人员,没有一个小说家。
要知道,王小波是首先将自己看成是小说家,但是,到他死的时候,他的作品还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之内,今天仍然没有。
上午10点的光景,追悼会开始,大家排成两行,有序地进入大厅,向王小波遗体告别。
大厅里放着的不是哀乐,而是贝多芬的奏鸣曲,据治丧小组的人说,小波爱听这首曲。
艾晓明提醒我,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本书的封面摆在王小波身上,随他火化,她说:“他惦着这事,让他知道,封面已经做好了。
” 艾晓明是王小波的挚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最早关注及评论王小波作品的学者。
于是,我让胡贝将封面摊开,依次摆在覆盖王小波遗体的白色床单上,正好是黄、灰、绿三色,封面图案取自古希腊绘画中人类经历的三个世代,意境悠远古朴。
王小波遗容安祥,只是额头有一块褐色的伤痕。
据说,他是独自于郊外的写作间去世的。
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的。
王小波没有单位,也没有加入作协,生前他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他是一个局外人,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自由撰稿人。
在追悼会上张罗的,我只认得胡贝和线条。
胡贝是王小波从小一块玩大的朋友,某软件公司的总经理,闲时客串过电影,后来,我发现他出现在张扬导演的电影《洗澡》里面。
线条是个秀气高挑的女人,她就是王小波小说《似水流年》里面漂亮而激进的女一号,大家都依小说里的名字叫她“线条”,真名反而不得而知。
他早晚会爆个冷门——我的兄弟王小波

推向 了 “ 精神偶像”的位置。时至今 日,网上仍然有一批 青年 崇拜者以 “ 王小波门下走狗” 自 命, 延续着 “ 王小波式”的写作。
本篇文章节 自王小波兄长王小平的传记 《 我的兄弟王小波》 ,
让 我们对 中国 当 代 文 学史上这 位特 立独行 的文坛 怪杰有 了更加 丰
满 的认 识 。
此 言 一 出 ,立 即震 慑 全 场 。 小
波还长着缺钙儿典型的桶状胸 。
这桶 状 胸 不 知 什 么缘 故 ,越 长 越 大 ,所 以他 的胸 腔 也 越 来 越 大 ,以 至 于他 在 人 民 大学 入 学
体检的时候 ,一 口气 把肺 活量
王小波 ( 右) 、王 小平兄弟
机吹到头 ,压倒全体入学新生。 说起来缺钙也并 非全无 益
者父 亲王方 名 ,逻辑学家 ,中
米8 6 。 嘴唇发 紫,似乎是心瓣 闭锁不 后 长 到 1
国人 民大学教授 ,1 9 5 2 年被教 全。他后来 因心脏病发英年早
育部 判定为阶级异 己分子—— 逝 ,毛病在胎中便已落下 。 编注 ) 。一场风波 ,这就是他名 字 “ 小波”的由来。那段时问 , 母亲 的情绪紊乱会影 响奶 水 的营养价值 ,这似乎是一个
《 青铜 时代 》 ,杂文 《 沉默 的大多数 》 、《 我的精神 家园》等一系
列作 品 , 被誉为 “ 当代 文坛 最美的 收获” 。王 小波 离世 已近 1 6 年,
在这 1 0多年里,他始终以缺席的方式存在 着,被人怀念着,一
轮 又一轮 的 “ 王小波 热” , 甚 至将 这位 生前寂 寥 的 “ 文 坛外 高手”
匝
他 早 晚会 爆 个 冷 门
我 的 兄弟 王小 波
【参考文档】《兄弟》语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兄弟》语文阅读题阅读附答案试题内容:六、(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兄弟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
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
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
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
路上尽是水和泥。
空气寒冷。
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
”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穿同样服装的青年。
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
脸也瘦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
“不要紧,就快到了。
……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
你扮李医生,很不错。
”他用热烈的语调说。
马上加快了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
“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
”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
“你的胆子太小了,你扮‘黑狗’简直不像。
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
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恐怕你还背不完嘞!”哥哥温和地说着,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
觉慧脸红了。
他着急地说:“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
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
《兄弟》阅读答案

《兄弟》阅读答案《兄弟》阅读答案做阅读题要会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表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兄弟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
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
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
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
路上尽是水和泥。
空气寒冷。
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
”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穿同样服装的青年。
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
脸也瘦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
“不要紧,就快到了。
……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
你扮李医生,很不错。
”他用热烈的语调说。
马上加快了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
“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
”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
“你的胆子太小了,你扮‘黑狗’简直不像。
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
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恐怕你还背不完嘞!”哥哥温和地说着,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
觉慧脸红了。
他着急地说:“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
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
“我恨不得把全篇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背了出来。
《兄弟》的阅读题及答案

《兄弟》的阅读题及答案《兄弟》的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的⽂字,完成19~22题。
宋凡平死后的第四天,⼀个上了年纪的农民拉着⼀辆破旧的板车,来到了李兰的家门⼝。
他穿着满是补丁的裤⼦和汗衫站在门外,不说⼀句话,⽼泪纵横地看着屋⾥的棺材。
他就是宋凡平的⽗亲,来接他的⼉⼦回家了。
这⼀天的上午,他们的⼿臂戴上了⿊纱,腰间系上了⽩布条,宋凡平的薄板棺材放在那辆破旧的板车上,⽼⼈低垂着⽩发苍苍的头,拉着板车⾛在前⾯,李兰拉着李光头和宋钢两个孩⼦⾛在后⾯。
他们⾛出了南门,⾛过了⼀座嘎吱嘎吱响着的⽊桥以后,听到了知了的鸣叫,他们知道已经⾛上了乡间的泥路。
中午了,⼀望⽆际的⽥野⾥升起了缕缕炊烟,夏天的⽥野⾥空空荡荡,仿佛天空下⾯只有他们四个⼈,还有躺在棺材⾥的宋凡平。
宋凡平的⽼⽗亲终于发出了他的哭声,他弯着腰像⼀头耕地的⽼⽜那样拉着他死去的⼉⼦,浑⾝颤抖地往前⾛着,他的哭声也在颤抖。
他的哭声引爆了孩⼦们的哭声,他们虽然双⼿捂住了嘴巴,可是哭声从⿐⼦⾥⼀阵阵地喷发出来,两个孩⼦害怕地抬起头来,偷偷看⼀眼李兰,李兰对他们说: “哭吧。
” 说完后李兰的哭声⾸先响起,这是孩⼦们第⼀次听到她尖利凄楚的哭声,她尽情地哭着,仿佛要把⾃⼰全部的声⾳哭出来。
他们四个⼈放声⼤哭地向前⾛,⽥野是那么的⼴阔,天空是那么的⾼远,他们⼀起哭着,他们是⼀家⼈。
李兰像是在看着天空似的,仰起了⾃⼰的脸放声痛哭;宋凡平的⽼⽗亲弯腰低头地哭,仿佛要把他的眼泪⼀滴⼀滴种到地⾥去;孩⼦的眼泪抹了⼀把⼜⼀把,甩到了宋凡平的棺材上。
他们痛快响亮地哭着,他们的哭声像是在⼀阵阵地爆炸声,惊得路边树上的⿇雀纷纷飞起,像是溅起的⽔花那样飞⾛了。
他们哭着⾛了很久,后来宋凡平的⽼⽗亲哭得实在⾛不动了,他放下了板车,跪在地上,他把⾃⼰的.腰都哭疼了,哭得不能动了。
他们站住了脚,直到哭声渐渐平息下来。
李兰擦⼲了眼泪,说她来拉板车,宋凡平的⽼⽗亲不答应,他说⼉⼦的最后⼀程让他来送。
【课外阅读】从《我的兄弟》到《风筝》

【课外阅读】从《我的兄弟》到《风筝》鲁迅的《野草》大部分作品用象征的手法写生活中的感受,有些颇近于寓言;而《风筝》一篇则近于回忆散文,只不过并非一味叙事,倒是抒情议论的成分比较多。
散文诗写法很多,其中也有这么一种。
本篇鲁迅写自己早年压制自己的小弟弟,不让他放风筝,粗暴地折断了他暗地里自糊的风筝;后来他认识到自己做错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精神的虐杀”!思想成熟以后的作者就此事向小弟弟表示道歉,而他却把这件事全盘忘却了。
按照中国的宗法传统,长子具有主要的继承权,同时也就承担主要的家庭责任。
长子在家庭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父亲去世了,他就是家长,弟弟们须听命于他,“长兄如父”。
鲁迅(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父亲死得早,于是长兄鲁迅就成了家庭里最重要的人物,负有教育和带领两个弟弟的责任。
他后来认识到乃是“精神的虐杀”的举动,当年却以为是为了小弟弟好,防止他贪玩,没出息。
这样的事情在许多家庭里都发生过。
现在全是独生子女了,固然再也没有哥哥来压制弟弟、妹妹一类事情了,但父母对子女实行“精神的虐杀”,仍然每天都在发生,大家都见怪不怪。
单是这一点,就说明《风筝》一文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稍后作为“野草之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2期(1926年2月2日);而鲁迅先前在1919年9月9日《国民公报》“新文艺”栏发表的《自言自语》第七部分的《我的兄弟》,就已经写过这件往事了,只是稍微简单一点。
鲁迅把这件事看得很严重,一再作自我批评。
《我的兄弟》全文如下: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
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鲁迅《风筝》《我的兄弟》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风筝①鲁迅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己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沿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
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杂物堆中发现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董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我的兄弟王小波

2012.06学教育我的兄弟王小波王小平成方街在我芜杂的童年回忆里,成方街是个频繁出现的地名。
那儿有个旧北京的四合院,前后两进,当年属于何人已不可考,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是教育部的财产,住进了许多人家,所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杂院。
那地方应该在复兴门一带,后来在拓宽马路时被拆掉了。
王小波就在1952年出生在这里。
更准确的说法是:他出生在附近的医院里,几天之后,才随着我妈妈回家,在不停地哭叫之中,被抱进这个院子里。
那个院子,用任何标准来看,都是不够雅观的,绝非一个诗人培养浪漫情绪的地方。
那儿的住户进京时间不长,还未接受城市文明的教化,虽然名义上已经是中央部门的官员,仍未摆脱乡野本色,操着嘈杂的各路乡谈,把各种棍棒杂物很不得体地排放在屋檐下,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造成了大量丫丫杈杈的尖角和驳杂的线条。
他们出身草莽,带着终身难以去除的土气,没人懂得什么是和谐的视觉美感,生活在杂乱刺目的环境里,从未感到半点不安。
那个院子,是一个从早到晚充满噪音的世界,人们不息地奔走,器物撞击,门户启闭,大人激昂地训斥,小孩烦人地哭叫。
每次想起那儿的时候,我都捎带着想起郭沫若翻译的《浮士德》:“杈子叉,扫帚走,儿孩气断妈娘吼。
”这说的本来是“瓦普几司之夜”,不知为什么,我印象中的成方街就带有这样的气氛。
这对我们儿时的故居相当不敬,但想起当时的生活,似乎确实带有类似的狂乱风格。
当时不讲计划生育,家家都生有一堆孩子。
在我们家,小波已经是第四个,但父母还远没有收兵的意思。
加上姥姥、大舅、小姨,一共九个人,都住在西房的两间屋里,其拥挤吵闹可以想见。
在忙乱达到顶点的时候,除了还没骑上扫帚之外,也够得上一场狂乱的聚会。
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即小波的幻想气质绝非在这种狂乱环境中养成。
反过来说,如果小波继续住在那里,并在那里长大成人的话,他一定会习惯于那种忙乱和噪音,变得感觉迟钝,艺术上的敏感一定大打折扣。
在四合院的中间有几棵树,其中有一棵和小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兄弟王小波》阅读及答案《我的兄弟王小波》阅读及答案
我的兄弟王小波
王小平
小波的出生正赶上我父亲遭受贬黜的时候。
一场风波,这就是他的名字的由来。
我母亲终日以泪洗面。
当时他尚在母亲腹中,无法不直接承受这种悲哀的影响。
他生下来就严重缺钙,他后来把钙片当炒豆吃,这与他最终长成一个一米八四的大个子不无关系,而且看起来有点傻头傻脑。
我母亲常溺爱地叫他傻波子。
小时候,我发现他的思想常定格在一个东西上,陷入冥想,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很不像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样子;站在其他活泼的祖国花朵之间,似乎是一个异类,因此受到了一些误解。
后来他上了学,但似乎从来没成过一个好学生,总是怀着不服管教的叛逆之心。
有一次老师把他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但两眼平视,一声不吭,弄得老师无奈他何。
他就这样,不关心课业,所以成绩单根本看不得,因此挨了不少揍。
他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玩,玩得忘情而投入。
剩下的就是看书,不管什么纸片捡起来就看,连农作物栽培手册都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落了个傻名,功课也不好,但兄弟姐妹都知道
他绝不傻。
他看书奇快,和我比快时回回占先。
据他说,他一小时能看一百多页,而我充其量能看六七十页光景。
小波自小和我投契,一块儿捣乱,一块儿挨揍。
说
来我们俩都不是什么好鸟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平
日里偷鸡摸狗,无恶不作,给我爸妈气得不善。
那时革
命的重头戏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对我们来说,那是
另一个星球上发生的事情。
我们生活在革命的层次之外。
倒是花树泥土的气味,自然中的光影转换,景物中隐藏
的异种气氛,像谜一样令我们着魔。
诙谐是小波的另一个天性。
他喜欢笑谑,经常能敏
捷地抓住可笑的东西。
饭桌上是他驰骋谈锋的地方,时
常妙语如珠,以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惹得众人喷饭。
他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当时叫《顽童历险记》大为倾倒。
他把这本书翻了又翻,直到它成为一堆碎片。
在我看来,他就是那个顽童。
当时的北京郊区,有不少白杨夹道的大路。
春日的
早晨,我和小波在笔直的大道上驾车东行。
驾的当然是
自行车。
当时我们在有节奏的锵锵声中骑车东进,眼前
大道如弦,两边的旷野向远方伸延,真是大块烟景,不
禁心生荡漾。
我想起古人的诗句,就大声念起来:“大
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
小波在旁边纵情大笑。
比起诗中的境界,我们眼前的景
致差不了什么,只是身穿补丁衣服,骑着破车,与五陵
贵公子有一定差距,但这点可以用想象来补足。
我们想
象自己鲜衣怒马,玉面绮貌,在长安大道上行进。
随着
马背的颠簸,玉珂轻叩,发出有节奏的清音,若合符节。
而脚蹬子有规律的撞击,把我们的想象与现实弥合得天
衣无缝。
脚下的路好像永远走不到头,我们也愿意永远这样
走下去,好像可以一直走到天国。
那是一个令人沉溺的
境界。
我们在不息的穿越空间中陷入梦境,一切都没入
薄暮之中,空气也变得黏稠而滞重……当从梦境中醒来
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传之秘,那就是天国和人间、王子与贫儿、古代和现代的间距其实其薄如纸,只要我
们愿意,就可以在两重世界间自由穿行。
这种思想,好
像成为小波的一个思维习惯。
在他的历史小说里,他把
现实和历史自由交接,用二者之间的反差和气氛变换制
造出一种特殊韵味,传达出他内心的感觉。
那时的小波,因为年纪尚幼,没有写过什么东西,
但却在积累着美的印象,孵育着自己的趣味,或者说,
一颗趣味的内丹。
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自己的
内丹。
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像练气士一样呼吸沉降,萃取天地间的精气,使这
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成长。
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
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艺术家趣味大成,
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
这种内丹
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纯美境界的把握,一种至高的品位。
人们喜欢小波的作品,实际上是喜欢他的品位。
(摘自《我的兄弟王小波》,有删改)
19.结合文意,概括王小波的性格特征。
(4分)
20.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在材料的选取上的
突出特点。
(5分)
21.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
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颗
自己的内丹”这一看法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整理
19.①“不服管教”、“叛逆”;②玩得投入,看
书奇快;③诙谐幽默;④想象奇特,喜欢在历史与现实
之间自由穿行;⑤养成了独特的艺术趣味,作品有至高
的品位。
(每个要点1分,任意答出4个要点即可。
4分) 20.①真实性:注意捕捉人物在生活里的细节来表
现人物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2分)②典型性:
选取能表现人物的艺术趣味的养成的典型事例来写,多
角度地展现了人物风貌。
(3分)
21.作用:总括全文,画龙点睛,(1分)明确写作
主旨,指出了王小波艺术品位的养成原因(1分)。
理解:①内丹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美感体验,是一种独
特的不流于俗的趣味;(1分)②内丹养成之后,会成为
艺术家认识外部世界的奇异方式,使艺术家进入高超的
艺术境界;(1分)③内丹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至高的品位,彰显着他们对纯美境界的把握能力。
(1分)④从事
艺术者必须要有一颗内丹才能受欢迎,有所成就。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