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的论文(20210109230208)

合集下载

【议论文】破除封建迷信活动_550字

【议论文】破除封建迷信活动_550字

【议论文】破除封建迷信活动_550字封建迷信是指受封建制度影响形成的一种崇尚迷信、害人害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封建迷信活动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更是盛行不已,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势在必行。

封建迷信活动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活动比比皆是,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更是害人害己。

由于盲目相信迷信,人们在遇到疾病、自然灾害等问题时,往往不去积极应对,而是寄托于迷信,导致失去了理智的思考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封建迷信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让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犯下愚昧的错误。

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明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迷信的本质以及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破除封建迷信活动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之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和时代。

为了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我们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封建迷信的认识。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迷信的危害和可怕之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远离封建迷信。

加大法律打击力度,严惩迷信活动的违法行为。

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封建迷信活动的违法行为,让迷信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监督,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组织各种破除封建迷信的社会活动。

通过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加强对迷信活动的监督和制止,让封建迷信在社会上失去生存的空间。

破除封建迷信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共同来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我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先行者严景耀教授认为,“犯罪与文化的关系深刻而密切,其密切程度是大多数初学犯罪学者所估计不到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系统、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方式存在着。

(1)这些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延续着,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因此,承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从地域上讲,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等。

从流派上来说,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文化等等。

每一种文化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影响到特定的范围,毋庸置疑,也包括犯罪。

与西方文化相比,我国是典型的大河文化,长江、黄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东面是无边的大海,西北背负绵绵沙漠,西南横亘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在这样一个与外界几乎隔绝的“以农立国”的社会中,二千多年来形成了独特而完备的文化体系——以血缘宗法为基础,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核心,以泛化的伦理精神为特征的伦理型文化。

众多文化中,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可谓最为深远。

孔子提倡的等级制度,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直延续几千年,在人们心中烙下深深印痕,古时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便是最好的体现,现如今,在中国社会中,还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的影响。

比如前几年发生在河南的一个案例,具体的人物我已经记不清了,说的是一个青年人在家游手好闲,无恶不作,村里的人都痛恨他,他的老父亲前去报警,但这个人犯的都是小罪,警察也就是教育一番了事,可没多久又是老样子。

周作人的“原罪”

周作人的“原罪”

周作人的“原罪”周作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他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也是一位独立思考者。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在思想上秉持着独立的立场。

他的一部散文集《原罪》可以说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也是他对于人类的探索和思考。

散文集《原罪》由16篇散文构成,全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原罪”为主题,通过对于人类起源的探索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局限。

在《原罪》中,周作人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并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原罪》的第一篇是《文明的诞生》,作者从原始社会的进化说起,讲述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

他认为,文明的诞生是人类摆脱原始野蛮和原罪的一次伟大的历史跨越,但同时也带来了人类更加复杂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原罪》的第二篇是《狄更斯的眼睛》,讲述了作者读狄更斯小说时的心路历程。

他通过对狄更斯作品的解读,揭示了人类罪恶的根源和原因。

他认为,人类的原罪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社会环境和人类内在欲望的产物。

在《原罪》的后几篇散文中,周作人详细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

在《全神贯注地聆听》中,他批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权威的盲从和从众现象。

在《人之道,人之路》中,他讲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于道德行为的灌输和重复性教育的问题。

在《传统教育中的束缚》中,他对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繁文缛节和盲目升学等问题提出了批评。

《原罪》的最后一篇是《为人类之罪喜乐》,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表达了对于人类原罪的态度。

他认为,人类的原罪是无法完全摆脱的,但人类也有权利和能力去超越原罪,去追求真理和美好的人生。

他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原罪,并在自我认知中实现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周作人的“原罪”

周作人的“原罪”

周作人的“原罪”《原罪》是中国作家周作人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近代散文的重要作品之一。

本文描写了周作人在教堂中看到的一幅地狱的画面,引发了他对人类的原罪及其对人性的影响的深思。

文章一开始,周作人讲述了自己在教堂中听到的一位牧师的布道。

牧师讲到了人类随着将原罪代代相传,不断沉溺于罪恶之中,堕落至极。

周作人对牧师的这番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径直走向教堂的壁画画廊细细观赏。

在画廊中,周作人遇到了一幅描绘地狱的画作。

画面中,地狱是一个恐怖而丑陋的世界,罪人们被恶魔们抓住,遭受各种惩罚和煎熬。

周作人被画面中的恐怖景象所震撼,他感叹这样的罪恶和痛苦既是人们在地球上所犯下的原罪的结果,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警示。

周作人继续思考原罪的立足点。

他指出,原罪是人类罪恶的根源,在上帝创造人类之初,亚当和夏娃不听从上帝的命令吃了禁果,由此带来了罪恶和苦难。

周作人将原罪看作是人类生活不如理想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只有通过去消除原罪,才能使人类过上真正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周作人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与原罪相关的例子。

他观察到,人们之所以会犯罪,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中的罪恶驱使着他们去行恶。

无论是盗窃、抢劫、谋杀还是其他形式的犯罪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对原罪的认识和理解。

周作人认为,这些罪行不仅仅是个体罪犯的个人行为,更是人类整体罪恶的一种反映。

周作人还谈到了教会对原罪的态度。

他指出,教会认为人类自从堕落以来就被原罪所笼罩,无法自救。

人类需要拜托教会的神父为他们洗净原罪,以求得天堂的救赎。

周作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摆脱罪恶,而不是依赖教会来为他们洗净罪恶。

周作人思考了人类是否能够真正消除原罪。

他认为,人们对原罪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要真正消除原罪,还需要人们自觉地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罪》是周作人对人类原罪及其对人性的影响的深入思考。

通过观看地狱画来,周作人揭示了人类在原罪的影响下所犯下的各种罪行以及他们在地狱中的惩罚。

论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

论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

论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摘要] 中国传统犯罪是指由中国传统社会刑法规定的,危害统治阶级统治秩序、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传统犯罪的特征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但每个特征又有各自不同的含义。

研究传统犯罪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关健词] 中国传统犯罪;中国传统犯罪特征;研究中国传统犯罪特征意义一、中国传统犯罪概念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是传统社会的上层建筑,竭力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作为统治手段之一的刑事法律也随之产生。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社会?什么是中国传统犯罪?中国传统社会是相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而言的。

公元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炮火和军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内,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中国社会的法律并没有随之完全改变,而是一直延续到公元20纪初的清末修律。

特别是《大清新刑律》的修订,彻底地完成了中国法律向近现代的转变。

所谓中国传统社会,在此,我们把它界定为中国从公元前21 世纪夏朝建立起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止的社会形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谈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还应包括清末修律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法律。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是: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上实行国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各级统治阶级享有种种特权,被统治阶级处于受奴役、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思想文化上前期(奴隶社会)主要受宗法思想支配,后期(封建社会)主要由儒、法二家思想支配,广大被统治者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实行专制主义。

中国传统犯罪,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社会刑法规定的、危害统治阶级利益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中国传统犯罪的特征现代刑法学通说认为,犯罪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

中国传统犯罪同样具有这三个特征,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传统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1、传统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通过犯罪对各种社会关系的侵犯而表现出来的。

儒家思想的利与弊作文

儒家思想的利与弊作文

儒家思想的利与弊作文
儒家思想啊,那可是咱中华文化的魂儿。

就像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每一口都是满满的滋养。

你说这好处啊,那就多了去了。

首先,它教会咱们怎么做人,怎么对待别人。

大家都讲“仁爱”,谁也不
愿意伤害谁,这样一来,社会风气就好得很,大家和睦相处,日子
过得都顺心。

但是呢,话说回来,这儒家思想也有它的另一面。

就像阳光太
强了也会晒伤人一样,儒家有时候过于强调大家要为了家族、国家
牺牲自己,这就有点过了。

咱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得有自
己的想法和追求啊。

有时候,为了大局,个人的权利就被忽略了,
这就不太公平了。

总之呢,儒家思想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

咱们得
辩证地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让它更好地为咱们服务。

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被阉割的历史探索论文,文化论文论文,论文

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被阉割的历史探索论文,文化论文论文,论文

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被阉割的历史探索论文,文化论文论文,论文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被阉割的历史探索摘要:本文研究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帝国、宦官制度、思想禁锢三者的关系,引申出了“思想阉割”的概念,并概述了由秦汉至明清专制统治者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阉割的过程,指出两千多年来的思想阉割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萎缩和活力丧失,从一个方面解释了思想史和科学史研究中的“李约瑟难题”。

关键词:宦官制度;思想阉割;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举;八股文;李约瑟难题一、宦官的产生及原因分析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阉人事件发生在商朝,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凸刀”字,其形状为用刀去势,其义与“阉”字相通。

如甲骨文合集第一册第00525片:庚辰卜,王,朕(凸刀)羌,不死。

此片为第一期作品,说明商王武丁时期就出现了阉人。

此时王宫中是否使用阉人,尚不可知。

但是到了西周时期,阉人服务于内宫已经有史可考,《周礼》卷九记载:“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

当时的内宫阉人还被称为寺人、阍人、内竖等等。

《策府元龟.内臣部总序》:“平王东迁,诸侯力政,霸者间起,多僭王制;晋、宋、齐、楚、鲁、卫诸国,皆有寺人;司宫、巷伯、太子内师、大阍、内竖之名,见于载籍”。

由此还可见,宦官制度一开始即与专制王权——“王制”密不可分。

但是,当时宦官人数不多,“宦者不过数十人,内小臣四人,寺人五人,阍人每门四人而已,不若后世之多”(《古今图书集成》卷121),而且宦官机构的设置尚不系统规范。

到了秦汉时期,宦官人数急剧增加,机构的设置也渐趋系统化和正规化。

仅从宦官人数来看,秦灭六国,把大量“诸侯美女”掳至咸阳,宦官人数也随之骤增。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发动政变,发兵攻入“望夷宫”,宫内“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格者辄死,死者数十人”,一个宫殿之内的死亡宦官就达数十人,由此可想见秦皇宫中宦官人数之多。

又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东汉末年袁绍诛杀宦官集团时,“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诸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余人”,由此亦可见汉代宦官人数。

原罪意识与忏悔意识的起源及宗教学分析

原罪意识与忏悔意识的起源及宗教学分析

原罪意识与忏悔意识的起源及宗教学分析
摩罗
【期刊名称】《中国文化》
【年(卷),期】2007()2
【摘要】原罪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论中国学人论及原罪意识和忏悔意识时,总是把它放在基督教背景下来讨论,因为在我们的知识领域内,这是基督教哲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这种看法大致无错却又未必完全准确。

在基督教哲学之中,这两个概念也有个发展过程。

有人指出,《圣经》中并没有原罪概念,是奥古斯丁创造了“原罪”(peccatum originale)这个概念。

【总页数】10页(P51-60)
【关键词】原罪意识;忏悔意识;教学分析;基督教哲学;起源;知识领域;《圣经》;“原罪”
【作者】摩罗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8;I206.6
【相关文献】
1.灵魂的忏悔与救赎——从周朴园的形象看曹禺作品的原罪意识 [J], 高虹
2.唱响“原罪”意识的生命之歌——曹禺作品原罪意识探究 [J], 颜光霞;
3.《撒旦诗篇》风波所揭示的(中)——“宗教”、宗教学的神学起源与意识形态构
建 [J], 倪湛舸;
4.灵魂的忏悔与救赎——从周朴园的形象看曹禺作品的原罪意识 [J], 高虹
5.论莫言小说中的原罪与忏悔意识 [J], 韩宇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的论文
中国人缺乏忏悔意识”、我们没有原罪的观念”、原罪说是西方文化中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原罪思想”等等,几成人们熟知的常识、共识。

那么,到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原罪思想”呢?常识、共识就是真理吗?一一真理往
往从怀疑常识开始。

或如黑格尔所说,熟知未必真知。

让我们先从西方的原罪说说起。

一、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说
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圣经》,西方的原罪说最早就来源于《圣经》的《创世记》中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故事:亚当和夏娃经不住蛇的引诱吃了上帝告诫不能吃的禁果——能够分辨善恶的智慧果”。

智慧果”好吃,但代价却是巨大的:亚当和夏娃失却了乐园。

不仅如此,他们的后人因为他们所犯的罪而不得不继承他们的原罪”。

一一在西方文化中,十字架”是西方人的宿命。

虽然后来有上帝之子耶稣的救赎,但,作为背负着沉重肉身的个人,西方人是从未卸掉过自
己身上沉重的十字架的。

因为,这十字架是生长在他们的血液和灵魂里的。

不言而喻,西方人的所有努力和使命,就是救赎”。

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主旋律就是寻求
救赎之道一一不管是科学的还是人文的。

那么,西方人的这种原罪”到底是一种什么罪呢?其实,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普通的、人人难免会犯的罪一一违约罪,或说是,失信罪。

况且,此罪的获得是由于轻信”。

记得马克思夫人燕妮说过,在所有过错中,她最能原谅的是轻信”。

二、中国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与西方不同,几乎没有人会相信中国文化中有类似西方的原罪思想的。

道理很简单,所
有关于原罪的说法,都是与宗教信仰有关的。

而中国,是一个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民族。

某些中国人的原罪观念,几乎都是来源于佛教的业障观念和迷信性的伤天害理观念以及基督教的原罪观念等。

此外,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具体道德伦理操守,也往往给人一种缺乏原罪观念的印象,这在事实上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文化中没有原罪思想的看法。

人们看到,现实生活中慎独”的道德境界,只有在个别的圣人和士人中才能够出现。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唯一的紧箍咒”来自于他们的现实上帝一一统治者。

在中国大众中,忏悔”现象是极其罕见的,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忏悔意识?”的质疑就是证明。

无庸讳言,中国人缺乏原罪意识,并因此而缺乏忏悔意识。

更进一步来说,中国人缺乏救赎的冲动和渴望。

——这一切的一切,大大小小的文化学者,几乎都将之归因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原罪思想。

这是真的吗?
恰恰相反,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庄子》中,读到了与西方的原罪说有异曲同
工之妙的中国的原罪思想。

请看一一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
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这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的原罪思想即原罪说!可是,它却不是被学者们牵强附
会地当成了与物理学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基督教的创世说”相类似的具有科学性”的宇宙
起源论的宇宙论”、本体论”了,就是被自以为高明地而实际上是肤浅地解释为人由愚昧而
开窍”的积极的文明”过程等等!一一庄子浑沌”寓言中所深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
罪思想”被遮蔽了。

中国人的原罪,就是从倏和忽合伙谋杀”(我在课堂上讲解这一思想时,有同学说是过
失杀人”)混沌开始的。

尽管倏和忽的主观愿望是善的,但他们是难逃杀人”之罪的。

从倏和忽善”的主观愿望来说,中国人的原罪是由于讲情义”而导致的,它与西方被蛇”引诱是不同的。

所以,中国人从一开始其开窍”即理性智慧就与非理性的情感”纠缠在
一起。

这正是中华文明迟迟不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点,m•韦伯看得非常清楚,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理性化”我们中华民族迟迟不能够达
到。

与西方原罪中的违约罪”相比,中国原罪中的杀人罪”罪加一等。

按理来说,违约罪的惩罚是逐出伊甸园,杀人罪的处罚就应该是偿命。

一一中国人犯的是杀人罪,这罪行太过严重,实在是赔偿不起,不过,此杀人罪又是出于好意”的,故而,可以从轻发落一一判个无期徒刑”罢了。

可哀的是,这西绪弗斯式的无期徒刑对于人来说实在是生不如死”可偏偏
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很管用一一好死不如赖活着。

于是,原罪”就被我们不了了之并渐渐地淡忘、掩盖了,即将它逐出自觉的意识层面,埋进潜意识的深层。

一一这正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不见原罪的根本原因。

间或有人从潜意识中将此原罪挖掘出来,如历代道家的代
表人物和明代李贽的童心说”等,也终不成气候。

一一’我没罪,我没罪”没罪就不需要忏悔,没罪就不会受到惩罚,从而也就不需要拯救。

三、其所是,非其所非
各民族的文化有差异和特殊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大同小异。

原罪思想或原罪说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不独是西方文化的特有现象,中国文化中理应有它的踪影。

庄子关于混沌开窍的寓言故事,正是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而知善恶羞耻的中国版本。

西方人能够从原罪说中发现智慧、理性、文明的双刃剑性质,而今勇于检讨现代化”的负面效应,我们中国人当且能够从自己的原罪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一一m •缪勒
21世纪,中国人必须重建自己的原罪意识,自觉地、勇敢地背负起自己应该背负的十
字架。

只有原罪意识,才能最终帮助我们走出世俗的沉沦状态而走向超越,斩断伴随我们几
千年的夭折的宿命”而重建我们的原罪意识,首要的工作是复活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一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庄子》,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圣经”
――有一位先知在2000多年以前等着我们……
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一一
―― 你们看天上的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
们……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
所罗门王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太6: 26-
28)!
人在童
年,当天真烂漫,纯朴无瑕,童言无忌,
过分早熟,失却天真;
人在少年,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勇往直前,
少年老成,老气横秋;
人在青年,当认识自我,谦虚谨慎,忍辱负重,
心猿意马,胸无大志;
人在中年,当勤奋自重,责无旁贷,事业有成,
怨天尤人,功亏- 一篑;
人在老年,当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返朴归真,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无忧无虑,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
成,
敢做敢当,而不能瞻前顾后,
畏缩不
前,
卧薪尝胆,而不能斤斤计较,
患得患
失,
硕果累
累,
而不能浅尝辄止,暴十寒,
返老还
童,而不能利欲熏心,
贪得无厌,
风烛残年,老牛破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