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话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经验,成功经验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它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我国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1985年由T·莱维提出。1997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强。”概言之,资本、商品、劳力、服务以及信息等跨国扩散和流动,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就是经济全球化。近二十年来,这种进程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动力,以世界市场为依托,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影响到世界经济,而且影响到世界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关系到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作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国际交往扩大与深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表明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因而它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社会化等方面具有进步的意义。然而,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其主要动力来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试图把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转嫁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表明了垄断资本主义要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以苏联和东欧等一大批原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失败后融入资本主义体系为背景的。它表明,资本主义还具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我们不能不正视和肯定这一历史事实。面对这一事实,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是否科学?换言之,这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几次科技革命又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发端,因而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中起着主导作用。许多经济运行规则,都由资本主义国家和有关组织制定和实施,其结果必然是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显示,经济全球化获益的发展中国家不到20个。江泽民指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劣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1]事实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差别,绝对贫困的国家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由20世纪60年代的2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48个。

尽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它不仅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反而加深了这个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不仅表现在国内,而且表现在国际上。正如江泽民所指出:“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新经济’,加速经济全球化,造成了西方国家的财富不断增加,但这些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加深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危机。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3]金融资本在全球流动,使全球经济紧密融合在一起。国际金融的扩张和投机性,潜在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所以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国家并不都是风光无限。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经济全球化正在加深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把它推到了社会主义的门槛。

二、经济全球化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要求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社会主义没有刻板的模式,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当代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它既要求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同时也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提供了更实际更详细的材料和手段。

在20世纪,社会主义得到很大发展,后期却出现了严重挫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有消长,处于既矛盾又共存的状态。资本主义要完全消灭社会主义不可能,社会主义要很快代替资本主义也不现实。这种状况,不仅在21世纪将持续下去,也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持续下去。当然,社会主义最终会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的每项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已经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4]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认识不足。以为革命胜利后很快就会建成社会主义,不要很久就会取得最后胜利。这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往往脱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把共同贫穷当成社会主义。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条件,“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5]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纵使你宣布已建成了社会主义,也是不能巩固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进一步领会了邓小平的思想,看清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我国原来经济文化落后,革命成功后必须经过相当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成发达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6]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的全球化。各国通过世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把市场经济当成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当成社会主义,关起门来搞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7]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又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吸纳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当代现代化的进步潮流。

三、经济全球化下社会主义的做法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作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为作用和客观进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的历史产物,我们面对由此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要积极参与,又要谨慎稳妥,量力而行;既要冷静沉着,又要坚决果断,善于把握机遇。总之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是既要坚持原则立场,又要讲究斗争艺术,真正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正确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道路。这是我们过去取得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的最可宝贵的经验,也是我们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大潮,面对强大的资本主义全方位的攻势,赢得比较于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开创社会主义美好前

程的最大的优势。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鉴于目前世界上“一球两制”的客观现实,我们还要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现实中代表两种制度的国家之间的矛盾斗争是错综复杂,有时又是十分激烈的。对我们来讲,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原则立场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动摇了这一点,面对依然强大的资本主义的攻势,我们就丧失了根本,就丧失了“比较优势”所在。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社会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产生的固步自封的社会,无论是其运动、思想还是社会形态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没有脱离开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再像过去那样闭关自守搞封闭,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因此,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某些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壮大我们自己。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是当作方法来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针对当时一些人这样那样的担心,他又回答说:“这样做是否违反社会主义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经济力、科技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资本主义一争高低,立于不败之地,根本上还是在于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8]而这就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9]但这并不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认为只要经济或者说只有先把经济搞上去了,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或才有可能解决。

实际上,从国际方面来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不希望当今世界再崛起一个或几个在综合国力上能与它们平起平坐的国家,特别是无法容忍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之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发展壮大起来,这些发达国家无时无刻不在想尽各种办法干扰、破坏我们的建设大局,力求达到削弱我们的国家

实力的险恶目的。当前的主要表现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加强对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出和市场侵占的同时,加紧从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对这些国家的渗透和影响。

从国内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对此,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影响和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以上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原则立场的现实处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为此,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紧建设植根于民族传统而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立足于本国实际而又充分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力争在建设强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好,从而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动力,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国之路。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曾经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0]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发展壮大自己。然而,经济全球化也为某些西方大国肆意干涉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借口,如“西方化”,就是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和观念来一统世界的过程。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一些西方大国在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附带许多政治条件,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资金的优势达到某种险恶的政治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一个必须十分清醒的原则立场是:在整个对外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立场,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自己的主动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想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必须立足国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艰苦奋斗,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干革命、搞建设,而不能主要或完全依靠外来力量。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命运。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仍然有效。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上,应立足于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经的历史进程,主动在与资本主义的交往、联系与斗争中壮大和发展自己,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提高社会主义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最终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取胜,开辟全球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俄]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经济全球化的论文: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经济全球化的论文: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源、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于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趋势我们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探寻经济全球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国家出现了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家、冒险家渴望得到欧洲之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将欧洲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以图发财致富;同时又要绕开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的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开始了探索到达东方的新航路的历程。经过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探索,到达东方及环球航行的新航路开辟出来。新航路的开辟,彻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绝状态的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征服掠夺的过程。美洲大片的庄园被开辟出来,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与繁荣;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非洲,但交换的是近亿的黑奴;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等整船整船地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夺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并把棉布等商品倾销到印度。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与非洲、美洲、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不再是独立地发展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765年,英国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用于纺织部门,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随后,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火车、汽船相继发明问世,生产效率获得飞速提高。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国控制,这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强攫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把世界经济活动从时间、空间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快速。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互相依存,日益紧密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剑拔弩张局面消失,世界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成为有效扼制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中取胜。 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更加现代化,国际资金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百度上一搜,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太多太多,然而似乎总是千篇一律。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沉重,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却不得不面临这样的提问。对待这个问题或许我思考的还没有百度上的深刻,但就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说一些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一直充斥在我们的学习中,却游离在大多数人思想外的话题,忽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论述。 当被问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我们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这么回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多么漂亮的回答啊,但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我不是说这样的回答不对,只是我们从初中乃至大学,谈到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时无不这一套说辞,是否这样的回答太过空洞。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想我对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我猜有的人可能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清楚,然而他一样可以答得这么优秀。对于从小接受现代教育,一直被强调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我们,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何其的悲哀!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灿烂,随着历史

车轮的滚滚向前,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古老的民族不断地承受着各种外来文化的猛烈撞击,然而,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优良传统犹如一道道坚实的堤防,捍卫着华夏文明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儒家,墨家,老家,道家,法家,百家争鸣。直到秦汉一统帝国,文化终于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儒学独尊经学也兴起了。魏晋南北朝时乱世中的文化呈多元走向。玄学兴起;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儒、玄、道、佛相与激荡。但文化并没有湮灭,它继而走向了隋唐的隆盛时代,展现了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两宋时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理学建构;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之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臻至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沉暮与开新,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早期启蒙思潮。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可是,当传统文化遭遇到了现代的我们,不知是其不幸,还是这是历史对它的又一大考验。 “文化热”已经持续了那么久,是的,不少研究者发表了诸多有益见解,不仅涉及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更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等问题。但对我们而言,真正有影响有作用的又有多少?至少在我看来,是学者们争论他们的,我们生活我们的,似乎都没有了关联。还有,“现代新儒家”更是不遗余力地论证中国文化儒家主流论,“孔子”如今也享誉全球了,外国人倒是知道中华文化了,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市场在资本的推动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在对全世界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广度不断增加,程度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惊醒最佳的资源配置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它带来的机遇,同时处理好它带来的挑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谈到要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首先要了解为什么中国需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高度发展,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些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本国经济,吧中国变成一个发达国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和谐社会2。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内优化分配,导致生产力飞速提升和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最终形成经济一体化、交往自由化、各民族间相互融合,全球化所带来的这些进步,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想要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来发展自己。 但是,经济全球化利弊共存,中国在积极计入全球化浪潮中需要采取趋利避害方针。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必然更有利西方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不平等的地位3。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那它往往对发达国家更有利,而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弊端。因此,中国在参与“全球化”中应该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主义趋利避害,谋求最大的国家利益。 中国在参与到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必须与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这是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实践发展,是搞好市场经济的支柱和灵魂,如果不这样,那就不要提经济的全球化,不要提国家和民族利益。中国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必须进行体制上的改革,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在金融、贸易、市场、劳动力等方面都需要改革,否则将被历史潮流所淘汰。另一方面还需要开放,建国后30多年的闭关锁国、不闻外事,我们落后于日本,没有赶上经济的大发展。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吸纳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何等重要啊!这是后发效应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例如,设在广东顺德的格兰仕公司,正是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通过采取跨国公司合作、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基地,其生产规模已经是历史悠久的日本松下公司的八倍。4 二、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必须与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在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说明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坚定信念。“四项 1《经济全球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梁宝华,张其飞;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第十八卷,第六期 2《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中国与经济全球化》;朱庆玲 4《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张金龙;《经济师》,2002年第4期。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利弊 摘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逐渐地被卷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1】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引起世界更多国家的关注,下面是我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的一些认识。 首先先以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为例。2002年中国加入WTO前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加入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 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 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2】再从电信市场来说,中国的电信企业重组,形成了新的电信竞争,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不少,五年前的电话初装费就是几千块,电话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太高,现在一般农村家庭都可以装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8.19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3%和33.9%;互联网上网 人数达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7700万。争取到2010年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亿户。中国是世界上通信领域最大的市场,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服务最大的市场,并且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3】 由此可见,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包含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中国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增多了中国需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也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4】 毕竟经济全球化之后受到伤害的依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去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说,截至14年11月初,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 亿美元,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年度遭受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大关。除了显性的贸易保护外,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技术、气候、碳关税等实施隐性贸易保护的意图也更加明显。【5】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首功,左宗棠督军闽浙,曾国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才使用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不得已投靠恩师曾国藩,所以李鸿章本来就在安徽有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本身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有一定的先天条件。淮军各营最初是收编安徽本地已有的团练开始形成的。当时在安徽有三大本地团练,刘铭传、周盛波和吴长庆,而这三个人都与李文安有一定的源缘。李鸿章通过张树生进行收编,也就有了淮军最初的四个营,铭字营、树字营、盛字营和庆字营,后又发展出潘鼎新的鼎字营,曾国藩赠送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的开字营,唐仁廉的仁字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这就是最终成为淮军十军的雏形,最终形成的是,刘铭传铭军、程学启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和随后继承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生张树珊张树屏兄弟的树军、吴长庆刘秉璋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加上李鸿章和李昭庆兄弟直辖的武毅军,和戈登率的洋枪队常胜军,淮军共十二军。 铭军: 刚开始时,这十军里战斗力最强的是铭军,是刘铭传在安徽

合肥时办的团练班底,后归李鸿章淮军。参与了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多次内战。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调所部驻防T灣,在台北、基隆和沪尾多次打败法军,后铭军奉命调驻奉天大连湾,由刘铭传的侄儿刘盛休接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盛休统铭军十二营赴前线抗敌,相继败于九连城、大东沟、孤山、岫岩,刘盛休因兵败被罢,改由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接统,兵败的铭军改营制,新编成为姜杜题的桂军,铭军由此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姜桂题随宋庆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直至战争结束。甲午战争结束后应袁世凯之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铭军历史彻底结束。 鼎军: 除铭军之外,后期淮军各军中,战争力最强的就是鼎军了。鼎军原为潘鼎新组建,潘鼎新组建鼎字营,原是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成立的,最早由李元安统管,后随李鸿章驻防上海。在铭军成名之前,鼎军原没有露脸的机会,但与李秀成在淮上,保卫上海一战中,一战成名,从此被上海各坤和洋人所重视,当时说淮军衣帽粗陋,其实说的就是鼎军,他与铭军一样,都是最早配备新式炮械的淮军主力之一。僧格林沁被击毙后,鼎军筑墙于运河沿线,阻击赖文光部,后在广西,扼守屯梅谷松等地,中法战争时期,驻守谅山失败,潘鼎新被革职,鼎军由聂士成统带,归武毅军。 后在荣禄的管理下,搞武卫军护卫北京,编为武卫军前军,当时武卫军是这样的,聂士成的武毅军为前军,宋庆的毅军为左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面鲜明的旗帜;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位置,使我们进一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基础和出发点,使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依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第-II-页 目录 摘要................................................................................................................................................I 绪论.. (1)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思考 (1)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1) (二)全球化进程的辩证思考 (2)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思考 (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定位 (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和愿望。 (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5) (一)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积极推进金融自由化 (5) (二)在非均衡博弈中实现对外开放利益的最大化。 (6) 四、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 (6)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带来有力的机遇: (7)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着挑战: (7) (三)我们应抓住机遇,制定对策,主动应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更加健康的发展: (7) 结论 (7) 参考文献 (9) -II-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复习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 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

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历史教案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教案2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参考教案 考纲: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课标: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导言:通过北京奥运会主题曲引入第5单元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复习,指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实际上是具有有效机制的经济体系形成。 教学过程: 一、探讨历史背景 1、必要性:世界经济秩序混乱,需建立有效机制,稳定经济,维护世界安全。 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的2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导学生分析出建立有效机制的必要性。 2、可能性:欧洲衰退;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确立经济霸权;达成共识;军事合作的胜利…… 通过教材中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可能性。 二、掌握形成过程 概况: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主要包括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货币金融体系中包括两个正式的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贸易体系中最开始也是要成立国际贸易组织,但由于彼此间分歧太大,最后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不是正式经济组织,但起着经济组织的作用)。它们的规定对成员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概括起来也就是两大体系,三个支柱。 问题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稳定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呢? 1、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固定汇率制 具体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区别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两个组织的功能? 课堂抢答:(这些问题要向哪个组织求助) 1、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贬值一半以上…… 2、2008年,中国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 3、2008年10月,欧洲小国冰岛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个牺牲品, 整个国家濒临破产…… 4、1980年我国为及加强理工科高等教育和科研活动…… 5、中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及改善宁夏回族自治区道路基础设施… 6、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拉开序幕……

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

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 《道家思想的核心》由春秋时期的老聃创立,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之广,言论争风热闹非常。百家争鸣,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士,在诸多竞争之下,《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到底如何,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 道家思想在对生命的观点、养生与哲学方面都有突出的造诣。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得不提及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在历史千年运转中得多朝多代君主力捧,尤其在汉武帝时期更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家思想的历史命运究竟是如何呢?战国时期,儒术为先,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争,以道家思想的失败而告终,满腹道家理论的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自此去了秦国。从此,道家思想为秦统治集团所接受,但引起儒家和法家等学派的不满和恐惧,以秦国的高居于西北的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而言,一旦接受道家思想作为他的国家哲学,秦国称王天下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事实上,后来秦始皇的确统一了中国,并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的传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和儒家抗衡的只有道家,综观中国思想史也确是如此。汉初,道家思想简直成了官学。张良避地下邳圮上老人授于太公兵法,也就是一本黄老之学,潜心钻研,终于成为老子思想的实践者,辅佐刘邦夺取天下。 《道家思想》的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关键人物是窦太后,她对文帝时期执行按道家思想制定的政策具有非常明显的有效性。正由于她的坚持,这条路线方才一直执行到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后。期间,淮南王刘安因谋反而自杀,使用的理论武器竟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此事对道家思想造成了重大打击,从此,道家思想开始走向衰落,若没有窦太后的维持,肯定衰落得更为严重。 三国、两晋时期道家思想大有复兴之势,玄学和清谈的流行使道家思想的地位局部得到恢复。道家的思想逐步与儒家和佛教有所融合,儒、道两家的敌对状态不复存在。历史游走至唐朝,由于皇家姓李,道家思想因创始人老子也姓李而得到大肆宣扬。此后历朝历代,儒、道两家不复相争,道家思想亦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走向稳定的流传发展。 信息来源:简单购-中国,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https://www.360docs.net/doc/6c17220692.html,

(完整版)20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而且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 (2)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2)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 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的延伸,会促进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 (2)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具体表现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所有供给国在现有国际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国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该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兄弟姐妹们: 经济全球化专题很重要!!!所以在此集中总结一下,其中的题对比自己的课本,没抄的抄 到九下第八单元目录,大部分应该是抄了。 1、含义: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加强 2、历程: 第一阶段:起源 1)时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2)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早期殖民扩张 3)方式:商贸往来 4)表现:各洲之间的贸易扩大;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出现 5)影响: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阶段:起步 1)时间:19世纪中期 2)原因:工业革命和早期殖民扩张 3)方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表现: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推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 5)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加强 1)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3)方式:资本输出 4)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 5)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第四阶段:发展 1)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原因:①(根本因素)科技革命的推动;②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趋 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国谋求合作,取长补短;④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⑤跨国公司的推动;⑥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⑦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⑧二战后民族国家独立,南南合作,影响: 3)南北合作;⑨市场机制普遍被认可。 4)表现: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 势加强;世贸成立。 A对世界来说: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反:带来了很多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义,资源问题,粮食问题,等。 B对发达国来说:利大于弊。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C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重点):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共存;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3、经济全球化中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答: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与发展趋势 朱盼盼光信1202 201209221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问题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过去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对抗”格局已经悄然转变成“共处---竞争”局面。面对客观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关系上赋予了新的形势和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不仅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格局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上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自身利益,总是力图瓦解、铲除社会主义为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物,最后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实现政治统治和经济基础上的双重革命,以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对立的目的所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所体现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分离乃至对抗的主要因素。早在冷战时期,两者就形成了两大关系、两个阵营、两大军事经济集团对峙的“并存—对抗”的世界格局。这种世界格局直接导致了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仗自己在全球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在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颠覆、演变社会主义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使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典型事件。在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攻击和歪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政体和政党制度,鼓吹和传播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党制、人权伪道化、民主政治化。尤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互联网等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乃至腐朽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不管资本主义国家对抗手段和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本目的是要把社会主义纳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重新实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现实状态 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不能根本消除,这种对立和转化更为复杂、多样。但是,国际经济的普遍联系使各国在经济发展、技术合作、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和依赖性日益加强,在经济利益上产生了更多的共同点、互补点。大国之间军事、政治的对立已不是获取和维护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共处—竞争”格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现实状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具有互补性特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尽管在基本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但从维护各自社会制度的存在,保证其处于良好运作状态,这一层面上看,两者都相互吸收着对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以便在经济竞争中显示各自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这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具有互补性的特社会生产力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又是对资本主义的

经济全球化我国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少、规模小。这是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许多企业就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对产品进行更新,对设备改进,更没有多余的资金对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 二、资信较差,融资渠道少。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许多不良债务。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一些企业缺乏商业信用造成的。鉴于此原因,现在许多民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由于得不到贷款,一些企业就没法进行融资。这就引出了企业的又一问题--缺乏诚信。 三、轻人才、缺乏对员工的培训。事业成败的关键归根结底是“人”。因人而兴,因人而衰,[人才]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十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则提出了“先造就人,后造就产品”的经营理念。可见人才在一个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四企业家整体素质低,部分国企领导严重腐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确有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以忘我无私精神长期效力于国有企业,并以其聪明才智为不断发展壮大国企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无愧为我们这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模范、杰出人物。但总体来看,我国至今并未真正形成起一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就国有企业而言,长期以来不仅是由上级党政领导部门为之配备领导,而且还将企业经营领导者与行政系列相比较,这就使国企领导多具“官本位”意识,而作为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企业家素质则颇为欠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监督机制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致使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严重腐败,在使企业丧失了竞争力和生机的同时,给党的事业和国家、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五、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中,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本是企业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意识是不可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当然也是不可缺的。 六、缺乏管理,生产效率低下。在我国许多企业内部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就出现了管理机构庞大,层级结构复杂、人员过多,从而导致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员工凝聚力不强……最终使这些企业出现了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 七、企业文化不健全。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组织及其员工所具有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企业文化是一中无形的管理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该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建立的思想意识,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在潜意识中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心力,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内聚功能是企业文化中最显著的一种功能,他通过把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目标,并为目标而协同动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的管理机制、经营素质和企业的风貌,从而塑造企业良好的整体形象,并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各企业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一国国际竞争地位的变化无不与科技水平相关。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加强科技投入,尤其是美国把科技看作支持它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命根子。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要执行国际性的信息技术协定即技术产品零关税的协定,这将加剧中国高科技市场的竞争。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经济全球化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是 A.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 B.全球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C.全球化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D.全球化时期对外经济交流的联合方式是全方位的 4.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

A.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B.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C.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三、辨析题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四、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学知识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公布的数字,全球跨国公司目前有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亿美元,近乎是全球出口的两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去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而其中2/3又被用于跨国购并。 贸易的全球化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6.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达到1.4亿美元。 材料2 据外电报道,在最近10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功地按照其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种变化彻底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企业的产权结构。同时,它还明显地扩大了拉美国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差距。 材料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和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求同存异,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更多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