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
揭秘“北洋三杰”之“冯狗”

揭秘“北洋三杰”之“冯狗”“北洋三杰”之“冯狗”,曾为袁世凯之左膀右臂,既忠诚于袁世凯,又取悦于清廷;既反对袁氏称帝,又能一定程度妥协,且与南方示好;而袁氏陷入困境时,则操纵北洋将领公开对抗,以坐收渔翁之利;与段祺瑞争当北洋老大,则政治手腕略逊一筹;其敛财手腕出众,以致餐馆竞卖“总统鱼”。
吃粮当兵,不小心竖子成名“北洋三杰”之“冯狗”,曾为袁世凯之左膀右臂,既忠诚于袁世凯,又取悦于清廷;既反对袁氏称帝,又能一定程度妥协,且与南方示好;而袁氏陷入困境时,则操纵北洋将领公开对抗,以坐收渔翁之利;与段祺瑞争当北洋老大,则政治手腕略逊一筹;其敛财手腕出众,以致餐馆竞卖“总统鱼”。
小档案姓名字号:冯国璋字华甫籍贯:直隶(今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生卒年月:1859.1.7 1919.12.28 卒年60岁毕业院校:北洋武备学堂军衔:陆军上将最高官职: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军阀派系:直系生辰八字:戊午乙丑丙午戊子属相:马命相:富贵荣华实可当,光明荣达好儿郎。
家门隆昌福万千,世代子孙个个贤。
云开见月,虽有劳碌,光明坦途,指日可期。
家世远祖毕公,周文王第十五子,因封于冯地,所以姓冯。
远祖冯异,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被汉光武帝刘秀封为大树将军。
远祖冯胜,明代开国元勋,被朱元璋称为“天子骨肉”,尊为宋国公。
一世始祖冯禄,始迁入诗经村。
高祖父冯克任,系太学生。
其长兄冯大任,曾任武德骑尉;次兄冯清任,为廪贡生。
曾祖父冯敬修,是贡修生。
祖父冯丕振,是太学生。
此时的冯家已是诗经村首富,形成东西南北四院,正西院冯从善,正北院冯响平,正南院冯丕振,正东院冯志桥。
父亲冯春棠,字雨轩,因科举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灾,家道逐渐中落。
妻子孙钗,河间十里铺孙申如之女,善良贤惠。
兄长大哥冯佩璋,常年经营戏班;二哥冯蕴璋,考取拔贡后,候选为州判;三哥冯琥璋,以教书为生。
妻妾子女元配夫人吴凤,生长子冯家遂、次子冯家迪、三子冯家遇、长女冯家逊。
晚清军队的近代化变迁——新建陆军对湘淮勇营的继承与发展

含着因时而变 、 不可泥古的成分 , 因此能在借鉴西方 成 队押 夫 。若 贼 在前 , 则七 成 队走 前 , 锅 帐 担子 走 中 以三成 队在后 押之 。若贼 在 后 , 则 以三成 队走 前 , 之 后推 陈 出新 。这 就要 比全 盘 照搬 湘制 、 甚 至在 武 器 间 , 装备改进之后仍无实质性变革的淮军 , 更得“ 束伍” 理 押锅 帐担子 同行 , 留七 成 队在 后防贼 。” [ ) 这就 意味 念 的精 髓 。正是 这 种发 展性 继 承 , 使 得新 建 陆军 能 被 着每营必须拨出约百余人的兵力来押护夫役。所以长 视作一支近代军队, 而不似其前身定武军一样仍循 旧 夫人数过多将从整体上 降低军队的机动能力 与作战 新建 陆 军做 了一定 程度 的改 制, 沦为一支武器装备更为先进 、 完全仿照西方操法 效能 。不 过在 这一 点上 ,
2 0 1 3年 7月
社会 科 学家
S oCL L S CI ENTI S T
J u l y . , 2 0 1 3
( 第 7期 , 总第 1 9 5期 )
【 历史 纵横 】
( N o . 7 , Ge n e r a l No . 1 9 5 )
晚清军队 的近代化变迁
众 所周 知 , 新 建 陆军 同湘 、 淮军 之 间有着 相 当深 基 于此 。 ” 【 l _ 所以“ 束伍” , 就是 建立 适 当的军 队 编制 以 厚的渊 源 。但 讨论这 个 问题 的论著并 不 多见 。有些对 便 于管 理 和指挥 , 有 效地发 挥其 作 战能力 。曾 国藩正 二者进 行 比较研 究 的文章 则 略显粗 放 , 关 于 新建 陆军 是 本着 这 一 理 念创 建 了湘 军 。他 在 记叙 建 军 缘起 时 对湘淮 勇 营某些 特定 理念 、 制 度等 方 面的发 展性 继承 说 : “ 略仿 戚元 敬 氏成法 , 束 伍练 技 。” [ 2 1 曾 氏将 “ 束伍” 并 没有 进行 详细 考察 。因此 , 有 必要 经 由一些 具体 的 作 为湘 军创 练 的一大原 则 , 主要 在救 清朝 绿 营军 制之 理 念与 制度 的对 比分 析来 审视 二者 之 间的联 系 , 并于 弊 。绿营制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军队为各省抽调凑 这 种前后 比较 中一 窥 中国军队近代 化 的轨 迹 。 成, 无编 制可 言 。王 闽运批 评绿 营军 队 “ 军 兴 调发 , 而 将帅 莫知 营制 。被调者 , 辄 令绿 营将官 营出数十人 , 多
李鸿章与上海战役

李鸿章与上海战役合肥六中29班曾夏青、黄新伟、徐娜、宋依婷、周继龙、董沁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烽烟骤起,冰冷的刺刀映射着夕阳的余晖,来福枪的硝烟挽留着最后的一丝光芒。
两军相峙,一边是连天人海,一边是重炮的嘶鸣,上海狼烟四起。
逐鹿沪广,初出茅庐的淮军与老成干练的太平军一决雌雄。
This is the Battle of Shanghai!一、参战方简介清军(清帝国绿营军、安徽团练淮军):指挥官:总指挥:李鸿章各营队指挥官:程学启、黄奕昇、潘鼎新、郭松林、刘铭传兵力:绿营军步兵(配备冷兵器的步兵混编旧式火枪兵):40000人淮军团练(来福枪线列兵混编配备冷兵器的步兵与少量旧式火炮):20000人常胜军(来福枪线列兵及轻型步兵炮):3000人科技水平:19世纪中期西方水平火帽发火式米尼弹步枪(淮军与常胜军)19世纪中期西方水平的轻型步兵炮(常胜军)18世纪西方水平的旧式火炮(淮军)19世纪中后期西方水平的冷兵器(淮军与绿营军)17世纪西方水平的旧式火绳发火火枪(绿营军)租界军队(大不列颠及被爱尔兰联合王国海军陆战队、法兰西帝国陆军):指挥官:法军指挥官:Auguste Léopold Protet英军指挥官:James Hope兵力:英军(来福枪线列兵及陆军野战炮):3000人法军(来福枪线列兵及陆军野战炮):4000人科技水平:19世纪中期西方水平火帽发火式米尼弹步枪19世纪中期西方水平火帽发火式前装线膛炮19世纪中期西方水平的冷兵器(作为备用武器)太平天国军(太平天国陆军):指挥官:总指挥:李秀成、谭绍光各营队指挥官:李容发、吉庆元、陈坤书、陈炳文、郜永宽兵力:太平天国陆军(配备冷兵器的步兵混编少量旧式火枪兵):120000人科技水平:17世纪西方水平的旧式火绳发火火枪18世纪西方水平的旧式火炮18世纪西方水平的冷兵器二、战术构想联军:以优势的步枪以及直射火炮火力,依托上海城墙阻断太平天国陆军的进攻,在太平天国陆军受挫后集中精锐(常胜军与部分淮军)攻击其侧翼,攻击太平天国之前夺取的城市。
淮军主要将官精神品格论析——以铭、鼎、树、盛、庆诸营将官为中心的考察

迄今为止 ,虽然史 学界对淮 军及其首领 李鸿 章 的研究 已相 当深 入 ,但 尚缺乏从 整体上有关 淮军 主 要将官精神品格 的系统研究。本文试 图以淮军 的铭 、 鼎 、树 、盛 、庆五个主要 军系 的将 官为 中心 ,同 时 兼及其他一些杰 出的将 官 ,探讨淮 军主要将 官的精 神 品格 ,以期对 理解淮军 的兴衰 以至当时 的中国社 会有所帮助。
一
长毛 ( 指太平军 )打来 的时候 , “ 遍地黄 花 ( 团 指 练 )开 ” 。一 时 间 , “ 数 十 里 间 ,寨 垒 相 百
望”
,“ 皖北破碎 ,独合肥西乡差全”
。
16 年 ,正为镇压太平天 国农 民起 义而殚精竭 81 虑的曾国藩 ,为 了解决兵力 不足 问题 ,同时也为 了 减轻清廷对他 的猜 疑 ,决定 派他的得意 门生李鸿章 回安徽募兵 。李鸿 章遂 以安徽 合肥一带原 有的团练
奋勇作战 ,传统观念对他们 的习性影 响很大 。
其次 ,团练 之 间的关 系复杂 多变 。有 的团练 之
间联 系 紧 密 ,往 来 较 多 ,守 望 相 助 , “ 战 相 耕 资” ;有 的团练之 间时常发生 冲突 , “ 至则相 ” 寇 助 ,寇去则相攻 ,视为故常” ,“ ” 以武节相侈 ,快
有“ 刘铭传稍稍解悟” 。 ”一 对于前 者 , 军将官 较容 易克服 , 淮 因为他 们本没 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 所谓 的“ 夏大防” 夷 的观念较 为淡薄 , 他们注重的是 “ 事功 ” 而 不太在 意“ , 理论 ” 方
攫”
。求生 的本能 和利禄 的诱 惑 ,驱使淮军 将官
收 稿 日期 :20 0 —1 09— 1 0
首先 ,淮军将官 主要是为 了保全身 家性命 ,没 有明确的政 治信 念 ,不能 以一 时一 事来 判定其政 治 倾向。“ 其甘心为发逆为捻匪者 ,则竭力苦战 ,抵死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

论近代中国军队发展史赵权(北京科技大学2015级理科实验班1501班)摘要:本文以中国近代以来各个时期中国军队的发展为线索,以中国所经历的反侵略战争为主要内容,概述了中国军人在反侵略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末,太平天国,湘军,淮军,北洋军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队和军人。
他们不管是拿着大刀还是用着洋枪,只要抗击过外敌入侵,他们就是中国军人。
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制式军队为“八旗与绿营”。
“八旗”建立于清兵入关之前,它是满族人特有的兵民合一与军政合一的制度。
后由于兵源的问题,增加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而绿营是以进关后俘虏与归降的汉族军队整编而成的。
八旗创建之初,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之一,但到了晚晴时期,由于腐败和鸦片问题,八旗与绿营已经没有多少战力。
就拿曾经十分精锐的键锐营来说,到了晚晴,有一年练习打靶,每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而马术本是八旗的强项,但是,健锐营却“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清末时清朝常备军曾达到120万左右,如此大的基数,当然也是有一些精锐的,比如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
但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导致武器装备及其落后,所以僧格林沁虽然誓死抗击侵略者,但任然落败。
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酿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悲剧。
至此,清军再无可战之兵。
鸦片战争后,巨额赔款是人民负担加重,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不断,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但它又和以往的不同。
之前的农民起义都是内战,说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但太平天国运动却承担着反帝的任务,所以它也算是中国的军队。
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晚晴政府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所面临过的困难巨大,所以军队纪律严谨,作战勇敢,取得大好形势。
但随着起义部队不断壮大,特别是在攻克南京后,高层将领就开始懈怠起来。
湘军与淮军关系

湘军和淮军的关系:
淮军是继湘军之后成立的军队,但二者之间又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淮军成立之初继承了湘军的各项制度,但经过后来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湘军不同的一面,可谓是既继承、又发展的关系。
共同点:1、在营制上,以营为单位,每营500人。
分为陆军营制、水师营制和马队营制三种,其中以陆军营制为根本。
2、在饷章上,湘军饷章和营制一样,分为陆军饷章、水师饷章和马队饷章三种。
在吸取了八旗、绿营士兵饷银过低所造成的弊端教训后,提高官勇待遇,实行高薪养廉政策。
3、在训练上,两者都既注重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又注重军事训练。
不同点:1、招募的权宜,李鸿章在原有制度上,日渐因时制宜,在招募上了一些改变。
湘军在乡招募,淮军则就当地团练成军。
2、淮军在湘军基础上加强火力,改换军械,即军中使用洋枪,效法西洋。
组建洋枪队。
3、淮军各营除改用洋枪之外,进一步的使用西洋炸炮。
成立炮队。
总而言之,淮军不仅是湘军的一个分支,更是湘军的发展,更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和军事近代化的要求。
湘、淮军所代表的勇营兵制代替了绿营兵制。
虽然勇营兵制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属于过渡阶段,但它也是中国近代兵制变革的开始,之后就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勇营时代,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研究,有助于现代人们了解当时中国的军事兵制状况,对当今我国进行军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淮军志

<淮军志>第一部分 1.江南大营的再溃及(1)长江下游的糜烂江南北大营咸丰三年二月(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金陵,以为天京。
不久清钦差大臣向荣,率军跟踪而至,结营于朝阳门外孝陵卫,是为江南大营。
同时,另一钦差大臣琦善亦进军江北,于三月初驰抵扬州城外,结营于雷塘集,是为江北大营。
其声势则远不及江南大营。
自是而后,江南大营之于天京,江北大营之于镇江,形成对峙之局,常苏以下,得以屏蔽。
上海虽一度为刘丽川小刀会所据(咸丰三年八月至四年十二月),然镇江以下,大致保持完整。
第一次兵溃咸丰六年(1856)二月,扬州江北大营被太平军燕王秦日纲攻破,钦差大臣为江宁将军托明阿,遭受革职,由副都统德兴阿继任,并逐渐恢复江北大营,克复扬州。
五月,江南大营也受到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翼王石达开及燕王的三路环攻,以致全营大溃。
向荣退保丹阳,忧愤而死。
钦差大臣由江南提督和春继任,仍保丹阳、金坛。
当江南北大营相继兵溃之际,长江下游,屏障渐撤,情势十分危殆。
咸丰六年四月末,帮办江南军务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的镇江大营也被攻破,吉氏阵亡。
天京外围清方劲旅,于三个月内一一败溃,下游失其屏蔽。
恰于此时,天京内讧,先为杨韦媾难,继以石韦冲突,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被诛,翼王石达开亦最后出走。
历时九月有余,太平军元气为之大伤。
于是新任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和春与帮办大臣张国梁得以乘机恢复,于咸丰七年闰五月(1857年7月)克复句容,再度逼近天京。
十一月克复镇江。
江北大营德兴阿亦克复瓜洲,天京之围益急。
咸丰八年(1858)八月,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破德兴阿于浦口、扬州。
遂在咸丰九年二月合并江北大营,归和春节制。
至是天京外围,惟以江南大营为清军主力。
节节进逼,渐成长围,以谓旦夕可下坚城。
第二次兵溃咸丰十年正月(1860年2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谋解天京之围,率军自皖南进入浙江,直趋杭州,突破外城,攻其必救,诱使江南大营分兵来援。
及江南军张玉良驰至,内城尚未攻下,但李秀成计已得售,立即引兵离杭。
淮系军事官僚集团的几个问题

论淮系军事官僚集团的几个问题苗长青李鸿章以淮军起家,他在位高权重时,一方面左提右挈,将部下爱将幕僚同僚荐拔至封疆方面等各个要害岗位,一方面又依靠这些旧部为他推行洋务新政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从而形成近代最大的一个官僚集团—淮系集团,并以此开开近代集团政治之先河。
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淮军、淮系军事官僚集团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近几年来,史学界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这一问题加以关注。
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些与实际不符的结论需在研究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彻底推翻,一些已被大家所公认的说法有待重新商榷,一些一向被忽略了的问题待加以强调,还有一些新的领域待开拓。
本文谨就这些问题谈些看法。
一、清廷、曾国藩与淮军组建之关系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时,八旗兵、绿营兵已经腐败,不堪一击。
所以,湘军应运而生,成为太平军最凶恶的敌人。
在太平天国革命后期,淮军继湘军之后崛起。
不少人以为,淮军的组建是清王朝有意扶持的结果,并遭到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的极力阻挠。
他们认为,清王朝扶持淮军的目的在于用淮军牵制湘军,以便于控制;湘系阻挠淮系崛起的用心在于维持自己独霸天下的局面。
他们这样认为,也非凭空臆想。
首先,清王朝与湘系军事集团的关系十分微妙.请王朝既要依靠它去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捍卫摇摇欲坠的清朝大厦,同时,对湘系集团又有戒心,担心湘系集团领袖曾国藩反清自为,背叛清王朝,建立新王朝。
其次,据北京大学张寄谦教授的研究,“清政府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由于是以少数民族统治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大帝国,因此,从建国直到清末,其重要的统治手段之一,就是同时扶植两派,甚至多派政治势力,以达到使他们互相牵制,而满族统治者则君临天下加以控制、操纵。
”(张寄谦《中国通史讲稿》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6页。
)第三,清末,清王朝中央满族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醇王奕也曾向军机处建议,为了驾驭天下,清政府要有意识地采用扶植两股势力使他们互相竞争的手腕,切不可支持一派压制另一派,他说:“湘、淮素不相能,朝廷驾驭人才正要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军各营的历史命运淮军是1861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建立起来的,最初的设想是由曾国荃来创立,但由于曾国荃想攻打南京争夺首功,左宗棠督军闽浙,曾国藩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李鸿章毛遂自荐,才使用的李鸿章。
李鸿章最早随侍郎吕贤基回安徽办团练,后由于吕贤基与李鸿章屡战屡败,李鸿章不得已投靠恩师曾国藩,所以李鸿章本来就在安徽有有一定的影响力,再加上本身他的父亲李文安在安徽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李鸿章统带淮系各营有一定的先天条件。
淮军各营最初是收编安徽本地已有的团练开始形成的。
当时在安徽有三大本地团练,刘铭传、周盛波和吴长庆,而这三个人都与李文安有一定的源缘。
李鸿章通过张树生进行收编,也就有了淮军最初的四个营,铭字营、树字营、盛字营和庆字营,后又发展出潘鼎新的鼎字营,曾国藩赠送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的开字营,唐仁廉的仁字营,杨鼎勋的勋字营,郭松林的松字营,这就是最终成为淮军十军的雏形,最终形成的是,刘铭传铭军、程学启开军、刘士奇的奇军、潘鼎新和随后继承者聂士成的鼎军、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盛军、张树生张树珊张树屏兄弟的树军、吴长庆刘秉璋的庆军、郭松林的松军、杨鼎勋的勋军、唐仁廉的仁军。
加上李鸿章和李昭庆兄弟直辖的武毅军,和戈登率的洋枪队常胜军,淮军共十二军。
铭军:刚开始时,这十军里战斗力最强的是铭军,是刘铭传在安徽合肥时办的团练班底,后归李鸿章淮军。
参与了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的多次内战。
中法战争时,刘铭传调所部驻防T灣,在台北、基隆和沪尾多次打败法军,后铭军奉命调驻奉天大连湾,由刘铭传的侄儿刘盛休接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刘盛休统铭军十二营赴前线抗敌,相继败于九连城、大东沟、孤山、岫岩,刘盛休因兵败被罢,改由临元镇总兵姜桂题接统,兵败的铭军改营制,新编成为姜杜题的桂军,铭军由此淡出历史舞台。
此后姜桂题随宋庆驻守辽河下游牛庄、高坎、营口一带,参加反攻海城,争夺大平山及保卫田庄台等战斗。
直至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结束后应袁世凯之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铭军历史彻底结束。
鼎军:除铭军之外,后期淮军各军中,战争力最强的就是鼎军了。
鼎军原为潘鼎新组建,潘鼎新组建鼎字营,原是在曾国藩的授意下成立的,最早由李元安统管,后随李鸿章驻防上海。
在铭军成名之前,鼎军原没有露脸的机会,但与李秀成在淮上,保卫上海一战中,一战成名,从此被上海各坤和洋人所重视,当时说淮军衣帽粗陋,其实说的就是鼎军,他与铭军一样,都是最早配备新式炮械的淮军主力之一。
僧格林沁被击毙后,鼎军筑墙于运河沿线,阻击赖文光部,后在广西,扼守屯梅谷松等地,中法战争时期,驻守谅山失败,潘鼎新被革职,鼎军由聂士成统带,归武毅军。
后在荣禄的管理下,搞武卫军护卫北京,编为武卫军前军,当时武卫军是这样的,聂士成的武毅军为前军,宋庆的毅军为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为右军,董福祥的甘军为后军,荣禄自领八旗老营制为中军。
但实际上,新式武器和火炮以聂士成的鼎军为主,所以鼎军在八国联军战争之前,实在是国内装备最强的王牌军。
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老佛爷没办法,连这压箱底的王牌军也拿了出来,抵抗八国联军。
率军在天津守卫,打的八国联军丢盔卸甲,但终因北洋水师已经不存在,鼎军没有海上支援力量,而八国联军在海上舰队的拱卫之下,鼎军渐力不能支。
聂士成本人在八里台中炮阵亡。
大清的王牌之师也终于走完了自己的路,剩下唯一的武装力量,就是袁世凯的武卫军右军,也就是新建陆军了。
如果没有鼎军的覆灭,根本就不可能有北洋六镇,也就没有袁世凯了。
另外一个可惜的地方是,鼎军当时训练使用德制11公厘毛瑟枪一万支,战备用枪为奥制8.5公厘Mannalicher步枪一万支,配备7.92公厘德制Ka98步枪数百支,步营配克鲁伯37二磅快炮,炮队配备75速射炮16门,另有旧型克鲁伯60公厘口径速射炮32门(七磅炮)、格鲁森57快炮32门。
还有当时世界上最新锐的马克西姆重机枪二挺。
马队使用温切斯特双管散弹枪。
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武卫前军聂士成阵亡,武毅军也就是鼎军,全军覆没,鼎军从此成为历史。
需要注意的是,鼎军并不完全是被八国联军打败的,当时的鼎军战斗力不在八国联军之下,但是因为义和团的扰后,八国联军的前攻,内外夹击而失败的。
树军:树军是张树生与其弟张树珊等人,在安徽皖北办的团练,后随李鸿章至上海,树军也是淮军最早的军队,而且张树生本人据说是淮军里,除了李鸿章之外的权威。
Z压太平军后,张树生本人也因功累官至道员,按察使,后授山西巡抚,漕运总督,两江总督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后又曾署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赏加太子少保衔,可以说,张树生本人也是淮军系中,除了李鸿章之外,最重的重臣之一。
在张树生任两广总督期间,中法战争爆发,树军在广西边防备战不力,在北宁战败,被革,张树生本人于1884年病死。
盛军:盛军也是淮军前期主力之一,在完成了清廷Z压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军的多次使命,是李鸿章所部各路淮军中的主力。
同治九年李鸿章,调盛军屯卫畿辅。
所以说袁世凯是小站练兵起家,其实是由盛军开始的。
周盛传小站练兵采取的是寓兵于农的策略。
从光绪元年开始,至六年,他亲率将弁在西起马厂东到大沽的辽阔土地上,挑河挖渠,建闸修桥,沟通了南运河与海河,以优良水质刷咸涤碱,使百里荒芜斥卤之地尽成膏腴,建成阡陌纵横,河网交织,咸淡分流的小站垦区,实现了南稻北移,培育成功名震中外的小站稻,为历史名镇小站奠定了基础。
盛军在小站屯营19年,其中先后有6年的时间致力于灾民的赈济,经费多半靠将佐集资。
赈济之外,盛军还承担了抗洪抢险义务,光绪八年大雨,大城县南赵扶村子牙河西岸决口三十余丈,淹了文安、大城数百里洼地。
周盛传认为“救灾恤邻,义固不容恝视”,立即派马队抢堵,经过多次失败,雇募了有经验的人工,两面进占,日夜奋战1个月,两坝才告合龙。
为了防止水患,盛军步队各营在减河两岸堆土牮十四五万立方米,保证了“秋收无害,乐岁声含”。
中法战争爆发,周盛波奉诏募淮勇5000人,赴小站防备训练。
十一年,周盛传病故,周盛波统帅盛军继续屯垦、训练,扩建小站镇街。
十四年,周盛波病故,盛军由卫汝贵统帅。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卫带领盛军十三营前赴朝鲜,兵败,卫被逮问,盛军由吕本元和孙显寅会统,在甲午战争中盛军全军覆没。
庆军吴长庆所部,最早是由吴长庆奉曾国藩之命,在庐江办的团练,曾经参加过太平军的三河战役,攻下三河,后改为庆字营,也称庆军。
同治元年随李鸿章赴上海。
光绪六年驻防山东登州。
光绪八年吴长庆率六营渡海赴朝鲜,参与中日朝鲜战争,吴长庆本人曾夜入朝鲜皇宫,救出朝鲜皇帝。
当时的庆军中,就有后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而且袁世凯也就是因为在庆军朝鲜的战争中绽露头角,被誉为知兵,他本人也是从庆军起家的。
后来朝鲜兵败,袁世凯几乎是单骑逃回。
不过在朝鲜的时候,26岁的袁世凯还是把当时的五大帝国,英美法德日整的团团转。
光绪十年,吴长庆驻防金州,病死,由总兵黄仁林接统,留驻朝鲜的三营,由吴兆有张光前统带,次年奉调回国。
甲午战争爆发,庆军全军参与辽东K戰,兵败,黄仕林革职,张光前革职留营效力,后庆军所部改隶宋庆的毅军。
宋庆调防九连城后,日军侵入奉天,毅军转战于复州、盖平、海城等地,甲午战争结束后,庆军随毅军改为武卫左军,驻防直隶。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毅军也兵败,派生出很多军队,比较有名的就是山东的嵩武军,河南的宏武军,安徽的安武军和北洋张勋的定武军。
不过,至此庆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印记,应当说,庆军在朝鲜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已经走完了自己的使命松军郭松林的松军最早其实是湘军的体系,参与过攻占安庆的战役,后改隶淮军。
最早只有两营,后增至八营。
镇压捻军后,改松字各营为武毅军。
合刘铭传部击灭过赖文光部和西捻张宗禹部。
郭松林从湖北提督调直隶后,松军归入聂士成的武卫前军,与鼎军合营,后在八国联军的攻击下,兵败溃散。
勋军杨鼎勋最初隶属于湖北按察使李孟群,后隶属了湘军最强的军队之一,湖北提督鲍超。
是鲍超军中的勇将。
曾经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击败过陈玉成和李秀成。
后募淮勇千人,随李鸿章,成立勋字营。
勋军在苏常的战争中,是出了大力的,杨鼎勋因此授江苏苏松镇总兵。
在追击捻军的战争中,追击于诸城,胶州,东捻平,后破捻军于安平,追击至杨家村,降张志清,后偕郭松林击捻军于睿县。
守运河时,旧伤复发死了。
开军太平军降将程学启部,这可以说是曾国藩送给李鸿章的嫁妆之一。
程学启的开军曾经破太平军谭绍光部,因功授提督衔,后随李鸿章进苏州,破太平军于正义镇,克昆山,清廷赏一品官衔,后又连拔花径,同里,克吴江,直抵苏州娄门外永安桥。
在进攻嘉兴时,程学启拥军登城,头部中枪死在军中。
开军被编入武毅军。
仁军唐仁廉最早跟随湘军名将彭玉麟,时太平军韦志俊在池州诈降,他跟随彭玉麟前往受降,忽然降众哗变,唐仁廉厉行抗击,手刃数人。
杨学斌嘉其勇,令选降众立为“仁字营”。
仁军开始成军。
咸丰十年,唐仁廉改从鲍超霆军,跟随鲍超截击太平军,从战于太平、石埭间。
同治元年随李鸿章。
曾领兵攻取青阳,升为总兵。
同治三年,率军攻克金坛,授为提督。
同治四年,到广东嘉应州参与Z压太平军余部,获赏黄马褂。
同治五年,回师北上,参与Z压捻军,率骑兵追逐捻军于鄂豫之交。
同治六年,接连追击捻军于永隆河、钟祥池河、枣阳、平林店等地。
鲍超解职后,他分统其众,从李鸿章继续追击捻军。
东捻失败后,他遇提督缺出任先简放。
这时,西捻首领张宗禹率军进攻京城,唐仁廉领军围追堵截捻军于直隶、河南、山东之间,在浚县大别山、海丰郝家寨、商河李家坊等地,大肆围捕捻军。
又同郭松林在沙河、高唐卢寨等地合击捻军。
捻军首领张宗禹被中伤。
西捻失败后,清廷给他记一等功。
同治九年,他跟从李鸿章入陕西,在北山与回民起义军作战,不久调防京城,驻青县马厂。
同治十三年,清廷授其通永镇总兵。
光绪十年,任广东水师提督。
光绪二十年,诏加尚书衔,适值中日甲午之战爆发,他奉召至京,条陈方略,请求率二十营兵力以挡前敌。
军队刚刚出关,因议和而战事结束,遂还。
光绪二十一年卒。
仁军与其它淮军不太相同,因为他是从鲍超的霆军中分拔出来的,而后由李鸿章暂借马队三营和步兵两营。
可以说是同时隶属于湘军和淮军两大阵营,所以曾国藩解散老湘营时,仁军除借调淮军的以外,未能幸免,几乎跟随鲍超全军裁撤。
奇军刘士奇的奇军最早为薛焕所幕,后不详。
再加上北洋水师,这所有的一切,其实上就是李鸿章的家底了,同时也算是晚清的家底。
当年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准备淮军的时候,曾国藩曾谆谆告诫“羽翼未丰,未敢远飞”。
可惜北洋水师本是拱卫京暨和渤海湾的,真正具备出洋打击的只有两艘铁甲战舰,镇远和定远两舰,其它为蚊子船,鱼雷艇,练船和辅助舰,另有八艘巡洋舰,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平远,扬威和超勇。
其它广甲,广乙,广丙是临时从南洋借调而来,而这十一艘巡洋舰中,只有经远和来远是装甲巡洋舰,而其它的为防护巡洋舰和碰撞巡洋舰,实际跟现在的民船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