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后感500字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读后感当我翻开《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着经济规律和智慧的世界。
而马歇尔,这位经济学界的巨匠,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领着我在这个世界里探索。
马歇尔的这本书,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高深术语和复杂算式,反倒是用一种平实、易懂的语言,将经济学的原理娓娓道来。
这让我这个经济学的“小白”,也能在其中畅游,并且有所收获。
书中对于需求和供给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马歇尔指出,需求和供给就像是天平的两端,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前阵子,我们家附近的菜市场里,苹果的价格突然涨了起来。
一开始,我还挺纳闷,这苹果咋就突然变贵了呢?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那段时间正好赶上了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苹果的产量大幅减少。
这供给一端一减少,而需求还是那么多,价格可不就蹭蹭往上涨嘛。
那些果农们,因为天气的原因,收获的苹果少了,能拿到市场上卖的也就少了。
而我们这些消费者呢,该吃苹果还是得吃,对苹果的需求并没有因为产量减少而降低。
于是乎,在供给减少而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苹果的价格就像是坐了火箭一样飙升。
这时候,我就真切地感受到了马歇尔所说的需求和供给的力量。
它们就像是两只无形的大手,在市场这个大舞台上操纵着价格的起伏。
再说说边际效用这个概念。
马歇尔说,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在生活中简直太常见了!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特别喜欢吃巧克力。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大盒巧克力。
刚开始吃第一块的时候,那叫一个美味,心里别提多满足了。
接着吃第二块、第三块,依然觉得很幸福。
可是,当我吃到第五块、第六块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就没有一开始那么强烈了。
等到吃了七八块之后,甚至都有点腻了,觉得再吃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这不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嘛!从这个小小的巧克力事件,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受和选择。
也明白了商家为什么总是想方设法地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改进现有的产品,就是为了让我们消费者能持续感受到新的刺激,避免边际效用递减得太快。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精选五篇)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精选五篇)第一篇:读《经济学原理》有感读《经济学原理》有感――马歇尔的理论贡献和特点马歇尔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一个类似于马克思的人物,对于其经济学的阅读,不得不考虑其对后世经济学的影响。
通过仔细阅读,下面从经济学方法论、价格理论、分配理论、对竞争和善恶的观点来评价。
经济学方法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建立了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范式”,现在被演变为局部分析法。
熊彼特曾说过:与其说马歇尔创造了一种分析的工具,还不如说他熟练地掌握了一种的工具;马歇尔的方法论主要可概括为: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
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采用抽象法的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该相互排斥。
吸收了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的“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用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
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地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
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到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访求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
这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
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价格理论在书中,马歇尔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
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论进行了有机结合。
他认为,需求和供给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
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分配理论。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三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三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三篇【篇一】《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
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
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
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
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篇二】《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读完《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
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
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
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
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篇篇一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其中,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单个的决策单位,即典型的厂商或家庭,并且以我们认为这些单位如何进行活动的假设,通过若干这类简单的假设,导生有趣的和有用的结论,而宏观经济学着重于国民总产生或国民总产品的决定。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同家庭和厂商的决策有关,微观经济学分析单个的决策,而宏观经济学分析涉及许多个体的这些决策的总量,由于微观经济学家和宏观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考察经济、因而可以预见,他们对经济如何运行会得由稍有不同的结论。
在莫种程度上确实如此,同观经济学家通常得由结论说市场可以运行得很好,他们把价格看作是可以自由伸缩的,以便调整到使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然而,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社会的最重要的价格变量经常表现由粘性”,粘性价格是指不能经常调整到使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价格,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则看到了高失业的时期,此时劳动的供给量明显地超过劳动的需求量,换句话说,它表明此时工资不能够迅速地调整到足以使劳动的供给量等于劳动的需求量,因此此时工资率表现为粘性的。
直到最近,宏观经济学家们才对把他们的分析同微观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结论协调起来表现出相对的兴趣,不过,关于宏观经济学思想的新趋势是试图使它同微观经济学假设相一致,也就是同认为厂商和家庭会沿着微观经济理论所建议的路线进行决策的思想相一致。
使宏观经济学同微观经济学协调一致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而且宏观经济学在近20 年中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关于经济事物如何运行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中的不一致要比微观经济学明显,宏观经济学家以理论为基础来建立模型,而且使用经验数据来检验模型,在这方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的方法论是相同的,不过,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单个的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经济社会的所有家庭和所有厂商的总量行为。
宏观经济学家用假设来解释总量行为、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同的因素也影响总量行为,我们从微观经济学中得知,一个人的工资率会影响这个人的消费和他或她愿意供给的劳动量,如果我们把这一微同观经济学的假设应用到总量数据上,我们会认为经济社会中平均工资会影响总的消费和总的劳动供给。
经济学原理观后感

经济学原理观后感最近看了一些关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身边的很多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总觉得经济学是那种特别高大上、离我很远的东西,好像只有那些穿着西装在金融大厦里忙碌的人才懂。
但真正接触之后才发现,经济学原来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特别有趣。
就拿买东西这件小事来说吧。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经常会看到各种促销活动,什么打折啦、满减啦、买一送一啦。
以前我就觉得,哇,便宜了,赶紧买!但现在我明白了这里面的经济学道理。
商家搞这些促销活动,可不是因为他们善良,想要给我们省钱,而是他们运用了价格弹性这个概念。
对于那些价格弹性大的商品,也就是我们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东西,稍微降点价,我们就会大量购买。
商家通过这种方式,虽然单件商品的利润可能降低了,但销量上去了,总的利润反而增加了。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机会成本。
比如说,周末的时候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家好好休息,看看电影、睡睡懒觉;另一个是出去做兼职赚钱。
如果我选择了在家休息,那么我放弃的做兼职赚的钱就是我休息的机会成本。
反过来,如果我选择去做兼职,那么我放弃的舒适的休息时光就是我赚钱的机会成本。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做一个简单的选择背后居然还有这样的考量。
再说说边际效用递减这个原理。
就像我们吃巧克力,吃第一块的时候觉得特别美味,特别满足。
但如果让你不停地吃,吃到第十块、第二十块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可能会觉得腻了。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这个原理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我们对新衣服的喜爱,刚开始买了一件新衣服特别开心,可买多了之后,那种兴奋感就没那么强烈了。
在学习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特别喜欢的一款运动鞋出了新款,刚上市的时候,因为供不应求,价格被炒得特别高。
我那叫一个心疼钱包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可过了一段时间,产量上去了,供应充足了,价格也就慢慢降下来了。
曼坤第五版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坤第五版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篇一曼坤第五版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哎呀,读完曼昆第五版的《经济学原理》,我这脑子就跟炸开了锅似的!也许你会说,不就是一本经济学的书嘛,能咋滴?嘿,你还真别说,它可太不一般了!这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我刚开始挖的时候,觉得有点费劲,心里还犯嘀咕:“这啥呀,能看懂吗我?”可慢慢地,我发现里面藏着的宝贝一个接一个。
它用简单易懂的例子,把那些复杂的经济学概念讲得明明白白。
比如说供求关系,以前我觉得这玩意儿高深莫测,可书里用苹果的买卖就给我讲清楚了,我就寻思,原来经济学也能这么接地气啊!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纠结的时候。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可再仔细一想,又好像不太确定,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挠痒痒。
我就问自己:“我真懂了吗?也许只是一知半解吧?”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经济学的魅力。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好多现象,原来都能用经济学来解释。
像为啥房价会涨涨跌跌,为啥有时候东西贵得离谱还有人买。
这书里的知识就像一把钥匙,可能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大门。
你们说,学了这些经济学原理,我是不是就能变成理财高手,走向人生巅峰啦?哈哈,也许吧!但不管咋样,这一路读下来,感觉还真不错!篇二曼坤第五版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读完曼昆第五版的《经济学原理》,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圈了,不过懵圈归懵圈,收获那也是大大的!你能想象吗?一开始我翻开这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经济学名词和理论,我心里直打鼓:“这能读明白?” 可随着一页页读下去,我发现它没那么可怕。
比如说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书里讲得那叫一个生动。
我就想到自己有时候为了出去玩,放弃了学习的时间,这是不是就是一种机会成本呢?也许是吧!想到这,我不禁拍了下大腿,哎呀,原来经济学就在咱身边啊!不过,这书也不是全让我顺风顺水。
有些地方我看了好几遍还是似懂非懂,我就琢磨:“难道是我太笨了?还是这知识太难了?” 可转头又一想,不懂就不懂呗,慢慢琢磨呗!读着读着,我还发现经济学有时候挺矛盾的。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篇一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最近读了阿尔弗雷德的《经济学原理》,哎呀妈呀,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枯燥得像老师上课的长篇大论,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入迷了!阿尔弗雷德这家伙,真有两把刷子!他讲的那些经济原理,就像是隐藏在生活背后的神秘密码,一旦解开,好多现象都能说得通了。
比如说供求关系,这玩意儿我以前觉得不就是买卖东西嘛,能有多复杂?但阿尔弗雷德一解释,我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也许在我们不经意间,供求的力量就在悄悄地影响着物价、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再说说边际效益,我一开始真的是云里雾里,啥是边际效益啊?但通过书中的例子,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就好比我吃蛋糕,吃第一块的时候那叫一个美,可吃到第三块、第四块,可能就没那么享受了,这难道不就是边际效益在起作用吗?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纠结的时候。
有时候我觉得他说的好像太绝对了,难道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套进他的理论里吗?可能也不一定吧。
但转头一想,人家毕竟是大师,研究了这么多年,总有些道理的。
总之,读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阿尔弗雷德的《经济学原理》的感受,那叫一个精彩!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在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啪啪打脸!阿尔弗雷德就像一个神奇的导游,带着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奇妙世界。
书中提到的机会成本,这概念一开始真把我绕晕了。
我就想啊,这机会成本到底是个啥?难道我每天选择吃米饭而不是面条,也有机会成本?后来仔细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我选择了一件事,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可能的选择,而那些被放弃的选择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机会成本。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无奈吧,我们总是在做选择,总是在失去一些可能的美好。
还有那个消费者剩余,这可太有意思了!每次我买到打折的东西,心里都美滋滋的,觉得自己赚了大便宜。
经济学原理观后感

经济学原理观后感最近看了一本关于经济学原理的书,这可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原本以为经济学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理论,没想到里面的门道居然这么多,还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书里提到的供求关系,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买手机的经历。
当时新出了一款特别热门的手机,据说性能超强,拍照也一流。
我心里那个痒痒啊,就想着赶紧入手一台。
可到了店里才发现,想买的人那叫一个多,而店里的货却少得可怜。
这就是典型的供不应求啊!商家一看这情况,好家伙,直接涨价。
原本定价 5000 块的手机,愣是被炒到了6000 多。
我当时就有点犹豫了,这多出来的 1000 多块,花得值不值呢?我在店里纠结了半天,一方面实在是喜欢那手机的各种新功能,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涨价涨得太离谱。
这时候,旁边一个大哥也在看这款手机,他倒是很爽快,直接就掏钱买了。
我忍不住问他:“大哥,这贵了这么多,您不心疼啊?”大哥笑了笑说:“老弟,我工作需要啊,早买早享受,这点钱不算啥。
”我一想,也是,对于有迫切需求的人来说,多花点钱能早点用上,也算是值得。
可对于我来说,好像没那么着急,我就决定再等等。
过了大概一个月,我再去店里看,发现这款手机的价格慢慢降下来了。
原来是厂家加大了生产,市场上的货多了,供求关系变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我心里那个美啊,这下终于能以正常价格买到心仪的手机了。
从这次买手机的经历,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
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在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
还有边际效益这个概念,也让我深有感触。
有一次和朋友去吃自助餐,刚开始的时候,那叫一个狼吞虎咽,觉得每一口食物都特别美味,特别满足。
可吃到后来,肚子渐渐饱了,再吃下去,那种满足感就越来越少。
其实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
一开始,我们因为饥饿,每一口食物带来的满足感都很强。
但随着吃得越来越多,那种满足的增加量就逐渐减少。
到最后,甚至可能变成了负担,多吃一口都觉得难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500字
《经济学原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中,向读者先阐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紧接着就向我们介绍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仿佛是赋予读者一个经济学家或者说研究者的身份,更深地去体会这本书的奥义。
然后曼昆从不同对象看待经济学的不同角度来深入阐述,这个角色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
同时,大量的举例也让我更好地去理解。
书的左右侧还特意留出了一块对一些名词作专门的解释,好像划重点一样,读起来也是很方便,且回头再复习、检索也更容易。
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的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版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当然,不同的人读这本书肯定有不同的见解,我在网上也不乏看到一些反驳曼昆观点的论据。
那么我对于《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读过之后,印象里最深刻的一点就是经济学可以让我学会做决策。
我引用书里对一篇新闻的摘录中一句话:“我想象不出对于公司CEO、国会议员或美国总统来说,什么专业比经济学更好。
”说学好数理化是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因为你会有很多对于生活细节上的知识以及更强的逻辑能力,被扔到一个荒岛上理科学的好得或许可以比文科学的好的多活好久等等。
但经济
学是一种系统的、经过严格训练的思维方式,只要不出现被扔到荒岛上的这种特殊情况,我觉得经济学更能使我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