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新版)新人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 )(2分)

A.空.气/填空.勒.进/悬崖勒.马果实累累./累.教不改

B.悲愤./喷.薄蝼.蚁/高楼.大厦咬文嚼.字/封侯进爵.

C.羼.水/孱.弱绯.红/淫雨霏.霏莺啼燕啭./转.弯抹角

D.颤.抖/颤.栗血.管/血.光之灾随风晃.动/虚晃.一刀

(解析:A.kōng/kòng,lēi/lè,léi/lěi;B.fèn/pēn,lóu/lóu,jiáo/jué;C.chàn/chán,fēi/fēi,zhuàn/zhuǎn;D.chàn/chàn,xuè/xuè,huàng/hu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2分)

A.蜗行驳船淹淹一息勾魂索命

B.惦念浑浊颓唐不按海市蜃楼

C.阔绰魁梧老眼昏花两肋插刀

D.戏谑黏膜腰缠万惯无精打采

(解析:A项“淹淹”应写为“奄奄”;B项“按”应写为“安”;D项“惯”应写为“贯”。)3.古诗文默写。(8分)

(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3)杜甫《登楼》中作者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4)古诗词中有很多含“马”的诗句,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借“马不前”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借“瘦马写出了旅途的疲惫”。

4.名著阅读。(4分)

下列句中的“甲、乙、丙、丁”是名著中的四个人物,请将其代表的人物写在横线上。

①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甲】的辟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哄骗

罗刹女。

②夜里家中失火了,【乙】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拦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

③【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他曾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④快到收割了时候了,麦子长得至少有十多米高。【丁】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

甲:牛魔王乙:外祖母丙:列夫·托尔斯泰丁:格列佛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用。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XX网2017年1月6日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个性化管理、自主化学习、自主适应学习等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习惯“求其共性”,而忽略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语文成绩特别突出,但数学却不及格,按平均分排名成绩便只能排在中间,老师根据平均成绩也很难判断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学生的个性化也就得不到施展。“互联网+”通过对教师与学生长期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行为、习惯、方式。

(1)请用简要概括“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优点。(2分)

①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②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不同特点;③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2分。答对两点即可)

(2)下表是某学校针对不同人群对“互联网+”在教学领域运用的了解情况,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3分)

表一:老师、学生、家长对“互联网+”表二:偏远地区老师对“互联网+”

在教学领域运用的了解情况在教学领域运用的熟悉情况

示例:①现阶段“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还没有普遍被大众了解。②老师对“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处于主导地位。③偏远地区学校的老师对“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尚不熟悉。(3分。每点1分)

(3)“互联网+”已经在你的学习中得到运用,但是你的父母对此不太了解,请结合材料向他们解释“互联网+”将如何促进你更好地学习。(3分)

“互联网+”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微观表现,诸如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时间,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等等。这些数据对其他个体没有意义,但是所有数据整合起来就能解答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疑问,而最有价值的是,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校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的,只需要一定的观测技术与设备的辅助,而不影响学生任何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可以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示例:现在我们学校将“互联网+”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老师很容易了解我们的学习状况,并且根据所了解的信息给我们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这一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故乡的味道

刘朝阳

①我曾无数次回忆着故乡,回忆着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这种独特的味道,现在怎么也找不回来了,只能独自静静地回忆。

②故乡的春天是浅色江南里泛古村落的喃喃燕呢与袅袅炊烟,先是灰色的后是绿色的,绿色来时,我渐渐地闻到了春天里淡淡的香椿味道。

③故乡村子四周许多高大挺直的香椿树,在暖暖的阳光里慢慢地长出新叶,叶芽有些暗红色,渐渐变绿,叶片相互对称,光滑闪亮,树叶随风摇摆,散发阵阵淡淡的清香味。在树叶刚变绿之际,

村里人用长长的刀把细枝砍下,把细嫩的树叶摘下来担回家,放在大锅里煮熟,出锅后切细,然后晒干,用防潮袋装好,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那时一般清炒香椿,看上去细细的,味道可香了。但只有家里来客人才能闻到香椿煮鸡蛋或者香椿炒腊肉的香味。

④夏季,田野浓绿,青山隐隐,山上苍松挺立,房前屋后的小鸟啁啾,知了聒噪。在村前田埂荒地里,生长着一丛丛细细嫩嫩的野蒜,村里人称它小蒜,茎小、叶细长,根部长着花生米大小的蒜头,不可做菜但是有点蒜的香味。在缺粮的年代,温饱就是理想。于是,村里人经常拔小蒜回家,把小蒜的叶子切细和上糠,有条件的加点糯米粉,揉成团做成小蒜粑,蒸熟后吃,既有米的香味又有蒜的香辛味。那时,谁家做了小蒜粑,一蒸熟,香飘全村,全村人都知道了。很快,村里人也会去拔小蒜,你做他也做,热闹非凡,但绝不独享,左邻右舍,走屋串巷相互送上门,喜气洋洋,香满人间。

⑤秋末,天高气爽。村子前后的枣树早已沉甸甸的,绿叶丛中点点微红,如黄昏时的晚霞,枣子熟了。家乡的枣子是全县出名的特产。枣树可以随处而生,且长得高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枣树。每到九月份,是打枣子捡枣子的季节。

⑥我在县城走读的那些年,九月正是上学的时候,上学之日枣子未完全熟,待过一个月后回到家时,枣熟季节已过,那时,在学校特别想吃家里的枣子。母亲便从家里送来了红枣,感觉真甜,甜得像枣子里有蜂蜜。

⑦深冬,村子四周早已草木枯萎、黄叶凋零,昏沉的田野泛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气温日寒。

⑧牛棚里的老黄牛早已伸出长长的脖子用力咀嚼着黄色的稻草,在等待着主人出去寻找另一种早餐。天刚亮,我与伙伴各自牵着自己家的黄牛踏着清晨的霜露,慢慢走进晨雾氤氲的山间。看着老黄牛低着头喘着粗气吃着枯藤野草,大伙也没闲着,找了些干柴枯枝,点起一堆篝火,从地里刨出还未秋收的大红薯,把红薯放在火堆底下,边烤火边烧红薯,搓手跺脚的声音与火堆里烧着竹节的响声此起彼伏。红薯烧熟了,用木棒拨开火堆,拿出红薯抓在手中抛来抛去,驱驱寒意。打开红薯,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连附近只顾低头吃枯草的牛儿也抬头,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红薯“哞哞”叫。红薯入口真甜,吃得浑身暖呼呼的,深冬的寒意瞬间消失,这就是我们一顿丰盛的早餐。

⑨故乡的味道是甜的,甜得让我在异乡熟睡的梦里总是露出深深的笑靥,在饥饿的年月,她总在吐露着芳香,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我;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这份苦涩只有留在记忆里,所以无论走多远,这份味道都不变。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7.“故乡的味道”散落在季节里。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