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要点复习

2015年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要点复习

1、金融风险

(1)概念: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基本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传染性。

(3)金融风险有四种类型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由于市场因素(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

--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信用风险

--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风险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蒙古财经大学双学位学士论文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 内容提要 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并蔓延到全世界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发展也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我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于今天的去全球经济一体化来说,由于美国造成的金融危机我国必须正视其问题,对其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来

解决全球金融危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将金融危机中的危害转为利,使我国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态下,迅速将金融界快速发展起来,并对金融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面对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在金融发展中使人们对其备受关注。 关键词:金融危机债务汇率风险 Abstract A massiv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pread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lso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our country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taking the right ste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losses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harm to benefit, make our economy get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is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will finance developed quickly, and the financial impa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o its attention. Key words:The financial crisis Debt Currency risk 目录 一、金融危机发展概况 (1) ㈠金融危机概述 (1) ㈡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过程 (2)

中级金融专业-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精选试题)

中级金融专业-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1、我国某企业在海外投资了一个全资子公司。该子公司在将所获得的利润汇回国内时,其东道国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该子公司无法将所获得的利润如期汇回。此种情形说明该企业承受了()。 A.转移风险 B.主权风险 C.投资风险 D.系统风险 2、可疑类贷款是本息逾期()以上,无法足额还本付息,即使执行抵押和担保也要发生一定的损失的贷款。 A.60天 B.90天 C.180天 D.1年 3、判断是否出现银行危机的依据之一是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 A.5% B.10% C.15%

D.20% 4、根据(),可以将金融危机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与系统性金融危机。 A.金融危机爆发的领域 B.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C.金融危机的性质 D.金融危机的范围 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为()。 A.4% B.8% C.10% D.15% 6、如果一国出现了短期利率、资产价格的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则说明该国出现了()。 A.货币危机 B.银行危机 C.外债危机 D.系统性金融危机

7、()是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依靠正常收入不能保证还本付息,本息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 A.次级类贷款 B.可疑类贷款 C.损失类贷款 D.关注类贷款 8、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5C法所涉及的因素有()。 A.经营能力 B.现金流 C.事业的连续性 D.担保品 9、()是指有关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因合并财务报表而引致的不同货币的相互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账面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A.交易风险 B.折算风险 C.经济风险 D.投资风险 10、我国某企业在出口收汇时正逢人民币升值,结果以收入的外汇兑

透过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

透过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影响,进一步阐述经济全球化在新形势下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的日益广泛的影响,在这双重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 正文: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他对世界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尤其负面的影响。透过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迅速蔓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经济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含义。 自2007年以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逐渐演变成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金融危机,给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各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这场源由美国而最终波及并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给新时期的经济全球化作了新的深刻的注解。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世界经济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的关联的经济体系. 众所周知,根源于美国的体制政策、消费文化产生的次贷危机,虽然产生在美国,但却影响了全世界。虽然它的起因是一个局部问题,但其影响却是整体,却是全部。着深刻的向我们我们诠释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在经济全球化的危机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每一个国家都是经济全球化大家庭的成员,面对危机,只有彼此携手,共同努力,才能克服艰险。

纵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他在治理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却显得那么无力。相反,他的疯狂印钞行为、转嫁危机和债务的举动却让众多国家感到担忧和愤怒。在金融危机的浪潮逐渐退去的今天,回首往昔,我们发现应对金融危机的是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是他们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行动,才使得全球的经济见到了新的曙光。 经济全球化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的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透过这次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主要有: 经济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必将迅速蔓延,其影响也毕竟是难以估量的。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此外,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不难找到这些问题的佐证,只要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国际新闻中经常曝出有些国家出现罢工的,示威游行的,有些国家爆发冲突......这些大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大国对抗: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我们不难发现:纵然在面对危机需要彼此携手,共同克服艰险的时候,诸如美国的有些国家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没有放弃高战略扩张,走背离经济全球化的演进的道路方向,采取背离人类历史进步的步伐的措施,遏制其他新兴大国。例如,就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采取救世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却在厚脸无耻的鼓吹中国威胁论,却在对台军售。 地区动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地区经济、安全将会严重失衡。由于地区经济的不景气,地区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安全形式也将不容乐观。现金的索马里海盗问题就是证明。如果索马里地区经济发展繁荣,物阜民丰,有谁还会去当海盗,遭受全世界人民的唾弃与打击呢?

金融理论与政策_中央财经大学_9 第九讲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_(9.4.1) 9.4课件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与传导途径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四)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与传导途径 ◆1、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BIS的定义,是指一个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不能履行其合同责任,由此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引起其他参与者违约,导致广泛金融困难的可能性。系统性风险的实质在于整个金融系统功能受损乃至失灵的可能性 ◆2、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途径 ?源头:利率风险 ?中介:市场风险(商品、资产价格) ?回归:信用风险 路径见右图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系统性风险一定程度上削弱金融系统功能,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并加以化解,就不可避免地使整个系统的功能遭到破坏,实体经济运行严重受挫,形成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表现:普遍违约,挤兑蔓延,银行接连倒闭,证券价格急跌,汇率严重贬值,支付和偿债机制严重受阻,投资者信心丧失,资本大量外逃等 ?金融危机常常从某一局部领域爆发,如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大幅波动,或银行挤兑,机构、政府偿债困难,后波及整个系统,成为全面的危机 ?金融危机可分为货币汇率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转化 为金融危机及演变 过程

(三)历史上几次重大金融危机 ◆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 ?1593年,君士坦丁传入荷兰,1630年染病变种;1635年,一种叫Childer售价1615弗罗林;1637年2月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弗罗林(相当于一个人45年的收入);2月4日下跌90%。 ?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 ?投机者:贵族、教会、商人、外资、百姓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造船-花卉) 国际竞争力(海上马车夫) 衰落的帝国(被英国取代)

金融危机下对经济全球化的新看法

金融危机下对经济全球化的新看法 潘光辉 摘要:随着科技变革和全球生产一体化程度的深入,经济全球化在各国的经济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背景下日趋明显。这种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经济形式,既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机会,加强了资源的流动性,促进了国际间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安全,经济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展开了对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思考,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相互作用,并为我国更好地面对金融危机提供一些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自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加大,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流动性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国际贸易日益加剧。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作为世界经济的核心,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在世界金融营造的高回报,高流动的开放性环境中,造成了金融投资者低估风险、一味追求高利润的投资浪潮中。然而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发生,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快速扩张,这场金融危机以巨大的波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稳定,使全球都陷入经济萎靡不振的困境中。这场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沉浸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好处中的世界开始反省:国际金融市场随着垒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变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华尔街金融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结合当今的国际局势,更应该展开对经济全球化的新一轮研究,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制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 1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 2007年年初,美国著名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由此拉开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

金融危机下经济全球化

1何为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并在五年后崩溃,日本因此进入“失去的十年”。 2广场协议签订背景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两种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的3.6%。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的出现。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于是扩大到外贸赤字的危机。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寄希望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 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Michael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1977年初,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秋季最低跌到170日元,跌幅达到41.38%。美国政府震惊了,在1978年秋季,卡特总统发起了一个“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用以支撑美元价格。 1979年—1980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例如,在1980年初把钱存到银行里去,到年末的实际收益率是负的12.4%。 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PaulA.Volcker)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为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的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后的实际收益率)从1954年—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年—1984年间的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 3广场协议大事记 事件影响 1985年9月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 广场宾馆(Plaza Hotel )签 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 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 地贬值,日本银行在美国财长 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 值。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 月之内,各国开始抛售美元, 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 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 日元对美元就由250日元比1美 元,升值到149日元兑换1美元。 随后几个月内日元升值 67.85%。

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摘要】1997年,一场汇率危机从泰国刮起,并迅速席卷亚洲,演变成一场亚洲金融危机,从而使得亚洲经济放缓,部分国家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虽然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不大,但是间接影响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说明了亚洲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指出面对危机中国应汲取教训,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启示 1997年7月2日,是世界金融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泰国政府终于被迫宣布取消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兑美元汇率当天即下跌20%。历史上将这视为上世纪末那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 随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的连锁反应。这不但给地区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损失,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直到今天,每每回眸那段日子,人们仍心有余悸。特别是在当前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之时,回顾上世纪末那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和教训,显得别有一番意义。 1997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呈现出愈来愈严重、愈来愈深入的发展态势。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袭击港币。中国香港政府为保护联系汇率制而提高港元利率。接着,香港和内地深、沪股

市大跌,并引起全球股市一阵跌风。 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蔓延至东北亚,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 1998年1月,印尼盾几天内贬值50%。一些国家不能偿付大量到期短债,导致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股市汇市暴跌至近年最低点。 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支持受到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尽快走出困境,中国向世界作出了一个承诺:保持人民币币值。人民币不贬值,这对保持世界经济稳定有很大的帮助。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如果当时人民币汇率发生较大变化的话,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必将遭到更加严重的打击。 “东亚国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从金融危机重创中反弹,主要归功于一些主要国家如中国和韩国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曾经这么说。危机往往不全是坏事,某种程度上它孕育着改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我国就宣布实行宏观政策重大转向,其中包括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997年1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性。随后,财政部于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补充资本金,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热点七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一、热点背景: 1、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伴随着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的收购,AIG依靠政府的救援勉力维持,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倒下,美国股市也不断创下近来新低。全球股市迎来仅次于“9·11”的黑色星期一。从表面上看,是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但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其本质上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信用危机与信用衍生品危机。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危机,衍生危机拖累全球经济。 2、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很难有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在过去几天里,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成为多轮多边磋商的中心话题。在发达国家组成的西方七国集团财长会议、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4国集团会议、由世界主要经济体组成的20国集团特别会议、IMF和世界银行年会以及欧元区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努力把脉金融危机,寻找对策,并表示了将合作应对危机的决心。 3、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央行纷纷紧急出台救市措施,联手应对危机。10月13日,美国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和奥地利政府周一均推出了银行拯救计划,总金额达1.3万亿欧元(约合1.8万亿美元),旨在担保银行间贷款及收购银行股份,从而阻止金融系统陷入崩溃。就在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的几个小时,中国央行表示,从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从9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从9月19日起印花税单向征收,汇金增持银行股,国资委支持央企回购股票。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国务院还决定自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中国央行这次紧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二率?,也可以看成是全球央行联手应对动荡金融形势行动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几乎同时,美联储联合欧元区、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等五大央行共同宣布,一致削减基准利率50基点。澳大利亚率先宣布降息100基点。早些时候,中国香港也宣布调整贴现窗基本利率算法,从而在事实上实现降息100基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机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11日呼吁国际社会协调行动,采取大胆措施恢复全球金融市场稳定。 4、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20国集团的成员包括:8国集团成员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约40亿,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胡锦涛提出了重点实施四方面改革举措。 二、知识梳理: (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伍妍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430063) [摘要]: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了威胁。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经济全球化带来金融风险正日益加大,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对中国良好应对金融危机的启示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 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全世界,作为一种趋势,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了威胁,经济全球化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金融风险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随着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在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因此,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成为当前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尔指出:“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观念,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存在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最主要方面,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形成高潮。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的货物、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跨越国界大规模、高速度地流动,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上相互联系与依存、相互渗透与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的程度日益加深,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进程和趋势,是一种由贸易扩张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历史进程,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它包括:其一,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藩篱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其二,从主体上说,是强烈反映若干发达国家和政治组织意图的进程;其三,经济全球化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

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理论解释

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理论解释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频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用经济学主要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而不过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进而梳理和解释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防范。因而本文将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等主要理论解释了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和根源以及相关对策等,为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资本经济周期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 一、引言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是较为典型的混合形式的危机,其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虽然美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救市计划和经济复苏政策,

但其对全球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破坏和冲击,复苏迹象甚微。部分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美国储蓄与投资之间比例的严重失衡而引起的庞大债务问题。从美国金融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来看,可以说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经济危机,具有相对过剩和消费异化两个层次。流动性危机、信用违约危机、利率市场危机等引起的问题重创了国际金融体系,冲击各国实体经济,并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危机,其危害性巨大。因而全球金融危机的频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用主要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而不过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用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角度梳理和解释全球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防范,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一些启示。 二、从经济理论研究金融危机的动因 1.认识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的认识根源在于经济学理论对金融危机以及宏观经济与金融结构关系研究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理论一般假定金融系统会平稳运行,以至于可以抽象掉金融因素。从现代经济学说和政策演变大势看,大危机后紧迫问题是如何在政策上加以应对,随后理论进展主线表现为宏观经济学体系建立、凯恩斯主义兴起与货币学派争论等。在危机根源方面,虽然也有奥地利学派在再生产迂回理论基础上提出信贷过度扩张理论、费雪过度负债、通货紧缩理论、凯恩斯和左派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等,但是没有机会在透彻探讨基础上达到比较成熟结论。因而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金融危机以及宏观经济与金融结构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机制和规律。从经济学角度对全球金融危机

从08年金融危机--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从08年金融危机 ——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08年的全球经济大潮波涛汹涌,究其原因——美国的“次贷危机”。 追本溯源是从2001年以后,美国实行的“降息马拉松”行动。不断的降息刺激着美国货币流动性充沛而汹涌。美国民众疯狂的消费,买车买房,而此时美国财政赤字加剧,国债越发越多,美国的巨额国债被卖到世界各地。因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所以不愁没人买美元。终于,泡沫在越吹越大后,破裂了。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风暴。本次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一个骇人听闻的例子就是,欧洲国家冰岛,在此次经济大萧条期间由于银行业的亏损,导致国家濒临灭亡,人均欠债20万美元!! 一、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 从近期中国国内的股市跌停,连续几天跌幅位居世界之首,中国股市饱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危机之害进而引发国民对中国经济全球化战略的利弊分析。 前几年,中国不少官方经济学家和国际问题学家,几乎异口同声的认为,中国是全球化的一个赢家,已经从全球化种受益良多。但是如今,中国正在遭到经济全球化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一,从中国出口到世界的以劳工和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制造”商品正在受到世界各地的检验、质疑和执制。以07年为标志,大批“中国制造”的商品被大量召回。 “中国制造”到底怎么样呢? 大家心里最先想到的必定就是08年的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被查处三聚氰胺事件,这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对乳制品的大检查,伊利,蒙牛……大批牛奶纷纷落马。这次事件已经完全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它导致了人们对中国市场信心的缺失。紧接着台湾,新加坡……都大量召回中国部分产品。另一方面,诚然,中国是世界的生产车间,这毋庸置疑。但大家又痛心的发现,高尖端产品,中国还是没有多少自己的品牌! 第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遇到了挑战。 这几年,中国遭遇的全球化风险越来越多。不少“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和个人,已经品尝了全球化的苦涩。比如,中国一些国企在美国的购并行为遇到了美国政治家和利益集团的抵制。他们仅仅以美国的“国家安全”为理由,轻易拒绝中国公司进一步进军美国市场。再比如,中国一些开拓第三世界市场的公司,不得不面对当地政局动荡、武装冲突、海盗、绑架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苏丹达尔富尔问题。西方各地把其与中国公司在苏丹的投资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海外投资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中国民族品牌面临的危机 反观国内,经济全球化对国内的影响又是怎样呢?以近期沸沸腾腾的可口可乐天价收购汇源为例,通常外资入驻中国民族企业的第一步都是收购股份,利用控股权把国内企业变成一个加工车间。大力引进国际上的高端技术和高价原材料,在国内低价销售排挤竞争对手。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年年亏损,国内股东为了避免付出高昂代价而选择自动放弃股权,如此外资外资达到了将中国民族企业变成独资公司的愿望。通过搜集近年来的资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外资活动极为频繁。2002年,青岛啤酒以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1.82亿美元而转让给美国AB公司23.5%的股份。2003年,苏格兰纽卡斯尔出资5.25亿元收购5000万国有股成为重庆啤酒第二大股东。2004年,AB公司以55.8亿港币将哈尔滨啤酒全面收购。2006年,英博以55.86亿元收购雪津啤酒……人们痛心国内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的另一面是国内

经济全球化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思考-完整版

经济全球化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思考从最初英国棉纺织业产能过剩到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及2008年下半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尽管引爆危机的导火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隐藏在危机背后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改变,依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激化。尽管资本主义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形式多样的不同,但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而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需要市场,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都需要市场的参与,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与市场控制社会资源的多少而已。 一、市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形式变迁 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商品经济的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市场经济的生产是以实现资本增值为目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上所交易的商品必须归属于参与市场交易的个人或企业所有,商品中蕴含的个人劳动价值和附带的其它产品价值以及资本利息才能得以实现,剩余劳动的剩余价值才能转化为企业的利润与资本所有者的利息。市场上等额产品的供给必须有相应等额消费的存在,当市场上供给的产品少于消费的额度时,便是供不应求;当市场上供给的产品多于市场上所有消费的总额且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双方态势时,便是市场经济危机到来之时。生产的国际化分工以及研发、设计、生产与管理的分离,再加上世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WTO)的普遍推行,使得生产与消费的范围由一国拓展到多国,但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能力和传输的速度使得全球生产与消费的周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延长。只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激化的表现形式由实体经济转移到了虚拟经济,由表现为大量商品的积压——银行破产、倒闭,股市狂泻——投资银行破产、倒闭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共振,由企业信用的丧失——银行信用的破产——全球经济信心的丧失,全球政府信用共同买单的演进。假如没有政府信用的强力介入,社会生产只有在与社会消费适合的区间内恢复,市场经济发展才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从华尔街金融风暴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华尔街金融风暴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传导,使得世界经济衰退。就华尔街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来探讨我国在此背景下经济发展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全球影响;中国经济;启示 一、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 格林斯潘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评论是“百年不遇和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和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以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深刻的洞察力,他的结论应验了。 1、次贷的滥用违背了经济规律。由于次贷只能得到资产剩余价值的担保,这种贷款风险很大。 2、华尔街的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华尔街的大型头型自始至终扮演者主要角色。连续十多年股票市场大牛市,财富的快速增长,令金融资本逐利性变本加厉,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场金融“派对”将继续开下去。“金融精英们”日益功利的思维催生一个有一个经过反复包装的复杂金融产品。 3、政府长期松动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失控。美国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一方面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变革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刺激消费者的过度透支,也因为经济运行周期和规律的改变埋下了各种危机的种子。 4、美国的经济政策过于宽松。美国政府一直没有过多的介入金融市场,一

再认为市场应该任其自由发展,并通过市场经济规律自我调整。因此次贷及其衍生产品才会大规模泛滥。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长期对金融市场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普遍的解读是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价格下降,与这些产品相关的银行、企业、个人都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5、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信用危机。最后还不得不说是信用危机的问题,这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信用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信用过度扩张。信用危机导致了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遭到破坏,大量存款从银行提出,大批银行倒闭,商业信用需要减少,借贷资本的需要大大超过供给,利息率急剧上升。 二、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预示着华尔街最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世界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1、各国的金融机构也都随之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与信用危机。 2、世界货币体系紊乱,各国货币汇率巨幅波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给国际经营和外汇兑换带来重大影响。 3、世界经济将步入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 4、部分国家财政发生危机,国家经济濒临破产金融危机发生后,部分国家经济因对外依存度高、外汇储备不足而受到严重冲击。在冰岛,国家经济濒临破产,不得不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俄罗斯求援。其它如波兰、匈牙利、乌克兰、哈萨克、巴基斯坦和阿根廷等国家经济亦濒临破产边缘;一些制造东欧国家地产泡沫的西方银行也将破产。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系统的问题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此轮危机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实体,中国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论金融脆弱性、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论金融脆弱性、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一、引言 对金融不稳定性而言,其研究侧重点和研究方法各异。早期学者认为金融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Minsky(1982)认为金融不稳定性来自于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本性。Diamond and Dybvig(1983)指出对银行的高度信心是银行部门稳定性的源泉,认为银行体系不稳定性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随着信息经济学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诸多的研究强调了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其预期对于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意义,并形成了金融机构内在不稳定性理论。亚洲金融危机使许多研究集中到诸如对外借款、不良贷款、金融自由化、汇率制度等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金融不稳定性。 虽然这些文献对研究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主要着眼于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单方面因素,没有综合考虑金融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非线性和动态性,比如对这次次贷危机的分析,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不稳定性存在的问题。而在这方面,作为普遍科学方法论并被誉为“宇宙至高无上的哲学规律”的熵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就尝试从熵理论出发来分析金融体系不稳定性问题,并试图给出减少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二、熵理论简述 克劳修斯(1864)提出熵的概念,指在能量释放转化过程中不能被转化做功的能量总和,用来反映系统中无规则运动的微观混乱程度。系统中可做功的那部分能称作系统的可用能(),不可用能记作,系统总能记作,则:。熵的定义及度量就由下式给出: (1) 其中C为任意正值常数,这就意味着熵与系统的不可用能成比例。 孤立系统和外界之间完全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对其而言,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同时按照能量的降级原理,必然是负值,所以对于孤立系统,必然有(熵增原理表达式):。因为任何一个系统连同其外界一起就构成孤立系统,所以我们将其写成: (2) 可以看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趋于增加。这一结论意味着孤立系统的状态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金融危机对全球商业的影响 目前,新的经济只是在部分工业化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初露端倪,在全球范围还属于萌芽状态。不过这种经济的发展肯定对于世界政治和经济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日本经济审议会1999年向日本政府提出对未来十年日本新经济计划的建议时说:“当前,世界文明正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不是一般的…进步?与“高度化”,而是要创造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一直支撑战后增长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规范已跟不上人类文明的巨大潮流。在今后存在多种智慧的社会中,必须通过不断创造出新的智慧来搞活经济与文化。为此,就必须能够更加容易地吸收世界的信息和知识,还要有更加容易向世界传递信息的环境。同时,还必须拥有能够培养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组织和人才的计划和社会气氛”。 如果把上面所说的世界经济的变化加以概括,似乎可以说,未来经济有两大趋势:一个是经济知识化,表现为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另一个是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全球流动的加速。这两大趋势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也可以说,新的经济将是以知识与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全球为市场的时代。它将促使各国的增长模式、产业构成、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取向等产生深刻的变化,也将对各国的对内、对外政策提出新课题。三、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及其两重性经济全球化的发端似可溯源到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创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三大机构的建立与发展,给全球金融、贸易与投资活动以极大的推动。美元与黄金挂钩使美元成为国际流通与储备的手段,首先便利了美国企业向全球的拓展。不过,冷战时期两个世界市场的划分又使经济全球化受到一定限制。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两股力量推动:一股力量是信息技术革命和高新技术成长的大大促进了商品、劳务、资本、人才、技术的全球交流。另一股力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和转轨国家加入市场经济行列,给世界大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也要看到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特别是超级大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推行损人利己的贸易与金融政策,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全球金融动荡和南北两极分化,充分显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由跨国公司带头推行的生产国际化走向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居于统治地位。美国的大企业抓住欧、亚的战后重建机遇开展了海外扩张。汽车、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大公司带头进行跨国生产以战领世界市场。欧、日的经济得到恢复后,他们的大公司也纷纷进行海外投资。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国际化的主导力量。当时的生产国际化主要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因为那里政局较稳定、市场引对广阔、基础设施较完善、投资软环境较健全。七十年代,生产国际化扩展到发展中世界。到了九十年代,跨国公司又把生产国际化发展为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这一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个方面是跨国公司展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与兼并,着眼于全球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的利用,重点是控制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海外市场。以1997年美国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垄断美航空工业开始,跨国公司重组与合并的狂潮席卷了电子、电信、航空、金融等行业。1997年美国企业兼并的协议金额是1991年的7倍。1998年德国奔驰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成世界最大的汽车集团;1999年日本的银行三巨头――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的日本兴业银行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集团。这些表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重组正方兴未艾。第二个方面是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由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方面是因为发达达国家的市场相对饱和,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获得丰厚利润的机会。第三个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批大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行海外生产与销售。在世纪末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大企业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初露头角,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正在为成为生产全球化新星。 第二,发达国家带动的流通国际化走向贸易自由化与区域集团化。战后发达国家的生产国际化推动了流通的国际化。国际市场的放大和流通国际化反过来又成为促进发达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据统计,全球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1950年――1994年的四十五年间,全球GDP增长率为年均4%,全球贸易年均增长率则为6%。这说明全球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越来越依靠国际市场交换来得到价值实现。1970年美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储存存度为11%,1997年升为25%。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更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70年为25.9%,1993年达到37.3%。就是说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有三分之一以上要依靠海外销售。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大体如此。发达国家经济对国际市场依存度的加大产生了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谋求相互削减关税,促进贸易自由化。从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以来,经过四个回合的谈判,发达国

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