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

合集下载

题画诗落清阴风激飞泉

题画诗落清阴风激飞泉

题画诗落清阴风激飞泉
题画四首原文
天风缥缈约飞泉,千尺晴红拂紫烟。

遥见树木车暂息,高蟠潸石与盘桓。

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此外,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

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

再在画面加盖红印章,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

题画诗精析高考诗歌鉴赏

题画诗精析高考诗歌鉴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 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 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 ①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 同,无一肖似逼真;
• ②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
• ③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 层层铺垫。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 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 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 牛。
•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 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 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真题)研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习于简淡中见新 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 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 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 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 价?(6分) 答:
1.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真 习题价研的相关 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 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 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 自然的辽阔。
阅读思路
真题研 习
译文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 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 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 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 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真题尤研妙在以“ 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画习中山的赞叹隐 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化实为虚,意境全出 ,比正面、直接地说画山似真山要委婉有味得多。三、四句 承接一、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 被作者凝固在一幅画间,令人萌生赞叹之心。五、六句写画 中之树、云,物与心互相感发,景物中含有作者浓浓的主观 情感。末两句进行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 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 对深一层意境的开拓。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

题画诗概念讲解

题画诗概念讲解

题画诗概念讲解嘿,朋友!咱今儿来聊聊题画诗。

您想想,一幅美美的画摆在眼前,就像一个无声的故事,静静等待着被诉说。

这时候,题画诗就像一位神奇的使者,给这无声的故事配上了美妙的声音。

题画诗是什么呢?简单说,它就是诗人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心里那翻涌的情感和奇妙的想象,变成了一行行的诗句。

这诗句啊,和画相辅相成,让画的魅力加倍。

就好比您去逛画展,看到一幅山水画,那连绵的山峰,流淌的溪水,是不是让您仿佛置身其中?这时候,一首恰到好处的题画诗,就像给您递上了一把能真正走进这美景的钥匙。

它可能会说:“青山不语自巍峨,绿水含情任去波。

” 哎呀,这一下子,那山那水是不是在您心里更生动了?题画诗可不只是简单地描述画面,它更是诗人和画家心灵的交汇。

画家把眼中的世界用色彩和线条展现出来,诗人则用文字去解读、去深化、去赋予更多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说,有一幅画,画的是秋天的枫林,火红的枫叶铺满了大地。

题画诗也许会写:“霜染枫林似火燃,秋风瑟瑟舞诗篇。

”这诗不仅写出了枫叶的美,还写出了秋天的韵味,是不是让您觉得这画更有味道了?再打个比方,一幅画里有一只孤独的小鸟站在枝头,题画诗可能会是:“独栖寒枝心向暖,静待春风化羽绵。

”这诗就像是给这只小鸟注入了灵魂,让您能感受到它的期待和希望。

题画诗的妙处还在于,它能拓展画的意境。

画是有限的,可诗的想象是无限的。

一首好的题画诗,可以让您从画里看到画外的世界。

您瞧瞧郑板桥的竹子画,配上他自己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诗不仅仅是在说竹子,更是在表达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是不是让您对这幅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所以说啊,题画诗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它需要诗人对画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它是画的知音,是艺术的再创造。

总之,题画诗就是这样一种神奇而美妙的存在,让画和诗相互辉映,共同展现出无尽的魅力。

您说,这样的题画诗,能不让人陶醉吗?能不让人对艺术充满向往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与技巧手法”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与技巧手法”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与技巧手法”练习(附答案解析)【典例解析】1、【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任选一种)【解析】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

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题画诗1

题画诗1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 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 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8.(5分) 画面内容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 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 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有三 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 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画菊
郑思肖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拓 展

• 病牛
• 宋(李纲)
• 拓展3.秋风纨扇图
• 秋来纨扇合收藏 • 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 • 大都谁不逐炎凉! • 注:画面上是一女子手
• 请分析诗歌的深刻主 题
• 后两句想象画中人物的 身世际遇和如此感伤的 原因,不仅有看破世事 后的劝慰,也更深层地 表现出对于世态炎凉的 感慨和愤懑。
执纨扇,在庭园中徘徊, 面部表情神色忧郁。
醉舞狂歌五十年, 花中行乐月中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08年全国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 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 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 “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 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 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 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 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 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 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 节的珍视”,也可以。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_9270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_9270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委婉的诗奇妙地融为一体,进而使画意与诗情相互填补、相互延长、相互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联合使诗画境界更为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1.重形象 (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2.重境界 (创建境界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二.诗与画联合的方式(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画写物外情(差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差别于讲解)(二)不离不弃(既不离开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虚处传神(扬长避短,从画的空白处增补升华)四.题画诗鉴赏策略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联合,一些诗是从画面自己下手,侧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第一要将原画复原,而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步骤:复原画面 +写作手法(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五、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建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能够对审美对象进行动向的描绘,以表现出生动开朗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有的表现手法。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光景人物写活写动,画中光景、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获得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假如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感觉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如 2006 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存心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有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田野。

胸中度世乃吾事 坐令千里当双眸——论赵秉文的题画诗

胸中度世乃吾事 坐令千里当双眸——论赵秉文的题画诗

论 赵秉 文 的题 画诗
刘 佩 伟
( 西南大 学 育 才学院 , 重庆 合 川 401 ) 075

要: 赵秉文作为金源一代的文坛宗主 , 、 、 诗 书 画三绝。 他的题画诗对题画文学也就有着特殊的意义 , 文章通过对赵
Hale Waihona Puke 氏题画诗 内容的分析 , 探讨了题画诗在北宋达到鼎盛局面以来 出现 的一种程式化倾 向, 以期对题 画文学 的发展能有更深刻
秉 文 的那 番赞 颂气 愤 地 反驳 道 :诗 则为 顿 挫 而欠 “
第2 5卷 第 3 期
21 00年 3月
乐 山师 范学 院 学报
J un l fL s a e c esC l g o ra eh nT a h r ol e o e
Vo .5. . 12 No3 Ma_ O r2Ol
胸 中度 世 乃 吾 事
— —
坐 令 千 里 当 双 眸
细 致 的理 解 。
关键词 : 赵秉文 ; 画诗 ; 题 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 : 0 1 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8 6 (0 0 一 3 0 2 — 4 10 — 6 6 2 1 ) 0— 0 0 0
“ 提兵百万西湖上 , 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是 1 , 金主完 颜亮 观 看 了杭 州西 湖 图后 发 出 的豪 言 ;只 “ 知大事 因缘 了, 依旧云门望太平” , ① 这是一代志士
在现 存金 源文献 之 中 , 了元 好 问之外 , 有 除 只 李俊民的题画诗在数量上与赵秉文的不相上下。 ⑥
赵秉文的题 画诗基 本都收在他晚年 自己编订的
何人胸次富泉石, 巨然袖 中董源笔。 崖倾岸绝无人见, 夜半移舟真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秉文题画诗大多是为金源本土画家所作 ,涉 及到的金源本土画家如王庭筠 (1151~1202,黄华山 主 ) 、任询 (正隆二年 1157进士 ) 、杨邦基 (《金史 》卷 九十有传 ) 、武元直 (生卒不详 ) ,这几位都是画史留 名的画家 ,但是他们的画作大多已经不存 ,题画诗至 少保留了画作名称还有画面内容 ;还有一些画史不 太著名的画家如庞铸 (庞才卿 ) 、李遹 (李平夫 ) 、刘 德温 、赵琳 、移剌右丞 (契丹族 ) 、东轩先生 (刘祖谦 之父 )等等 ,基本是“文臣 ”画家 ,由于史传记载较 少 ,因此这些题画诗首先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二 、题画诗中的画家
赵秉文题画诗所题的画作 ,一些出自唐宋或金
代著名画家之手 ,一些是无名氏所作 ,赵秉文在题画 时 ,常常表明他自己对画家或画作者的态度 。
赵秉文题画诗涉及到唐宋的一些著名画家 ,虽 然不如苏轼 、黄庭坚题画诗涉及的那样多 ,但他们与 当时的诗人相比较起来 ,眼界已经显得十分开阔 :譬 如唐代阎立本 ( ? ~673 ) 、王维 ( 699 ~759 ) 、曹霸 、 韩干 、吴道子 、杨惠之 (生卒均不详 ) , 辽代耶律倍 (又名李赞华 , 899 ~936 ) , 五代董源 ( ? ~962 南 唐 ) 、巨 然 (南 唐 ) , 北 宋 郭 忠 恕 ( ? ~ 977 ) 、文 同 (1018~1079) 、苏轼 (1036~1101) 、李公麟 ( 1049~ 1106)等等 。
① 如《苏轼诗集 》中《凤翔八观 》之《王维吴道子画 》,《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题画文殊普贤 》,《书韩干 马 》等 。 ② 李栖《宋代题画诗论 》引冯振凯《中国美术史 》(此书未见 ) , 127页 ,台湾学生书局 1994年版 。
·74·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5 No. 1 Jan. 2006
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
吕肖奂
(四川大学 中文系 , 四川 成都 610064)
赵秉文赞扬武元直云 :“武君非画师 ,胜概饱胸 臆 。太华五千仞 , 驱写入盈尺 ”[ 12 ] ; 赞美东轩先生 云 :“东轩先生生长三晋地 ,回视韩魏空浮埃 。想象 旧游处 ,落笔如山颓 。胸中元自有河山 ,写出胜概何 壮哉 ! ”[ 13 ]赞美任询云 :“天宝遗事今几年 ,华清楼殿 非人间 。五家罗绮隘山谷 ,驱入尺纸天工闲 。豆分 绣岭线泾渭 ,人物微茫才位置 。想当睥睨下笔时 ,两 眼犹能书细字 ,乃知棘端可以造沐猴 ,巧夺造化非人 谋 。 ……龙岩几度过华清 ,笔端山高水泠泠 ”[ 14 ] ;表 达出诗人对三位画家气势过人 ,笔力千钧 ,“巧夺造 化 ”,缩千里于尺幅之绘画功力钦佩之情 ,诗人尤其 对任询的《华清宫图 》能于宏伟壮观之中而见精微 细致十分欣赏 。
这首题画诗颇近似 ,如词重笔写月下长江与诗中所 写“笛声何处来 ,唤月下船头 ,掬此水中月 ,簸弄人 间秋 ”等写月下景物相似 ,词中“淡淡长空今古梦 , 只有归鸿明灭 ”与诗中“古今一俯仰 ,共尽随蚍蜉 ” 感慨近似 ,词中“京尘千丈 ,可能容此人杰 ”是对诗 中苏轼人格精神的总结 ,“我欲从公 、乘风归去 ,散 此麒麟发 。三山安在 ,玉箫吹断明月 ”与诗的结尾 “相期游八表 ”愿望一致 ,似乎可以说明诗与词都是 为武元直的《赤壁图 》所作 ,但金源以苏轼赤壁泛舟 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很多 ,这里无法确定 。
一 、引 言
在现存金源文献中 ,赵秉文 ( 1159 ~1232)无疑 是最早大量写作题画诗的诗人 ,在他之前 ,金源创作 题画诗的诗人比较少且作品不多 ,在他之后 ,题画诗 才比较兴盛 ,出现了李俊民 ( 1176 ~1260 ) 、元好问 (1190~1257 )等关注绘画艺术的诗人 。赵秉文题 画诗基本都收录在他晚年自己编订的《闲闲老人滏 水文集 》里 ,共有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题画诗 。
收稿日期 : 2005 - 11 - 19 作者简介 :吕肖奂 (1965 - ) ,女 ,河南灵宝人 ,四川大学副教授 ,文学博士 ,从事宋金元文学研究 。
第 1期
吕肖奂 :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
·73·
里唐宋画家只是某种题材画风的渊源和标准 ,没有 更多实质上的内涵 ,不象苏轼在谈到唐宋画家时 ,不 仅详细描写画面而且还要比较其画风以及绘画水平 的高低 ①。这可能是因为唐宋画家的画作大多不 存 ,而一些留存到金源的作品不是临本就是伪作 ,所 以赵秉文对这些画家只能是充满敬意 ,而不便妄加 评论 。
题画诗中 ,赵秉文对这些金源本土画家称扬备 至 ,他称赞杨邦基 :“杨侯诗人寓于画 ,后身韩干前 身霸 。骅骝万匹落人间 ,一纸千金不偿价 。 ……时 手画皮叹奇迹 ,二百年来无此笔 。”[ 5 ]“谁令此图落 尘土 ,乃是杨侯造化之笔端 。”[ 11 ]对杨邦基画马以及
画山水的技艺都叹赏不已 。《金史 ·杨邦基传 》云 杨邦基“善画山水人物 ,尤以画名世 ”,《中州集 》云 其“文笔字 画有 前辈 风调 , 世 独以其 画比 李 伯 时 云 ”,但都不如赵秉文题画诗所称赞的真切感人 。
摘 要 :赵秉文是金源最早一位大量写作题画诗的诗人 ,他现存的题画诗共有四十五题六十一 首 。文章从题画诗所涉及的画家 、绘画作品以及诗歌本身特点三个方面入手 ,对这些题画诗文本作 了详细分析 ,以期对赵秉文及题画诗都能有深刻细致的理解 。 关键词 :赵秉文 ; 题画诗 ; 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 : I 207. 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394X (2006) 01 - 0072 - 07
在谈到唐宋画家时 ,赵秉文评论比较少 ,偶然会 沿袭前人成说 ,譬如称阎立本“右相丹青无双 ”, [ 3 ] 谈到董源 、巨然时云 :“何人胸次富泉石 ,巨然袖中 董源笔 ”, [ 4 ] 但大多是泛泛而论 。唐宋画家一般是 诗人评述金源画家追源溯流时才涉及到的 ,如说杨 邦基是“后身韩干前身霸 ”; [ 5 ]刘德温能继承郭忠恕 风格 :“闻道神仙郭恕先 ,曾将清夏写湖山 。而今宝 墨归天上 ,时许刘郎见一斑 ”; [ 6 ]王庭筠的墨竹得文 同 、苏轼绪余 :“与可能为竹写真 ,东坡解与竹传神 。 墨君有语君知否 ? 须信黄华是可人 。”[ 7 ] 移剌右丞 画双鹿“笔力不减东丹王 (即耶律倍 ) ”[ 8 ]等等 ,在这
赵秉文称杨邦基是“诗人 ”,又说武元直“非画 师 ”,固然是袭用苏 、黄成说 ,但也可见金源诗人地 位仍然高于画师 ,在赵秉文心目中诗人画也高于画 师画 。宋代以前画家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 ,唐代阎 立本身为右相而绘画时仍然感到屈辱 ,北宋时期由 于苏轼等人对文人画的极力揄扬 ,官方又相继成立 了翰林图画院 、宣和画院 ,画家的地位有所提高 ,士 人画家尤其受到诗人的尊重 ,诗人能够站在平等立 场对画家进行评论 ,绘画艺术也得到了发展 ,但是南 宋时期情况有所不同 ,诚如一些专家所论 :“假如把 北宋看作是鉴赏家 、批评家的协调期 ,而使绘画常处 在高度批评精神的时代 ,那么南宋刚好相反 ,一些有 教养的人都认为‘绘画乃闲业也 ’,对于绘画的批评 呈现极度的低调 ,就是居领导地位的文人与士大夫 , 也大都对绘画三缄其口 。”②
诗人乃至士大夫阶层对待画家的态度 。
三 、题画诗中的绘画作品
赵秉文题画诗涉及到的绘画作品 ,从绘画题材 上看主要有三类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其中人物 画是赵秉文关注的焦点 。
赵秉文题画诗中所题人物画最多 ,其人物画又 以古今名人逸事图为主 。诗人在对古今人物的描述 评价中 ,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 、生活态度 、人生观 。 题咏古代人物画的诗歌近似咏史怀古诗 ,如题《昭 君出塞图 》,以图中王昭君的口气写“无情汉月解随 人 ”,以反衬汉宫之更无情 ,并且婉讽 :“闻道将军侯 万户 ,已将功业上麒麟 ”,用简短的七绝表达出诗人 对昭君和亲的态度 。又如题《子卿归汉图 》,诗人同 情图中苏武“节旌落尽始归来 ,白发龙钟老可哀 ”, 但更替图外的李陵感到惋惜 :“犹胜生降不归汉 ,将 军空有望乡台 。”这两首诗是题画更是咏史 ,表达诗 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判 。
《南麓画华清宫图 》、《题王摩诘画明皇剑阁图 》 两首题画诗 ,都与唐玄宗杨贵妃有关 ,诗人着眼点也 在描写李杨历史事迹上 ,诗人由《华清宫图 》想到 “明皇初心小姚禹 ,肯比金陵一孱主 ”以及安史之乱 中李 、杨的遭遇和结局 ,而题《明皇剑阁图 》时则重 点描写唐玄宗在剑阁道上的凄清境况 。从这两首题 画诗看 ,与唐玄宗杨贵妃有关的故事画在金源画坛 非常流行 ,当时士大夫文人对这类题材也十分关注 。 在《题赵琳画东坡石上以杖横膝扇头二首 》中 ,诗人 就突出描写苏轼在政治上的作为和不屈的精神 , 《东坡赤壁图 》更是通过对苏轼赤壁月下泛舟的画 面描写 ,写出苏轼洒脱出尘的精神风貌 ,以及诗人对 苏轼的衷心爱戴 。现存武元直的《赤壁图 》拖尾有 赵秉文《大江东去 ·用东坡先生韵 》一词真迹 ,用苏 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原韵 ,词中所写不少方面与
在《题李平夫画黄山蹇驴诗图二首 》中 ,诗人看 图而忆及当时号称“赵蹇驴 ”的另一个诗人赵 ,在 《题刘莱州像 》称扬刘莱州的“异政 ”、“直声 ”。此外 《河中八咏 》中《汾阳王像 》、《吴生画 》、《杨惠之维 摩像 》以及《渡水僧二首 》都重点描写画面中的人物 或人物事迹 。
赵秉文对画家的态度 ,虽不象北宋时期诗人那 样具有理性批评精神 ,但是他对画家的确充满热情 和赞扬 ,不象南宋士大夫文人那样冷漠或歧视 ,这大 概与赵秉文兼作诗人与书画家的身份有关 。赵秉文 在当时“魁然一时文士领袖 ,寿考康宁爵位 ,士大夫 罕及焉 ”, [ 2 ]5他对画家的态度 ,大体能够反映出金源
《管幼安濯足图 》描写画中管宁 ( 158~241)“白 头不作魏公卿 ”而濯足沧浪 ;《支遁相马图 》则重点 摹写画中东晋高僧支遁相马时超然物外的神情 ; 《东篱采菊图 》追忆陶渊明一生追求 ,表现出对陶渊 明“雅志怀林渊 ,高情邈云汉 ”神态的向往 。这三首 题画诗 ,把诗人对魏晋人物风度的赞赏表露无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