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市建筑史

中国城市建筑史殷周时代得邑、都、市、城、廓、国①邑与都:邑并不仅就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得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得邑为小邑;凡就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得邑称为都,就是奴隶主得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得邑设市,这时得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就是所有得邑都有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得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就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得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得功能就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城与廓就是有区别得,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就是防御性得,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得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得不一定全就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得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就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得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得城制及其影响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得集中体现,目得就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得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得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
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就是车轨得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周礼考工记》就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得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得经典。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得精髓,都城得规模、形制要按礼制得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得城制有重要影响。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城市的产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一、社会背景: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二、殷周时代的城市1、郑州商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周代的城市与城制:①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下)。
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城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居民点::半坡遗址、姜寨。
特点:位置背山面水;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木骨泥墙、干阑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周王城:西周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三礼图》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城与市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诸侯城——都城建设的差异。
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
(2)形成三级城邑网。
(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秋战国重要的都城:燕下都(城廓并制)、赵邯郸(城廓分段)、齐临淄(城廓并制城附于廓角)、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城廓并制)、淹城(内城外廓)、楚都郢。
春秋战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秦汉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由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进行的区域性的城市规划探索转到集中建立大而统一封建帝国城市规划制度的方向发展。
秦咸阳规划布局的特点:1、以广阔京畿(内史)作为规划背景,形成京城与京畿的有机结合2、运用天体观念来改造咸阳。
规划意图:强化统一;突出强调新尊博;运用天体规划概念;推行不建立外廓的革新措施采取宫自为城。
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要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4、以安门大道为主轴线安排分区规划5、汉代宗庙制度改革,打破“左祖右社”传统。
礼制建筑于城南。
《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乘马第五“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管子·大匡曹魏邺城规划思想: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级制度的森严;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并遵循礼制规划秩序。
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拨秦汉乱,返周制齐,使礼制重新被认识,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北魏洛阳规划思想:择中立宫三重环套;中轴布局;延续传统,宫前区模式;外廓三市;功能分区;棋盘式路网。
六朝建康建业规划思想: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集市较多,且分散设置,不集中设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布局特点:①总体发展趋势,曹魏邺城开创了城市建设新局面,中国经济重心转移②各地城市具体发展概况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一线城市衰落,以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迅速崛起③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的变化。
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曹魏邺城的建设布局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秩序性的建立;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宫室与闾里杂处的局面,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转变;通过功能分区的使用使城廓之制得以继承以及中轴线引入对日后都城布局产生影响;草考了周礼营国制度也考虑了自身需要。
是七五城,东汉都城洛阳是九六城。
邺南城:宫城正中南门有3道门,开创了宫城正门由多门构成的先河;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
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布局特点:择中立宫、三重环套、中轴布局、延续传统。
城市由内城和外郭构成。
四面有城门十三座。
南临洛水,北达邙山,宫城居中偏北,铜驼街为城市主要轴线。
坊里、市大部分在外城。
道路呈方格形。
隋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特点:规划思想:仍是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的明确。
长安城的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都大的惊人,显示他强大的威力。
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门均有三个洞。
②影响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隋唐长安平面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京城、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
隋唐东都洛阳的城市建设布局:城市基本呈正方形,西南城墙部分弯曲,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城市西面无门,东、南、北各三门,城门位置不对称;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部,地势较高;皇城位于宫城的东、西、南三面;洛河将城市分为南北二部分,共有坊里107个;坊里形状方正规整;坊里内道路为十字形,有坊墙。
南北大街为全城最大干道;道路布局比长安城更紧凑;三个集中的市,南市、西市、北市;坊里内部分布有商业和服务业,大商市与洛河有关。
北宋东京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城市平面布局:三套方城,南北长,东西短,平面形状不方正;最内的皇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一层的罗城,各城门都有瓮城。
道路系统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称及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城市的道路系统分为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和一般干道;道路密度比过去大的多,一般街巷的间距很小。
宋代平江府布局: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共开五个城门。
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三横四直”平江图的重要价值: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研究宋代平江城市建设的可靠资料;研究古代城市的重要依据;集成了我国古代地图画法,即平面位置上,画出构筑物、建筑物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的描绘,对后来地图绘制有很大借鉴作用。
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城市骨架—河道;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则方正,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不同的特点。
宋港口城市特点:城市不再是一次性规划的,灵活形成;城市骨架仍为十字形,局部顺应地貌;城市形态体现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泉州:泉州始建于唐代,宋元时期成为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平面为不规则形。
衙城位于子城北偏西,呈长方形。
按唐宋规制,正门有两个城门洞。
子城建于唐代,呈长方形,城桓每面一门,南门正对衙城双门,有南北街,形成城市中轴线。
子城外是罗城,始建于南唐,有七门,形状随地形和城市的发展情况呈不规则形,俗称“鲤鱼城”。
城内道路基本上是形状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
在南宋后期,对南门进行加固,修建了瓮城,并沿江建翼城。
元大都: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元上都、辽南京及金中都。
①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②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③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④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
元大都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布局形制:城市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建城。
城市形态呈近正方形,北面两门,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四角建角楼;城外设瓮城、吊桥,城垣周围环绕设护城河。
有三重城垣,形成外城、皇城(内城)、宫城。
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
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
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整齐方正。
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城市概况:①明清时期长期社会稳定,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社会环境②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③继承宋代以来的“重内虚外”的统治政策,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聚式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
④由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商品化,商业随之繁荣,明清时期在地方性商业以及异地商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⑤明清时期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工业化发展,受封建思想影响,发展缓慢。
城市发展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②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商业城市的发展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④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⑤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以前有明显的扩展。
明清时期的南京城规划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②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③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④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