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

合集下载

心脏移植的困境与挑战

心脏移植的困境与挑战

心脏移植的困境与挑战近年来,心脏移植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可以拯救许多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的生命。

然而,心脏移植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

本文将从供体匹配、移植排队等方面论述心脏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供体匹配困难获取适宜的供体器官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首要问题。

由于供体数量有限,但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需求却很大,导致了供需不平衡。

而且,人体免疫系统对异体器官存在排斥反应,因此需要进行供体和受体之间的匹配。

为了提高供体匹配率和减轻排斥反应,一些专家通过使用亲属捐赠以及跨种移植等方式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比如,亲属捐赠本身就存在伦理和法律方面的问题,而跨种移植则涉及到伦理和道德等复杂问题。

二、移植排队存在困境由于供体匮乏,导致心脏移植手术存在着长时间等待的情况。

在国内外都有不少的心脏病患者被迫进入等待名单,等待合适的供体。

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够在等待期间坚持下来。

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手术前就因病情加重或其他原因去世。

此外,有些地区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导致了移植排队体系的混乱。

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更好地满足病患者需求;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则会出现排队时间过久、人员管理混乱等问题。

三、并发症与免疫抑制药物心脏移植手术后,受体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预防器官排斥反应。

这种药物具有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癌症等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患者需要长期进行定期复查和监测。

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问题。

治疗费用昂贵,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而且,在一些国家,保险公司不愿支付高昂的免疫抑制药物费用,这使得有些患者无法持续接受治疗。

解决心脏移植困境与挑战的探索为了解决心脏移植中的困境与挑战,科研人员们一直在不断努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提高供体器官供应量:加强器官捐赠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器官捐赠的认知;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机构建设,提供更多合适的供体器官。

心脏移植术后的抗排斥治疗

心脏移植术后的抗排斥治疗
心脏移植术后的抗排斥治 疗
心脏移植术后的抗排斥治疗对于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至关重要。本演示将为 您介绍心脏移植手术以及术后抗排斥治疗的重要性和各项细节。
I. 介绍心脏移植手术
心脏移植手术是一种复杂而重要的治疗方式,可以拯救那些患有严重心脏疾 病的患者的生命。手术过程涉及移植供体心脏并确保其正常运作。
IV.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及分类
免疫抑制剂是抗排斥治疗的核心药物,可以减弱患者的免疫系统对移植心脏的攻击。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钙 调节剂、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等。
V. 免疫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虽然可以帮助患者避免移植心脏的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应,但也可能引发一些 不良反应,如感染、失血、肾功能受损等。了解这些不良反应有助于及时处 理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VI. 免疫抑制剂的用药原则
免疫抑制剂的用药原则包括个体化的剂量调整、严密的监测、合理的药物选 择和及时的调整。这些原则可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VII. 药物治疗监测
药物治疗监测是抗排斥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和相关指标,可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治疗效 果并预防药物中毒和排斥反应。
II. 心脏移植手术常见并发症
心脏移植手术虽然在拯救生命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手术相关 感染、血管狭窄等。监测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III. 心脏移植手术后抗排斥治疗 的重要性
抗排斥治疗是心脏移植手术后的关键环节,它有助于避免移植心脏被患者的 免疫系统排斥。这种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副作用与管理

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副作用与管理

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副作用与管理导言:心脏移植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可拯救那些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

然而,为了避免新的心脏被免疫系统攻击,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

尽管这种治疗在避免排斥反应方面非常有效,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副作用,并提供相关管理方法。

一、副作用1:机会性感染在接受心脏移植术后,由于免疫系统被抑制,身体对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变得更加容易感染。

机会性感染是心脏移植术后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副作用之一。

管理方法:1.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有可能传播感染的人和环境等。

2.注重饮食及营养:合理搭配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增强抵抗力。

3.积极预防接种疫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

二、副作用2:药物益处与毒性为了避免新心脏被排斥,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这些药物在保护心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也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管理方法:1.定期监测药物浓度:定期检查患者体内药物浓度,确保处于有效治疗范围内。

2.个体化调整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耐受性进行剂量的个体化调整。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相互作用,影响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在使用其他药物时需谨慎。

三、副作用3:恶性肿瘤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会增加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

免疫系统被抑制后,身体对异常细胞的监测和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管理方法:1.进行定期筛查: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减少恶性肿瘤风险。

3.密切关注潜在危险因素: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及接触有害物质等。

四、副作用4:代谢异常免疫抑制药物可能引起一系列代谢异常,如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问题。

这些不良反应对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中国心脏移植成功案例

中国心脏移植成功案例

中国心脏移植成功案例
近年来,中国的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心脏移植手术在中国也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成功。

以下是中国心脏移植的一个成功案例。

2018年,中国的医生成功进行了一例心脏移植手术。

患者是一名五十岁的女性,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药物治疗已无效。

由于她的病情恶化,医生决定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手术前,医生严格筛选了合适的供体心脏,并确保供体与受体的兼容性。

手术
进行了数小时,医生成功地将供体心脏移植到了患者身体里。

术后,患者接受了密切的监测和抗排异药物的治疗。

通过术后的康复和护理,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她的心脏功能恢复良好,
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也得到了提高,这为中国的心脏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这个成功的心脏移植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医生和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也体现
了中国医疗领域的进步。

中国正致力于在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救治和希望。

总结起来,中国的心脏移植手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这是一个令人鼓
舞的进展,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中国的医疗技术将继续取得更多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祉。

美国成人心脏移植现状与外科进展

美国成人心脏移植现状与外科进展

美国成人心脏移植现状与外科进展一、心脏移植的概述心脏移植作为一种高风险、高复杂性的外科手术,自20世纪初开始在世界各地逐渐发展起来。

美国作为全球医疗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在心脏移植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美国成人心脏移植的现状与外科进展不断取得突破,为全球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心脏移植手术是指将捐献者的健康心脏植入受赠者的胸腔,以替代其原有的受损心脏。

这一手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供体心脏的质量、受体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等。

为了确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美国心脏移植领域的医生们一直在努力优化手术技术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移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供体心脏,提高其长期生存率和功能恢复效果;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的人工心脏支架,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以及开发新型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降低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心脏移植的成功率,还为其他器官移植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可能性。

美国成人心脏移植现状与外科进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体系的完善,美国将在心脏移植领域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1. 心脏移植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自20世纪初,心脏移植作为一种挽救病患生命的手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最初的动物实验到现代人类心脏移植的成功案例,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

在心脏移植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自1954年世界上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实施以来,美国的心脏移植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全球范围内的心脏移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心脏移植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得益于美国在器官捐献、移植技术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优势。

美国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推动器官捐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器官捐献中来,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心脏病患者的福音心脏移植术的成功案例

心脏病患者的福音心脏移植术的成功案例

心脏病患者的福音心脏移植术的成功案例心脏病患者的福音-心脏移植术的成功案例心脏病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移植术已经成为心脏病患者的福音。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位心脏病患者的成功案例,为大家展示心脏移植术的重要性和成就。

案例分析患者为一名50岁的男性,曾被诊断为严重心脏瓣膜病和冠状动脉疾病。

他的病情日益恶化,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且常常感到呼吸困难和胸痛。

经过详细的检查,他被诊断为心脏病晚期。

经过一系列的医疗评估和准备工作,这位患者决定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为自己重拾健康和生活的希望。

手术过程心脏移植手术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手术,需要医生和护士紧密合作。

在这个案例中,患者首先进行了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以解决其瓣膜病的问题。

术后,他被转入心脏移植列表,并等待适合的心脏供体。

几个月后,终于有一颗合适的心脏供体出现。

手术开始前,患者接受了全身麻醉,然后医生进行了开胸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患病心脏被完全取出,并被一颗新的心脏替代。

术后恢复和效果手术进行成功后,患者进入了术后恢复阶段。

他接受了密切的监护和抗排斥药物治疗,以确保新的心脏能够被身体正常接受并顺利运行。

术后数周,患者的身体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功能。

他不再感到呼吸困难和胸痛,并且能够正常参与工作和家庭生活。

此外,通过定期的随访和检查,医生也确认了移植的心脏在患者体内良好运行,无任何异常。

心脏移植术的意义这个案例展示了心脏移植术作为心脏病患者的福音的重要性。

心脏移植术可以为那些患有严重心脏病症的患者提供重获新生的机会。

通过心脏移植,患者不仅可以摆脱病痛的困扰,重拾健康和生活的希望,还可以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可以重新投入工作、陪伴家人,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心脏移植术并非对所有心脏病患者都适用。

患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才能确定是否适合这种手术。

此外,由于供体心脏的匮乏,患者需要等待适合的供体出现,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

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

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心脏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对于某些严重心脏病患者来说,唯一的治疗方法可能就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然而,心脏移植手术不仅是一项复杂的医疗程序,还伴随着一系列的风险和并发症。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心脏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晚期心衰或其他严重心脏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根据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的成功率大约在80%左右,但这个数据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1. 筛选合适的候选人:在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前,医生会对候选人进行严格筛选。

年龄、身体条件、有无其他严重疾病等都是考虑因素。

只有通过详尽评估后认为该患者适合进行心脏移植的,才会进入手术阶段。

因此,对于已经被认为适合手术的患者来说,手术成功的几率相对较高。

2. 供体匹配:供体与受体之间的匹配程度也是决定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血型、组织相容性等方面的匹配程度越高,成功率就越高。

随着器官捐赠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技术进步,寻找到更适合患者的供体也相对容易一些。

3. 术后抗排斥治疗:心脏移植手术后,受体身体会出现排斥反应。

及早开始并且坚持规律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移植物排斥反应,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心脏移植手术在合适人群中有着较高的成功率,并且随着技术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高。

二、心脏移植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尽管心脏移植手术被认为是一项成功的手术,但仍然存在一系列可能的并发症。

1. 排斥反应:由于移植器官来自捐赠者,受体的免疫系统有时会将新的心脏视为“外来物质”而产生排斥反应。

这种排斥反应可能导致移植物的功能减退,严重时甚至需要重新进行手术。

2. 感染:术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同时也会降低受体的免疫功能。

这就使得患者更容易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

因此,全面且规律地预防和治疗感染对于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3. 家族性冠心病:家族性冠心病可能导致新移植的心脏再次发生血管堵塞。

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与影响因素研究

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与影响因素研究

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与影响因素研究心脏移植手术是一种康复患者重获新生的重大外科手术。

它可以挽救那些因心脏病导致病情严重恶化,无法通过其他治疗方法缓解的患者。

然而,心脏移植手术并非每一个患者都能够成功,其中存在许多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

本文将就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一、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心脏移植手术是一项高风险的手术,手术本身的复杂性和患者个体差异性使得手术的成功率较低。

根据历年的研究数据,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大致在60%到70%之间。

然而,有一些研究表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操作经验的增加,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有所提高。

二、影响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2.1 患者年龄患者的年龄是影响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轻患者一般具有更好的器官适应性和更强的康复能力,因此手术的成功率相对较高。

相反,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不佳,手术风险较高,其手术成功率较低。

2.2 疾病严重程度疾病严重程度也是影响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病情越严重的患者,其器官的损伤程度也相对较高,手术难度和风险都会增加,因此其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

相反,如果疾病早期被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手术的成功率将会大大提高。

2.3 移植配型移植配型是指将供体心脏与受体进行匹配的过程。

移植配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成功率。

血型的匹配、体型的匹配以及免疫匹配等方面的合理配型可以降低移植排异反应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2.4 术前状况术前状况是指患者在手术前的身体状况。

如果患者在手术前有其他严重疾病或者器官功能衰竭,会增加手术的风险,从而降低手术成功率。

因此,在手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5 术后管理术后的护理和管理也对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药物治疗、严密的康复计划以及合理的生活方式指导等都是术后管理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年前的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首都开普敦的一家医院,年仅45岁的心外科Christian Barnard医师(图1)为一位57岁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Louis Washkansky成功地做了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图2A、B),术后患者虽然仅存活了18天,最终死于肺部感染(图2B),但Barnard的这一创举令全世界瞩目和震撼,他不仅开创了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的先河,并向终末期心力衰竭这一医学传统的概念提出了挑战。

1个月后,Barnard医师又做了第二例原位心脏移植术,该患者术后生存19个月后死于慢性排斥反应。

1968年,全世界有17个国家的60多个医学中心为102例心力衰竭患者做了心脏移植术,不幸的是术后大多数患者都因心脏排斥反应和感染而死亡,因此,很多医院被迫停止了心脏移植手术,只有斯坦福大学等少数几个中心还在继续这一工作。

20世纪80年代,环孢素Cyclosporine的问世,大大缓解了心脏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对供体心脏的心肌保护技术的改进,外科技术的提高,使心脏移植术再次成为热点,手术也逐渐成熟。

1 适应证
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应具备下列条件:(1)年龄<65岁,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终末期心力衰竭,并能积极配合移植手术者;(2)肺动脉压<60 mmHg;(3)精神状态稳定;(4)患有心力衰竭,但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基本正常或能逆转者,预期寿命<12个月;(5)心力衰竭合并顽固性、难治性心律失常,内科治疗无效;(6)家属及本人同意手术并签字。

显然“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客观指标很难确定,多数学者提出,患者预期生存时间<1年者为终末期,另有学者认为当LVEF值<25%,而肺毛细血管的楔嵌压>25 mmHg时多数患者半年内将发生死亡或猝死。

2 心脏移植的分类
2.1 原位心脏移植术
此型约占心脏移植术的99%,手术时先将受体衰竭心脏的大血管(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离断,再切除左心室、右心室及右心房、左心房的大部分,仅残留两个心房的后壁。

随后将供体心脏做相应切下,此过程中,完备的心肌保护措施至关重要(低温等),并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动脉和主动脉的顺序,用特殊的缝合线做大血管的端端吻合,残存的双心房后壁再与移植来的心脏做对应部位的吻合。

2.2 异位心脏移植
异位心脏移植又称并列式或背驮式心脏移植,1974年由Barnard医师创立,该型占心脏移植的1%,只在下述特殊情况时才考虑应用:(1)心力衰竭患者已有肺动脉高压(>60 mmHg),做原位心脏移植后可能很快发生右心力衰竭竭,故不适合做原位心脏移植者;(2)受心者体质量过大,而供心者的体质量比受心者的体质量低20%以上,并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供体;(3)其他特殊情况。

异位心脏移植的术式与原位心脏移植术式的差别很大,手术时,受体患者的心脏并不切除,只将供心者的心脏切下并与受体心脏做并列缝合(图2C),吻合顺序为左心房、右心房、主动脉、肺动脉,然后复跳。

移植术后,患者的胸腔内将有2个心脏,各自按固有的心率、心律、不同步地收缩和射血。

异位心脏图 2 心脏移植术图示:A.Barnard医生(图左);B.世界首例心脏移植的患者Louis Washkansky;C.原位心脏移植术示意图;D~F.同位心脏移植术示意图(D.受体心脏绝大部分切除;E.切除后的残留观,仅有右心房与左心房后壁保留;
F.供体心与受体心端端吻合)移植的术式复杂、并发症多、应用较少。

其优点是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排异反应时,受体的心脏仍可维持循环,还可做第二次移植术。

3 合并症
心脏移植最重要的合并症为感染和排异反应,属于心脏移植术的天敌,是患者术后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感染与大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

排异反应的发生率为30%以上,根据排异反应发生的时间分为3种:(1)超急性期;术后恢复自体循环后马上发生类似输血反应的排异反应;(2)急性期:术后5~7 d发生,并在3个月内均可发生:(3)晚期:术后晚期发生,影响移植术后的远期疗效及生存。

为防止排异反应,患者需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最常服用的是环孢素A或FK506。

环孢素A是1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由霉菌产生,能阻断T细胞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反应。

除此,还有皮质醇、霉酚酸酯等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患者需要终生服用大量价格昂贵的免疫抑制剂,这也是心脏移植进一步广泛开展时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

4 我国心脏移植术
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的心脏移植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30年前,1978年4月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医师执刀进行了我国首例心脏移植,患者是一位38岁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术后109 d死于排异反应,这也是亚洲第一例心脏移植术。

近几年,我国已有数十家医院先后开展了这一手术,手术成功率达90%左右,1年生存率为75%。

国内心脏移植术后最长存活者已达14年。

5 疗效
目前很多国家的大型医疗中心,心脏移植术已成为心力衰竭患者外科治疗的常规手术。

目前,全球已有10万以上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术的成功率达90%以上,术后1年存活率75%,3年存活率70%,5年存活率63%,10年存活率已达48%,最长存活者达30年,心脏移植术后的患者甚至还能参加马拉松比赛。

移植术后的患者多数能恢复正常生活,50%的人可恢复工作。

总之,人类心脏移植术创始于1967年,开拓者Barnard医师被誉为心脏移植术之父。

但直到80年代初这一手术才被广泛接受,成为终末期心脏病的治疗方法。

在当今现代医学的时代,心脏移植术的水平还在不断提高,应用还在不断推广,并已成为大型医疗中心晚期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2 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xyfm/class/.2002年05期
4 张怀亮,谭正辉,孙叶梅,李梅,俞玉芳,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xyfm/class/.2002年06期
5 刘勇,王冬梅;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
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yisheng/main/index.php.2007年03期
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J];新中医;/book/main/index.php.1992年09期
10 李东华;异维生素A酸治疗痤疮[J];新医学;1993年10期
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book/main/index.php.2010年
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6 张俊海;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qikan/class/?150.html.2004年
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20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佚名.郭继鸿心脏移植.中国医学期刊学会/xinxueguan/html/?34359.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