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丝氨酸的酶法合成及分析

合集下载

丝氨醇合成工艺

丝氨醇合成工艺

丝氨醇(L-Serine)是一种重要的非必需氨基酸,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工业上,丝氨醇的合成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生物合成法:以甘氨酸和甲醇为原料,通过羟甲基转移酶(HMT)催化合成L-丝氨酸。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条件温和、副产物少等优点,但反应速度较慢,催化剂活性不易控制。

2. 化学合成法:以丙烯酸甲酯为原料,通过多步反应合成丝氨酸。

首先,丙烯酸甲酯经过氢化反应得到甲酸甲酯,然后甲酸甲酯与氨气反应生成甲酰胺,最后甲酰胺经过水解、酸化等步骤得到丝氨酸。

这种方法反应速度快,但需要多步反应,且部分步骤可能产生副产物。

3. 化学酶法:将化学合成法与生物合成法相结合,利用酶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提高合成效率。

例如,利用醇脱氢酶催化醇的脱氢反应,再通过其他化学反应步骤得到丝氨酸。

这种方法可以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具有环保和高效等优点。

4. 重组酶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一种能催化特定反应的酶,从而实现丝氨酸的合成。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专一性,可以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且副产物较少。

但需要通过基因工程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5. 直接发酵法:利用微生物直接发酵生产丝氨酸。

通过筛选和改造具有高产丝氨酸能力的微生物,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丝氨酸产量。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条件,且产量受到微生物性能的限制。

6. 萃取法:从天然蛋白质水解物中提取丝氨酸。

通过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然后利用丝氨酸与其他氨基酸的溶解度差异,通过萃取、结晶等步骤分离得到丝氨酸。

这种方法适用于资源丰富、对纯度要求不高的场合,但提取效率较低,可能存在杂质问题。

综合上述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资源和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丝氨酸合成工艺。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丝氨酸的产量和质量,可能需要将多种方法相互结合,实现优化生产。

L-酪氨酸的酶法合成及分析

L-酪氨酸的酶法合成及分析

五、工艺路线
工艺路线一 • L-酪氨酸是目前仍采用酸水解法生产的少 数氨基酸之一,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应用酶法取代水解法生产L-酪氨酸具有重 要的应用价值。用TPL合成L-酪氨酸,首先 开展的工艺是丙酮酸路线。 • Para等将包埋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 C.intermiedius固定化细胞作为催化剂, 分批添加底物,建立75mmol/L丙酮酸钠、 45mmol/L硫酸铵、45mmol/L氯化铵和 55mmol/L苯酚的转化体系,反应5h后可积 累L-酪氨酸10g/L。若将反应体系置于连续 的柱反应器内,苯酚对L-酪氨酸的转化率 达90%,且稳定性可维持5d。
试样制备: • 1. 高氯酸滴定液(0.1mol/L) • 配制:取无水冰醋酸(按含水量计算,每1g水加醋酐 5.22mL)750mL,加入高氯酸(70~72%)8.5mL,摇匀, 放冷,加无水冰醋酸适量使成1000mL,摇匀,放置24 小时。若所测供试品易乙酰化,则须用水分测定法测 定本液的含水量,再用水和醋酐调节至本液的含水量 为0.01%~0.2%。 • 标定: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 约0.16g,精密称定,加无水冰醋酸20mL使溶解,加 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本液缓缓滴定至蓝色,并将滴 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 (0.1mol/L)相当于20.42mg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根 据本液的消耗量与邻苯二甲酸氢钾的取用量,算出本 液的浓度。
进行电位滴定时,被测溶液中插入一个参比电极, 一个指示电极组成工作电池。随着滴定剂的加入, 由于发生化学反应,被测离子浓度不断变化,指 示电极的电位也相应地变化。在等当点附近发生 电位的突跃。因此测量工作电池电动势的变化, 可确定滴定终点。
试剂: 水(新沸放置至室温), 冰醋酸,无水 甲酸,高氯酸滴定液(0.1mol/L),基 准邻苯二甲酸氢钾,无水冰醋酸,结晶 紫指示液 仪器: 烧杯,玻棒,电子天平,棕色试剂瓶, 滴定管、滴定池、指示电极、参比电极

氨基酸类饲料添加剂-丝氨酸

氨基酸类饲料添加剂-丝氨酸

质 资 源 , 仍有 部分 厂家 采用 该方法 。猪 血 中的 现
丝 氨酸 含量 为 8 4 , 胶 2.% , 酪蛋 白 .% 丝 83 乳
中几乎 不溶 。 比旋度 +1 . 。 +1 . 。 p 40至 6 0 ,H值 9 时外 消 旋化 。蛋 白质加 酸水 解 时损 失很 多 , 热 在 稀碱 溶 液 中分 解 。
水解 法 、 酵 法 、 学 合 成 法 和 酶 法 制 备 得 到 。 发 化 其 中发酵 法 为 L一丝氨 酸工 业化 生产 常用 方法 。
1 发 酵法 .

缒 圈
3 合 成 法 .

她型 匦 圃
发酵 法可分 为直 接 发 酵 法 和 添加 前 体 的发
酵法 。发 酵 法 为 L一丝 氨 酸 工业 化生 产 常 用 的


C2 — C H— H

0 H

C=
达 9.%。 51
CH 2 NH2 COOH + H CHO — _

OH
CH2 OHCHNH2 COOH
CH2 NH 2 COOH + CH 3 OH + 1 02— /2 CH2 OHCHNH 2 COOH + H2 0
率 约为 3 % 。 0
C 3 C 2 H( g r C O H —一 H H H B ) O C 3 O C
NH1
CH3 OCH2 CHB ̄ OOCH
N日 OH
【 艺流程 】 工 发酵法 工艺 流程 如下 :
摇 瓶 种 子 — — 发 酵 罐 发 酵 — — 发 酵 藏 预 处 理 — — 酸 化
【 子 量 】0 .9 分 150 【A C S号 】6— 5—1 5 4 【 L号 】 F D 06 24 MD M C 0 04 2 【 性 状】 L一丝 氨 酸 是 一 种 含 羟基 的 中性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丝氨酸
项目简介
L-丝氨酸(L-Serine,L-Ser)作为一种组成蛋白的基本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此外,以L-Ser为原料还可以合成具有抗癌、抗艾滋、调节人体神经系统等不同效用的药物20余种。

目前L-Ser的全球市场需求量为10000吨/年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但与不断增大的L-Ser市场需求相比,L-Ser的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目前,L-Ser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蛋白水解法、化学合成法和酶转化法等,其中蛋白水解法存在工艺复杂、分离精制困难等缺点;化学合成法存在污染重、成本高、D-Ser与L-Ser分离困难等缺点;酶转化法存在转化率过低、前体物昂贵等难题。

因此尽快开发污染小、成本低、效率高的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Ser,显得极为重要。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生物炼制实验室经过近些年的研究积累,在微生物直接发酵法生产L-Ser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成果有:(1)通过分子改造大肠杆菌合成L-Ser的代谢途径,构建了L-Ser 的基因工程菌;(2)对该基因工程菌进行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最终在发酵约40h后,L-Ser的产量达到30g/L以上,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该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一种L-丝氨酸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L-丝氨酸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220389 A(43)申请公布日 2011.10.19C N 102220389 A*CN102220389A*(21)申请号 201110099457.9(22)申请日 2011.04.20C12P 13/06(2006.01)C07C 229/22(2006.01)C07C 227/40(2006.01)(71)申请人横店集团家园化工有限公司地址322118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工业区(72)发明人姚苏 吕立获 何春 李平袁志友 彭宏涛 徐新良(74)专利代理机构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代理人周希良 徐关寿(54)发明名称一种L-丝氨酸的合成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L-丝氨酸的合成方法,包括A 、底物浓度转化:生物反应器中加入底物甘氨酸和占重3%~8%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当40~50℃时流加37%的甲醛水溶液,转化为L-丝氨酸转化液;B 、超滤膜纯化:将A 步的L-丝氨酸转化液在25~35℃,进口压力0.4~0.8MPa ,出口压力0.1~0.3MPa 下通过超滤膜纯化;C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洗脱:将B 步的渗透液调至pH 值4.5~5.5,后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将L-丝氨酸转化液交换至树脂上,再用0.8~1.5mol/L 盐酸洗脱;D 、纳滤膜浓缩:将C 步的L-丝氨酸洗脱液在25~35℃,进口压力0.4~0.8MPa ,出口压力0.1~0.3MPa 下通过纳滤膜浓缩;浓缩后得到L-丝氨酸成品。

本发明操作简单、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收率高、环保压力小,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1.一种L-丝氨酸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按如下步骤:A、底物浓度转化:底物为甘氨酸,在生物反应器中加入所述的底物和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为底物重量百分比的3%~8%;控制温度40~50℃,流加37%的甲醛水溶液,转化为L-丝氨酸转化液;B、超滤膜纯化:将所述转化后的L-丝氨酸转化液在温度25~35℃,进口压力为0.4~0.8Mpa,出口压力为0.1~0.3Mpa的条件下通过超滤膜纯化;C、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洗脱:将所述经过超滤膜纯化的渗透液调至pH值为4.5~5.5,然后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将超滤膜纯化后的L-丝氨酸转化液交换至树脂上,再采用0.8~1.5mol/L的盐酸溶液洗脱;D、纳滤膜浓缩:将所述经过盐酸洗脱后的L-丝氨酸洗脱液在温度25~35℃,进口压力为0.4~0.8Mpa,出口压力为0.1~0.3Mpa的条件下通过纳滤膜浓缩;浓缩后得到L-丝氨酸成品。

纸层析-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转化体系中的L-丝氨酸

纸层析-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转化体系中的L-丝氨酸
13L 丝氨 酸 和甘 氨 酸 的 定性 和 定 量 测定 . 一
1 . . 1溶 剂 3
主要 指 标 。 过 对相 关 资 料 和 报 道 中用 于 L 丝氨 酸 和 甘 经 一 氨 酸分 离 的展 开 剂 的研 究 .发 现在 发 酵 液 中表 现 良好 的 展 开 剂 : 丁醇 一 酮 一 一 乙胺 (0 1 ::) 不 能 应 用 正 丙 水 二 1 :052 却 于 转 化体 系 。 据 发 酵 液 和转 化 液 的 组分 差 异 分析 , 能 根 可
122 转 化 过 程 ..
2实 验 结 果 与讨 论
21层 析 展 开 剂 的确 定 .
转 化 体 系 : s HC ( H8 ) 冲 液 中添 加 1 %甘 氨 — 1p . 缓 5 0
酸 和 2 甲醇 。 %
离 心 培 养 液 : 集 菌 体 , 人 3 mLT i— 1 化 体 收 放 r HC 转 s
系 中 .0 o 0 / i 荡培 养 7 。 3 2 0 r n震 C a r 2h
测 量 转 化 体 系 中 L 丝 氨 酸 含 量 判 断 菌 株 的产 酸 能 一
力. 需要 知 道 作 为底 物 的甘 氨 酸 的含 量 , 以确定 菌 株 的底
物利 用率 ,产 酸率 和 底 物 利用 率 是 评 价 菌株 优 劣 的两个
一 J G言HlU o 霉登 l l J 匿l A SSPYFl N U AA 蚕 N 謦
p H到 70 在 2 0mL锥 形 瓶 中加 入 2 ., 5 5mL, 菌 , J 2 灭 添 J % I l
的精 确性 。
甲醇 , 0℃下摇床 培养 , 速为 2 0r n 培养 7 3 转 0 mi, / 2h。

L-丝氨酸发酵生产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L-丝氨酸发酵生产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三 角瓶 中 , 7℃下 , 转 速为 2 0rmi 3 在 2 / n的摇 床上 培 养 2 。 2h
1 3 分 析 方 法 .
丝氨 酸虽 然 可从 蚕 丝水 解 液 中提取 , 是 该 方 但
条件 对菌 体生 长和 一 氨酸 生 产 的影 响 , 丝 以期得 1 3 1 茵 体 生 长 测 定 方 法 吸 取 0 2mL样 品 . . . 到 实验 条件 下 生 产 一 氨 酸 的最 佳 培 养基 的组 液滴 加到 5mL 0 2 lL盐酸 溶 液 中 , 匀 , 丝 . 5mo/ 摇 采
模 的 工业 生 产. 论 是 蛋 白水 解 法 还 是 微 生 物 发 无
1 2 培 养方 法 .
酵法, 获取 L一 氨 酸 都 非 常 困难 , 些 决 定 了其 丝 这 价 格 昂 贵 , 市 场 上 非 常 昂 贵 的 氨 基 酸 之 一. 是

将 菌 种 —sr e 7 ei 3 接 种 到 L n B液 体 培 养基 上 , 5℃下 , 转 速 为 2 0r mi 摇 床 上培 养 3 在 2 / n的
成 和发酵 条件 . 用 7 1分 光 光 度 计 , m 光 程 在 波长 6 0n 处 2 1c 0 m 测定 O 值. D 1 3 2 p 测 定 方 法 用 精 密 p 试 纸和 酸度 计 . . H H
氨 基 酸 因其 具 有 许 多 重 要 的生 理 功 能 和
精 1 / Mg O . / K2 O 1 0g L; 5g L, S 4 0g L, HP 4. / 培养 1
作 用 而广 泛 应 用 于 医 药 、 妆 品 等 行 业 [ , : 化 卜 如
条 件 : 5 2 0mL三 角 瓶 装 液 量 为 3 0mL, 床 转 速 摇 应 用 于配置 复方 氨基 酸输 液 特 别 是第 三代 氨 基酸 为 2 0rmi , 养 温 度 3 2 / n 培 5℃ , 培养 时 间 1 . 0h 发 输 液 以及 营 养增 补 剂 ; 于合 成 多种 丝 氨基 酸 衍 酵 培 养 基 : 米 浆 4 / 味 精 2 / Mg O 用 玉 0g L, 5g L, S 生 物 , 括抗 癌 、 滋 病新 药 及基 因工 程用 保 护氨 包 爱

丝氨酸

丝氨酸

酶法合成原理
L-丝氨酸是一个重要的药用氨基酸. 利用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催化甲醛 和甘氨酸,可逆地合成L-丝氨酸(图8) ,反应过程中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 需要PLP和四氢叶酸作为辅助因子. 最终反应液中L-丝氨酸浓度达到0. 2 mol/ L ,该法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L-丝氨酸生产方法。
在动 、植 物体内和微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着甘 氨酸和丝氨酸的互相转换。该反应的生理方向是L 一丝氨酸断裂成为甘氨酸和N5, N,o亚甲基四氢叶 酸,其中辅酶四氢叶酸作为C.基团的载体。生物 体内包含甲基基团的化合物、PI吟环等的生物合 成均利用该步反应提供的C、基团。催化该步反应 的酶是丝氨酸经甲基转移酶(serine
酶反应体系建立时,甲醛多次少量加入,防止酶 失活。
超声波细胞破碎时注意间歇时间,以工作2s间歇 3s为宜。
参考文献
陈永波,饶斌,覃兰;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直接测定酪氨酸、苯丙氨酸和 色氨酸[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0年01期
胡兵,龙化云,黄光斗;丙酮酸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3年09期
李省云,杨毅萍;L-丝氨酸与四氯对苯醌的荷移反应[J];光谱实验室;2004 年06期
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表达及其活性鉴定 -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2, 28(1)
期刊论文 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基因(glyA)的克隆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2003, 22(2)
期刊论文 两种菌株来源的gly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检测 - 氨基 酸和生物资源 - 2006, 28(1)
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工作原理
就是将电能通过换能器转换为声能,这种能量通 过液体介质(如水)而形成一个个密集的小气泡,这 些小气泡迅速炸裂,产生像炸弹一样的能量,从 而起到破碎细胞等物质的作用,俗称空话效应, 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具有破碎组织、细菌、病毒、 孢子及其他细胞结构,以及乳化、混合、脱气、 崩解、分散、清洗和提取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显色: 用喷雾器将茚三酮溶液喷洒在薄板上(注意 喷雾器和薄板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要使硅胶 层吹散,且应喷洒均匀),用热吹风吹干 (或置于105℃烘箱中烘干),即可观察到紫 红色的氨基酸斑点。用铅笔圈出氨基酸斑点, 量出溶剂前沿的距离及各斑点中心与起点之 间的距离,并计算各氨基酸的Rf值。Rf值为迁 移率(rate of flow, Rf),在恒定条件下,每 种氨基酸有其一定的Rf值。
5、 反应时间确定:在5个250ml三角瓶中分别 加入上面收集的上清酶液100ml,加入甘氨酸 至终浓度为10 mmol/L,再加入甲醛至终浓度 10 mmol/L,磷酸吡哆醛至终浓度0.5mmol/L, 四氢叶酸至终浓度5 mmol/L,37℃,190rpm 摇床反应时间分别为0h,8h,16h,24h,36h。反应 液进行L-丝氨酸浓度测定。
主要用途 1.作生化试剂和食品添加剂。 2.营养增补剂,在化妆品中作为皮肤营养添加 剂。 3. 可供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研究之用,也可作 为合成环丝氨酸的原料。
原理 本项目主要研究丝氨酸 羟甲基转移酶催化甘氨 酸生成L-丝氨酸。丝氨酸 羟甲基转移酶(SHMT) 在生物体内是由GlyA 基 因编码的,此酶能在四 氢叶酸(THF)、甲醛及磷 酸吡哆醛5′-PLP 存在下, 催化甘氨酸生成L-丝氨酸。 其反应过程右图所示。
谢谢观看!
原理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而快速的层离方法。这种层 析方法是把吸附剂如氧化铝或硅藻土涂布于薄板 上(玻璃或金属等)形成薄层,把要分析的样品 溶液滴加到薄层的一端,然后在此薄层上用适当 的溶剂进行展开即为薄层层析。本实验中硅胶作 为一种固相支持物,它与水有较强的亲和力而与 有机溶剂亲和力较弱。层析时吸着在硅胶上的水 是固定相,而展层溶剂是流动相。当欲被分离的 各种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时, 它们就能被分离开。
2、甲醛浓度确定:在5个250ml三角瓶中分别 加入上面收集的上清酶液100ml,加入甲醛至 终浓度分别为0 mmol/L、5 mmol/L、10 mmol/L、15 mmol/L和20mmol/L,再加入甘氨 酸至终浓10mmol/L,磷酸吡哆醛至终浓度 0.5mmol/L,四氢叶酸至终浓度5 mmol/L, 37℃,190rpm摇床反应16h。反应液进行L-丝 氨酸浓度测定。
材料 1.仪器 薄层板:6×15cm(×2)、毛细管(×4)、 烧杯50mL(×1)、药匙(×1)、量筒10mL (×1)、小尺子(×1)、层析缸(×1)、 电吹风(×1)、喷雾器(×1)、烘箱 (200℃)
2. 试剂 (1) 标准氨基酸溶液,制备下列各氨基酸的 11.76mol/L(90%)异丙醇溶液各10mL。 ① 0.01mol/L精氨酸:称取精氨酸17.4mg溶于 11.76mol/L(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② 0.01mol/L甘氨 酸:称取甘氨酸7.5mg溶于11.76mol/L(90%)异丙醇溶 液至10mL。 ③ 0.01mol/L丙氨酸:称取丙氨酸8.9mg溶 于11.76mol/L(90%)异丙醇溶液至10mL。 (2)硅胶G(C.P.,层析用)。 (3)粘合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取 CMCNa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然后煮沸,静置冷却, 弃沉淀,取上清液备用。 (4)层析溶剂:正丁醇(分析纯)﹕冰醋酸(分析 纯)﹕水=60﹕20﹕20(V/V),临用时配制。 (5)显色剂:0.025mol/L(0.5%)茚三酮-丙酮溶液:称取 茚三酮(A.R.)0.5g溶于无水丙酮(A.R.)至100mL。
王圆 生物制药1313 2013040928
中文名称:L-丝氨酸 外文名称: L-Serine 中文别名:L-2-氨基-3-羟基丙酸 分子结构:
分子式:C3H7NO3
分子量:105.09
物性性质 1. 性状:有左旋体和消旋体两种,左旋体是白色 六角棱柱状晶体,味甜;消旋体是白色单斜棱柱 状晶体。 2. 密度(g/mL,25/4℃):1.415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 223~228℃(分解) 5.溶解性:左旋体,溶于水,不溶于无水乙醇和 乙醚;消旋体。略溶于水,不溶于无色乙醇、乙 醚。
4、 pH确定:在5个250ml三角瓶中分别加入 上面收集的上清酶液100ml,加入甘氨酸至终 浓度为10 mmol/L,再加入甲醛至终浓度10 mmol/L,磷酸吡哆醛至终浓度0.5mmol/L,四 氢叶酸至终浓度5 mmol/L,并调节不同的pH 为6.0,7.0,8.0,9.0,10.0,37℃,190rpm摇床反 应16h。反应液进行L-丝氨酸浓度测定。
材料、试剂、仪器: 1、原料:细菌破碎上清液 2、主要试剂 甘氨酸、甲醛、四氢叶酸、氯化钠、葡萄糖、 无水乙醇、氯化钙、氢氧化钠 3、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无菌超净工作台,高速离心机、恒 温培养箱
方法 1、甘氨酸浓度确定:在5个250ml三角瓶中分 别加入上面收集的上清酶液100ml,加入甘氨 酸至终浓度分别为6 mmol/L、8mmol/L、 10mmol/L、12mmol/L和14mmol/L,再加入甲 醛至终浓度10 mmol/L,磷酸吡哆醛至终浓度 0.5mmol/L,四氢叶酸至终浓度5 mmol/L, 37℃,190rpm摇床反应16h。反应液进行L-丝 氨酸浓度测定。
(2)硅胶G(C.P.,层析用)。 (3)粘合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取CMCNa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然后煮沸, 静置冷却,弃沉淀,取上清液备用。 (4)层析溶剂:正丁醇(分析纯)﹕冰醋酸 (分析纯)﹕水=60﹕20﹕20(V/V),临用时 配制。 (5)显色剂:0.025mol/L(0.5%)茚三酮-丙酮溶液: 称取茚三酮(A.R.)0.5g溶于无水丙酮(A.R.)至 100mL。
步骤 1、制板 称取层析用的硅胶G3g加9mL0.5%羧甲基纤维素 钠(CMCNa),在烧杯中调成均匀糊状,迅速地 倾在1块6×15cm的玻璃板上(玻璃板要清洁平 整,无油污),小心将玻璃板轻轻振荡和倾斜, 使硅胶均匀铺在玻璃板上。室温下静置半小时, 移至105℃烘箱中烘烤1h,选择厚薄均匀平整的 板使用。 (活化:制得的硅胶板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外面, 在使用前应放入110℃烘箱中烘烤30分钟,去除 ,必须加入粘合计如煅 石膏、淀粉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其中以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效果为最好。市售 的硅胶G和氧化铝G均已含有粘合剂(煅石 膏),可直接加水调匀后铺层,但效果稍差。 加粘合剂的薄层板常称硬板,不加粘合剂的 薄层板常称为软板。
2.在操作过程中,手必须洗净,只能接触薄 板上层边角;不能对着薄板说话,以防唾液 掉在板上。 3.配制展层剂时,要用纯溶剂,应现用现配, 以免放置过久其成分发生变化(酯化)。
4. 层析用硅胶为一多孔性物质,分子中具有硅氧 烷的交链结构,同时在颗粒表面又有很多硅醇基。 硅胶吸附作用的强弱与硅醇基的含量多少有关。 硅醇基能够通过氢键的形成而吸附水分,因此硅 胶的吸附力随吸着的水分增加而降低。若吸水量 超过17%,吸附力极弱不能用作为吸附剂,但可 作为分配层析中的支持剂。对硅胶的活化,当硅 胶加热至100~110℃时,硅胶表面因氢键所吸附 的水分即能被除去。当温度升高至500℃时,硅 胶表面的硅醇基也能脱水缩台转变为硅氧烷键, 从而丧失了因氢键吸附水分的活往,就不再有吸 附剂的性质,虽用水处理亦不能恢复其吸附活性。 所以硅胶的活化不宜在较高温度进行。
2、点样: 活化后的硅胶板室温冷却后,在距底边2cm水 平线上以间距1cm的宽度确定4个点样点(注 意点样点尽量靠近板中心),用毛细管吸取 氨基酸样品溶液,垂直轻轻接触薄层表面, 每次加样后原点扩散直径大约2-3mm,干后 再点一次。
3、展层: 将薄板有样品的一端浸入扩展剂,扩展剂液 面应低于点样线。盖好层析缸盖,上行展层。 当展层剂前沿达薄板3/4高度时,停止展层, 取出薄板,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界线,用热 风吹干。
3、磷酸吡哆醛浓度确定:在5个250ml三角瓶 中分别加入上面收集的上清酶液100ml,加入 磷酸吡哆醛至终浓度分别为0 mmol/L、0.2 mmol/L、0.5 mmol/L、0.75 mmol/L和1mmol/L, 再加入甘氨酸至终浓度10 mmol/L,甲醛至终 浓度10mmol/L,四氢叶酸至终浓度5 mmol/L, 37℃,190rpm摇床反应16h。反应液进行L-丝 氨酸浓度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