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整理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1.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古代中国园林构筑得非常精细,注重景点布局和景观设计。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并介绍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
2.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时期。
当时,园林技术和理念在中国南北朝各地蓬勃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园林如王羲之的园林等应运而生。
这些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题,注重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3. 唐代的园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园林以大规模的皇家园林为主,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宫殿园林。
这些园林强调建筑的宏伟和景观的秀丽,被广泛运用于皇家宴会和娱乐活动中。
4. 宋代的园林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另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创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宋代的园林常常融合了山水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5. 元代的园林元代(1271年-1368年)继承了宋代的园林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和风格。
元代的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创造了许多富有变化和想象力的景点。
6. 明代的园林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园林在宋元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引入了更多的建筑元素和装饰品。
明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布局和园内建筑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7. 清代的园林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代的园林继承了之前几个朝代的园林传统,并发展了许多新的园林风格。
清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表现力和观赏价值,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8. 结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通过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无论是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还是明代、清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最全的中国园林史资料集(全)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园林的含义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主要是以世界文化体系为划分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将世界园林体系划分为三大体系: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中国园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族、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系统、历史地理和文化交流等,其中以种族、宗教文化、语言文字系统影响最大园林的含义“园林”一词的历史沿革西晋张翰《杂诗》中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东晋陶渊明《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的诗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唐代诗人亦多用“园林”,但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一直到明清还不是专有名词。
仅指称城市中私家建筑的宅园名词就很多,如宅园、园宅、园池、园圃、池亭、林亭、园亭等。
“园林”一词成为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称私家宅园)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第一部造园学专著《园冶》。
《兴造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建筑学家童寯(1900—1983)《江南园林志》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之内園:图解:“口”—围墙,“土”—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形似石似树。
2.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长物志校注》在建筑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
亦称“园亭”、“园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庭园”。
3.陈从周《说园》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之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4.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园林是由地形地貌与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一统体。
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从“园”与“庭”或“院”区别如下所说:园“以人工的方法或种植花木,或堆山叠石,或引水开他,或综合引用以上各种手段的组景造景,从而具有观赏方面的意义,简言之就是赋予景观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史习题整理

2苑园已不再有秦汉那种雄伟豪壮之气,而范围缩小.
3.园林从粗放转向精约化.
4.当时的园林还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北方恢宏壮丽,南方巧致.自然.朴野真切.
5.当时的园林大量地吸收了山水画的特色.
6.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并驾齐驱,皇家园林受私家园林自然淡泊的风格影响.
7.士族大地主的自然经济庄园兴盛发展.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一巻。宋•李格非撰。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元佑末,为国子博士。绍圣初,进“礼部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是书,记洛中园圃,自富弼以下,凡十九所。格非自跋云“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葢追思当时贤佐名卿“勲业隆盛,能享其乐,”非徒夸台榭池馆之美也。
10.清代北京城内外的主要帝王园苑有哪些?
(4)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
(5)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被誉为“万园之园”。1856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建章宫
长乐宫
未央宫
3.中国的私家园林形成于何时?当时著名的私家园囿有哪些?
汉代
兔园
袁广汉园
4.魏晋南北朝园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一:综观此时的园林,有若自然成为园林创作的原则,园林的主体经常是山水,所以将此时的园林称为自然山水园.此时期的园林在园林史上的地位是:是我国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转变的时期,变汉启唐,承上启下.当时的园林还有另外一些趋向和特点: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1.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
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2.计成:明代的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著作3.样式雷: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和预算分别由样房和算房承担,样房是由雷姓世袭,称为样式雷,其祖雷发达是木工,所存建筑设计模型称为烫样,图纸称画样。
4.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园手段是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5.中国四大名园的古典园林是指: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6.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林是指圆明园7.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_魏晋南北朝__开始兴起,到_唐代__有了较大的发展。
8。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是记录北宋园林面貌的重要文献9.《考工》关于城市营建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0.无锡寄畅园较多地保存着明末的布局面貌,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大造园家的回归现实主义的造园思想11.明中后期,江南出现了一批造园专家,如计成、康熙时的、周秉忠等,他们原是文人,擅长绘画,又参与造园设计与施工12.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的说法,来说明园林意匠的重要性13.三山五园的基本组成“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14.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15.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或皇城以内,供皇帝日常游憩临幸的地方。
园林史(自己整理及课堂笔记)

园林史一、中国古典园林史1.广义园林:在一定X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配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2.世界园林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以生产为目的的果木蔬圃农业文明阶段——统治阶级的乐园,XX及神话的物化场所工业文明阶段——公共、开放、专业化,城市园林化信息文明阶段——生态园林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以基址选择划分&以隶属关系划分)(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建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X围之内。
(2)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局部进行改造或完全将天然山水苑围作为建园基址(1)皇家园林:隶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称:苑、苑囿、宫苑、御园、御苑。
(2)私家园林:民间的官僚、贵族、缙绅所私有。
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3)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
其他园林:衙署、祠堂、书院、会馆、公共。
4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美与建筑美融糅;诗画情趣;意境的蕴涵。
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一、起源:1园林雏形(1)囿——狩猎、栽培、圈养(2)台——通神、望天。
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囿中主要建筑物。
(3)园圃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2风景式的发展方向的确立天宫崇拜山岳灵石灵水灵物崇拜天人合一思想君子必得思想意识形态因素(对自然的尊敬与喜爱)神仙思想二、主要园林实例1、殷周:贵族园林——皇家园林前身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2、东周:台囿结合,以台为重(1)楚国章花台a又名“章华宫”主体建筑章华台,四台相连,俗称“三休台”b宫苑“高台榭”的典型c山环水抱:人工开凿大型水体(2)吴国姑苏台:a位于阖阊(今苏州)一带b因山成台,联台为宫c 内有“海灵馆”、“馆娃阁”、“春宵宫”、“天池”等宫观池馆d观赏太湖e夫差、勾践、西施——响廊裥。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最早出现的古代皇家园林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它们多是为了减轻王室压力和政治意义而建造的,比如周武王时期的洛阳郊外熙春园和周幽王时期的广陵园。
然而,真正影响后世发展的是秦始皇和汉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例如临淄郊区的飞翔园和洛阳郊区的昭陵园。
这些园林追求的是大规模的宫廷环境,以展示统治者的权力和富裕。
随着国家的分裂,南北朝时期各个王朝上演了频繁的争斗,对华丽而复杂的宫廷环境要求逐渐降低。
进入唐代,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皇家园林开始向私家园林转变。
唐代大力开发了各类园林,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李白所建的成都杜甫草堂。
这些园林借鉴了自然山水的美感,强调了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私家园林达到了巅峰。
北宋初期的两汉故地风光园和开封城内的白园、桐柏、葡萄等园林,皆在其后大小造园中紧密参考。
这些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精密著称,回避了大规模的宫廷建筑,更多地加入了文学、书法和绘画等元素,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追求。
进入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园林体现了“堂皇”的气势,大规模建筑和浩大景观成为其特点,如北京的颐和园、庐山的瑶台和苏州的留园等。
明观之后,清代的园林艺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如輋園、拙政園、留園等。
清代的园林注重自然的再现,更加强调空间的层次和流动性,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明清园林。
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园林的规模逐渐减小,注重自然景观和文人雅趣。
而在明清时期,园林达到了巅峰,注重空间的层次性和情感的体验性。
这一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美的独特理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一、引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风格变迁及成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1.萌芽期:商周至汉代商周至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汉代的上林苑、建章宫等。
这些园林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与尊贵。
2.发展期:魏晋至唐代魏晋至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期。
随着士人阶层的兴起,私家园林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点缀,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如王羲之的兰亭、谢安的东山等。
3.成熟期:宋代至清代宋代至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在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的艮岳、清代的颐和园、圆明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1.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它以自然山水为骨架,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造和点缀,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2.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诗情画意的表达。
它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观。
同时,园中的景题、景联、景诗等也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诗情画意的表达等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知识点:
1. 起源: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囿”,最初是供帝王贵族狩猎和游乐的场所。
2. 发展阶段: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3. 主要类型: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
4. 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以小见大等理念,注重景观的意境和韵味。
5. 造园手法:运用借景、对景、框景、障景等手法,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6. 园林要素:包括山水、植物、建筑、小品等,其中山水是园林的主体。
7. 典型代表:皇家园林有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寺庙园林有灵隐寺、普陀寺、寒山寺等。
8. 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概念: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文人园林:指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不仅指文人经营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不仅在造园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诗、画的沟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园林艺术的灵魂。
第一部分1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客观具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第二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特点:1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私有2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的社会、环境效益4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特点:1除了私人园林之外,出现了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拜托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的外向型3不仅追求观赏美和视觉效果,同时也注重园林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4由现代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特点:1城市公共园林、公共绿地系统进一步扩大,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实现“城市在园林中”2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园林规划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先进技术3城市延展到郊外,与外围防护林带、森林公园联系为有机整体系统4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园林艺术成为环境艺术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商、周、秦、汉特点:贵族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皇家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特点:民间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特点:国家统一,文化闳放,园林发展进入盛年期,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上形成了·成熟期(公元960-1736年)——两宋、清初特点:文化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园林发展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境地·成熟后期(公元1736年-1911年)——清中叶至清末特点: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3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将山、水、植物等构景要素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力求将建筑与山水花木有机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中,使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意境的含蕴:意境指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产生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中国古典园林三种意境表达方式:1借助人工叠山把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3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4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识形态特点·天人合一:第一层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强调天道和人道相统一;第二层含义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统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第三层含义是天人感应·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还反映了社会精英阶层(士人)永恒的山水情节·崇尚隐逸:隐士们多抱负不见重于当政者或者不愿意媚于俗流,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品格乃避开现实生活而隐居山林,园林不仅是隐者庇护之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第二部分一、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囿(起源一):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起源于狩猎·台(起源二):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既可以观天象通神明,又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园圃(起源三):园指种植树木的场地,圃指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2影响风景园林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君子比德思想:起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论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兴盛于秦汉,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成为中国两大神话系统渊源,,表现为园林中的摹拟神仙境界3商、周·殷、周时期的王、诸侯、卿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为“贵族园林”,如殷纣王修建的“沙丘台苑”,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4春秋战国·台与苑结合,以台为中心而构成贵族园林,如楚灵王的章华台、吴王阖闾的姑苏台5秦·园林的发展与新兴的皇帝独裁政体相适应,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主要建筑群是阿房宫·宜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有中占有重要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修筑岛山,乃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并举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仙境从此皇家园林多了一个求仙功能6西汉·上林苑:位于长安西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最大水面为昆明池,池中置岛(豫章台),特点:1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密度较稀疏3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建章宫:上林苑主要的十二宫之一,宫中有太液池,池中有三岛曰蓬莱、方丈、瀛洲;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一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沿袭到清代·兔园:贵族梁孝王刘武筑于今河南商丘,为用石筑山的首例(东汉称之为梁园,为梁孝王所有,以土为山,以石叠岩,这种土石结合的假山在中国园林史上为首创)·袁广汉园:创造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结合的范例,已能构石为山7东汉·梁翼园:堆假山以象二崤山,山水造景以具体的大自然山水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私家园林8生成期园林特点·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二、转折期(公元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1、思想解放、文化多元·东汉末,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思想导致士大夫知识分子行动上的两个极端:贪婪奢侈与玩世不恭·士人中流行玄学,重“清谈”,出现了“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抗礼教束缚,寻求个性解放,具体表现为1饮酒、服饰、猖獗的具体行动2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思想的作风,即所谓“魏晋风流”·寄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启迪着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的进一步认识,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士人们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2皇家园林·邺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池之一,城市规划上结构完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铜雀园(铜爵园):位于邺城内西北,园内修筑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紧邻宫城,已略具“大内御苑”的性质·华林园:前身名“芳林园”,后赵石虎重修,开凿大池“天泉池”;北齐后主高纬扩建为“仙都苑”,园内五座土山象征五岳,引漳河之水分流四渎为四海·芳林园:曹魏洛阳宫苑的代表之一,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因避齐王曹芳改名为“华林园”·建康:魏晋南北朝时期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代表园林有大内御苑“华林园““芳乐苑”、行宫御苑“乐游苑”“上林苑”“芳林苑”3私家园林·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对洛阳私家园林有细致描述,私家造园不仅是园林游赏场所,也是人们斗富手段·张伦园:北魏时期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代表,以大假山景阳山作为园林主景,是土、石筑叠而成土石山,表现天然山岳形象·金谷园:西晋石崇的别墅型私家园林,主要目的为满足游宴生活、安享山林之乐、兼作服食吟咏场所4寺观园林·佛教于东汉中期传入中国,汉明帝指定洛阳白马寺藏佛经,“寺”逐渐由政府馆驿机构转为佛教建筑的专称;道教形成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佛寺、道观大量出现于城市、近郊、山野地带·寺观园林包含三种情况: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南北朝时期盛行“舍宅为寺”,贵族官僚把自己的宅邸捐献出来作为佛寺,居住用房改为供奉佛像的殿宇和僧众用房,宅院保留为寺院的附园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绿化环境·著名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著名寺庙:北魏洛阳永宁寺、河南登封嵩岳寺(密檐砖塔)、河南嵩山少林寺·佛教四大丛林: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5其他园林兰亭:首次见于文献记载的具有公共园林性质的园林6转折期园林特点·园林规模由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氛围,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结合·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摹仿自然山水至于适当概括提炼,始终保持“有若自然”的基调·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功能基本消失或仅保留象征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功能·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对各地风景名胜区开发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三、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1时代背景·隋唐推行均田制,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唐代已经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观赏植物栽培有了有了很大进步,2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分类:1大内御苑:即皇帝宅园,建在皇城之内,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2行宫御苑:建于城郊风景优美地带,供皇帝偶尔游憩或短期驻足之用3离宫御苑:建于城郊优美地带或远离都城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联系的政治中心·唐长安城:城内有三大宫殿区,史称“三大内”,分别为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西内太极宫:即隋朝的大兴宫,唐初改名太极宫并扩建,位于宫城中央;建筑布局依据周代“前朝后寝”原则,分为前朝与内庭两部分;苑林区有三个大水池:东海池、南海池、北海池·东内大明宫:唐太宗为高祖李渊专修的“清暑”行宫,位于宫城东北隅,南部为宫廷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北部为苑林区·南内兴庆宫:原名隆庆坊,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扩建为兴庆宫,建筑布局呈不规则状·大内三苑:长安城北建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属于大内御苑·禁苑(隋大兴苑):包括禁苑、东内苑、西内苑三部分,是唐长安城郊主要风景区和狩猎区·长安的行宫御苑有玉华宫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仙游宫等,离宫御苑有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等;洛阳的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代表有有西苑、上阳宫等·华清宫:以骊山脚下的温泉著称,唐太宗贞观十八年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年改名华清宫;“骊山晚照”作为长安八景之一(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西苑:隋代西苑又称显仁宫、会通苑,位于洛阳城西侧,唐代改名为东都苑,武后时名为神都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大体延续汉代以来“一池三山”宫苑模式,以人工开凿的水域“北海”为中心,海中设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园内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工程极其浩大,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