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宋玉对楚王问》古文赏析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目录1.楚王问原文概述2.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3.楚王问的翻译及解读4.楚王问的启示和影响正文楚王问,又称“楚王问鼎”,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楚庄王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故事。
这个故事源自《左传·宣公十三年》,后来被《史记》等史书收录,并流传至今。
楚王问鼎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是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故事,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楚王问原文概述楚王问鼎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楚庄王想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意图取代周朝成为天下共主。
楚庄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特意派遣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意图借此试探周天子的反应。
九鼎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和尊严,周天子对九鼎的重视程度代表了他对国家权力的看重。
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楚庄王想要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周朝的统治地位逐渐削弱,各诸侯国纷纷崛起,互相争霸。
楚国作为南方大国,实力逐渐壮大,因此有了挑战周天子权威的野心。
楚王问鼎的故事正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楚王问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加剧,同时也表现了楚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
这个故事还反映了当时诸侯对国家权力的争夺和周天子权威的动摇,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生动的历史画卷。
楚王问的翻译及解读关于楚王问鼎的故事,最著名的一段对话出自《左传·宣公十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周。
王孙满见楚子,楚子问九鼎之大小轻重。
王孙满曰:‘在德不在鼎。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楚庄王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周天子的使者王孙满回答说,九鼎的重量大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国家的德行。
王孙满的回答意味着,周天子并不担心楚庄王夺取九鼎,因为他相信楚国没有足够的德行来取代周朝。
楚王问的启示和影响楚王问鼎的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个故事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现象,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研究春秋历史的重要素材。
其次,楚王问鼎的故事也具有哲学意义,它提醒统治者要重视国家的德行,而不仅仅是权力和地位。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

对楚王问原文及翻译摘要:1.楚王问的原文内容2.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3.楚王问的翻译及解析4.楚王问的启示与应用正文:【楚王问原文内容】楚王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乎?”孔子曰:“夫人君之道,不以其所以养人而费其财,不以其所以使人而难其令,不以其所以接下而丧其礼。
故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
”楚王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之道,有终始乎?”孔子曰:“君子之道,其为仁矣,而所以行之者,恕也。
其为恕矣,而所以为之者,礼也。
故君子之道,有终始。
”楚王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之道,可以终始乎?”孔子曰:“敢问其所以为终始者。
”楚王曰:“其所为终始者,殆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孔子曰:“是故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
”【楚王问的背景和意义】楚王问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春秋时期楚王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的问题。
这篇文章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对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的关注,也展示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智慧和教诲。
通过楚王问,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诸侯国对于君子道德的崇尚,以及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阐述。
【楚王问的翻译及解析】楚王问:“请问君子之道是否消耗财富且难以实践,混乱而丧失其行为准则?”孔子回答:“君主之道,不应因供养人民而耗尽财富,不应因治理国家而难以执行命令,不应因对待臣民而丧失礼仪。
所以君子之道,虽然消耗财富且难以实践,但不会混乱而丧失其行为准则。
”楚王问:“请问君子之道有始终吗?”孔子回答:“君子之道,以仁为核心,实践仁的方法是恕。
以恕为核心,实现恕的方法是礼。
所以君子之道,有始终。
”楚王问:“请问君子之道可以始终吗?”孔子回答:“请问实现始终的方法。
”楚王回答:“实现始终的方法,大概就是君子之道,从自身做起,对庶民进行教化,参照夏商周三王的德行而不背离,建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质询于鬼神而无疑问,传承百世等待圣人出现而不迷惑。
《古文观止·宋玉对楚王问》译文与赏析

《古文观止·宋玉对楚王问》译文与赏析宋玉对楚王问宋玉对楚王问《楚辞》【题解】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辞赋家。
据说他是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襄王时担任过文学侍从之类的官职。
此文通过回答楚王的问题,借助比喻和对比手法,表达自己孤芳自赏和才智不被当时人了解的实况。
文中多次提起歌曲名,保存了重要的音乐史料。
【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80]?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81]?”宋玉对曰:“唯,然,有之。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注释】[80]遗行:指不检点的行为。
[81]不誉:议论他的不是。
【译文】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不说你的好呢?”宋玉回答说:“是,是这样的,确实有这样的事。
请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心中的话说完。
【原文】“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82]。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83],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84]。
【注释】[82]属:接续,连续,这里是跟随的意思。
[83]杂以流徵:比喻唱曲子时唱得音调板眼准确。
[84]弥:愈,更加。
【译文】“有一位在都城唱歌的客人,他开始唱《下里》、《巴人》时,都城中附和着跟他唱的有几千人。
后来唱《阳阿》、《薤露》时,能附和着跟他唱的人还有几百人。
等到他唱《阳春》、《白雪》时,能附和着跟他唱的就只有几十个人了。
最后,当他引用商声,刻画羽声,又夹杂运用流动的徵音时,全城中能附和着跟他唱的就只剩下几个人了。
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能够附和的人就越少。
【原文】“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85],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86]。
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87],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注释】[85]绝:超越。
宋玉的诗_宋玉的诗歌鉴赏

宋玉的诗_宋玉的诗歌鉴赏先秦宋玉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九辩先秦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去乡离家兮来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
原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
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霑轼。
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
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藏。
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
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
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
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
宋玉对楚王问

宋玉对楚王问宋玉对楚王问《楚辞》【解题】《楚辞》为诗歌总集名,由西汉刘向收集、整理,其中收有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16篇。
作品大都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
本文抒发了宋玉的郁愤不平之气,反映了才智之士往往不被庸人所了解和接纳的社会现象。
“曲高和寡”这一成语就出自此篇。
但本文疑为后人假托宋玉所作。
【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①:“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②,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③,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④,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⑤,杂以流徵⑥,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⑦。
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藩篱之鷃⑧,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髻于碣石⑨,暮宿于孟诸⑩。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注释】①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
宋玉:楚国人,是战国后期一位稍逊于屈原的辞赋家,所以后人常以“屈宋”并称。
其代表作是《九辩》。
②《下里》、《巴人》:曲名,都是俚俗的小曲。
③《阳阿》、《薤露》:曲名,雅俗共赏的曲子。
④《阳春》、《白雪》:高雅的曲子。
⑤引商刻羽:意思是协于音律。
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为五音。
引,升高。
刻,削减。
⑥流徵:流动的徵音,其声低抑绵远。
⑦鲲:传说中的大鱼。
⑧鹦:小鸟。
⑨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⑩孟诸:大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鲵:小鱼。
瑰意琦行:卓异的思想,美好的行为。
【译文】楚襄王问宋玉道:“先生大概有些不检点行为吧?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欢你呢?”宋玉回答道:“嗯。
是的,有这种情况。
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能把话说完吧。
《宋玉对楚王问》译评

《宋玉对楚王问》译评作者:覃业朝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5年第3期覃业朝〔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1]与?何士民众庶不誉[2]之甚也?”宋玉对曰:“唯[3],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4]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5],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6],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7],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8],杂以流徵[9],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10]之上。
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11]于碣石,暮宿于孟诸[12]。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13],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选自《古文观止》)〔注释〕[1]遗行:不检点的行为。
[2]不誉:人们议论他的不是。
[3]唯:谨慎答应的意思,相当于“是”或是“嗯”。
[4]郢:楚国国都,位于今湖北江陵市。
[5]《下里》《巴人》:古时候一种通俗的民间歌曲,是一种较低级的音乐。
[6]《阳阿》《薤(xiè)露》:歌曲名,曲调较为高雅。
[7]《阳春》《白雪》:歌曲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非常高雅的音乐。
[8]引商刻羽:古代以宫、商、角、徵、羽为五音,也称五声。
其中商声轻劲敏疾,羽声低平掩映,因此引高其声而为商音,减低其声而为羽音。
刻,削、减。
[9]流徵:流动的徵音,其声宛转悠扬。
[10]杳冥:指极高远看不清的地方。
[11]暴鬐:暴,同曝,晒。
鬐(qí),鱼脊。
[12]孟诸:大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
[13]瑰意琦行:卓异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
〔翻译〕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大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那么多的士人百姓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嗯,是的,有这种情况。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一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一](https://img.taocdn.com/s3/m/109f4b10a32d7375a41780e0.png)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本文记叙了宋玉针对楚王所问“遗行”而作的问答,将《下里》《巴人》之类低端平民歌曲,与《阳春》《白雪》等专业歌曲做对比,借用唱歌者及应和者之间的反应,抒发了一种曲高和寡,无人鉴赏的情绪。
本文运用借喻与夸张,流畅而优美,是一篇出色的作品。
1介绍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辞赋家。
相传他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之类的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官。
他的作品富有想象力,且有浪漫主义色彩。
关于宋玉的生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徒子好色赋先秦:宋玉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
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
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
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
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
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
"王曰:"试为寡人说之。
"大夫曰:"唯唯。
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
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洧之间。
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
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
赠以芳华辞甚妙。
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
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复称诗曰:'寐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
'因迁延而辞避。
盖徒以微辞相感动。
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译文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他说:“宋玉其人长得娴静英俊,说话很有口才而言辞微妙,又很贪爱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之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玉对楚王问》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宋玉对楚王问》讲的是宋玉面对他人的谗毁所作的自我辩解。
但是,宋玉并不针对具体的事实作反驳,却借题发挥,任凭骚情雅思络绎驰骋,以抒发不为时人理解的苦恼。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宋玉自视太高,性格又落落寡合,遭受世俗压抑的境遇是必然的。
不过,本文风格虽然与宋玉的其他作品相同,但后人疑非宋玉自作。
【作者介绍】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
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
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
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原文】宋玉对楚王问作者:宋玉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1)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2)!”宋玉对曰:“唯(3),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4)。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5)。
其为《阳阿》、《薤露》(6),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7),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8),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9)。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10)。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11)。
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12)?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13)。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14)?故非独(15)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16)?”【注释】(1)其:用在谓语“有”之前,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可能”、“或许”等。
(2)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为什么那么多士民不称誉您呀?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的意思是说许多士民在指责你。
何,用于句首,与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
士民,这里指学道艺或习武勇的人。
古代四民之一。
众庶,庶民,众民。
誉,称誉,赞美。
甚,厉害,严重。
(3)唯:独立成句,表示对对方的话已经听清楚或同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嗯”等。
然:这样。
用来代上文所说的情况。
(4)愿:希望。
毕:完毕,结束。
(5)客:外来的人。
歌:唱。
郢(yǐng):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下里》、《巴人》:楚国的民间歌曲,比较通俗低级。
下里,乡里。
巴人,指巴蜀的人民。
国:国都,京城,属(zhǔ):连接,跟着。
和(hè):跟着唱。
(6)《阳阿(-ē)》、《薤露(xiè-)》:两种稍为高级的歌曲。
《阳阿》,古歌曲名。
《薤露》,相传为齐国东部(今山东东部)的挽歌,出殡时挽柩人所唱。
薤露是说人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一瞬即干。
(7)《阳春》、《白雪》:楚国高雅的歌曲。
(8)引:引用。
刻:刻画。
商、羽、徽:五个音级中的三个。
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1、2、3、5、6.杂:夹杂,混合。
流。
流畅。
(9)是:这。
弥(mí):愈,越。
(10)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
一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常都称作“凤”。
鲲(kū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鱼。
(11)绝:尽,穷。
云霓:指高空的云雾。
负:背,用背驮东西。
苍天:天。
翱翔(áoxiáng):展开翅膀回旋地飞。
平:用法相当于介词“于”,在。
杳冥(yǎo):指极远的地方。
(12)夫:那,那个。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之前,起指示作用。
下文的“夫”同。
藩篱:篱笆。
鷃(yàn):一种小鸟。
岂:用在谓语“料”前,与句末的“哉”一起,表示反诘。
之:作介词“与”的宾语,代上文的“凤凰”。
下文的“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的“岂”、“哉”、“之”同。
料(liào):估量,估计。
(13)朝(zhāo):早晨。
发:出发。
昆仑:我国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
墟(xū):土丘。
暴:暴露。
鬐(qí):鱼脊。
碣石(jié-):渤海边上的一座山。
在今河北昌黎北。
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
(14)尺泽:尺把大的小池。
鲵(ní):小鱼。
量:衡量,计量。
(15)非独:不但。
(16)瑰意琦行(guī-qí-):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
世俗:指当时的一般人。
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
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白话翻译】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
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
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
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
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讲解】用现在的话说,宋玉的群带关系大概是糟透了。
不仅是同僚中伤他,非议他,没少给他打小报告,就连“士民众庶”都不大说他的好话了,致使楚襄王亲自过问,可见其严重性。
面对楚襄王的责问,宋玉不得不为自己辩护,然而整篇应对之词,却又没有一句直接为自己申辩的话,而是引譬设喻,借喻晓理。
分别以音乐、动物、圣人为喻作比。
先以曲与和作比照,说明曲高和寡;继以凤与鷃、鲲与鲵相提并论,对世俗再投轻蔑一瞥;最后以圣人与世俗之民对比,说明事理。
总之,把雅与俗对立起来,标榜自己的绝凡超俗,卓尔不群,其所作所为不为芸芸众生所理解,不足为怪。
“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既是对诽谤者的有力回击,也表现了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怀。
宋玉的形象,颇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除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僚文人或未爬上高位的奴才文人之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宋玉的性格特征。
他们才高而命薄,正直而软弱,对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十分敏感,却又无能为力。
他们大都想入仕,想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但“世”是俗的,是小人的天堂,因此,他们常常在仕途上失意潦倒,最后只落个自命不凡,自命清高,怀着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愤慨而孤芳自赏。
这一性格特征演化至现代,便形成所谓的“小资”情调。
宋玉与屈原,都具有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共性,区别仅在于性格的刚毅与软弱。
【解析】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辞赋家。
相传他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之的官。
他的作品富有想象力,且有浪漫主义色彩。
成语“曲高和寡”就出自本文。
宋玉“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成语缩写为:“曲高和寡”)的观念,曾经受到批判主义者的猛烈抨击。
然而,在客观上,宇宙万事万物的系统结构,都构建为金字塔的形状,广阔的下层基础,一级一级地支撑着越来越缩小的上层建筑。
现代科学揭示:物质种类,以大量的无机物质为下层基础,以相对少量的生命物种为上层建筑。
生命物种,以大量原生生物为下层基础,以相对少量的高级生物为上层建筑。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以大量简单体力劳动为下层基础,以相对少量的复杂脑力劳动为上层建筑。
“辩证哲学”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由简单演变为复杂,由低级走向高级。
然而,就数量而论,低级永远相对是多数,高级永远相对是少数。
在人类认识宇宙和利用、改造、协调事物的活动中,科学与哲学探索永远需要走在最前列。
少数科学家与哲学家始终处在生产文化知识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