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艺术世界论文-论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2)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 (3)二、象征女性浮沉的月亮 (4)三、意喻愁惨情欲的雨 (6)参考文献 (8)摘要: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意境性特点,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

解析张爱玲小说存在的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镜子,月亮,雨,女性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繁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她尤其擅长华美凄艳的意象构造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城”,向我们道尽那个世界的爱与死、色与空、真与假。

打造了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幻想,又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张爱玲这种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创作风格让小说显得格外个性,其中对于“镜子、月亮、雨”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对此,本文将对“镜子、月亮、雨”的意象的研究,深刻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思想。

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品,镜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自照。

单纯的照,自然和文学无关。

但照镜的如果是美人,镜子便作为美人的伴侣进入文学――美人照镜;照镜的如果是仁人志士,镜子便作为仁人志士的伴侣进入文学――对镜抒怀;照镜的如果是智者,镜子便成为智者自省的工具。

有时,照镜者爱上了镜中的自己(镜恋);有时,照镜者不认识镜中的自己(昏镜);有时,照镜者分不清镜中之我和对镜之我(变形镜),甚至在镜中看到心灵的影像。

这时,镜子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自我的映射。

张爱玲是一个驾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在她笔下,古典镜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取舍与发挥。

镜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易碎的,不牢固的,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正好说明了小说中人的生存环境是靠不住的,仿佛一捏就碎。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周吉婕在浴室对镜补妆时,薇龙上楼请吉婕下去弹钢琴,引得吉婕向薇龙发了一串牢骚。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主题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主题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主题【摘要】张爱玲在作品中,频繁使用月亮意象来表情达意,并以此寄托对她对人生的独特体认。

在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既是家族、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女性世界失意的记录者。

月亮主题显示出张爱玲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通过对张爱玲不同作品中不同月亮意象的品赏,可以发现她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一种苍凉循环而非进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她始终秉承着中国古典诗词中将人生缺憾、世事忧患诗意化、审美化地呈现为艺术的传统来书写月亮,并由此传达出一种苍凉循环而非进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关键词】张爱玲;月亮主题;苍凉背景;人生哲学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无所不在的象征,淡淡的月光移动世界之际首先移动的是人的心灵世界。

于是有人说过,“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从古到今,关于月亮的神化数不胜数,诸如:蟾蜍食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仙人乘鸾,以及著名的“嫦娥奔月”等等。

至于在诗词歌赋中,月亮更是常客。

古代诗人们发挥想象,赋于月亮许多的美名,如太阴,玉兔,霜蟾,桂魄,金盘,瑶镜,冰轮等。

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和忧思,缔造了月亮神秘而诗意的意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极富艺术魅力。

在张爱玲的文集,最动人心弦的便是她的月亮意象了。

在她的许多小说中,月亮本身的暗示意义和多重指示,透射出不同人物带有极大诧异的心理内容和情感取向。

苏珊·朗格认为:意象的真正功能是它可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

张爱玲之所以选择月亮作为其小说文本的主导意象之一,这和中国历史传统中悠久的月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而张爱玲还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元素,通过现代性转换激活了月亮这个古老的原型,从而建构起自己关于月亮意象的独特的艺术话语,赋予了月亮以新的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

1 目睹家庭兴衰《金锁记》中,以月亮描写作为文章开端、结尾,意蕴丰富,令人感慨万千:作者借助月亮在升起和降落,过去和现在的时光流走岁月更换中,表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了悟、对命运的揭示、对生命的哲思。

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以《金锁记》为例)

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以《金锁记》为例)

月亮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以《金锁记》为例)在张爱玲作品中,月亮这一意象出现次数是较多的,也是张爱玲运用得最为成功的意象。

在她的小说中,有很多月亮原型的生动比喻和描写。

这些不断浮现在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是寒冷的、朦胧的、伤感的、残缺的……亘古长存的月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映照着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人物,照出他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和残酷,也照出他们心灵深处的软弱和惶恐,更照彻着文明发展过程中艰难行进的人类本相。

类似这样的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真是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虽然张爱玲小说意象纷呈,但以“月亮”出现的最大、最典型,也最有特色。

“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鲜明的对应,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

可以说,破解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不断出现,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把握她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金锁记》有多处写到“月亮”。

一、月亮是沧桑变幻的见证者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月亮是人世间悲欢离合、兴衰更替的历史见证。

人生短暂,月亮永恒,她永远静思默察,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作者以月亮的年年相似恒久不变对比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使人油然而生感伤之情。

(一)目睹家庭兴衰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月亮描写作为文章开端、结尾,意蕴丰富,令人感慨万千:“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作者借助月亮在升起和降落,过去和现在的时光流走岁月更换中,表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对人生的了悟、对命运的揭示、对生命的哲思。

年轻人想象和老年人回忆中的月亮是不同的,其实人世间变的只是新人换旧人,而悲欢离合依旧,月光依旧。

张爱玲《传奇》里的月意

张爱玲《传奇》里的月意

张爱玲《传奇》里的月意作者:方波陈骞沈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7期摘要:在张爱玲《传奇》里,月亮形态各异、色彩纷呈,少了传统月意的浪漫柔和,多了些苍凉、诡谲。

这些“月亮”悄无声息地见证着人世间纠结的情感,不管是大而白的满月,还是一钩白色月牙,黄的也好,红的也罢,它们都深隐着其独特丰富的意蕴。

月亮在《传奇》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的渲染及故事情节的安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表现在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折射、扭曲心理的象征以及复杂情爱的反思等方面。

关键词:《传奇》;月亮;悲剧作者简介:方波,彝族,滇中文化保护与研究中心成员,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审美教育;陈骞,汉族,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03月亮在中国文学里被赋予了独特的意味,一轮平常的明月,引人无限的感想,触动文人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张爱玲在《传奇》中,运用月亮呈现扭曲人性变态心理,见证人生不断上演的悲剧,也从另一面映衬人与人之间或真诚或卑微的爱情。

一、折射悲剧命运在张爱玲《传奇》这部小说里,月亮悄无声息地见证着世间的情感和人物的命运。

《金锁记》以月亮开篇:“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有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1]小说以此作为全篇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解释了人生的艰辛和悲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岁月轮转,月亮依旧。

《传奇》里张爱玲多次安排长安和芝寿这两个悲剧人物看见月亮。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高二作文 秋天的月亮——张爱玲作文【高中高二700字】

高二作文 秋天的月亮——张爱玲作文【高中高二700字】

高二作文秋天的月亮——张爱玲也许是受姐姐的影响,又也许是看过太多关于张爱玲作品的评论,不知道由何时开始恋上张爱玲的作品。

她书中的人物大都是拥有着残缺美,我喜欢这种美,在我认为这才是现实,“白雪公主”式的童话在现实中极为罕见,只有这种残缺,才是更真实的。

小说悲凉的底色,让人悲伤的故事结局,蕴含着残缺的美丽,令人着迷,耐人寻味。

如果说女人是月亮,张爱玲就是秋天的月亮,有着不可思议的苍凉。

虽然出身名门,但当张爱玲能读懂世界时,家族的辉煌早已是昨日黄花。

她在俗气中穿行,在人群中品味,更多的是在用心灵倾听混乱嘈杂的市井生活的旋律,感悟着生命与人性在平凡与不平凡背后的流逝与挣扎。

如秋天般萧瑟的飘摇世间,大智大慧的深沉气质,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情结,成就了张爱玲的苍凉之美:冷静而温情,柔软而坚强。

注定这不是一种纯粹的苍凉。

在她的小说里,有刻骨的俗,有对物质单纯而俗不可耐的爱,而在这爱与执着的背后是无底的荒凉和虚无。

在她的笔下,俗与雅、美与丑、苦恼与欢乐、希望与绝望往往纠结在一起,组成了一股凋零散乱而有如此生猛真实的生活流,从千年往古一直流淌至今,是那样的陈旧,分明散发着腐草的霉气,可又如此新鲜,每时每刻都上演着新的闹剧。

香港霉绿斑斓的物欲燃尽了薇龙短短如一炉香的纯真,上海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唱罢流苏的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无可奈何地绽放,无可奈何地叹息。

多少爱,多少恨,多少难以忘怀,多少不堪回首,像胸口的一颗朱砂痣,在最柔软的地方,迫入心灵的铭记。

面对张爱玲,有仰望秋水的感觉,身体在下沉,灵魂却在上升,往往在一种动荡的交错冲击中无冷静,一旦静下来,就发现内心里被某种感动与领悟所充盈,就如在清凉的秋夕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月光已堆得老高,以至与坐起来的时候,它就倾了满怀。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对于月亮这一经典的意象,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对其进行了塑造。

古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上。

残月和满月总能给人不同的感受。

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的张爱玲,她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意识,同时她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

她笔下的月亮是写不尽的悲凉。

欣赏张爱玲的月亮世界,可以更好的了解张爱玲的世界。

对张爱玲笔下的经典意象“月亮”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读者了解张爱玲个人创作的艺术个性。

下面,将从张爱玲最具“月亮”意象代表性的作品《金锁记》着手分析。

月光下的苍凉,苍凉是其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底色,张爱玲创造了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小说特点总不免一个悲凉的底子。

如同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给人一种永久的回味和启发。

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这里月亮是一个“红黄的湿晕”是“一滴泪珠”,小说的开头,作者就给了读者一个感伤,凄凉的基调。

三十年前的月亮与三十年后的月亮是重叠起来的,有意识的给读者造成时间上的虚幻,营造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

这样的月光给全文笼罩着一个凄凉的氛围。

全文的基调是苍凉的,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意象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七巧,这个与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

小商人出身的曹七巧被迫嫁到富贵人家,可是面对她的残疾人丈夫,欲爱不能,而且在姜家备受歧视,结婚五年虽然有一对弱小的儿女,但她也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

正如《金锁记》中所写,月亮是伴随着她的出场而出场,开头就用月亮引出全文。

其中写道“月亮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头凤箫的枕边。

”在这里月亮也就见证了曹七巧一生的心灵变迁过程。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引言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辉映山河的“万川之月”,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人围绕着“月亮”这一意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月亮神话,诸如:蟾蜍食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仙人乘鸾等,其中最让人们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了。

在诗歌的国度里,众多诗人都是因月生情、以月表情,使得千姿百态的月亮被意识化、被人格化、被诗化了。

在《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以及《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几乎已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念情怀的原型。

根据弗莱的理论,所谓“原型”,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据统计,月亮意象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了90余次,出现次数超过日、星、风、云等自然意象。

这其中,唐代诗人李白是把月亮描述得最多、最好的代表之一,其与月相关的诗作高达330余首,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众多著名诗句。

而宋词中,写月的作品亦是数不胜数。

苏轼以“月有阴晴圆缺”来喻“人有悲欢离合”,将月亮的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的情感万千完美对应和贴合。

纵观古今,“月亮”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亘古不变的经典意象之一,其代表的文化底蕴也源远流长。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选择了将月亮意象作为其作品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无疑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文化有着紧密的血脉传承关系。

而作品中每一次月亮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弗莱在他的原型批评中提出,所有阅读活动中无意识地发生的心理过程,都需要将我们所遇到的意象扩展并延伸到文学的传统原型中去,这种意象“注定要把许多作品扩展到作为整体的文学的原型象征中去”。

(1)张爱玲作品文本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就是月亮意象这一原型在文学传统中的“扩展延伸”。

张爱玲在继承月亮意象的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灵活地进行现代性转换并激活了月亮这一原型,建构起自身对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文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外物,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情思、抒发志向。

月亮、荷花、柳竹、鸿雁……这些自然景物,通过文人们独特的视觉、感觉和想象,被丰富、深化为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由于月亮作为审美意象,具有其特有的鲜明丰富的美学意蕴。

所以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成为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女性形象的化身,这是她最原始的审美意象。

月亮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所以,便有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美丽的神话传说。

作家们在表现女性的命运时,尤其喜爱采用月亮意象。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流苏与柳原之间的“爱情狩猎”,是以他们对月亮的不同理解体现出来的。

柳原对流苏的爱建立在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上,一个贤德、顺从又为了爱义无返顾的东方女性,这是他心目中的月亮,也是男性世界的月亮。

如果说柳原让流苏望月是隐晦的暗示,那么,对流苏低头的赞美,则十分明显地表达了柳原的愿望。

然而,柳原心中的月――理想的女性,已经被“物”(藤花或玫瑰)挡住了,显示现实中的月――流苏不可能委身异性而不需要任何承诺。

柳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浅水湾、甲板上抗拒这种“月色”。

流苏心中的月是泪眼中“大而模糊”的,望月也是反观自身。

她的现实处境接近神话传说中奔月的嫦娥。

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偷服不死药而升天,无处可去,最后来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

这个凄美的故事赋予了后人许多想象,她往往被表现为幽怨的少妇,她虽然名列仙籍,却更像是被打入冷宫,为她的愚蠢和背叛受到处罚。

这种幽闭处境,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女性地位的写照。

而流苏离开丈夫,为自己的娘家所不容,无路可走,在香港进行绝望的挣扎,与奔月的嫦娥一样彷徨无主,委身柳原后设想漫长的独居岁月,恰似月宫中寂寞的嫦娥,月亮显然无法引起她罗曼蒂克的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
安徽财经大学吴允涛
当千古明月穿越了不同文化视野的时候,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
意蕴。

月亮,在中国文学中历来都是最能寄托文人情思的。

“天边
一钩残月带三星“如此有意境的字谜,夜深人静,万籁俱静,独自
一人月下独行漫步,一抬头就撞见了自己的内心。

谜底就是”心“字。

圆满有磊落透彻的情怀,残缺有惆怅善感的美丽。

张爱玲凭
借独特的心路历程和女性视角,给予月亮以新的审美体验,将月亮
写尽了极致。

几乎张爱玲的每一篇小说中都有月亮,张爱玲的骨子里满是凄凉
与悲伤,这种苍凉的意味,是她的小说的特色,而月亮也将这种苍
凉渲染到了极致。

《金锁记》故事的一开始即以月亮引入:“三十
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置十年前
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
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十
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以月亮开篇,
一开始便给小说奠定了凄凉和追忆的感情基调。

在清辉苍凉的月色
下回忆着七巧苍凉的故事,苍凉的一生,苍凉的结局。

而文章结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
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金锁记》从月亮开始,又以月
亮结束,开头与结尾两处借助月亮的意象彼此呼应.概括出悲剧的
延续性与深刻性。

这正是女性的悲剧,人生的悲剧。

这种悲剧的宿
命在月亮下永远不会完。

月光下的世界永远是一个冷酷的现实,是
一片人性的荒原。

对月亮意象的描写,烘托了小说人物心理,渲染气氛,推动了小
说情节的发展。

《倾城之恋》中的自流苏和范柳原在香港上演了一
场扣人心弦的“恋爱戏”,白天,他们戴着面具演戏,演得很累,
夜阑入静除下面具,他们看到了彼此的真实,也看到了自我的真实,月亮意象成为他们内心的象征:范柳原打电话来问:“流苏,你的
窗子里看得见月亮么?”自流苏在泪眼中看月亮“大而模糊。

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那是她的希望,她的诱惑,可望而不可及。

范柳
原却看见了月亮的一半,他让窗子上的一枝藤花挡住了另一半。


在抗拒着月亮,抗拒着诱惑,他把这大而全的月亮让给流苏看,等
待着她的主动降服。

经过了一场艰苦的爱情之战,流苏己身心疲惫,
无力再战,再度来到香港,无可奈何做了范柳原的情妇。

这一次,
范柳原不再在自己的房里看月亮,“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清楚些。

”而流苏眼中的月亮已经变了样,“十一
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尽管月亮不
再模糊、遥远、虚幻,而是像窗花一样的亲近,但它只是一钩残月,只有一点微弱的光,这芷象征着流苏内心对维持着两人关系的那点
淡淡情爱的感觉。

月亮在小说中一步步暗示他们的内心变化,同时
也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月色下“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拉过来
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月亮似乎开始就被冠以女性的象征,阴柔,凄美。

月亮也体现着
张爱玲的女性主义意识觉醒意识最强的应属《霸王别姬》中的虞姬。

“她(虞姬)突然觉得冷,又觉得空虚,正像每一次她离开了项王
的感觉一样。

如果他是那炽热的,充满了烨烨的光彩,喷出了耀眼
欲花的ambition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
力的月亮。

她像影子一般跟随着她。

”体现了“月亮”意象的心理
象征功能。

她从女性主体角度对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进行了重新书写。

虞姬对自己命运的沉思,带着强烈的女性意识。

月亮的皎沽清澈,隐喻着爱的理想和希望,而残缺黯淡的月亮,则
暗示着人生无限的缺憾。

作为小说主导意象的月亮在张爱玲笔下,
淋漓尽致,极致的苍凉,极致的凄美。

人与明月,电光石火目光相触的那个瞬间,开始于什么样的年代呢,谁是第一个见证明月的人,而明月照彻的人间悲欢又是哪一个故事呢?一轮中秋月,见证古今情。

而蚌埠这座城的这轮明月又会见证
些什么?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