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实验内容共43页
水稻杂交制种——遗传学实习报告四

实习四水稻杂交制种实习目的:熟悉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环节,掌握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技术和方法。
实习时间:2014年10月17日实习地点:江门市农科所实习内容:本次江门实习的另一部分内容就是掌握水稻杂交制种的操作技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去雄和授粉,具体操作如下:1、准备材料和工具材料:处于花期且花期相遇、两个不同品种的水稻工具:温度计、盛有热水的暖水瓶、剪刀、镊子、牛皮纸袋(7*20cm)、回形针、塑料牌、铅笔2、操作方法(1)选择母本植株所选择的母本植株应具有该品种的典型性状,且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同时注意所选取的水稻株开颖花不超过1/2不少于1/3,尽量选择同一株、同一平面上的几个穗(2—3穗)去雄。
(2)温汤法去雄由于水稻的雌雄蕊对温度的感应不同,雌蕊的耐温力远远大于雄蕊,所以将稻穗放入44——45℃的温水中浸泡5—10分钟,花粉就会完全丧失萌发能力,但雌蕊的生活力却不受任何影响,这种消除花药的方法称为温汤去雄法。
具体操作是先减去已经开颖花的穗株,把未开的颖花的穗株倾斜压低伸入暖水瓶里浸泡在45℃的热水中5—10分钟,观察开颖花的穗株数。
如若开花的穗株太少就用温水继续浸泡处理,直到开颖花的穗株较多。
取出稻穗,用指尖轻轻弹去稻壳上的积水,然后剪除未开颖花的穗株,减去已开颖花的其上端1/3的颖壳。
这一过程要特别注意:①去雄操作一般在每日开花最盛的前一小时(约上午10时)进行;②把穗株伸入暖水瓶中浸泡时,不能折断穗株;③此方法只能对当天可以开放的颖花去雄,所以处理后要从下往上依次剪除未开颖花的穗株,不能遗漏,以免影响实验的纯度。
(3)套袋隔离将去雄后的稻穗套上牛皮纸袋(长期实验得知,用牛皮纸袋的效果比玻璃纸好,所结种子明显较重),下端斜折,用回形针固定,以待授粉,注意回形针不能夹住茎秆。
(4)授粉授粉在去雄后的当天开花盛期进行。
首先,要选择具有该品种典型性状且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父本植株。
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杂交水稻是指通过人工杂交技术将两个不同的优良父本通过授粉结合在一起,产生具有双亲经济特性的新品种。
杂交水稻可以充分发挥杂交优势,提高产量和品质,改善水稻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为了推广和应用杂交水稻新品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生产试验。
我们选择了两个优良的水稻品种作为杂交亲本。
亲本之间具有不同的抗病性、耐旱性和产量等特性,通过杂交可以将这些优点结合在一起,产生更加优良的新品种。
在试验中,我们精心护理和管理试验地块。
我们选择了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试验种植,同时施加适量的有机和无机肥料,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我们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定期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
我们注意合理用水,并且根据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进行适时的灌溉。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
在水稻生长期间,我们使用了机械除草和手工除草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水稻的通风透光和养分供应。
在穗期,我们进行了适时的穗肥施用,以增加产量。
在收获前的成熟期,我们对水稻进行了整地和基肥施用,以保证水稻的品质和口感。
通过以上的种植管理,我们成功培育了一批杂交水稻新品种,并进行了生产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新品种产量显著提高,比传统品种增产20%以上。
新品种的抗病性和耐旱性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更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新品种在品质上也有所突破,米粒饱满、口感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通过进行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我们成功培育出一批优良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些新品种,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杂交水稻研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通过优化杂交组合、筛选优良品种,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抗逆性和适应性,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地:实验基地位于我国某水稻种植区,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源充足。
2. 水稻品种:选择具有较高产量、抗逆性和适应性的水稻品种作为亲本,包括恢复系和保持系。
3. 实验设备:田间试验设备、播种机、移栽机、施肥机、收割机、显微镜、DNA 测序仪等。
三、实验方法1. 杂交组合筛选:采用随机交配的方式,将不同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代种子。
2. 田间试验:将F1代种子播种于实验基地,观察其生长情况,筛选出具有较高产量、抗逆性和适应性的优良品种。
3. 基因型鉴定: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筛选出的优良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确定其遗传背景。
4. 抗逆性试验:在高温、干旱、盐碱等不同逆境条件下,对筛选出的优良品种进行抗逆性试验,评估其抗逆性能。
5. 适应性试验:在不同纬度、海拔、土壤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对筛选出的优良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评估其适应性。
6. 育种技术优化:针对筛选出的优良品种,优化育种技术,提高其产量、抗逆性和适应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杂交组合筛选经过随机交配,共获得F1代种子1000份。
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产量较高、抗逆性较强、适应性较好的杂交组合20份。
2. 基因型鉴定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20份杂交组合进行基因型鉴定,发现其中有10份具有独特的遗传背景,有望成为新的优良品种。
3. 抗逆性试验在高温、干旱、盐碱等逆境条件下,10份优良品种均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能,其中品种A、B、C在高温条件下产量损失较小,品种D、E、F在干旱条件下产量损失较小,品种G、H、I在盐碱条件下产量损失较小。
4. 适应性试验在不同生态条件下,10份优良品种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其中品种A、B、C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适应性较好,品种D、E、F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适应性较好,品种G、H、I在盐碱地区适应性较好。
第四节 水稻杂交育种

(三)抗病虫性状的选择
抗病虫性多为质量性状,适于从F2代就在人 工诱发或自然诱发下进行选择,选择应与产量性 状及其他性状结合进行。 (四)品质性状的选择
粒型、垩白、透明度等外观品质性状遗传力 较高,可在早代结合目测进行选择,蒸煮食用品 质测定相对复杂,可在稳定成系时测定选择,如 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理化指标,也可根据黏 度测定仪、食味仪等仪器的测定结果筛选。评价 食味的最好方法是品尝,但需种量多,评价烦琐, 可在稳定后参试前进行。
(4)选用生态类型或亲缘关系或地理距离相差较大
的品种配组。
由于亲本的遗传基础差异大,杂交后代分离 广,“易”于选出性状超越亲本和适应性比较强 的新品种,但关键还要看亲本是否具有符合育种 目标的性状,并能否传给后代(配合力,遗传 率)。
低脚鸟尖(台湾) × Peta(印度) → IR8
(5)亲本之一的目标性状应有足够的强度
2、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主要特点
与种间杂交相比,籼粳杂交较易获得杂交种。
与品种间杂种相比,籼粳杂种常表现以下特点:
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发芽势强、分蘖势强、
茎粗抗倒、根系发达、再生力及抗逆力强等优良性
状;
但易出现结实率偏低、生育期偏长、植株偏高、
较易落粒、不易稳定等不良性状。
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的主要特点: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4(6.0%) 38(56.7%) 5(7.5%) — 20(29.8%) 67
23(34.9%) 21(18.6%) 42(63.6%) 1(1.5%) — — 66 66(58.4%) 5(4.4%) 2(1.8%)种
一、品种间杂交育种与籼粳亚种间 杂交育种的特点 二、杂交亲本的选配 三、杂种后代的性状选择 四、育种程序与杂种后代群体的规模
实验一 水稻杂交育种程序参观

实验一水稻杂交育种程序参观一目的要求了解水稻育种的程序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二材料和用具本院水稻育种科研试验田全部材料,笔记本,铅笔。
三内容说明水稻育种方法很多,主要参观杂交育种程序。
(一)原始材料圃种植水稻育种原始材料的地段叫原始材料圃,主要是种植国内外搜集来的原始材料。
每年不断地引入新种持,丰富基因库。
通过系统观察、细致研究,筛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具有单一的或综合的优良性状的亲本。
种植的方法按类型(高杆矮杆、粳稻、灿稻)种植。
每份种20-30株,重点材料应每年种植,严防机械混杂,严格保纯,一般材料一室内贮藏能保持其发芽力的情况下,每年分批轮流种植。
每年从原始材料圃选出若干材料作亲本的种于新本圃。
亲本圃应根据需要分期播种调节花期,加大行距,便于操作。
(二)选种圃种植杂种后代的地段为选种辅圃1.杂交一代(F1)(1)F1的播种:由于杂交所得种子数量少,加之又是米粒,故杂交种子发芽不好,易腐烂。
所以杂交种子最好播在塘瓷盘中育苗,然后载于试验田。
每一组合栽成一区,一般F1种10-20株左右,复合杂交则F1应有100株以上。
在每一个杂交种附近应种亲本和对照品种,均有单本植。
(2)观察记载:记载各重要性状,特殊性状以及有无及杂种优势。
(3)去假杂种:在生长期中,着重去假杂种,去杂假种根据父本的指示性状进行。
(4)收获脱粒:一般按组合分虽收获脱粒,但如假杂种的真伪尚不能准确鉴定时,要分株收获脱粒。
2.杂交二代(F2)(1)F2的种植规模:由于F2是变异范围最大的一代,一般每个组合种植2000-10000株,以组合为单位种植。
行长5尺,行距8-10寸。
种植行数依组合要求总株数而定。
每20或50行加入两个亲本或对照品种。
种扦一行作为比较的标淮,一律采用单本植。
(2)观察记载:F2的分离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如某一组合没有出现分离现象则可能是假杂种应淘汰。
对株型,生育期,穗部性状,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的分离进行描述和评价,作为组合取舍和个体选择的依据。
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杂交水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的方式培育出来的新品种。
杂交水稻具有多种优点,例如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等,因此在现代农业中被广泛应用。
杂交水稻的生产试验是为了验证新品种是否具有所宣称的优点,并评估其在实际种植中的适应性。
本文将介绍一项杂交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亲本品种。
杂交水稻的优势来自于两个不同品种的结合,因此选择适合的亲本品种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选择高产且适应性强的品种作为亲本会有更好的效果。
然后,进行杂交。
杂交水稻需要将雄性亲本的花粉施加到雌性亲本的花朵上,以实现两者的结合。
这个过程需要人工操作,确保花粉顺利传递并与雌蕊结合。
接下来是筛选优良种苗。
在杂交完成后,需要对种苗进行筛选,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植株。
通常会选择生长健壮、生育期短、抗病虫害的植株。
然后是下种。
筛选出的种苗需要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进行下种。
这里需要注意种植的密度和间距,以确保每株植株能够充分生长和发育。
之后是田间管理。
在试验期间,需要进行适当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施肥、灌溉、除草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最后是收获和评估。
在水稻生长期结束后,需要进行收获和评估。
通过对产量、籽粒质量、抗病虫害性等方面的评估,可以判断新品种的优劣程度。
通过上述步骤的生产试验,可以评估新品种的优势和适应性,并为后续的种植提供参考。
杂交水稻的不断培育和推广,为农业生产增产减耗、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杂交育种技术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杂交育种技术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国农作物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加强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我们开展了杂交育种技术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熟悉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杂交育种中常用技术手段和方法。
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提高对杂交育种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认识。
三、实训内容1. 杂交育种基础知识(1)杂交育种的定义、原理及意义(2)杂交育种的方法及分类(3)杂交育种的技术流程2. 杂交育种技术操作(1)选择亲本(2)去雄、套袋、授粉(3)杂交种子的收获、保存及播种(4)田间管理及性状调查(5)后代鉴定与筛选3. 杂交育种实例分析以小麦杂交育种为例,分析其技术流程、亲本选择、杂交方法、田间管理及后代鉴定等方面的具体操作。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我们学习了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掌握了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选择亲本:根据小麦品种的性状、产量、抗病性等指标,选取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
(2)去雄、套袋、授粉:在适宜的时期,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套上袋子,进行人工授粉。
(3)杂交种子的收获、保存及播种:待杂交种子成熟后,收获并保存,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播种。
(4)田间管理及性状调查:在田间管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杂交后代的生长状况、抗病性、产量等性状,并进行详细记录。
(5)后代鉴定与筛选:根据性状表现,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和筛选,选取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进一步培育。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杂交育种的效果和结论。
五、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完成了小麦杂交育种的操作,并得到了一定数量的杂交后代。
六、实训总结1. 杂交育种技术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掌握杂交育种技术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一、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的杂交水稻品种。
要求品种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习惯进行选择。
二、种子处理
1.晒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2-3天,以提高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率。
2.选种:采用清水选种,去除杂质和劣质种子。
3.消毒:采用适宜的消毒剂对种子进行消毒,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4.浸种:将消毒后的种子浸泡在水中,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三、播种与育苗
1.苗床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育苗床,并进行深耕细耙。
2.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
3.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或条播的方式进行播种,并保持播种均匀。
4.苗期管理:在苗期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除草和追肥,以促进幼苗的生长。
四、移栽与田间管理
1.移栽时间:当幼苗长到适宜的移栽时期时,要及时进行移栽。
2.移栽方式:采用手工或机械的方式进行移栽,并保持移栽整齐。
3.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的需求,合理施用肥料,以促
进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4.灌溉:在生长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灌溉水量和频率,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5.除草: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除草,以防止杂草与水稻争抢养分。
6.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7.收获与贮藏:当水稻成熟时,要及时收获并进行贮藏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