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篇经典的哲学文章
论“老三篇”哲学反思视界下的精神导引

论“老三篇”哲学反思视界下的精神导引论文摘要“老三篇”是红色思想重要经典,是毛泽东高作的精华篇章,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充分表现和高度归纳。
三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又各有偏重。
在当下全世界化的比较视野中从哲学高度凝视其天命和本色,导引精神家园的建设无疑具有广远的意义。
本文在透析“老三篇”哲学品格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的交汇中反思其哲学底蕴,祈求能导引时下精神家园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老三篇反思导引一、“老三篇”的哲学品格作为哲学家的毛泽东同志,他在“老三篇”中显示了深厚的哲学功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证明了“老三篇”的哲学反思品性。
“老三篇”是一种沉思的理性,是对“熟悉的熟悉”,是对“思想的思想”。
第一,“老三篇”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感。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是人类熟悉史的结晶,都积淀着人类聪慧的理论功效。
“老三篇”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的精华之一,毫无疑问,它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批判的视角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
《为人民效劳》忠实践行“人民是历史的制造者”的唯物史观,《纪念白求恩》是对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超越意识形态的赞扬,《愚公移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加工。
可见,“老三篇”是“思想中把握的时期”,是时期的精华。
第二,“老三篇”具有时期的容涵性,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感。
“老三篇”从来不是超然于世界之外的玄思和联想,而是“思想中的现实”,它的“现实感”并非是“表象”或“再现”现实,而在于对时期的整体性的把握,批判性的反思和理想性的引导,在“想象的真实中取得真实的想象”。
作为红色军队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为一般烧炭军人张思德作悼辞——《为人民效劳》,表现的不单单是胸怀的博大,更重要的是他“以人为本”的哲学反思和现实考量。
的确,时期的进展需要人民的推动,因此应在现实中关切人的进展。
《纪念白求恩》是红色政权启蒙导师毛泽东为加拿大援华共产党员白求恩所作,在高度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同时,引出的是对中国现实的深度关切,批判的是那种冷冷清清、漠不关切和麻木不仁的革命态度。
哲思杂志经典文章

哲思杂志经典文章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肃穆、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哲思杂志经典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哲思杂志经典文章:庄稼与杂草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游学世界。
在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著名的学府之后,个个满腹经纶的他们回到了出发地。
进城之前,哲学家和他的弟子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
哲学家说:“在你们结束学业的时候,今天我们上最后一课。
你们看,在我们周围的旷野里,长满了野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铲除这些野草?”针对老师的提问,弟子们非常惊愕。
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一把铲刀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
”“撒上石灰,可以铲掉所有的野草。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
”……等弟子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各按照自己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
没有除掉的,一年后的今天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
不过他们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他们来到去年就坐的地方未见到哲学家,却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庄稼长势良好。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哲思杂志经典文章:跟随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做主北国的深秋,万物开始凋谢,朔风阵阵,红叶飘零。
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秋的寂静,一个非凡的生命降临人世。
一位富商的家中,多了几分繁忙,多了几分喜悦。
他就是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
早年严格的家教,使他成为一名绅士,少年完善的教育使他成为文人,自己的勤奋又使他成为画家。
青年时,他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娶妻生子。
这时的他,可谓达到完美。
人间凡是想得到的优点他几乎都拥有:高大帅气,诗文书画,珍宝钱财,应有尽有,而且家庭和睦。
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夜晚,只身前往杭州一家寺庙遁入空门,法号:演者。
经典励志哲理故事15篇

经典励志哲理故事15篇经典励志哲理故事15篇经典励志哲理故事1泰勒斯为观察星星而掉进深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一心一意、心不旁骛的专注精神。
有一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
他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走着。
不料,前面有个深坑,积满了雨水。
哲学家只顾看星星而忘了脚下,一脚踩空,人便像石头般掉了下去。
待他明白过来,身子已经泡在水里了。
水虽仅淹及胸部,离路面却有二三米,上不去,只得高呼“救人”。
当路人救他出了水坑,泰勒斯抚摩着摔痛了的身子对那人说:“明天要下雨!”那人笑着摇摇头走了,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
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泰勒斯在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而惊叹,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泰勒斯对这种嘲笑不屑一顾,没有说什么。
两千年之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听到了泰勒斯的这个故事,他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经典励志哲理故事22022年6月6日,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做客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工作经验。
王小丫原就读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到一家经济类报社上班。
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报社领导竟然把她派遣至通联部去抄信封。
当时,她感到很失望,甚至是绝望,大学毕业怎么就干这个谁都能干的工作啊虽然一时有些想不通,但她还是好好去干了。
3个月之后,她写信封写得又快又好,快到一个人能够完成3个人的工作量。
领导看她表现十分突出a,就过来问:“想不想干点儿其他工作”从此以后,她先后成了文摘版、理论版和副刊的编辑。
这样一路走来,王小丫最终成为了深受大家欢迎的主持人。
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在分析应征者能不能适合某项工作时,经常要关注他对目前工作的态度。
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我们就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即使他对目前的工作不满也没有关系。
90本经典好书(优秀3篇)

90本经典好书(优秀3篇)本经典好书篇一1.《论语》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2.《道德经》《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3.《孟子》《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
孟子强调对人的重视,率先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4.《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5.《诗经》又名《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全书收诗305首,不仅反映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社会风貌,更是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
6.《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辞赋17篇。
《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骚体”由此而来。
7.《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散文选本。
选先秦到明末散文222篇,文章丰富多彩,语言简洁,便于诵读,代表了中国古文的最高成就。
8.《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选取了唐朝77位诗人,311首诗,多是中国人能背出来最有名的唐诗。
9.《宋词三百首》宋词是继唐诗后,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
《宋词三百首》以通俗、简洁、精要的方式介绍三百首名家宋词,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
10.《元曲三百首》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
中国十大哲学名著

中国十大哲学名著范文1: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道德、宗教、文艺等各个方面。
其中十大哲学名著更是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核心。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大哲学名著及其重要意义。
1.《易经》: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体系和宇宙观,还具备了对人类社会的宏观分析和微观管理的育人功能。
2.《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一本著作,道家哲学经典之一。
该著作强调了道的本源,阐明了道的本质和作用,强调了顺应自然和反对人为干涉。
3.《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一篇文章。
本书强调了恪守中庸之道是道德和思想的基石,是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道路。
4.《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录,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通过描述孔子的言行,强调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理念。
5.《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所作的一本著作。
本书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主张人性善恶并存,认为人们应该发挥出自己的良心和智慧,使世间更加美好。
6.《大学》:是从《礼记》中提取出来的一篇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主张人的一切德行的根源在于学术,标志着儒家对社会治理和人类教育的长期追求。
7.《公羊传》:是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公羊高所作的历史文献注释。
该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典籍,对中国古代的舆论、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8.《左传》:也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讲述了周朝后期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该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9.《名家》:是春秋时期文学名家之一韩非所作的一部著作。
主张人的社会地位和功绩是社会价值的构成,主张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对中国法律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
10.《管子》:是战国时期管仲所作的一部政论著作。
本书主张把世界上的一切自然法则和道德原则融入到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制度中,是中国古代政治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范本。
人生哲学的经典美文

人生哲学的经典美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人生哲学的经典美文人活着最终是为了什么?我们总在感叹,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成熟不是看你的年龄有多大,而是看你能担起多大的责任。
经典文献阅读

经典文献阅读标题:经典文献阅读正文:阅读经典文献对于任何一名研究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文献通常都是经典之作,包含了重要的研究思想和发现。
在本文,我将介绍一些经典文献,并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建议。
1.《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e on the Origin and Basis of Inequality Among Men)这是法国思想家让 - 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于1762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这篇文章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讨论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不平等问题。
卢梭强调了人的自然权利,并呼吁消除不平等现象。
这篇文章对于研究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2.《自然辩证法》(The Theory of the Stability of Matter)这是德国物理学家威廉·氦德 (William Hedin) 于 1865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物质理论,称为自然辩证法。
氦德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
这篇文章对于研究物理学和化学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3.《人类简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这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 于2015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这篇文章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到 21 世纪的历史。
赫拉利通过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人类的发展史。
这篇文章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4.《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这是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于 1748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这篇文章讨论了法律的精神和法律的制定。
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和平等的,并且应该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更新。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

庄子内七篇各篇字数排序《庄子内七篇》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庄子所著,共分为七篇。
这七篇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天人感应篇》、《鬼神篇》、《大宗师篇》、《应帝王篇》和《养生主篇》。
这七篇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修辞和丰富的想象力,引领着读者进入一个奇妙而超凡脱俗的哲学世界。
首先,《逍遥游》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长的一篇,共有6897字。
这篇文章以庄子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为主题,表达了庄子对世间繁琐事物的超越和对人生意义的解放思想。
这篇哲学小品描绘了人们追求内心自由、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激励读者去寻找自己心灵的栖居之地。
其次,《养生主篇》是《庄子内七篇》中最短的一篇,仅有1174字。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对于养生之道的探讨和主张。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身心的和谐与自然,遵循天道,放弃功名利禄的追逐,而是注重锻炼身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第二长的一篇,共有4127字。
这篇文章以“物我两忘”的境界为主题,表达了庄子对虚无和人与自然的无限融合的思考。
庄子倡导人们要放下对于功利欲望和名利的追求,而是去创造一个真实自我的境界,与自然相融、物我合一,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天人感应篇》是《庄子内七篇》中第四长的一篇,共有3048字。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庄子对于天人合一的思考。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与天地相通,感受到宇宙的力量,从而指引人们走向真理。
人与天地相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找到人生的归宿。
《大宗师篇》是《庄子内七篇》中第三长的一篇,共有3181字。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对于智者和大师的探讨和敬仰。
庄子认为智者具有洞悉和领悟自然的能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了超绝的境界。
庄子以自己的师傅老聃为楷模,对大师们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智慧表达了无尽的敬意。
《应帝王篇》是《庄子内七篇》中第五长的一篇,共有2752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
郦全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近年来,知识、理性和行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
这项研究的升温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日益不确定的环境和未来时,迫切需要更好地理解自身行动和把握自己前途的愿望,而采用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式,则有利于将这些传统上主要由哲学研究的问题引向深入和具体,从而获得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答案。
目前,涉及这项研究的学科主要包括哲学中的认识论和心智哲学、逻辑学、对策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经济学等,并且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①
不过,笔者注意到,在这项研究中,一个学术上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方面却几乎被所有研究者忽视,那就是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往的研究者并未意识到或不承认科学知识与常识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因而在考察知识、理性与行动的关系时通常笼统地用常识来代表所有知识。
然而,科学知识与常识虽然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或具有共性,但前者并非是后者的简单延伸,事实上在许多方面超越于后者。
结果,与常识相比,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就呈现出新的特性。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有人试图仅仅运用常识来达到一个深奥的科学目标时,他的行动将不会是理性的;与此相对照,在个人的日常行动中,如果只需凭借常识就足以达到目标,而有人却偏偏要用复杂
的科学理论,则他的行动也就不那么理性了。
由此引出的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为:在什么条件下,一个行动者基于科学知识的行动是理性的?笔者将主要从哲学的视角就这一问题作些探究。
一基于知识的理性行动
探究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首先需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行动和理性等概念进行必要的阐释和界定。
传统上,知识被定义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即,“一个人知道某事P,当且仅当(1)她相信它,(2)它是真的,并且(3)她的信念得到辩护”。
②而在当代认识论中,这个定义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废弃。
拒绝的理由是多方面的。
哲学家盖梯尔(E. Gettie)所提供的反例表明,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信念并不一定就是知识。
③常识也告诉我们,知道什么与相信什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个信念,但并不相信它,反之亦然。
例如,我知道“人死后灵魂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并不相信它,而我可以相信“存在着外星生命”,但却并不知道。
因此,用信念来定义知识并不恰当。
拒绝上述定义的另一个理由是,将知识仅仅理解为命题性信念显得过于狭窄。
事实上,对于一个认知者或行动者来说,获取技能性知识和亲知同样必要甚至更为基本。
④鉴于运用信念和真等概念定义知识遇到的困难以及单纯考虑命题性知识的局限,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来阐释知识概念。
一条可行的进路是将知识与认知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因为动态地看,知识恰是认知过程的产物。
当我们知觉、思考、操作或评价某个对象时,我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