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如何缓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3个方法

反流性食管炎如何缓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 3个方法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的食管疾病。
此种疾病在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
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并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
而此种疾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而亚洲地区发病率低,说明了这种地域性差异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虽然伴随着一些原因,反流性食管炎近二十年全球的发病率都有上升的趋势。
年龄增大、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是都会导致于反流食管炎的发病概率增大。
在医学领域,反流性食管炎有通过分级来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以下为分级的依据:正常:黏膜正常无破损(可能伴有组织学改变)(1)A级:黏膜存在1个或以上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的区域,但长径<5mm(2)B级:黏膜存在1个或以上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的区域,长径〉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3)C级:黏膜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现象,但未进展为全周性,融合周径<75%(4)D级:黏膜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且覆盖全周,融合周径≥75%。
良好的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适,并能促进疾病的恢复。
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用药,这些措施都是能够帮助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的。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一些方法:1、家庭护理,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程较长,相关症状持续伴随患者,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同时,由于治疗效果个体化差异大,患者容易出现对预后及经济等方面的担忧,导致患者对治疗产生消极、不信任的心理。
因此,患者家属应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疏导患者,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并保持乐观放松的心情。
2、日常生活管理(1)体重管理:肥胖会使腹内压增加,诱发胃食管反流,鼓励肥胖患者减轻体重。
(2)疾病管理:积极治疗便秘、慢性咳嗽等可诱发腹压增加的疾病。
(3)睡眠管理:睡眠时抬高床头,一般床头抬高15°~20°,以减少反流发生。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包括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反酸、嗳气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抗酸药物、制酸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但长期服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并且不能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行探讨。
反流性食管炎在中医上属于“食滞”范畴,是由于饮食不当、气虚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上逆,食物反流至食管造成的炎症。
中医认为人体机能的失调、精神压力等也可能是导致食管炎的因素。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方法: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最常用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方剂之一。
它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消食的功效,通过改善胃肠道功能和调节消化系统的平衡,有助于减缓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2.藿香正气丸3.茯苓泽泻丸茯苓泽泻丸是一种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中药,可用于治疗食管炎症、胸闷等症状。
茯苓泽泻丸的主要成分是茯苓、泽泻、车前草等,其通过利尿和清除体内湿气的方式,减轻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针灸疗法:关元、中脘、承灵活络根据中医的理论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与消化系统的虚实不同有关,因此针灸疗法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体内的气血不畅,从而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关元、中脘、承灵活络等。
总之,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针灸和中药联合治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比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更加细致、温和,可以减少副作用,而且中药在调理体内的气血、脏腑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药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病情严重者在中医治疗的同时应该持续接受西医的跟踪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与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由胃酸倒流至食管引起。
这种情况会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和不适。
本文将详细介绍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1.1 胃灼热感: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特征之一是胃酸进入食管,导致患者出现胃灼热感。
患者常常感到胸口有灼热或刺激感,类似于心脏绞痛,这种不适感在进餐后或躺下时加重。
1.2 反酸呕吐:由于胃酸反流至食管,患者可能会经历不断咳嗽或咳嗽后有极少量酸性物质被吐出来的情况。
当反流愈发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全面呕吐。
1.3 咽部不适:患者可以感觉到喉部有异物感,并且容易产生恶心感,有时甚至会引起咯血的症状。
1.4 胸部疼痛:由于胃酸的反流,患者可能出现胸骨后方或上腹部的不适。
这种疼痛往往在进食和躺下时更加剧烈,并会缓解在直立位或服用抗酸药物后。
1.5 吞咽困难:反流性食管炎也可以导致吞咽困难的感觉。
患者可能需要多次尝试才能顺利将食物吞下去。
二、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法2.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控制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1)改变饮食习惯:减少摄入辛辣、油腻和碱化性食品,如柠檬、醋等。
(2)避免过度进食: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3)控制体重:减肥对于缓解反流性食管炎非常重要。
(4)保持头部抬高:尽量使用高枕头,保持头部抬高,有助于减少胃酸反流的可能。
2.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并促进食道黏膜的修复。
以下是常用药物:(1)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降低胃酸分泌,改善食道黏膜受损的情况。
常见例子包括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等。
(2)H2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胃酸与H2受体结合来减少胃酸分泌。
常见的H2受体拮抗剂有雷尼替丁和西咪替丁等。
(3)抗酸药:如铝碳酸镁凝胶和氧化镁等,能中和胃酸从而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不适感。
2.3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患者来说,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可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中医治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

中医治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有的人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不是很了解,有的会选择中医治疗觉得中医的效果会比较好,则有的人会认为西医的效果会比较好,那么有些疾病它是针对自己的自身条件去选择中医或者是西西医来治疗的,那么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中医治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
这些中医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1.肝胃不和胸骨后烧灼或疼痛,胸肋胀满,脘闷,嗳气反酸,吞咽时梗噎感,与情绪关系密切,舌红,苔薄黄腻,脉弦。
[治法] 疏肝和胃降逆。
[方药] 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味:柴胡13克,白芍13克,枳实16克,半夏12克,生姜12克,竹茹12克,蒲公英16克,甘草6克。
若胸骨后痛甚,为气滞血瘀之象,可加用失笑散,胁胀满疼痛甚者,加郁金,青皮,佛手,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等。
2.饮食内伤上腹或胸骨后烧灼或疼痛,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红,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 保和丸:山檀16克,神曲13克,半夏16克,茯苓25克,陈皮12克,连翘12克,莱菔子16克。
胃脘胀满不减可加枳壳:大便于结加大黄或枳实;兼湿热内阻可合温胆汤。
3.痰温郁阻胸腕、胸膈灼热或灼痛,吞噎食嗝。
脘闷泛恶,心中漾漾,心悸,头晕,苔腻,脉滑。
[治法] 清化痰湿,和胃降逆。
[方药] 温胆汤加味: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6克,甘草6克,生姜7克,枳实12克,竹茹16克,黄连lo克,厚朴12克,瓜萎皮16克。
无热者加桂枝、白术:痰热者加黄芩,川贝。
上面这些中医方法,就是,中医治反流性食管炎的方法了,希望有得这种疾病的人们可以选择中医来调理中医调理的话是全身进行调理可以有效的治疗疾病也可以是嗯,全身得到一个调理的作用。
也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好的健康的身体。
反流性食管炎按摩什么穴位

反流性食管炎按摩什么穴位反流性食管炎按摩什么穴位来源:康爱多网上药店发布时间:2017年11月30日温馨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在中医上多属于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肝气上逆等症引起,多见于饮食不均、情志不畅不得疏泄等所致。
穴位按摩可以选择内关、足三里、肝俞、胃俞等穴位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如有条件最好采用针灸治疗结合中药调理综合治理,效果较好。
穴位按摩如果运用恰当,对一些疾病是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的,反流性食管炎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的,那么下面为大家介绍反流性食管炎按摩什么穴位?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在中医上多属于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肝气上逆等症引起,多见于饮食不均、情志不畅不得疏泄等所致。
穴位按摩可以选择内关、足三里、肝俞、胃俞等穴位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如有条件最好采用针灸治疗结合中药调理综合治理,效果较好。
反流性食道炎的预防方法:1、避免应用使下端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的药物,包括黄体酮、茶碱、前列腺素E、抗胆碱药、β兴奋剂、α阻断剂、多巴胺、安定、阿片类和钙通道阻断药等等。
2、饮食保健:①宜少量多次进低脂肪高蛋白食品。
如豆类、奶类、瘦肉和鸡蛋。
②避免过饱,睡前3小时勿进食。
肥胖者应减轻体重。
③不进食咖啡、芥末、葱、姜、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3、注意少量多餐,吃低脂饮食,可减少进食后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
相反,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易导致胃肠内容物反流。
平时应注意饮食中少用肥肉、奶油及烹调油,应以煮、炖、氽、烩、蒸为主,少吃和不吃油炸食品。
在饮食中可适当增加蛋白质,例如瘦肉、牛奶、豆制品、鸡蛋清等。
通过上述介绍,相信大家对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了一定认识,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尽早的进行咨询,他们会详细为大家解答。
刘彦晶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临床医案一则

刘彦晶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临床医案一则【摘要】刘彦晶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临床医案一则。
病例描述为一名患者出现食管炎症状,经过详细诊断确认为胆热犯胃证。
刘教授针对此证借鉴传统中医经验,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通过中药配伍,针灸等方法调理患者体内热气,缓解炎症状况。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效果评价表明刘教授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疗效。
讨论与分析部分对照传统中医理论解释反流性食管炎病因,探讨刘教授治疗方案的合理性。
结论总结归纳了刘教授治疗胆热犯胃证的方法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胆热犯胃证、刘彦晶教授、临床医案、病例描述、治疗方法、治疗过程、效果评价、讨论与分析、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酸和胆汁倒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和炎症反应。
胆热犯胃证是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辨证分类,主要表现为热气郁结在胃中,导致食管炎症加重。
刘彦晶教授是一位在中医领域备受尊重的专家,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她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结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受到患者和同行的高度赞誉。
了解背景介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篇文章中关于刘彦晶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医案,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和讨论,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到中医在这一领域的疗效和优势。
2. 正文2.1 病例描述患者王女士,女,45岁,主述反复胸骨后烧灼感、胃灼热、反胃恶心,伴酸臭味喷出。
胃部不适于饮食油腻、辛辣食物及咖啡、浓茶,不耐寒凉及湿冷。
查体:腹部无明显压痛,反复反酸、嗳气,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数。
辩证论治:胆热犯胃证。
据此,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清热燥湿、理气和中的方法进行治疗。
根据辩证施治原则,选用中药方剂“健胃消食汤”治疗,同时配合适量药膳调理。
治疗过程中,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和饮食疗法。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道炎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食道炎是因食道与胃连接部防反流组织障碍引起的胃或肠内食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的病变。
反流性食道炎属于中医“胸痛”、“反酸”、“胃脘痛”等证的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发。
中医对于反流性食道炎通常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肝郁气滞型常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调而引起。
症见胸骨后痛或烧灼感,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胃脘及两胁胀痛、呃逆、嗳气、反酸、纳呆等。
治疗取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白芍15g,乌贼骨15g,郁金、元胡、制香附、苏梗、半夏、枳壳各10g,甘草5g。
肝郁化热型症见胸骨后痛或烧灼样疼痛、反酸、嗳气、性情急躁易怒、胁肋隐痛、头面燥热、口干口苦、多饮、大便干结、舌红。
可采用疏肝清热、和胃降逆治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大黄、花粉、白芍各10g,柴胡6g,生地、栝楼各20g,石决明30g,竹茹6g。
脾虚气滞型症见剑突下或胸骨后隐隐烧灼、胃脘胀满、嗳气则舒、纳呆、反酸或泛吐清水、大便不调等。
治疗用健脾理气、温胃降逆的丁香柿蒂散加减:丁香3g,柿蒂20g,白术、元胡、生姜各10g,党参、茯苓、苏梗各15g,半夏12g。
气虚血瘀型症见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舌淡暗、舌边有瘀点、脉沉涩。
以益气养阴、化瘀散结为治法,方选启膈散加减:丹参、茯苓、太子参各20g,浙贝母15g,荷叶、蒂各15g,当归、郁金各12g,三七粉3g(冲服),桃仁10g,元胡10g。
脾虚胃热型症见剑突下灼热、胃脘隐痛胀闷、纳呆、反酸、欲吐清水、嗳气等。
以健脾益气、清胃降逆为治法,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半夏、黄芩、元胡、大枣各10g,干姜、黄连、炙甘草各5g,乌贼骨20g,茯苓15g。
对于较严重的反流性食道炎,可以配合西药进行治疗。
经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探条或气囊进行食管扩张术或手术抗反流。
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中医调理方法

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中医调理方法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其主要症状包括烧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调理方法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帮助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肝气郁结、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就容易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引发反流。
肝气郁结则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导致气机不畅,胃气不降而上逆。
此外,饮食不规律、过食辛辣油腻、烟酒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损伤脾胃,诱发本病。
针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调理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出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对于肝气郁结型的患者,则可选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如果是饮食积滞导致的反流,保和丸等方剂能起到消食导滞、和胃降逆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针灸也是中医调理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等,可以调节脾胃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缓解反流症状。
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中脘位于胃脘部,是胃之募穴,针刺此穴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内关穴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宁心安神;公孙穴则能健脾胃、调冲任。
针灸治疗应由专业的针灸师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推拿按摩对于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也有一定帮助。
可以自行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每次10 15 分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
此外,还可以按摩背部的胃俞、脾俞等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请专业的推拿师进行全身按摩,放松身心,改善气血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液反流所致。
由于老年人的食管功能降低,因此患本病的机会更多。
本组患者63例,经过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均为门诊患者,男30例,女33例。
年龄20~62岁,平均3
2.8岁。
病程6个月~5年。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1.2临床表现
,并常互为因果。
,在食物通过时诱发或加重。
疼痛可放射至颈部或背部。
,由于炎症所致的局部痉挛,可出现间歇性咽下困难和呕吐;后期由于纤维瘢痕所致的狭窄,可出现持续性吞咽困难和呕吐。
1.3辅助检查
,边缘光滑、规则或稍粗糙,二侧对称;针刺足三里穴时,可见狭窄处仍有相当程度的舒张功能。
狭窄段以上的食管多有轻度扩张。
有时同时出现胃、食管反流和食管裂孔疝的X 线表现。
,表面糜烂和浅小溃疡。
1.4治疗
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心俞、督俞、膈俞、謚禧、膈关等;第二组取胸腹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上脘、建里、下脘、幽门等;第三组取下肢后内侧的特殊穴位,如阴陵泉、太溪、公孙;第四组取下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背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心俞、督俞、膈俞、膈关等;第二组取胸腹部相关节段内的穴位,如膻中、上脘、中脘、下脘、幽门等;第三组取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内庭、太溪、公孙。
三组穴位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每次选双侧8~12个穴位即可,用艾条温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钟,使局部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宜。
每日治疗1次。
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食管区、胃、十二指肠。
(2)配穴:取另一侧的缘中、脑干、交感。
.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
针刺食管区时,应从食道区的前部向后透刺至贲门区,或从食管区的后部向前透刺,亦可这两种透刺方法交替使用。
针刺十二指肠时,亦可采用透刺法。
针刺胃区时由胃区中部向十二指肠方向透刺。
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的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2结果本组患者63例经过治疗基本痊愈,2次治愈者10例,3次治愈者8例,总有效率100%。
3.讨论本病是由胃或肠内容物反流人食道而引起的。
正常人有防止胃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机理;即使有反流,食管还有将反流物送回胃内的继发性蠕动。
防止反流的解剖生理结构以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最为重要。
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①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下端横过膈肌部分为一长2~5cm的高压区,该处压力低于胃底部。
胃内压力增高时,LES压力也随之增高,以防止胃肠内容物向食管内反流。
LES受迷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
吞咽食物时迷走神经的作用是使INS压力减低,让食物进入胃内。
胃泌素是维持LES压力的重要因素。
食物,特别是蛋白质在胃里刺激胃泌素的分泌,从而增强LES的压力。
当食物从胃进入十二指肠时,胰液泌素开始分泌,它削弱胃泌素的作用,从而减低LES的压力。
LES功能减弱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
②食管蠕动障碍:正常情况下,当较多的食物或液体从胃反流人食管时,由于张力影响,在食管的上端就出现自上而下的蠕动波,迅速将反流物送回胃内。
若食管蠕动减弱或发生障碍,可致反流物存在较久而使食管炎持续存在。
食管炎又可累及LES而进一步降低LES的功能,加重反流,使食管炎恶化,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
食管蠕动障碍是食管炎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
由于LES功能减弱和食管蠕动障碍是其自身发病的关键,而LES又受迷走神经和激素(胃泌素、胰液泌素)的调节,所以除了取食管区为主穴外,还需取胃、十二指肠区(十二指肠仅仅是小肠的一部分,考虑到取穴的方便,在定位耳穴时将其独立了出来)作主穴。
针胃区是为了调节胃泌素的分泌,针十二指肠是为了调节胰液泌素的分泌。
通过对这两种激素分泌的调节以获得维持LES的正常压力所必需的最适平衡度。
之所以要透刺食管穴,是因为不但要调节局部LES的功能,而且还应考虑到整个食管蠕动功能的恢复。
向十二指肠穴的方向透刺胃区,是为了重点针刺胃窦部的投射区,因为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分布于胃窦区。
针刺缘中、脑干、交感区旨在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进一步对LES正常压力的维持施加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