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卷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①,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寄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XXX,XXX,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XXX外形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XXX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第1页,共5页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予)D.后更无盗(强盗)..3.XXX为何不惩罚梁上正人?(用原词句子回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XXX是一个怎样的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刮:__________________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找出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当窗理云鬓/但当涉猎B.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归来见天子D.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学习了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篇一:初一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2 ()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 ()2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四)《欧阳公事迹》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2 )3 )4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三)《马价十倍》①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初中语文七年级课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课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课外文言文专训王强一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5E2RGbCAP【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坐:因为。
p1EanqFDPw二滇游日记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DXDiTa9E3d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
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RTCrpUDGiT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
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
字数在40个左右。
5PCzVD7HxA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jLBHrnAILg四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①水之猿,百臂相接。
秋露为霜,青萝被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信足荡累颐物②,悟衷散赏③。
xHAQX74J0X【注释】①企:同“岐”,行走的样子。
②荡:荡涤,去除秽恶。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七年級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說明:本練習共有6篇閱讀,滿分100分,60分為合格。
整體の難度偏大,因為部分詞語還沒有積累,但文章の內容上練習較為緊密,可以猜出詞義。
另外,題目與實際の考試題難度相當,可以感受一下初中文言文の難易程度。
(一)師曠論學(18分)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
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釋文中加黑の詞。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戲其君乎()③臣聞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の一項是(4分)……………()A、臣聞之B、如日出之光C、驅之別院D、學而時習之3、翻譯文中畫線の句子(6分)4、這則短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4分)(二)歐陽修論作文(16分)頃歲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以文字問之。
雲:“無它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
”1、解釋文中加黑の字詞。
(4分)①嘗乘間以文字問之()②惟勤讀書而多為之()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2、請指出下列各句中の“之”各指代什麼。
(4分)①學而時習之()②嘗乘間以文字問之()③唯勤讀書而多為之()④多作自能見之()3、翻譯文中畫線の句子。
(4分)4、歐陽修認為寫好作文の訣竅是什麼?(4分)(三)自護其短(14分)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
席上啖菱,並殼入口。
或曰:“啖菱須去殼。
”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
並殼者,欲以清熱也。
”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1、解釋文中加黑の字詞。
(4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須去殼()④欲以清熱也()2、下列句子中加點の“以”作“因為”解釋の一句是(4分)()A、欲以清熱也。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 公亦以此自矜——矜:夸耀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C. 睨之久而不去——睨:斜着眼D. 但微颔之——颔:指人的下巴(2)与“徐以杓酌油沥之”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C. 何陋之有?D. 康肃笑而遣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卖油翁》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大道理用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
B. 文章虽短小,但还是有记叙,详写了康肃射箭,略写了卖油翁酌油。
C. 文章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D. 文章对人物神态、语言的描写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
如: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
(4)从《卖油翁》中知道了什么道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D(2)D(3)B(4)孰能生巧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谦虚,不能骄傲,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项错误,颔:点头。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2)(2021年整理)

(完整)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说明:本练习共有6篇阅读,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整体的难度偏大,因为部分词语还没有积累,但文章的内容上练习较为紧密,可以猜出词义。
另外,题目与实际的考试题难度相当,可以感受一下初中文言文的难易程度。
(一)师旷论学(18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4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4分)①学而时习之( )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卷二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卷二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二、《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ī)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三、《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卷二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二、《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ī)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三、《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
②失:过失,缺点。
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
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2)然后能救其失也_________(3)或失则易___________(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教者必知之B、虽与之俱学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D、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四、《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
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注释:①缁衣:黑色的衣服。
②犹是:像这样。
③使:假使。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杨朱之弟曰布B、迎而吠之C、莲,花之君子者也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____(2)、衣缁衣而反_______________(3)、子亦犹是也3、翻译句子。
(1)、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4、学习语文重在积累。
请你写出两个含有“狗”的成语。
5、狗只认衣冠而不认人,这不足为怪。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则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文言文阅读练习(一)永之氓(柳宗元)永(永:即永州)之氓(氓:民,百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货:这里指钱)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4分)(1)中济,船破,皆游()(2)曰:“何不去之?”()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永之氓咸善游。
(2)汝愚之甚。
3、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文中主要运用了和的描写方法。
4、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并谈谈从中你受到的启示。
(4分)(二)因小失大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
山涧峻险,兵路不通。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
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
秦人帅师随后而至。
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1、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2、翻译句子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3、文中说明蜀侯亡国原因的一句话是什么?(三)义犬救主华隆好弋①(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
每将自随②。
隆后③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④(zé)蛇死焉。
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⑤委地。
载归家,二日方苏。
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注释:]①弋:射。
②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③后:以后有一次。
④咋:咬。
⑤闷绝:窒息。
1、解释加横线的字。
(4分)(1)华隆好弋猎()(2)犬遂咋蛇死焉()(3)家人怪其如此()(4)隆闷绝委地()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华隆/好弋/猎B、被一/大蛇/围绕/周身C、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D、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临江之麋临江①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注释: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
②怛(d ):恐吓。
③稍:渐渐。
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
④良:的确。
⑤俯仰:周旋,应付。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
1. 走欲与为戏( ) 2.自是日抱就犬( ) 3.习示之( )4.然时啖其舌( ) 5.麋至死不悟( )二、翻译1.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译文:(一)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糊涂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
(二)蜀侯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过去。
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贵重的东西放在牛后,称为“牛粪”,并把它送给蜀国(引诱他们)。
蜀侯贪图宝物,于是挖平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去迎接金牛(财宝)。
秦帅带着大军随后就到了蜀国。
蜀侯灭国死了君主为天下人耻笑,是因为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暸大的利益啊!(三)有个叫华隆的人喜欢带着狗四处游玩,于是呢就喂养了一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游都会带上它。
有一次,这个叫华隆的人到了一江边,被一条大蛇围困。
于是那条狗将蛇咬死了。
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
“的尾”在他周围转来转去不停的吠叫,家人发现这狗奇怪的举止,很是疑惑,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
发现华隆蜷缩着,急忙将他送回家。
两天后才苏醒过来。
在他还没有苏醒的这两天,那只狗一直都没有吃饭。
他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从此对:“的尾”爱护有加,无微不至,像是对待他的亲戚朋友一般。
(四)临江有个人,打猎时捉到一只小鹿,把它带回家饲养。
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翘着尾巴全来了,那个人非常恼火,愤怒地喝斥、吓唬那群狗。
从此,那人每天都抱着小麋鹿接近狗,经常给狗看,让狗不要乱动,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
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顺从主人的意愿了。
小麋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只麋鹿,认为狗的确是自己的朋友,时常和狗一起顶撞翻滚,更加亲热了。
狗因为害怕主人,于是对小鹿十分友善,但不时地舔自己的舌头,想要吃掉小鹿。
三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
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杀了吃掉,尸体七零八落的散落在路上。
小鹿一直到死都没有明白落得这个下场的原因。
范文十:初一文言文阅读(课外)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