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2017年全国高考文数试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评价与反思]模板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2017高考语文试卷附详细答案(2)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2017高考语文试卷附详细答案(2)推荐文章广东成人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热度: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热度:2017广东语文高考试卷热度:2017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热度: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热度:全国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语文逐题评析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Ⅲ卷)逐题评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III)(word版可编辑修改)

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III)(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III)(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III)(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精品文档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文章来源m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试卷满分150分,由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和作文(60分))四大部分构成。
现代文阅读由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构成。
先概述本次高考试题,四个字,出乎意料;六个字,完全出乎意料。
绝对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做不完。
先说个意外:东华你语文过120的估计又是惨淡~广东语文平均分可能又只有95左右了~意外一:这么多选择题~13道选择题,43分,占了除作文的一半,可谓得选择题得天下,高三党,作文就不用看了,对对选择题就晓得你的成色了。
说说黄老师自作的答案,DBABDBcDBBBEDDB。
黄老师也会错的,不以此为标准答案。
意外二:五篇大阅读,对考生是五雷轰顶啊。
今年取消了选考,我们以为是文学类和实用类选择一个,没想到,别人是都考,硬生生多了一篇大阅读,而且是行文晦涩的文学类文本,而且还是那种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尾的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小说,所以孩子们,今年语文能做完就不错了,你要是个好学生,认真做语文,能剩下十分钟检查算我输~1 / 9精品文档所以后来的孩子们,读书,读书,再读书~意外三:高考第一次,全国卷考了从来没有训练过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坑死了那些刷题党,做了这么多题,却抵不过出卷人的偶然创新,一堆堆题目坍塌了,十年高考五年模拟就这样被出卷人虐杀了。
此类题目只有江浙中考训练过,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啥的初中高中都没见过。
我疑心出题的肯定是个浙江的。
意外四:作文敢不敢再热点一点,虽然黄老师已经料到全国1卷要考热点事件,却完全没有料到如此新潮到大熊猫和一带一路,甚至还有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完全是坑死农村学生节奏啊。
命题人说:城市的孩子,我只能送你们到这一步了,你们如果还考不过农村的孩子,那我就得跳河了。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端阳初始宜清晨,午晌过半好乘阴,节节高开创佳绩,快笔生辉候佳音。
乐此不疲别更亲,每句首字联独嗅!吾仅以此小诗祝高考期间的所有考生:金榜题名!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2017年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推荐文章重庆高考语文试卷热度:天津语文高考试卷2017 热度:2017全国语文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热度: 17语文高考题_17语文高考试题热度: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1及答案热度: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行动起来为高考备考,例如做一下往年的高考卷,你就会发现那些试题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高考文数试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评价与反
思]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考选拔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然而在优点突出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优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它能够体现对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并且开始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理解和体验,有助于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创新。
1.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考查。
考查较高层次的语文阅读能力,逐渐提高阅读、审美能力。
近年来,赏析评价类的试题频频出现,如品味形象,赏析内涵,对价值观、审美取向作出主观评价等等。
众所周知,鉴赏评价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突出体现了当今教育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群体个性的展示。
选文阅读量的增加,要求快速阅读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为快速的阅读能力,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强调对学生“略读”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2.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加强探究能力考查。
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能力,使学生在文本基础上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探讨疑点和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
2007年的考试大纲首次将“探究能力”列入阅读能力之一,2008年以后江苏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都设置“探究性考题”,这些题目或要求结合文本,探究文意的深度,或要求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命题更具科学性。
命题具备了更明确的原则:尽量依照学生的阅读顺序,试题一般按照文章顺序进行设置,按照人的思维规律,由分析综合,到鉴赏评价,再到探究。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不足在看到现代文阅读试题优点突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冷静地认识到不足。
1.命题系统化带来的弊端。
刚刚,我们提到命题具有科学性,有固定的思路和结构,这是高考命题者在漫长的命题过程中摸索出来的规律。
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有了固定命题方式,就会有较为明显的缺陷。
由于试题的考查内容比较固定,再加上命题有一定的思路,造成了它的题目设计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
命题者在命题时,会尽量按照阅读顺序设置题目,按照思维的顺序命题。
一定的命题原则加上固定的考查内容,且每道题目都要体现对某种阅读能力的考查,使得命题陷入固定套路。
如通常这样出题:第一题考查对某一概念或句子的理解;第二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第三题通常会这样提问: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它有什么效果?第四题则探究作者情感观点态度。
2.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缺失。
首先,部分现代文阅读试题存在主观题命题客观化的倾向。
近年来,一部分现代文阅读试题往往在题干中隐藏着无形的限制,答题角度比较单一,束缚了学生回答的空间。
其次,有些题目评分时过度追求答案的统一。
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要选拔必然要有一定的标准,因而给出一个答案,方便评判者判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些赏析性的主观题还要给出统一的标准,似乎不太合适。
阅读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的行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阅读的独特体验,而采用统一的评判标准,无疑是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否定,在这里求异思维找不到空间,造成了个性化阅读的缺失。
三、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改进上述是对现代文阅读题不足的一些浅见,针对这些不足,我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试题命题既要稳定又要创新。
在阅读试题科学化、体系化、稳步向前的基础上,又要不断变革创新,妥善处理好稳与变的关系。
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命题者来说是重大的难题,近年来命题者始终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也经常有新题好题出现。
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首先,题目设计要灵活多变,摆脱模式化影响,可以经常变换考试题型,避免题型的千篇一律;提问方式多样化,避免单一和呆板;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其次,考查内容要求变、求新。
考查内容的固定不利于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可以经常变换考查内容。
2.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个性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由于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对同一个阅读材料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因此,试题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个性化阅读落实到位。
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适量增加开放性试题,目前开放试题还不是很多,可增设或者提高分值。
开放题提供了学生多角度的思维空间,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回答的空间,不仅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开思维的枷锁,而且能拓宽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其次,加大探究型试题数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严谨务实的作风,以语文学科的特点为依据,在命题人员的努力下,高考现代文阅读一定可以不断进步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