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适用)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11 人口与环境专题卷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循环递进卷专题综合人口与城市试题(含答案)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循环递进卷专题综合人口与城市试题(含答案)

人口与城市下图示意某国人口数量和每十年人口增长率状况。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国( )A.环境人口容量小,人口问题突出B.人口迁入率高,人口数量增加快C.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增速趋缓D.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2.图中反应该国201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序号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1.C; 2.B解析:1.该国到2001年人口达到10亿,环境人口容量很大;到上世纪70年代每十年人口增长率一直是上升,70年代逐步下降,这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因为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人口增长多快带来的问题,一些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如果是人口迁入率高,应该后期更快,因为后期经济更发达些,才能吸引人口迁入;人口超过10亿,只有中国和印度,算不上经济发达国家。

故选C。

2.根据图中人口增长率分析,70年代后该国人口增长率下降,2011年少年儿童的比例应该比较低,但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应没有超过20%,0~14岁少年儿童的比例不超过40%,分析右图,①、③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也超过25%,④0~14岁少年儿童的比例到达50%。

所以只有②符合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

故选B。

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含预测)(注:劳动人口是指男性20-59岁、女性20-54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显示(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4.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A.2038年B.2040年C.2047年D.2050年5.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答案:3.A; 4.C; 5.C解析:3.本题考查柱状图的解读。

劳动力人口=总人口X劳动力人口比重。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地理选编人口的空间变化-含解析及完美解析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地理选编人口的空间变化-含解析及完美解析

2019年高考重点文综地理选编人口的空间变化-含解析及完美解析【一】选择题,选对得4分〔文综格式〕〔16〕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能正确反映图甲、图乙所示信息的说法是A. 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抚养比趋向平衡B. 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C. 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涌入中心城区D. 图中所示中心城区外来常住人口增长幅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说明A. 上海的重工业大量向内地迁移B. 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C. 上海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D. 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吸引女性就业关于外来常住人口迁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对城市社会、家庭、婚姻的冲击增大B. 外来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了上海就业队伍的整体水平C. 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实现〝健康城市〞模式的主要方式D. 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小题1】B【小题2】C【小题3】D【解析】此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及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甲图反映的是人口性别比变化,且性别比趋向平衡,A错、B对。

乙图显示中心区外来人口增长速度为负值,郊区增长速度快,人口主要涌入郊区,CD错。

应选B。

此题考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带来的影响。

由上题分析可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逐渐趋向平衡,性别比平衡说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上升,C对;不能说明上海的重工业大量向内地迁移,A错;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主要从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不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B错;上海经济发达,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都已向我国中、西部转移,D错。

应选C。

此题考查外来常住人口迁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向平衡,有利于城市发展的稳定,A 错;外来常住人口有大量的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不能提升上海就业队伍的整体水平,B错;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问题严重,不利于实现〝健康城市〞模式,C错;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D对。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六 人口、城市与交通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强化练时间:45分钟分数:90分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江苏卷]下图为“某国2019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峻失衡的因素是()A.政局动荡B.生育观念C.产业结构D.自然灾难2.该国最可能位于()A.北美B.西亚C.西欧D.南美[2019·安徽马鞍山质检]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2019-2019年年均人口增减量变更状况,完成3~5题。

城市重庆武汉长沙上海甲苏州2019-2019年年均增减量(万人)-20.5817.3 9.05 62.818.2135.42019-2019年年均增减量(万人) 44.3916.457.822.746.3 33.对表格中各城市的分析正确的是()A.重庆人口数量不断增加B.长沙人口数量先减后增C.上海人口数量先增后减D.苏州人口数量增速减慢4.上海和武汉城市人口增量变更的缘由最有可能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B.产业升级和转移C.城市居住用地惊慌D.城市环境质量变差5.依据图表中所呈现出的规律,甲城市最有可能是()A.杭州B.株洲C.拉萨D.雄安新区[2019·湖南衡阳二模]下图为“我国不同交通方式旅客周转量所占比重”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①②③④代表的交通运输方式,正确的是()A.①为水运B.②为铁路C.③为马路D.④为航空7.高铁开通之后,对下列地区间交通运输方式冲击最大的是()A.长沙—株洲的汽车班次B.北京—广州的飞机班次C.郑州—乌鲁木齐的飞机航班D.长沙—广州的飞机航班[2019·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图回答8~9题。

8.该城市()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相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9.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缘由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爱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2019·河南洛阳二模]下载一个APP,缴纳肯定数额的押金,就能以每小时0.5到1元的价格,解锁一辆自行车随意骑行。

高考地理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及解析—人口

高考地理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及解析—人口

高考地理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及解析—人口考点01 人口的分布(2023·浙江·高考)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

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

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A.土库曼斯坦B.哈萨克斯坦C.吉尔吉斯斯坦D.塔吉克斯坦2.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热量B.矿产C.水源D.土壤【答案】1.B 2.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国的人口密度土库曼斯坦为12.6人/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为7.0人/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为33.7人/平方公里、塔吉克斯坦分布为69.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ACD错误。

所以选B。

2.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使得水资源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东南部地区降水量稍多,且有河流发育,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口分布较多,C正确;热量、矿产、土壤不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BD成为。

所以选C。

【点睛】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

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2021·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区域图。

据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导致甲地附近海岸线破碎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海浪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风力作用4.造成乙地所在区域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降水稀少B.海拔较高C.纬度较高D.冰川广布【答案】3.C 4.A【分析】3.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南美洲西南部,那里曾经是南半球冰川发育的地方。

2019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项测试题有解析语文

2019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项测试题有解析语文

1 / 102019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项测试题(有解析)认真做题是帮助考生提高成绩最好的办法,下面是人口与城市专项测试题,请考生参考。

一、选择题(2019江苏)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9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图1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2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答案】B【解析】1980年以后,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由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自然增长率一直大于4,说明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答案】C【解析】放开单独二孩,可以增加少儿比重,从而减少老年人口比重,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 / 10(2019黄山一模)老龄化社会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的社会。

读我国老年人口统计及预测图,完成3~5题。

3.据材料可知()A.2019年后,我国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B.2023年我国6065岁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C.2019年我国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D.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A【解析】2019年后,65岁以上人口超过7%,说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C项错;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说明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A项对;分别读出不同年份60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两者之差最大的年份才是60~65岁人口数量最大的年份,而两者之差最大的年份并不是2023年,所以B项错;由图可知,2050年老年人口数量大于2040年,所以D项错。

(完整版)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

(完整版)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容量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课时追踪检测(二十一)人口的数目变化和人口容量[ 课时追踪检测]( 时间: 40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每题 4 分,共 44 分)人口机械增添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

读我国东部某省 ( 市 )2006 ~ 2014 年人口增添率改动图,回答1~ 2 题。

1.图示期间该省( 市 ) 人口总数 ()A.连续上涨B.连续降落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2.推测图示期间该省( 市) 人口机械增添率变化的主要原由是()A.城镇房价增添快B.经济水平连续降落C.家产升级和转移D.自然灾祸屡次发生分析:第1题,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变化受人口机械增添率和自然增添率的共同影响,假如二者之和为正当,人口总数增添,反之减少。

剖析图中信息可知,2012 年从前,该省 ( 市 ) 人口机械增添率和自然增添率之和为正当,说明人口总数增添,2012 年以后,该省 ( 市) 人口机械增添率和自然增添率之和为负值,说明人口总数减少。

第 2 题,该省( 市 ) 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从前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快,吸引内陆省份劳动力,人口机械增添较快,最近几年因家产升级和转移,劳动密集型家产向内陆转移,人口机械增添率下降以致为负增添。

(2018 ·福州质检 ) 以下图表示俄罗斯远东四地域1990~ 2010 年人口变化状况。

读图达成3~4 题。

13. 1990~ 2010 年期间,以下地域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A.①B.②C.③D.④4.人口数目变化对远东地域带来的影响是()A.交通压力增大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C.促使资源开发D.劳动力数目减少分析:第3题,①地人口自然增添人数为正数,而总增添人数为负数,对照其余三地可知,该地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

第 4 题,图中显示远东四个地域人口大批外迁,则劳动力数目会减少。

远东地域原来就地广人稀,人口数目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

2019全国二卷地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9全国二卷地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地理部分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

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A. 海港规模大B. 沿长江分布C. 集聚长江口D. 行政等级较高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A. 均衡性B. 边缘性C. 集中性D. 对称性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A. 空间位置邻近B. 发展模式相同C. 城市性质相似D. 产业部门接近【答案】1. D 2. B 3. A【解析】以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图为情景,考查知识点为城市化;能力要求是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有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

第1题,读图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宁波(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苏州、杭州、宁波2016年升级为Ⅰ型);读图2,6个城市只有上海、宁波临海,且宁波海港规模不大,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合肥、苏州、杭州、宁波没有沿长江,B错;只有上海、苏州位于长江入海口,南京、合肥、杭州、宁波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杭州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难度:易第2题,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山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人口分项汇编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人口分项汇编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人口(2018·全国卷Ⅰ卷)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5.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答案】4.C 5.D【解析】5.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

故选D。

【拓展】解答该题首先弄清楚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概念,这考查了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能力,另外,考生还要仔细读图,首先图上第一个信息是:该地的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第二个信息是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距略微缩小(这一点考生不易发现,就很容易误选)。

根据第一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地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根据第二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市人口迁出回落,即该市劳动力需求增加。

(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2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

据此完成10~11题。

10.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11.2013年后该省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答案】10.B 11.C【解析】11.考查安徽省2013年以来的常住人口变化特征,容易题。

2013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长率稳定在0.7%以上,但“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需要省外人口的迁入来补足两者的差距,C选项正确,排除A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适用)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11 人口与环境专题卷(2017·山东潍坊模拟)下图示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1950年~2050年(预测)老龄化人口(≥65岁)比重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分别对应图中的曲线序号是( )A.②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②D.②③①2.图中中国老龄化进程中,有一段时期的老龄化人口比重增长较快,其原因很可能是( ) A.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B.我国医疗水平的进步,死亡率降低C.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D.上世纪50、6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3.为缓解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国家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的影响有( )A.青壮年负担加重B.劳动力数量增多,价格降低C.教育、卫生压力减轻D.加重就业压力答案 1.C 2.D 3.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老年人口比重最高,且老龄化出现时间早,应为发达国家;②人口老龄化发展快,目前比重高,是由于我国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③人口老龄化比重低,应为发展中国家,故选C项。

第2题,读图可知,②曲线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比重变化情况,在2015年前后我国人口老龄化比重增长速度加快,而这部分老年人的出生年份为1950~1960年代,当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速度快,故选D项。

第3题,为缓解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国家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政策的出台,使得我国现阶段,青壮年负担加重,A项正确。

短期内新出生人口不会转化为劳动力,B项错误。

由于儿童数量增加,教育、卫生压力加重,C项错误。

短期内,新出生儿童不会成为劳动力,不会加重就业压力,D项错误。

故选A项。

(2017·山西太原模拟)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

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图A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B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4~6题。

4.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城乡差距B.家庭原因C.计划生育D.个人原因5.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 A.0.2亿B.0.7亿C.1.0亿D.1.3亿6.“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D.有利于扩大内需答案 4.C 5.B 6.D解析第4题,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其他原因都不会导致“空巢家庭”迅速增加。

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预计到2040年,“全面二胎”政策增加的0~14岁人口大约是15.5×19%=2.94亿人,“单独二胎”政策14×16%=2.24亿,两者相差约为0.7亿人。

第6题,“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但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家庭负担和多种因素有关,“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家庭负担可能会加重,但不一定持续加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不会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会导致人口增加,有利于扩大内需。

(2017·辽宁锦州模拟)国际上一般规定15~64岁为劳动年龄。

下图示意中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和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预测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年份大约是( )A.1985年B.2015年C.2020年D.2050年8.下列不属于我国合理应对劳动人口变化策略的是( )A.全面放开二孩政策B.推行延缓退休方案C.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知识密集、科技创新型产业为主D.推行家庭养老政策答案7.B 8.D解析第7题,该题主要考查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化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由材料可知,图示意中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和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预测图,根据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现状可知,中国的劳动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由此可以判断,图示中的曲线为中国劳动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则阴影柱状图则表示的为劳动人口比例的变化预测图。

根据曲线判断可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年份是在2015年前后,故选B项。

第8题,读图分析可知,我国劳动人口会逐渐减少,通过完全放开二孩生育政策,能够增加人口的出生率,可以缓解未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故A项合理;推行延缓退休方案可以减缓社会养老压力,可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B项合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知识密集、科技创新型产业为主,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以应对劳动力日益短缺的问题,C项合理;家庭养老制度的推行,会导致家庭负担日益加重,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D项不合理,故选D项。

(2017·福建泉州模拟)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正相关。

据此完成9~11题。

9.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A.整体升高,东部小幅上升B.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C.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D.西北升高,东部小幅下降10.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大量迁入B.出生率持续走低C.放开二胎生育D.城市化水平提高11.2000~2010年,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A.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B.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C.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D.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答案9.A 10.B 11.D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我国201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与2000年相比,总体呈升高趋势,东部上升明显,西部地区上升不明显,东西差异扩大,北部地区升高,南方地区略有下降,故选A项。

第10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在该时间段内,人口老龄化程度升高,人口迁入,会导致老龄化程度降低,A项错误。

放开二胎,出生率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会降低,C项错误。

出生率降低,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B项正确。

城市化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程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项错误。

故选B项。

第11题,读图可知,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是由于大量外来年轻劳动力迁入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降低,青壮年的社会负担减轻,C项错误。

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成本升幅降低,D项正确。

人口老龄化升高,会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而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B项错误。

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A项错误。

故选D 项。

(2017·湖南省长沙长郡中学模拟)读下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有关该区域人口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人口机械增长超过自然增长B.人口变化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C.影响该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政策D.人口总数与劳动力总数同时达到最大值13.由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A.2041年与1981年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相似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一致C.2026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主要与1966年前后人口自然增长有关D.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完全呈正相关答案12.B 13.C解析第12题,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比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变化周期晚15年左右,劳动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与自然增长率变化相关,说明人口变化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受人口机械增长影响小,A项错误B项正确;影响该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C项错误;人口总数比劳动力总数晚达到最大值,D项错误。

第13题,1981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很大,2041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说明1981年劳动人口比较年轻,2041年劳动人口年龄较大,A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周期早于劳动人口增长率,B、D项错误;人口增长高峰周期大约20年,2026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主要与1966年前后人口自然增长有关,属于人口增长惯性,C项正确。

(2017·江苏)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15.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出生率B.人口迁移C.人口死亡率D.人口密度答案14.A 15.B解析第14题,先阅读图中坐标,横轴为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纵轴为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图可知,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超大城市,城镇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高。

第15题,我国人口迁移加速,人口流动趋势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人口迁移;人口迁出的主要是青壮年人口,故导致中西部农村老龄化比较严重。

(2017·高考信息卷模拟)人口年龄中位数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2015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7岁,即一半的中国人年龄小于37岁,而另一半则大于37岁。

比较而言,这一数字似乎比日本的46.5岁、德国的46.2岁等要年轻不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比中国更严重。

联合国人口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高达49.6岁,接近日本53.3岁的水平,而瑞典、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依然才40岁出头。

据此完成16、17题。

16.与2015年比较,2050年下列各国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大的是( )A.日本B.德国C.韩国D.中国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中位数主要取决于老年人数量B.鼓励生育可以降低年龄的中位数C.人口迁移一定能降低年龄中位数D.发展中国家年龄中位数始终最低答案16.D 17.B解析第16题,与2015年比较,2050年年龄中位数变化中国增加12.6岁,日本增加6.8岁,发达国家增加岁数比较小,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比较快,中国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大,故选D项。

第17题,年龄中位数主要表现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数量多青少年也很多,中位数不一定很高,A项错误;鼓励生育增加青少年儿童比重可以降低年龄的中位数,B项正确;中青年人口迁出,导致迁出地人口年龄中位数增大,C项错误;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降低,发展中国家年龄中位数增大,故选B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