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版本修订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
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晋。
三、简答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答案一、填空1.刘琨2.悼亡诗3.陶渊明4谢灵运5.永明体6.昭明文选7.左思风力8.文赋9.玄言诗10.登池上楼11.明远12.文心雕龙13.余霞散成绮14调声15.陶渊明16.水经注17.采菊东篱下18.吴均《与宋元思书》19.丘迟《与陈伯之书》20.江淹《别赋》21.孔稚珪《北山移文》22.《西洲曲》23.《与陈伯之书》24.抒情组诗25.拟人26.比兴27.太康诗风28.鲍照29.江淹30.庾信31.《水经注》32.曹操33.曹操34.阮籍35.洛神赋36.辞藻37.博物志38.西京杂记39.山海经40.世说新语41.文学批评42.典论·论文43.气44.文赋45.形象思维46.诗赋47.缘情绮靡48.诗经49.嵇康50.气韵沉雄51.洛神赋52.嗣宗二、单项选择1A、2D、3B、4A、5B、6A、7C、8B、9C、10C、11C三、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南朝梁批评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
唐陈子昂也盛赞“汉魏风骨”,李白并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赞赏诗句。
2.建安七子:“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
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其中,除孔融年长,去世又早,其散文虽沿袭东汉文人的老路,但却能以气运词,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新变化。
其他六人则年龄接近,是邺下文学活动的参与者,既具有建安风骨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各自独立的个性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总版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靠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阶段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
建安诗歌的要紧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1.政管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具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一辈子苦短的哀叹。
其造成的要紧缘故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举行诗歌创作的时,别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个儿的风格。
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具重要的特征算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XXX彩。
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一辈子,勉励自个儿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别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阶段,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刻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大方悲壮的“建安风骨”。
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XXX,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刻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阶段大别相同。
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躲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别得善终。
正始阶段的诗人,政管理想降潮,普遍浮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刻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阶段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考试题-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题库及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成科,成为个人抒发怀抱的行为,发射出夺目的光彩,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
建安时期战乱的现实,人命危浅,经学束缚的解除,使个性得以张扬,于是,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多艰,悲凉慷慨,刚健清新,便成为建安文学的主要风貌。
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全国的局面,但维持时间极短。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在哲理思索的玄言诗,之后是东晋的山水田园诗,均在探讨人生的价值。
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为我国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百余年,诗歌艺术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探讨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各种文体发展得相当完备,而且还出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骈体文。
这一时期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如《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理论巨著。
基本知识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
2.建安时期,为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NB75B *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5.曹操(155 —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 —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
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 —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古代文学先秦魏晋南北朝试题库(删减版)

古代文学先秦魏晋南北朝试题库(删减版)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先秦文学试题一.填空题1.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所收的诗歌上起周初,下讫春秋中叶,均系以()为主的抒情作品。
2.《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国风,雅分为大雅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3.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是文学成分较多的一部,其文学成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
4.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是《诗经》,所收集的诗歌上起()。
下至春秋中叶,均系以四言为主的()作品。
5.在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和《战国策》。
前者(),文字奇姿,后者叙述婉委,兼擅铺陈,具有明显的文学色彩。
6.《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十五国风,雅分为()和小雅,颂分为(《》)、《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7.由于自然条件的艰难困苦,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重()而()的态度。
8.重实际而轻玄想的态度,直接作用于上古文学,特别是《诗经》,就少有了()的成分,同时也造成了()的不发达。
9.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文学成分较多的一部,仅次于(《》),其文学成分主要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上。
10.在汉代,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将《诗经》作为政治.伦理的工具,因而有诗之六义说风、()、颂、赋、()、兴。
11.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墨家.法家的以老子为代表的()都是主张崇尚群体而抑制个体的。
12.《楚辞》产生于今湖北.湖南地区,属于()的文化,但已经受到了()的影响,主要的代表作家为屈原和宋玉。
13.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庄子》.《淮南子》等书中,前三种出于战国时期,后一种出于汉代。
14.自汉代起,中国的诗歌出现了抒情.()分流的新局面,但在整体上,仍然是以()为主。
15.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儒家.墨家.法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都是主张崇尚群体而抑制个体的,只有()和道家中的()一派注重个体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扈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 建安诗歌的特征・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超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
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1. 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 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
其逢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3. 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強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
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乞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乞,曹植的“骨乞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尅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枳极向上的特征。
2. 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晁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普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
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闇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就曹笙,大肆诛杀异己。
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帘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
许多文人秋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毎终。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増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
(完整版)(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精品文档)

(完整版)(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精品文档)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一)一、选择题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1〕谢灵运;〔2〕谢脁;〔3〕沈约;〔4〕阴铿;〔5〕鲍照。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多用谐音双关;〔2〕语言自然质朴;〔3〕多用五言四句形式;〔4〕感情强烈,直抒胸臆。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1〕《典论》;〔2〕《文章流别论》;〔3〕《文心雕龙》;〔4〕《诗品》。
4、“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1〕贾谧;〔2〕石崇;〔3〕陆机;〔4〕潘岳。
5、三国后期的士人群体主要有〔1〕建安七子;〔2〕正始名士;〔3〕竹林七贤;〔4〕竟陵八友。
6、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观点的是〔1〕葛洪;〔2〕曹丕;〔3〕陆机;〔4〕挚虞。
7、下面哪些属于“四声八病”〔1〕猪肚;〔2〕正纽;〔3〕蜂腰;〔4〕凤尾。
8、下列作家属于建安七子的是:〔1〕阮籍;〔2〕陈琳;〔3〕阮瑀;〔4〕曹植。
二、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你认为不正确的理由〔每题8分,共16分〕1.与南方迥然不同的北方风物使庾信的诗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2.由于永明体作家提倡四声八病,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无犯其病者。
三、默写〔每题6分,共12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2、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鲁迅说陶渊明的《咏荆轲》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何道理?2、曹植的诗歌创作前后期有何变化?3、简述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五、论述题〔1题8分;2、3每题15分,共38分〕1.归纳王聚《登楼赋》各段大意和全篇中心思想,谈谈其写作特色。
2.说说“辞”的定义与“赋”的区别以及辞演变为赋的过程。
归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中心思想。
3、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2〕〔3〕。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3〕。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3〕〔4〕。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三魏晋南北朝文学本次形成性考核任务占总成绩的20%。
以下是题目及答案:一、填空题1.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钟嵘在《骨气奇高》中评价曹植的诗为“体被文质,词采华茂”。
3.魏晋南北朝诗歌以建安时期的创作最为辉煌,其中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4.王粲的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其中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诗句。
5.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五言古诗抒情组诗的先河。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其中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但在艺术上却缺乏独创性。
7.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8.讲究声律和对偶的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的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9.与谢眺并称为“大小谢”的晋宋之交的诗人谢灵运,其山水诗《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被历代诗人所赞赏。
10.有“元嘉三大家”之称的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11.北朝文学,在散文领域出现了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和颜之推《颜氏家训》的名作。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可分为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和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轶事小说两类。
13.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尤偏重隽言逸行,以为当时文人之谈资,并供当时文人仿效,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称之为“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14.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代表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15.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的积累,为后世文学的更大发展做了必不可少的准备。
二、默写和填句题1.默写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其二“种豆南山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版本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魏晋南北朝文学测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
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2. 文学家族:魏晋时期政治上采取官位世袭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族观念不断加强。
加之两汉时期,当权者重视经学,世族为迎合政治需要,逐渐垄断了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化活动。
经学的传播由师传变成了家传,平民基本接触到这些,也没有门路。
长此以往,世家大族在文化上形成了极高的声望,文化素养成为门第高低的评判标准,世族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社会价值取向,大力提高族中子弟素养,形成良好家风,维持家族声誉和影响,经过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一个个文学家族。
如:“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东晋谢氏家族。
3、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4、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如干宝《搜神记》等。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独立的艺术门
类。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着作,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3、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4、“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是___《蒿里行》__中的名句。
5、.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_。
6、“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
7、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_____《西洲曲》______。
8、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 _不为五斗米折腰__。
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_志人小说___两大类。
10、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三、简答
1、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平淡自然的境界。
其成因来自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平和心境和淡泊的人生旨趣,其表征则在于诗歌语言的质朴平易,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意象的生活化、日常化,并在其境界中充分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优美,其极致则臻于物我浑融的“无我之境”。
1、?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
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
A、多白描,多口语,多叙态。
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
钟嵘《诗品》:“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
B、平淡醇美。
笔致轻闲,意态丰满。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情理兼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
2、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一、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
二、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如《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传达出诗人心中一种难以言喻的对生命的惊喜。
三、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3、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
曹操诗歌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蒿里行》,以写汉末动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后人评论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登高必赋,其诗有一种悲凉沉雄、梗概多气的独特艺术风格,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
其诗古直质朴,但抒情浓郁,悲歌慷慨,气韵沉雄,抒发了建立功业的渴望。
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