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JLH1969这个A类放大器
a类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及应用

A类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A类功率放大器是一种常用的放大器类型,广泛应用于音频放大、无线通信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A类功率放大器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常见场景。
2. A类功率放大器的原理A类功率放大器是一种线性放大器,在输入信号的整个周期内都有输出,因此具有较低的失真。
其工作原理如下:•输入信号经过放大器的输入电路,传入放大器。
•放大器的放大元件(如晶体管)根据输入信号的大小,控制通过输出电路的电流。
•输出电路将电流转换为相应的电压。
3. A类功率放大器的优点A类功率放大器具有以下优点:•线性放大:A类功率放大器能够在整个输入周期内线性放大信号,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形状几乎一致,失真较小。
•低噪声:相比其他功率放大器类型,A类功率放大器的噪声较低。
•抗干扰性强:A类功率放大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适用于在嘈杂环境中工作。
4. A类功率放大器的应用场景A类功率放大器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4.1 音频放大A类功率放大器在音响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其线性放大和低失真的特性,可以保证音频信号的高保真输出。
同时,A类功率放大器的线性特性也使其能够处理复杂的音频信号。
4.2 无线通信A类功率放大器在无线通信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无线通信系统中需要将低功率的无线信号放大到足够的功率,以便在传输中保持信号质量。
A类功率放大器通过提供高线性度和低失真的放大,能够满足通信要求。
4.3 医疗设备在医疗设备中,A类功率放大器常用于生物信号放大,以确保信号的准确性和高质量。
例如,心电图仪、脑电图仪等医疗设备通常需要对微弱的生物电信号进行放大,A类功率放大器能够提供高保真的放大效果。
4.4 实验室仪器实验室仪器中的信号放大也是A类功率放大器的常见应用场景。
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器通常需要将微弱的信号放大到合适的水平,以便进行精确测量。
A类功率放大器的线性放大特性为实验室仪器提供了高质量的信号放大。
a类放大器工作原理

a类放大器工作原理A类放大器是指电子信号放大器中的一种主要类型,是一种基本的、工作过程简单的放大器。
A类放大器主要应用于音频放大、通信放大、调制等方面。
本文将对A类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1. A类放大器的基本概念A类放大器是指在整个工作周期中,输出电信号的波形始终与输入电信号的波形完全相同的放大器。
当输入信号存在时,输出信号才会存在,即当输入信号为零时,输出信号也为零。
2. 工作原理A类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晶体管的特性。
晶体管是一种双极型半导体器件,它可以将小信号放大成大信号。
当输入信号加到晶体管的基极上时,基极电压将随之变化,引起晶体管中的载流子浓度的变化。
当基极电压正半周时,PN结的正向偏置将变小,电子与空穴的扫描电压增大,电子、空穴的数量增加,晶体管中的电流也增加。
因此,当输入信号的正半周较高时,正向偏压变大,输出电压也随之增大,这样就可以得到所需的放大效果。
当输入信号消失时,PN结将逐渐恢复正常阻挡状态,晶体管中的电流也逐渐减少,直到晶体管在无信号时进入截止状态。
因此,当输入信号为零时,输出信号也为零。
3. A类放大器的优势和不足A类放大器的优势在于:简单、高保真、响应速度快、成本低,是大多数音频放大器的选择。
不过,A类放大器也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A类放大器需要保留整段信号的工作周期,因此电流必须不断地流通,导致功耗比其他类别的放大器要高得多。
此外,A类放大器还容易产生失真,而这通常需要其他方法来校正。
4. 总结A类放大器是一种基本的电信号放大器,它的机理简单,使用广泛。
虽然它存在一些局限,但是在音频放大等方面还是应用领域很广泛的一种电路。
我们相信,在未来,A类放大器依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969制作经验

1969制作经验:制作要点:论坛和淘宝上的1969,我做过的版本,基本都忠实于原作,只是在PCB的走线、元件的选用上有些许不同,大致的声音走向相同,细节方面各有千秋。
总体上说,我喜欢金封版本,制作成功的成品机,信噪比高,没有交流声,高中低三段平衡,高频清晰、无毛刺,中频厚实、圆润顺滑,低频控制的很好,弹性十足。
选材:1、电阻:大红袍、金属膜、碳膜等等,我都实际制作并比较过,实在感觉不出声音有何不同,可能是我耳朵木。
之所以选择了达尼电阻,一是我喜欢达尼电阻的外观,二是达尼电阻的误差小、一致性高,三是稳定,特别是热稳定性好,温漂小。
2、输出电容:个人感觉电容对1969声音影响最大,所以在电容的选择上花的功夫最多。
输出电容用飞利浦轴向,声音特点是:中频顺滑、圆润,高频甜美,低频好于金子弹,只是声音感觉没有金子弹华丽;没有选择金子弹的另一个原因是,*宝上的金子弹山寨太多,很难买到全新正品。
3、反馈电容:反馈电容这次用的是尼吃糠KZ,但容量比原线路220UF大一倍,用2只220uf并联,实际效果是低频下潜更深,有质有量,非常有弹性。
4、自举电容:自举电容用的是飞利浦BC470uf,效果不错。
用松下、伊娜也都很好,只是容量比标准值要高,带来的好处改善低频信任。
5、耦合电容:容量和品种对1969小甲的声音都有,所以最难选择。
我用的是ROE 3.3uf,远大于标准0.47uf。
威玛、伊娜BP及其它的MKP电容,声音有微小区别,但我无法量化描述,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尝试。
倒是容量,用大于1.0uf的电容,对低音的好处是大大的。
6、退耦电容:退耦电容我个人比较喜欢松下,一是性价比高,而是声音很温暖,更高级的肯定会更好,但我觉得意义不大,银子多的朋友,当然可以上更高级的电容。
7、晶体管的选择与配对1969电路,由于用于低频放大器,晶体管不需要选择截至频率很高,而且,出于电路的稳定性考虑,晶体管的放大倍数不宜过高,一般电压放大级Q4、推动级Q3的HFE不宜超过150,大管的放大倍数在100以下最好,这样1969的声音最工整,也不容易自激。
无聊又做了个hood jlh1969,锗管的甲类功放

无聊又做了个hood jlh1969,锗管的甲类功放时间:2012-09-30 21:28来源:论坛作者:Chinewen 点击: 1553 次
首先要感谢饶富贵兄弟,锗管是他送我的.
周末在家没事做,想起饶富贵兄弟送我的锗管,于是便做起来了,
用的是黑马兄弟的电路图,电压18V,电流700MA,声音还是不错的,和标准版的1969声音略有不同,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比较耐听.
另外请教一下各位兄弟,锗管的信噪比较低,做出来的板子有点电流声,怎样才能较好地处理好呢?
上个图大家拍拍砖
黑马的电路图
自己画的洞洞图,噢,元件值没有标上,需要的兄弟对照一下上面的原理图吧.
下面的是实物图,总体大管
洞洞板
听感嘛,还是那句,语文水平差,说不好,只能说声音属于耐听暖声型,听久了也不累
那些什么低频彭拜,中频甜美,高频清脆等我是不会用来形容了。
动手制作 再造hood jlh 1969M小甲类功放 教程方法 制作图纸 科技小制作新满多

动手制作再造hood jlh 1969M小甲类功放教程方法制作图纸科技小制作新满多讲1969M之前,得讲一下JOHN LINSLEY HOOD 1969这个经典线路。
线路原形如下:John Linsley Hood 在1969年发表了这个电路,10W纯甲类功放,电路很简单,每声道由4只晶体管构成,虽然功率不大,但音色优美,吸引了不少DIY爱好者。
里不得不说一下老哥DIY过的1969。
小风扇起到一定的散热作用A10的格局搭焊在电路板上的零件功放的输出电容,有7个并联在一起一个不太大的变压器军工钽电容输入插口喇叭接线柱John Linsley Hood 的1969 电路简洁,易于制作,音色也不错,因此衍生了许多个版本的1969。
1969M就是其中的一个。
某高人根据1969设计的1969M(1969MOS)电路如下,因为末级改为场效应管,因此简称1969M,此版本可以工作在AB类,意味着不用那么大的工作电流,功率也比1969大。
而原形的1969只能工作在纯甲类,效率低,只有10W 的输出,电流大,更需要体积不小的散热片。
为了做好1969M,于是把线路做了一次仿真,按照现有的条件,如电压,使用的管子进行测试,调整参数,使谐波失真达到最小。
仿真软件是大名鼎鼎的Multisim!!!这是DIY烧友电脑上必装软件,如果你没有,那就OUT了啊。
Multim 10 启动画面Multim 10 工作界面。
看上去好像很专业。
不过玩几下基本上就能掌握。
新完成的1969M电源滤波用两只25V15000U的电容串联,没办法,单只的耐压不够啊。
内部图实际应用的电路图。
说明一下图中红色圈起来的部分Cin,这个电容消除输入端可能出现的超高频。
R1,偏置部分采用原1969的结构,这个电阻太大了中点电压不是电源的一半,小了开机冲击声大,本人用10K,开机有“嘣”的一声,不过能接受。
R2,这个电阻取值大小会影响工作点,也会影响声音,小了声音单薄,太大了失真大,我这里取5K,感觉低频比较饱满,听上去挺舒服的。
再谈1969功放制作要点

再谈1969功放制作点滴体会很多朋友玩1969的时候,为了节约点散热器和变压器的钱,将电流调节在1A一下比比皆是,有示波器的朋友可以看看波形,电流1.5A都会有后沿失真现象出现,高频听感毛躁,1A电流以下我就没试过了,1.2A是的确有明显的失真存在,24V交流的时候,电流在大于1.8A算是较完美波形。
本身电路音色就很有韵味及特点,就会很讲究器材音箱的搭配,正如我以前的文章中提到了,用心去做,你才会有惊喜!我曾经有个朋友说1969没他的以前功放好听,百思不得其解啊,后来才知道,推动双10寸的音箱,呕滴神呢,他原来就喜欢低音!我开玩笑说,你可以买二个18寸低音炮了.......没有适当的周边搭配,玩什么都白搭!1969适合推动整箱灵敏度在86db以上的6寸(或者5寸)扬声器,扬声器需要Q值低,顺性比较高的。
但是顺性高的扬声器在控制阻力系数方面会很难做好,就会容易产生多余的低频情况,这就是很多朋友做的1969感觉低频很好的原因。
做好房间的声学条件,增加箱体阻力系数,稍稍收紧点就会很好!如果是DIY1969专用箱体,建议箱体容积稍稍收一点!至于高频,1969高频细节很不错,要表现出细腻的一面!推荐采用好点的丝膜高音,将细节发挥出来!1969讯号线最好是搭配中性速度偏快一点的,很多朋友喜欢用特富龙线材,特富龙用在1969上面是表现高频毛的感觉,并且1969如果搭配的周边元件速度太快,低频就失去应有的韵味了!1969功放现在有几个版本,不过我还是采用的经典的JHL单电源,至于有的朋友从理论上认为双电源抛弃了输出电容,改善了技术参数我不太苟同,输出电容选用低损耗角的,对于整个频响范围难道还有胆机输出变压器窄?按这种理论来说,玩胆机的都该改为无输出变压器的品种!除了某些养牛专业人员,平常自制输出变压器有效频响范围可以达到50hz-16khz 算绕制得不错了!当然,这不包含学术派的朋友,不过就本人而言,玩器材,符合听感需求才是第一位的!因为线路简单,元件对音色的表现影响是很大的!很多朋友也问道了1969功放的输入电容问题,我曾经尝试过威玛MKS,MKP,IRFA,丝碧油浸,铜壳。
A类放大(word文档良心出品)

A类放大器(又称甲类放大器)的特点是不论是否输入信号,其输出电路恒有电流流通,而且这种放大器通常是在特性曲线的线性范围内操作,如图2所示,以求放大后的信号不失真。
所以它的优点,是失真度小,信号越小传真度越高,最大的缺点是“功率效益”(Power Efficiency)低,最大只有25%,不输入信号时丝毫不降低消耗功率,极不适合做功率放大。
但因其高传真度,部分高级音响器材仍采用A类放大器。
图2(a)、(b)皆属A类放大器,设计时让V CE=1/2V CC,以求最大不失真范围。
注意到V i 不输入时仍有0.5V CC/R L的电流流过晶体管,所以晶体管需要良好的散热环境。
由于“共集极”组态(图2(a) Common Collector组态又称“射极跟随器”)转移特性曲线较“共射极”组态(图2(b) Common Emitter组态)有较佳的线性度(亦即失真较低)及较低的输出组抗,因此,同属于A类放大器,射级随耦器却较常被当成输出级使用(“共射级”组态较常被当成“驱动级”使用)。
ab图2 A类放大器图3 变压器耦合A类放大器图4 变压器耦合A类放大器的直流负载特性B类功率放大器(乙类功率放大器)胜作点在特性线极端处的一种放大器,如图1所示。
当没有信号输入时,输出端几乎不消耗功率。
所以,若将上图的左图V BB拿掉,则根据定义,这种零偏压的电路就是一种B类放大器。
然而,由于它的静态点在(V CC,0)处,因此,对于一个正弦波输入信号,它的输出端波形只剩半个周期是可以预期的。
图1 B类功率放大器电路图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是将另一半周期的信号以一PNP型BJT与原射级跟随器相接,形成所谓的“互补式射级跟随器”(Complementary Emitter Follower),又称为“B类推挽式放大器”(Class B Push-Pull Amplifier),如图1所示。
其动作原理,在V i的正半周其间,Q1导通且Q2截止,所以,形成图2的输出端正半周正弦波;同理,当V i 为负半周时,Q1截止而Q2导通,结果形成输出端负半周正弦波,如图2虚线部分所示。
JLH1969简单的A类放大器《无线世界》1969年4月原文翻译

JLH1969简单的A类放大器《无线世界》1969年4月原文翻
译
JLH1969 "简单的A类放大器"《无线世界》1969年4月原文翻译
译者记
JLH1969无疑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功放电路之一,几十年来仿制者无数。
坛子里也不乏好的作品。
本人半年多来在论坛潜水学习,试验了这个电路。
但看论坛里许多文章,和一些评论,对电路的解析有些甚至是矛盾的,让人难解疑惑。
后来拜读了J. L. Linsley Hood的论文原著,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那些不解的问题豁然而释有了答案。
这篇文章的确是精品,现在翻译出来以飨论坛的朋友。
在笔者学习实践JLH1969电路期间,marco-r,mzsrz,xlf0602几位大侠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谢过并以此文作为回报。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欢迎批评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JLH1969这个A类放大器济南发电设备厂设备维修员:桑彬记得上学时做个这种甲类功放,抄袭某刊杂志上的。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时并不知道这个电路的名字。
最近发现该电路在很多论坛较为关注,与LM1875、音乐传真以及其他一些电路一起。
1969年,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代表了人类科技的一大步——人类第一次登月;苏联也在同年完成了火箭空中对接。
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竞争使硅晶体以及集成电路的应用快速发展并普及。
无线电子科学突飞猛进:新元件、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层出不穷。
遗憾的是,十多年后我的祖国才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电子工业在当时十分落后。
不过没关系,开放和交往仿佛在悄悄酝酿。
同年,自由法国的开拓者、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创始人戴高乐将军毅然辞去了总统职位,并拒绝优厚的总统退休金。
这位功高不居在法兰西最受尊敬的人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资本主义大国领袖。
历史往往爱玩接力棒游戏,这年赢得大选的美国佬尼克松,在之后的日子里成了第一个来华访问的美国元首。
1969已经随风而去,但历史总会留下经典被人们记住。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晶体管放大器JLH1969。
我们在谈论之前了解原著是十分必要的。
这可以看到设计者的初衷,可以更快捷更正确的解读电路。
所以在读本文前最好对原著做一些了解。
这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在搜索栏键入“1969”便有大堆的文章供你阅读。
当然在网路提供便捷的同时,你所能找到的东西往往会良莠不齐,还是要有所甄别的。
我读的是***提供的*******链接*********下面我们言归正传展开话题。
当然如有不同意见、更好的思路或发现不正确的地方,还请及时指导。
撰本文的目的也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交流共同提高。
好吧,让我们回到1969。
我们的话题也随原文撰文的顺序转开……1【尴尬的十瓦功率】作者原文第一部分叫“输出功率和失真”。
谈到了威廉姆森发表制定的谐波失真标准。
也是作者为什么选用晶体管(非真空管)无变压器(OTL)的初衷。
还以Mallard5-10真空管放大器在当年的风靡为例指出10W的输出功率足以满足听音要求。
但真的是这样吗?(10W够用吗?)我们先来聊一聊灵敏度。
早期人们限于电子器件效率低下、价格昂贵等原因,总想用很小的电功率得到更大的音量。
这种追求高效的手段就是让喇叭拥有尽量高的灵敏度。
而后呢,人们发现为了让喇叭有一定的保真性不得不牺牲一些灵敏度。
便开始在保真度、灵敏度、价格上去争取一些平衡。
后来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半导体器件的普及OTLOCL程式被广泛应用。
做个高效廉价的放大器变得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于是高保真显得更加重要,被人们所重视。
两声道、四声道、多声道、立体声、环绕声、重低音等等开始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以至于后来成为必然。
不过我们发现灵敏度这个参数总体上来讲似乎一直在下降。
而今,对于更多普通玩家而言。
适合家居的性价比比较适中的书架音箱、监听音箱,灵敏度一般会在83db~87db左右。
根据经验而谈,能让这些音箱发挥音质一般最小需要拥有20W~50W输出功率的功率放大系统。
当然DB越小需要的最小功率越大。
这样来看10W 的功率显然有些偏小(作为耳放似乎又过大了)。
当年大部分音箱的灵敏度都不算低,10W自然能满足大部分听音要求。
就算这样,作者在原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两个这样的放大器作为立体声使用时,使用灵敏度适中的扬声器满功率输出时音量可以大的惊人”也许你能看出些端倪。
(当年适中的灵敏度是多大?)但如果你是一个胆机玩家,那么你应该有灵敏度偏高的音箱。
假如你有幸有一台300B ,并能从中得到令你愉悦的声音。
那么恭喜你,8W的300B能推好的箱子JLH1969同样不会让你失望。
当然,为这个10W的功放搭配某些汽车喇叭,或一些灵敏度合适的同轴、全频,也是不错的选择。
10W的功率显然是有些尴尬的,我们只能选择这些,或去购买一些古董箱子吗?不是的。
1969是一个成品线路,更可贵的是为我们提供的这种经典电路形式。
我们可以对电路某些原件、参数做些更改,提高功率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或减小功率为我们的耳机做放大器。
如何来做呢?很多玩家自己能够做到,在以后的文章里也会谈及这个问题这里就先不多说了。
当然,对于追求原版线路认为原版最好的HOOD追随者,可以忽略我前面说的话。
应该尊重你的完美主义及怀旧的情愫。
2【这几个电解电容器】作者文章的第二部分叫“电路设计”。
开始讲述他的设计思路以及电路的实现。
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对电路原理做一下分析和梳理。
在撰文前我一直在想:对于电路的分析要怎样开始呢?既想说明白又不想写的太过复杂——想找到一个深入浅出的方法。
有天女儿在我的房间跑出来,手里拿着一粒我帮朋友修电器替换下来还没来得及扔掉的电解电容问:爸爸,这是什么?我顿时灵光一闪,何不从电路中的几个电解电容谈起,那会十分有趣。
★『C1』作者在一开始就列出了A类放大器的几种实现形式,并各表其优劣。
如图1所示。
图1随后阐述了第三种电路形式的优点并决定使用这种电路形式。
并且说道:这种A类形式允许负载有效的通过推挽方式来驱动,如果给两个晶体管提供复读合适并且相位相反的输入。
如果驱动晶体管的连接方式如图2所示,即可满足条件。
图2然而,作者在阐述完这种驱动实现形式为什么会有一个良好的线性度后,列出了一个实用功放线路。
——也就是作者的设计JLH1969.图3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发现,作者设计的电路跟前面所述有了变化:把Tr1的集电极电阻R2分成了两半R1和R2;并且多出了一个电容C1。
如图4所示图4这个多出来的C1就是我要谈到的第一个电解电容器。
对于这个电容很多人称其为自举电容,我也暂且这样称呼它。
它在电路中将会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会发现拥有C1后线路的交流通路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什么是“交流通路”?对了,就是基础教科书上教给我们的最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
科学、有效、简单,但人们常常会忽略基础的东西。
想想基础教程里还有什么?对了,还有直流估算法用来估算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在以后的撰文里也是要用到的。
那么首先让我们来画出图2的交流通路。
其实十分简单,短接电路中所有的直流电压源以及电容器。
我们得到了图5图5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Q2(上管Tr2)的信号。
由B极C极输入、E极C极输出。
是典型的共集电极放大电路(也就是射极跟随器)。
射极跟随器的放大倍数约为1(0DB),其输出电阻极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管子将来自基极的电压波动信号,以低内阻高驱动能力的形式1:1从发射极描绘出来。
再看Q1(下管Tr1)组成的是典型的共射极放大线路。
共射极放大线路的电压放大倍数(空载)计算公式为:管子集电极电阻与输入电阻之比乘以管子放大倍数〔Rc/(rbe∥Rb )〕×β。
这里的Rc等于上管的输出电阻,但由于射极跟随器的输出电阻很小,则下管的放大倍数也是极小的(下管共射极放大线路也失去了电压放大能力)。
只是输出信号负半周时,为输出端电容C2提供更有效的放电回路。
从而我们得出图2的线路形式中的功率管是没有电压放大能力的。
嗯。
这样说吧:两个功率管组成了一个更优异的射极跟随器,反映着电阻R2上的电压波动。
一个优异的跟随器?这显然不是作者想要的。
那么现在我们来绘制图4(加上C1之后)的交流通路,如图6所示:图6我们可以看出下管没有变化。
而上管的信号由B极C极输入变成了,R2的电压波动由B极E极送入晶体管。
输出由管子的E极C极输出。
嗯。
让我们来想想这是什么程式呢?对了,BE入、CE出:同下管一样,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你懂了吗?(为了更简单的说明这个道理,我已经尽量省去了所有的计算和繁琐的式子。
当然可以计算的更详尽些甚至画出线性等效图,大感没有必要了,对计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做,也可以联系我。
)这样的变化源自于一个电解电容器为电阻R2与上管E极间建立起的交流连接,使两功率管都拥有了电压放大能力。
显然这也是作者的目的,好吧感谢C1。
显然图2跟随器的接法功率管级的放大倍数为1,但拥有足够小的输出电阻。
而图4的接法功率管级提高了放大倍数,但输出电阻同时也大了(输出电阻=R1)。
这样的的结果让我们不得不想起另外一种电路分析方式——反馈来看图7所示:图7呵呵,看到这张图会不会恍然大悟呢。
电容C1把输出信号回输到了上管Tr2的基极B。
这里是:电压并联正反馈如果你精于反馈系统的构建与计算,通过计算可以得到与前面方法一样的结果。
(被增大的电压放大倍数与输出电阻的变大)。
由于计算更加繁琐,就不多说了。
只是想表明:“到达彼岸不一定只有一种途径。
”所以我前面说暂且称C1为自举电容,也可以理解为正反馈电容也可以理解为耦合电容。
★『C2』对于OTL电路来说,为什么要拥有C2我想我就不用多说了。
借着C2我们来说一下,这里作者为什么没有使用双电源来把电路构建程OCL。
首先,我们如果把C1、C3都看作为反馈,你能看出JLH1969内各级间完全是直藕(直接耦合)吗?对于直接耦合来说,电路任意环节的温飘等不稳定因素都会逐级放大影响到输出的静态电压。
虽然电路中的R3为线路提供了直流电压的深度负反馈,使其直流增益为0DB,使直藕的这个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但实际搭建电路并测量时发现,中点还是会漂移的。
也许源自于这种两功率管不对称的A类形式。
总之,由于输出端中点的漂移问题,我们用到了C2。
对于这个电解电容器的容量选择是要根据最小放大频率以及负载阻抗的大小来确定的。
这里也就对这些计算从简不谈了。
如果有意拓展这个电路的低频,在改善其他参数的同时(作者也提到改善低频可以适当增加C1、C3的容量),C2的容量可以再选大一些。
★『C3』这是个反馈电容。
为线路提供直流1/1,交流1/13的电压反馈系数。
(电压串联负反馈)从而将线路的增益稳定在直流0db、交流22db。
降低了线路的输出电阻,增大了线路的输入阻抗,有效控制了扰动。
总之发挥着电压串联负反馈的一切特点。
为了更直观我画了整个程式的交流通路图,如图8所示:图8在这里有几个问题是要说明的;1.曾见有人在分析时定义为电流反馈,可我怎样也瞧不出线路有电流反馈的端倪。
2.原著译文中曾说线路开环增益约为600倍(56db),负反馈将1/13的电压回输,致使电路的放大倍数为13倍左右(22db),这给定了该电路反馈系数34DB以及约160毫欧的输出电阻。
可能翻译时有误这里的34db其实是反馈深度。
3.还有输出电阻为开环输出电阻除反馈深度。
R1为100欧时输出电阻约为2欧姆左右;R 1为47欧时输出电阻为1欧左右;R1为150欧时输出电阻为3欧左右。
作者的160毫欧应该应该是另有所指吧。
4.以8Ω负载为例。
由于输出电阻为2Ω所以线路组你系数约为4。
线路和胆机一样拥有较小的阻尼系数,也许这也是很多人感觉到的JLH1969声音具有胆机味道的原因(当然还有谐波的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