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件第三章21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课件第三章-PPT文档资料

边缘地带植物密度高于内部,故营养也高于内 部地带,由于小斑块的饿边缘/内部比大于大斑块, 因此小斑块单位面积的能量与物质不同于大的斑 块。
大斑块比小斑块有更高的营养级的动物,并且 食物链也更长。
2 面积对物种的影响 (1)岛屿 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的三种解释:
单一干扰 (短期)
环境资源斑块 干扰斑块 残存斑块 引进斑块斑块的持久性与稳定性来自3.1.2 斑块的大小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丰 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到 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同。 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食肉 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也高 于内部。
内、外因(如火灾) 干扰
短期、长期
短期特点: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 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2 残存斑块(remant patch) 原 因: 由包围着一小块未受干扰地区的大范围干 扰造成的. 举 例: 寒冷过后阳坡上留下的鸟巢、火灾大火过 后残留的一片森林 松弛期:某些种群灭绝速率升高的时期。 调整期:物种变动速率增高的时期。
形状系数
D L
2 A
D-形状系数 L-斑块固边长度 A-斑块面积
D值说明某一斑块周边长度与面积同该斑块相等的 圆的圆周长之比,比值为1为圆形,比值越大说明该 斑块周边越发达
2 边缘与边缘效应 定义: 边缘是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
区。 斑块的边缘部分有不同于内部的物种组成和过渡,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边缘效应。 特点: 由一种环境条件组合、过渡为另一种环境条件组合,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课件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上)

(6)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1)野外种群适合逻辑斯谛增长的并不多见,某些种群只在短 期内表现出该规律,它们通常是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
2)自然种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稳定于K值不变的情况缺 乏充分的证据。
3)J型、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两种典型情况,实际增长的 变型可能很多。
4)没有时滞的假定对于多数自然种群而言很难符合。 5)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提供了种群增
(2)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5)
···············
(3)逻辑斯谛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1)如果N 0,(1-N/K) 1,几乎全
部K空间未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能
充分实现;
(4) J 型、S 型种群增长曲 线
种 群 数 dN/dt=rN 量
N
环境阻力 dN/dt=rN (1-N/K)
时间 t
3)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率、每次产种量、每年 生殖次数等差异也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关于“二度梅”:
我国梅界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 大学教授陈俊愉评价说:“杨春海研究开发的 ‘二度梅’性状稳定,可以肯定是个一年开两季 花的梅花新种,近期将登录为国际名品,这是对 梅界的重大贡献。”
种群年龄结构有3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 2)稳定型 3)衰退型
关于高等植物个体年龄的判定方法
• 如何确定植物个体的年龄是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研究的 关键或“瓶颈”。
• 查年轮或轮生枝的“轮数”(某些针叶树); • 钻取木芯记数年轮; • 建立年龄与胸径、树高的回归模型; • 杨允菲提出了鉴别根茎禾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准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03章_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Chapter 3
13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
对指标。
Chapter 3
14
调查方法
• 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以其平均数来 样方法:
Chapter 3
10
种群生物学与种群生态学
•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 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
• 种群遗传学( population genetics ): 研究种群的遗传
Chapter 3
6
二、种群的概念
•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 种群(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
合。为了强调不同的面,有的生态学家还在种群 定义中加进其他一些内容,如能相互进行杂交、 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等内容。
•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 种群是自然界物种存在 物种进化、 自然界物种存在、
表。 用途:主要用于估计种群的增长。
Chapter 3 27
生命表建立
• 种群统计的核心是建立反映种群全生活史的各年龄组出生率、
死亡率,甚至包括迁移率在内的信息综合表。 • 一般的生命表格式或构成,表头依序是: x:年龄级 nx: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lx :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 dx : 从x到x+1期的死亡数 x+1期的死亡数 qx : 从x到x+1期的死亡率 x+1期的死亡率 ex :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x期开始时的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余年 Lx : 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 x+1期的平均存活数 Tx :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x期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2020/3/6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2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21PPT精品文档55页

07.01.2020 实验室试验的结果能否应用于自然种群?? 18
(2)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竞争
1. 生态位
生态位(niche): 是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这种 地位和作用取决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特有的行为。
(1) 生境生态位:物种的最小分布单元,其中的结构和条件能够维持物 种的生存;
2.r-对策
r-对策(r-strategy):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 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
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 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 力。
r-选择( r-selection) :采取r-对策的生物称 r-选择者,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 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 成体体形小。
3.K-对策
K-对策(K-strategy):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 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 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 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K-选择( K-selection )者:采取K-对策的生 物称K-选择者,通常是长寿命的,种群数量稳定, 竞争能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 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 成体体形大。
竞争
密度制约
适合度下降
扩散 领域性 自疏
同样年龄大小的生物中,竞争个体不能通过运动逃 避竞争,因此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 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
3.种间竞争
当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种间竞争就会发生. 种间竞争的例子:
➢ 原生动物双核小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和大草履虫 (P. caudatum)。 当二种在一起培养时,由于前者生长快,
(2)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竞争
1. 生态位
生态位(niche): 是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这种 地位和作用取决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特有的行为。
(1) 生境生态位:物种的最小分布单元,其中的结构和条件能够维持物 种的生存;
2.r-对策
r-对策(r-strategy):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 预测环境中,种群死亡率通常与密度无关,种
群内的个体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 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 力。
r-选择( r-selection) :采取r-对策的生物称 r-选择者,通常是短命的,生殖率很高,可以产 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的存活率低,发育快, 成体体形小。
3.K-对策
K-对策(K-strategy):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 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 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 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K-选择( K-selection )者:采取K-对策的生 物称K-选择者,通常是长寿命的,种群数量稳定, 竞争能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 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 成体体形大。
竞争
密度制约
适合度下降
扩散 领域性 自疏
同样年龄大小的生物中,竞争个体不能通过运动逃 避竞争,因此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 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
3.种间竞争
当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种间竞争就会发生. 种间竞争的例子:
➢ 原生动物双核小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和大草履虫 (P. caudatum)。 当二种在一起培养时,由于前者生长快,
(完整版)生态学课件.ppt

质的量或能量。公式为:
最新.
6
Pn=Pg-R
3 净增生物量(Net Gainable Biomass,△B):单位时间内单位 面积所增加的植物生产量,公式为△B= Pn-L-G;其中L为一定时 间内植物的凋落物(Litter);G为被动物或其他消费者所啃食 (Grazing,G)的量。
4 生物量(Biomass):地表单位面积内现存的活植物体总量或贮 存的总能量,即现存量(Standing Crop),常用kg.m-2或t.hm-2表 示。
最新.
2
二 本节重难点
▪ 1 本节重点
(1) 初级生产的形成过程; (2) 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 (3) 初级生产在地球上的分布。
▪ 2 本节难点
(1) C3、C4和CAM植物在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光合效率的 差异性;
(2)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最新.
3
三 讲授新课
太 阳 光
初级生产 者的光合
时
最强光时
度
同化产 慢
快
物再分
配
不定
干物质 中等
高
低
生产
最新.
23
表3-2 具有不同二氧化碳固定方式的植物的特征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由高到低依 次为C4植物、C3植物、CAM植物。如表3-3所示:
植物类群
umol/m2/s
CO2吸收 mg/g/h
C4植物 60~140
30~60(70)
C3植物 作物
CO2)
C3酸 约-10%~-20%
(PGA)
最新.
CAM 大液泡
颗粒状 约-10%~-20% 约-10%~-20% 约-10%~-20%
生态学 -第三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1)、生态位是从物种的观点定义的,它与生境具有 不同的含义。
(2)、他将种间竞争作为生态位的特殊的环境参数。
(3)、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 态位的部分内含缺失。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 的最大空间,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 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 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 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与重叠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的标准差
d>w : 种间竞争小,种内竞争强度大。 w>d: 种内竞争小,种间竞争强度大。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的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的要点: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2、动植物的性行为
二、 种间关系 1、高斯假说 2、Lotka-Volterra模型 3、生态位理论 4、他感作用 5、捕食作用 6、寄生与共生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 效应或邻接效应。
1、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具有相 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 者不能共存。
2、Lotka-Volterra模型
物种1 物种2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 N2 (K2 N2 / K2 )
化学物质,对其他物质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2)、他感作用的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 配糖体
(2)、他将种间竞争作为生态位的特殊的环境参数。
(3)、物种的生态位也将被生境所限制,生境会使生 态位的部分内含缺失。
基础生态位:物种能够栖息的理论上 的最大空间,没有种间竞争的种的生 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 空间。(由竞争和捕食胁迫造成,互 利共生可扩大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分化与重叠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a) 图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 (b) 图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 d--为曲线峰值间的距离,w--为曲线的标准差
d>w : 种间竞争小,种内竞争强度大。 w>d: 种内竞争小,种间竞争强度大。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扩张其实际生态位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的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的要点:
第三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2、动植物的性行为
二、 种间关系 1、高斯假说 2、Lotka-Volterra模型 3、生态位理论 4、他感作用 5、捕食作用 6、寄生与共生
一、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 时,就必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 效应或邻接效应。
1、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具有相 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 者不能共存。
2、Lotka-Volterra模型
物种1 物种2
dN1 / dt r1N1(K1 N1 / K1) dN2 / dt r2 N2 (K2 N2 / K2 )
化学物质,对其他物质产生直接或间 接的影响。
(2)、他感作用的物质 乙烯、香精油、酚及其衍生物、不饱和内酯、生物碱、 配糖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r-K连续体( r-K continuum ): r-选择和K-选 连续体( r-选择和K 择是两个进化方向的不同类型,从极端的r 择是两个进化方向的不同类型,从极端的r-选择 到极端的K 选择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 过渡类型, 到极端的K-选择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有的更接 近于r 选择,有的更接近于K 选择, 近于r-选择,有的更接近于K-选择,两者间有一 连续体。 个连续的谱系, 个连续的谱系, 称r-K连续体。
C.种间竞争的结局受多因素影响
实验: 实验:气候因素对于两种拟谷盗种群的竞争结局的影响
20112011-4-3
实验室试验的结果能否应用于自然种群?? 实验室试验的结果能否应用于自然种群??
18
(2)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竞争
1. 生态位
生态位(niche): 是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位(niche): 是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这种 地位和作用取决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特有的行为。 地位和作用取决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特有的行为。 (1) 生境生态位:物种的最小分布单元,其中的结构和条件能够维持物 生境生态位:物种的最小分布单元, 种的生存; 种的生存; (2)功能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位置,特别强调与 功能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位置, 其它种的营养关系,又叫营养生态位; 其它种的营养关系,又叫营养生态位; (3)多维生态位空间(multidimensioanl niche space):影响有机体的 多维生态位空间(multidimensioanl space): 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多维变量便是n 维空间,称多维生态位空间, 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称多维生态位空间,或 维超体积(n (nhypervolume)生态位 生态位; n-维超体积(n-diensional hypervolume)生态位; (4)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 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5)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 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r-对策和K-对策种群的增长曲线比较 对策和K
S是稳定平衡点 X是绝灭点
S
种群 数量 Nt+1 ● ● K-对策 r-对策
S
●
X
种群数量N 种群数量Nt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种内、 §1.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 自相残杀和 种内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和利他 竞争、 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 捕食、寄生和 竞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捕食、寄生和 互利共生
K-对策的优缺点
K-对策的优缺点: 对策的优缺点: 优点: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优点:种群的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 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 超过此值,因此,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个体 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 大和竞争能力强等特征,保证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 利。 缺点:由于r值较低,种群一旦遭到危害,难以恢复, 缺点:由于r值较低,种群一旦遭到危害,难以恢复, 有可能灭绝。 有可能灭绝。
§2. 竞争
1.竞争的性质
竞争(competition) 竞争(competition)是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的相互 作用。 作用。在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叫种内竞争 ),在不同种个体间 (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在不同种个体间 发生的竞争叫种间竞争( 发生的竞争叫种间竞争(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
§10.种群的生态对策
1.生态对策的概念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 生态对策 (bionomic strategy) : 就是一个物种或 一个种群在生存斗争中对环境条件采取适应的行为; 一个种群在生存斗争中对环境条件采取适应的行为; 在长期稳定的环境中生活的种群尽可能均匀地利用 环境;在迅速出现随后又消逝的环境中, 环境;在迅速出现随后又消逝的环境中,生物能及时 地寻找有利的继续生存的地点.分为: 对策和K 地寻找有利的继续生存的地点 . 分为 : r- 对策和 K对策. 对策.
r-对策的优缺点
r-对策的优缺点: 对策的优缺点: 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 优点:生殖率高,发育速度快,世代时间短,因此,种群 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 在数量较低时,可以迅速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后代数量多, 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 通常具有较大的扩散迁移能力,可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 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 因此, 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种群. 因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 期阶段;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 期阶段;由于高死亡率、高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环境,可 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 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新源泉。 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 缺点:死亡率高、竞争力弱、缺乏对后代的关怀,高的瞬 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 时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不稳定性,因此,种群的密度经 常激烈变动。 常激烈变动。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 负相互作用:偏害、竞争、 负相互作用:偏害、竞争、捕食和寄生
20112011-4-3
10
偏害— 偏害—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allelopathy):某些植物能分泌一 化感作用(allelopathy):某些植物能分泌一 ): 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 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 这种现象称化感作用, 或叫异株克生。 这种现象称化感作用, 或叫异株克生。 化感作用例子:北美的黑胡桃( 化感作用例子:北美的黑胡桃(Juglans nigra) 抑制离树干25m范围内植物的生长, 25m范围内植物的生长 抑制离树干25m范围内植物的生长,其根抽提物含 有化学苯醌,可杀死紫花苜蓿和番茄类植物。 有化学苯醌,可杀死紫花苜蓿和番茄类植物。 抗生作用: 微生物. 抗生作用: 微生物.
生态位重叠(niche 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 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 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漂移(niche shift):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 生态位漂移(niche shift):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 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 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 如:金图企鹅与帽带企鹅; 金图企鹅与帽带企鹅; 性状替代(character displacement):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 性状替代(character displacement):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 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的变化,叫性状替代. 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的变化,叫性状替代. 同地分布近缘物种之间的差异往往比异地分布时所表现的差 同地分布近缘物种之间的差异往往比异地分布时所表现的差 异为大,原因是:同地分布时,彼此由于竞争而发生分化; 异为大,原因是:同地分布时,彼此由于竞争而发生分化; 表现在形态、行为和生理各个方面: 表现在形态、行为和生理各个方面:如:取食器官大小的不 身体大小的不同等。 同、身体大小的不同等。
这两种草履虫之间没有分泌有害物质, 这两种草履虫之间没有分泌有害物质,主要是一种增长 另一种增长慢,由于共同竞争食物而排挤掉其中一种. 快,另一种增长慢,由于共同竞争食物而排挤掉其中一种.
20112011-4-3 16
b.占有空间不同部位
实例一、 实例一、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培养实验 实例二、两种拟谷盗(杂拟谷盗和锯谷盗) 实例二、两种拟谷盗(杂拟谷盗和锯谷盗) 种群共同培养实验
20112011-4-3
20
20112011-4-3
21
20112011-4-3
22
20112011-4-3
23
2. 生态位变化
高斯( Gause) 高斯 ( Gause ) 认为 共存 只能出现在物种生态 位分化的稳定、均匀环境中。因为, 位分化的稳定 、 均匀环境中 。 因为 , 如果两物 种具有同样的需要, 种具有同样的需要 , 一物种就会处于主导地位 而排除另一物种。 而排除另一物种。 自然种群:有两种观点。 自然种群:有两种观点。
近缘物种(特别是同属种)常在形态、生理、 近缘物种(特别是同属种)常在形态、生理、行为和生 态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如果它们生活在同一地区, 态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如果它们生活在同一地区,竞争 也是最激烈的。 也是最激烈的。
世界性分布的黑家鼠和褐家鼠. 世界性分布的黑家鼠和褐家鼠.
几种情况: 几种情况:
3.K-对策 .KK-对策(K-strategy):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 对策(K strategy):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 (K环境中 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 环境中,其死亡率大都取决于密度相关的因素, 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 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选择( 采取K K-选择( K-selection )者:采取K-对策的生 物称K 选择者,通常是长寿命的,种群数量稳定, 物称K-选择者,通常是长寿命的,种群数量稳定, 竞争能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 竞争能力强,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 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 的后代,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关怀,发育速度慢, 成体体形大。 成体体形大。
当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种间竞争就会发生. 当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种间竞争就会发生. 种间竞争的例子: 种间竞争的例子: 原生动物双核小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和大草履虫 当二种在一起培养时,由于前者生长快, (P. caudatum)。 当二种在一起培养时,由于前者生长快, 最后大草履虫死亡消失; 最后大草履虫死亡消失; 硅藻星杆藻( 和针杆藻( 硅藻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和针杆藻(Synedra ulna).后者对硅酸盐的利用率高,当二者在一起培养时, ).后者对硅酸盐的利用率高 当二者在一起培养时, 后者对硅酸盐的利用率高, 前者被淘汰. 前者被淘汰. 入侵杂草. 入侵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