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现状1. 研究领域广泛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包括语言、文化、教育、商务、政治等多个领域,研究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语言交际、文化传播、跨文化教育、跨国企业管理、国际政治关系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
2. 学科门类齐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门类,包括语言学、翻译学、应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国际关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这些学科门类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3. 研究水平提高近年来,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国内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很多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项目,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二、问题1. 理论研究滞后与国外相比,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研究有些滞后。
尽管在研究领域广泛和学科门类齐全的基础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但是在理论创新和深化方面还存在不足。
2. 方法论不够成熟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方法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虽然学科门类齐全,但是在实践中,很多研究者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还存在困惑和不足。
同时,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3. 研究的应用价值不足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还不足。
很多研究成果只停留在学术界,缺乏对商务、政治、文化等实际应用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这也导致了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不够充分体现。
三、建议1. 加强理论创新和深化在研究领域广泛和学科门类齐全的基础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加强理论创新和深化,推动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
跨文化交际理论

• 提高理解能力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 提高理解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培养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视野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沟通策略与技巧包括明确沟通目的、选择合适的沟 通方式、调整沟通速度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 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俚语和习语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有效沟通技巧包括清晰表达、倾听、反馈、调整沟通方式等
• 有效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效率 • 有效沟通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在价值观、 信仰、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冲突
• 文化冲突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关系紧 张 • 文化冲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
• 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寻求文化共识和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关 系
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沟通策略与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 际的沟通效率 • 沟通策略与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 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 根据文化背景和交际对象选择合适的 沟通方式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05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前景
跨文化交际理论将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非语言因素在 跨文化交际中
的影响
02
• 非语言因素差异导致误解和 冲突 • 非语言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 的适应与学习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以及在国外的发展
一、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 跨文化传播实践的历史非常悠久,广义上来说,自有人类社会便有了跨文化传 播的实践,而将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专门的研究,则是晚近之事。目前我们一般认 为,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始于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外
事学院”(Foreign
subject views.and
in these
studies,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eriod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 is
lack ofrelative integrality. Therefore,the thesis surmnariz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of Service
Institute)的建立。1955年,霍尔在《举止人类学》(The
Manners)一文中,提出了跨文化的范式。学界把霍尔的《无声的
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1959)视为跨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该书包含了我们理
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空 间会说话”等。霍尔在本书中很重视非言语传播问题,用了将近五分之一的篇章对 此加以讨论。 1958年,《丑陋的美国人》(The
论”。到了二十世纪,文化传播学家开始关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进而关注传播对 文化的影响。此时,传播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拉 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卢因(Kurt Lewin)和霍夫兰(Carl Hovland)悉数 登场,直到五十年代的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传播学的研究已经初具 规模,相关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业已初备。 一般来说,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来自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 修辞学、传播学等。至文化人类学下的传播学产生发展,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成熟,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已经基本齐各。学术的关怀几乎无一例外源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大大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进步,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加强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国际事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相关问题阐述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对策、策略,以供相关人士的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相关问题;不足之处;对策“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代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比较多,不容忽视,急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来予以治理。
不断促进交际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致力于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相关论述(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1.研究对象主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集团的成员,在相互交流过程中,通过各自的文化价值与人际间行为的各种关系。
简言之,就是研究文化与人际交流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侧重于跨文化环境下的交际行为。
2.研究文化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主要涵盖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内容。
其中,非语言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更为广泛,例如:家庭关系、跨国婚姻、宗教信仰、网络传播以及社会体制等等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可行性因素有利于促进跨国企业管理和组织效率的提升,保证不同文化之间成员之间的人际交流质量,不断降低或减轻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障碍和误差。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门热点的学科。
最早出现在美国,主要是由于美国当时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的发展需要,以便于当地美国政府更好地处理国际事务。
(三)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应用跨文化交际主要应用在外交、贸易、国际商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等方面。
例如:1.我国外交部长与外国领导人之间的谈判;2.与外国留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设计语言方面的教学;3.对于进出口公司来说,与外国商人做交易、谈生意。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交往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因此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包括口头和非口头语言传达、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指导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规避误解和冲突,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为全球化的进程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重视跨文化交往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认为跨文化交往中的失误和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弗朗西斯·霍奇森(Hall)、爱德华·塔勒(Taylor)等学者先后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文化差异”等概念,来描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这些概念为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文化交际理论逐步发展成为集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学科。
美国语言学家萨姆·华兹(Hudson)发表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框架的建立》一文,强调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素,如情感、人际关系等。
英国古典语言学家约翰·加尔弗兰(Garfinkel)则提出了“文化话语分析”(CA),认为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环境所约束的。
这些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要概念1、高低语境文化高低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美国语言学家霍奇森提出的。
高低语境文化主要来自于对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同理解。
在低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以直白、准确、直接为主,它以清楚明确的文字语言为主要传播方式;而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表达方式则依赖于身份、关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复杂交织,语言的隐喻、暗示、表情等非语言因素也更多地发挥作用。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
P8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3、跨文化交际学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
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跨文化交际专著的出现,专业协会的成立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刊。
4、跨文化交际学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
其标志是各种理论模式的诞生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基础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P10三、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四、跨文化交际的研究1、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法P142、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被引入中国。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重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3)中西习俗对比(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5)国民性研究(6)价值观研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二、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两种:(1)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与文化语言不同的的人们惊醒有效而得体的交往所需的综合能力。
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

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语学习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中德两国在外语学习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跨文化协同研究旨在探讨两国在外语学习文化方面的异同点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围绕中德外语学习文化的跨文化协同研究这一主题,阐述相关背景、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外语学习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外语学习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中德两国在外语学习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中国学生更注重语法和词汇学习,而德国学生更注重语言的应用和实践。
因此,对中德外语学习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对中德两国外语学习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两国在外语学习文化方面的异同点。
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德外语学习的跨文化协同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德两国大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和看法,以便更好地分析两国在外语学习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中德外语学习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学习动机:中国学生倾向于把外语学习当作是提高考试成绩和就业竞争力的手段,而德国学生则更注重通过外语学习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
学习策略:中国学生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德国学生更倾向于使用交际法,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
学习环境:中国以外语教学为主的学校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科都把外语作为一门辅助性课程,而德国很多学校把外语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德两国大学生在外语学习态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大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更为积极,大多认为外语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而德国大学生则更注重外语的实际应用,认为外语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不一定需要达到很高的水平。
中德外语学习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等方面。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国际跨文化能力的理论框架 (8)2.1 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9)2.2 跨文化能力的理论基础 (10)2.3 跨文化能力的测量工具与方法 (12)三、国际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分析 (14)3.1 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能力差异 (15)3.2 不同行业或领域的跨文化能力特点 (16)3.3 跨文化能力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关系 (18)3.4 跨文化能力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影响 (19)四、国际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20)4.1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趋势 (21)4.2 新兴技术对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22)4.3 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跨文化能力挑战 (23)4.4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政策建议与实践案例 (24)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26)5.1 加强跨文化能力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7)5.2 提升企业跨文化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 (28)5.3 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跨文化能力评估与培养策略305.4 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文化能力人才 (31)一、内容概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沟通、理解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如何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本论文首先回顾了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框架。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跨文化能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培养国际跨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语言学习、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技巧培训等。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跨越国界的频率越来越高,跨文化交往变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国际跨文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频繁交流。
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越来越重要。
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得到提高以适应新的发展。
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做了综述,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类研究,以带动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
1. 国外研究1956年,Chomsky在其文章《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首次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an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强调了语言使用规则。
然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
1967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先采用了“交际能力”,对Chomsky进行了批判,他认为Chomsky关于“能力”的定义存在局限性。
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表现性。
其中,得体性强调了语言使用应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
1959年,Hall首先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并对言语交际行为作了深入分析,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山之作(戴晓东, 2011)。
随后众多学者在该领域继续探索,跨文化交际历经半个世纪的旅程,理论框架也越来越清晰丰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Ruben(1989)提出了Behavior-skill Approach模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一系列的交际行为。
Gudykunst等人(1977)从心理角度来解释交际行为,提出了焦虑性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他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不是用其文化准则而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解释其行为模式。
Ting-Toomey(1988)提出了身份协商理论,该理论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冲突问题,分析了面子的行为与策略。
Bennett(1986, 1993)创建了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发展模型,来解释人们对文化差异的反应。
根据观察和别人对跨文化经历的叙述,该模型主要关注民族优越感(Bennett, 1993)(自身文化的世界观占据主要地位)和民族相对主义(坦然接受众多标准和习俗,并在跨文化场景中自觉调整行为和判断标准)的构建(Bennett & Bennett, 2004)。
然而,该理论的前提是:民族相对主义世界观更能有效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及适应陌生环境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行为(Kim, 2005)。
Deardorff (2006)创建了金字塔模型。
该模型主要用来评估学习结果,并进一步发展可测量的学习结果,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具体态度、知识和技能,来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在和外在结果。
Spitzberg (2010)认为“能力”应该被认为是对各种行为的社会评价,并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评价的两个主要标准:有效性和得体性。
Spitzberg & Cupach(1984)认为大多现存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ICC)都不全面,主要包括了一些文献综述,并就此陈列出了相关的技能、能力和态度等。
因此,他们建议发展出一套综合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该模型不仅包含理论和实践综述,还应该能预测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为。
Spitzberg & Cupach的Cross-Cultural Attitude Approach包含一系列成分,可划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个体系统、片段系统和关系系统。
2. 国内研究我国的跨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跨文化交际渐渐成为显要的话题 (戴晓东, 2011)。
何道宽(1983)正式把跨文化交际学引入中国外语学界。
此后10年里。
中国的跨文化研究也逐渐展开。
何道宽和阎庄(1986)提出文化差异往往造成两种类型的失误:第一是语言本身的失误,第二是社交语用的失误。
林大津(1996)根据D. Hymes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可以从行为、知识结构和道德伦理三个层面来解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个成功的交际者应该具有得体、有效的行为,相关的语言、文化与收集信息的知识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并应该具有尊重对方、乐于接受文化差异的道德观。
高一虹(1998)以中国文化中的“道”与“器”来解读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并批评了以“功效”为中心进行研究的缺陷。
她认为应该以“人”为中心,从“涵盖健全人格与能产生交际意向”的“道”,以及“文化知识、交际技巧与功效”的“器”两个层面来解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合理性。
她还指出,“器”得于“道”,“道”寓于“器”,两者相互依存。
许力生(1997, 2000)认为,就语言层面而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社会语言、语篇和策略的四个方面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语法和策略能力有突出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比其他两种能力更具有跨文化性。
高永晨(2003, 2005)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中文化移情能力是最重要的成分;文化移情应该遵循适度原则。
胡庚申(2004)提出“日常交际”、“专业交流”和“谈判交涉”语境三分假说;他认为,语境对话语有制约和释义作业;在国际交流者,对语用失误的处理应该根据语境和交流,分别采取“酌情”、“忽略”和“补救”的原则。
戴晓东(2009)认为,向独特性与普遍性两个方向扩展文化认同,使其实现最大限度的本体开放,不断积累文化共识,是构建跨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贾玉新(2009)指出,全球化是当今跨文化交际关键因素,意味着文化的多元化;在这个语境下人们应该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进行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倾听而不是说服。
高永晨(2014)基于三大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分别是陈国明(2010)的跨文化交际思维模型、Byram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模型、Deardorff (2006)的金字塔模型。
该跨文化交际评价模型包含两套跨文化交际系统:知识系统(knowledge system)和表现系统(performance system)。
除了理论以外,中外学者还进行了众多实际调查研究,为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本文中并不加以阐述。
3. 总结跨文化交际是现代生活的重要一面。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尤其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交流时,文化背景差异会成为交流的障碍。
跨文化交际学科理论的发展也为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Bennett J. M. (2004). Becoming Interculturally Competent. Toward Multiculturalism: A Reader in Multicultural (2nd ed, p. 62-77). Newton, MA: Intercultural Resource Corporation.Bennett J. M. (1986).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0(2), 179-196.Canale M, & Swain M.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1), 1-47.Chamberlain P. Steven, Guerra L. Patricia, & Garcia B. Shernaz. (1999).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Chen M. G., & Starosta W. (1996).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nthesi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9), 353-383.Deardorff K. D. (2006).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0(3), 241-266.Gudykunst B., Hammer, M. R., Wiseman, R. L.W. (1977). An analysis o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ross-cultural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2), 99-110.Hymes D.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 (In J.B. Pride and J.vHolmes ed.). Harmondsworth: Penguin.Jackson J. (2011). Host Language Proficiency,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Study Abroad. Frontiers: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tudy Abroad (21), 167-188.Kim Y. Y. (2005). Adapting to a new culture. 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75-400.Spitzberg H. B., & Cupach R. W. (198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vol. 4).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Spitzberg H. Brian. (2010).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9), 375-387.Ting-Toomey S. (1988). Intercultural conflict: A Face-negotiation Theory. Y. Y. Kim, W.B.Gudykunst,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 213-235).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陈国明. (2010). “跨文化传播”术语与学科的生成与发展. 载安然, & 崔淑惠, 文化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戴晓东. (2011). 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欧洲中心到多中心演进探析. 学术研究(3), 137-146.高一虹. (1998). 跨文化交际的“道”和“器”. 语言教学与研究(3), 39-53.高永晨. (2003). 跨文化交际中移情适度的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8), 29-32.高永晨. (2005). 跨文化交际中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 外语与外语教学(12), 17-20.胡庚申. (2004). 出处国际交流语用学——从实践到理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贾玉新. (2009). 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对话:全球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跨文化交际研究(1), 3-15.林大津. (1996). 跨文化交际能力新探. 福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58-62.许力生. (1997). 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 浙江大学学报(11), 105-110.许力生. (2000).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探讨. 外语与外语教学(7), 17-21.阎庄,何道宽. (1986). 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外语教学与研究(3), 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