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

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国及其邻区地壳及其岩石圈形成演化的一门宏观地质学。

2. 举例说明我国地形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主体构造单元为滇藏造山系。

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

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

第四台阶:从鸭绿江口到广西北海,沿蜿蜒海岸线以东的近海大陆架。

这是一个起伏和缓,略向东南倾斜的水下大平原,一般水深几十到百余米,而南海水深达成2000-4000 m属于边缘海深海洋盆。

3.单式大陆、复式大陆单式大陆:陆地面积大,活动性小,如西伯利亚和北美。

复式大陆:每个陆块面积小,具有多元性,它们来自不同的古大陆,具有较大的活动性的大陆,如中国和亚洲。

4. 中国莫霍面等深线特征及其成因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上地幔起伏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青藏高原(M)面埋深50-60km,最厚达70 km,而东部(M)面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有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青藏高原的边缘(M)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M)面埋深从36-40 km,变化幅度4 km,东部为地幔隆;其它大部分地区为地幔坪。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M)面起伏与山脉都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青藏高原新到0.9-0.8Ma(Q1末),所以,(M)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

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M)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M)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5. 中国造山运动分为几个旋回?时代?加里东旋回(Pz1)早古生代海西旋回(D3—P1)印支旋回(T3—J1)燕山旋回(J1—K2)喜马拉雅旋回(E—Q)6.我国热流值较高的地区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1)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复习资料⽬录第⼀章地质学概论 (2)第⼆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4)第三章矿物与岩⽯ (8)第四章⽕成岩 (11)第五章沉积岩 (16)第六章变质岩 (20)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 (21)第⼋章地槽与地台 (30)第九章地球演化 (31)地质学复习资料第⼀章地质学概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化的⼀门⾃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其研究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圈、⽔圈、⽣物圈、岩⽯圈等)。

由于受现阶段观测研究条件的限制,当前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约厚70~150km),特别是平均厚度约20km的地壳部分。

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阔的空间。

②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3、地质学研究⽅法主要有哪些?地质学的研究⽅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运⽤演绎(⼀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或归纳(⼀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般原理)的⽅法进⾏推理论证。

①野外调查—岩⽯、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岩⽯矿物的鉴定、化⽯的鉴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粒度、化学元素、碳酸钙、有机质、磁化率、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较法(现实类⽐法)—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以今证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物(很⼤机会考)及其主要思想(不考)?灾变论:地球上的绝⼤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的。

代表⼈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物学家居维叶均变论:地球表⾯的所有特征都是由难以觉察的、作⽤时间较长的⾃然过程形成的。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共三⼤类题⽬,分别是简答题,名词解释,以及填空题⼀、简答题⾃然地理学I课程说明1、简述《⾃然地理I》的主要学习内容。

1)岩⽯圈的物质组成;2)地质作⽤类型、相互作⽤关系、作⽤过程;3)地质作⽤引起的岩⽯圈内部、表层的形变与改造;4)岩⽯圈的地壳表层演化历史。

《地质学简介》作业题1、简述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其资料来源。

2、简述基础地质学的学科体系构成。

3、简述地质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地球的结构1、请描述磁倾⾓的地表变化规律。

2、请简述地球重⼒的变化规律。

地壳概述1、简述地壳的结构以及⼤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区别。

2、简述确定地质年代的基本⽅法。

矿物的概念1、简述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

岩浆岩、岩浆的概念1、简述岩浆的类型(依据岩浆中SiO2含量)。

喷出作⽤1、简述⽕⼭活动给⼈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2、简述⽕⼭喷发物的物态构成。

3、简述近代⽕⼭分布规律及世界⽕⼭分布。

侵⼊作⽤1、简述岩浆体与围岩间的接触关系。

1、简述什么是矿物共⽣组合及研究矿物共⽣组合的意义。

岩浆的演化2、简述鲍温反应原理及其实践教义。

沉积岩概述1、简述外⼒地质作⽤因素及其所起的作⽤。

2、简述沉积岩的物质来源。

沉积岩的形成与块体坡移1、简述风化作⽤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影响风化作⽤的主要因素。

3、简述风化作⽤的产物4、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特征1、简述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富含氧化物、氢氧化物、含⽔矿物、次⽣矿物、有机质和化⽯;具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物结构等;具有层理、层⾯构造,如:波痕、⾬痕、⼲裂等等;具有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等。

变质岩1、简述化学流体在变质作⽤中的主要作⽤。

(1)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媒介;(2)也直接参与化学反应;(3)降低岩⽯的熔点;(4)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与,⼤⼤加快变质作⽤的进⾏。

2、简述变质作⽤的主要⽅式。

(1)重结晶作⽤——岩⽯在固态条件下发⽣重结晶使⼩晶体变为⼤晶体,但成分不变。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5分,共27分)1.岩石圈;2.地温梯度;3.重力异常;4.莫霍面;5. 克拉克值;6.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约位于地下的( )A.25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25km处 3.地震波横波在地球内部不能被传播(或被吸收)的圈层是( )A.内核 B.外核 C.下地幔 D.软流圈 4.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A.大洋盆地 B.海沟 C.大洋中脊 D.岛弧5.地热增温率适用于( )A.常温层以下的地壳浅部 B.常温层以上的地壳上部C.地表以下的地壳浅部 C.自地表到地心的整个地球6.岩石圈是指( )A.地壳表层人类能直接观测的部分 B.土地壳C.莫霍面以上的全部地壳 D.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和地壳的总和三、填空题(每空1.5分,共30分)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 、 和 。

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

3.板块构造学说把板块边界分成 、 和 三类。

4.地壳的下限是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是 ;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

5.表示地磁场强度的三个要素是 、 和 。

6.地壳中克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 、 和 。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 、 和等七大板块。

四、问答题(前3题每题7分,后一题10分,共31分)1.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2.对比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分布、厚度和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异。

3.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4.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第三章模拟卷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矿物;2.同质多像;3. 类质同像;4. 晶体的习性;5. 解理;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 ( )A.断口 B.节理 C.片理 D.解理2、下列矿物中无解理的是( )A.黄铁矿 B.辉石 C.闪锌矿 D.萤石3、下列矿物组合中,四种矿物都是硅酸盐的是 ( )A.石英、橄榄石、石膏、钾长石 B.钾长石、滑石、红柱石、石榴子石C.萤石、滑石、白云母、斜长石 D.辉石、方解石、角闪石、黄铁矿4、黄铁矿属于( )A.氧化物矿物 B.卤化物矿物 C.含氧盐矿物 D.硫化物矿物5、打击试验以下各组矿物时,均出现三组完全解理的是( )A.黄铁矿、钾长石、磷灰石 B.方解石、磁铁矿、黄铁矿C.白云石、方解石、方铅矿 D.萤石、磁铁矿、白云石6、黄矿铁条痕的颜色是( )A.灰黑色 B.桔黄色 C.金黄色 D.绿黑色三、填空题(每空1.5分,第一题为5分,共23分)1、矿物硬度(摩氏硬度计)从小到大有 。

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因为这一部分既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同时也是容易直接观测和研究历史最久的部分。

具体研究对象:1.研究地球的过去,恢复地球的历史;2.查明矿产资源和提供地质资料;3.查明和预测影响人类活动的地震、火山活动、地面沉降、滑坡以及生物大量灭绝等地质事件的时间、地点、性质和规模;二、地质学研究的内容①研究地壳物质组成;有地球化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②研究地壳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演化规律;有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学、岩相古地理;③研究构造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有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球物理学;④研究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有矿床学;⑤研究地下资源的找寻和勘探方法;有找矿勘探地质学、探矿工程学、地球物理勘探学;⑥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规律;有水文地质学;⑦研究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工程地质学;⑧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有环境地质学。

三、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3.进行理论研究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一个由不同状态与不同物质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这些圈层可以分成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即内三圈与外三圈。

其中外三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三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球的外部圈层(一)大气圈——是地球的最外圈,由空气、水气和尘埃组成,对地表气候分带和生命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

其底界为海、陆表面,没有明显的上界,为自然过渡到星际空间。

(二)水圈——通常人们把地球表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看成是一个包围地球的连续水层,称为水圈。

(三)生物圈——是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中心的各个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五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1)基本概念我们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1、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理化性状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目前主要研究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岩石圈。

2、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海沟大洋中脊大洋盆地1、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1)大陆架(陆棚):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海底平台。

特点:坡度平缓,一般小于0.3度;水深一般小于200米;平均宽度75千米。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的海底斜坡。

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

特点:坡度3度左右,最大可达20度;水深200—3000米;宽度小,平均宽度28千米;在斜坡上有许多海底峡谷。

(3)大陆基:大陆坡与洋盆之间的缓坡地带,坡度<1º,在海沟发育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2、海沟与岛弧:岛弧:延伸距离很长的呈弧形分布的火山列岛海沟:岛弧靠大洋一侧的长条形巨型深凹槽,水深大于6000米。

3、洋脊和海岭:海岭:海底的山脉。

洋脊:横贯大洋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底巨型山脉,每个大洋都有,而且联通,全长6万多公里。

4、大洋盆地(洋盆)平均水深4~5Km,盆地内分布有:深海丘陵,深海平原、海山等。

3、地温梯度、地温深度(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加的温度。

(2)地温深度:地温每升高1度所增加的深度。

4、地磁三要素: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的交角。

(指北针偏地理北方的东侧,叫东偏角,符号“+”,反之为“-”。

我国大部分西偏,甘肃酒泉以西为东偏)磁倾角:磁力线与水平面的交角。

(纬度越高,倾角越大,在磁极上为直角,赤道处为零。

南半球—北针上倾为负,北半球—北针下倾为正)地磁场强度:地球上某一点的磁场强度。

5、莫霍面、古登堡面莫霍面:地表以下平均16公里处的界面。

在莫霍面上下,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 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大陆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7km。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期末总复习.《地质学基础》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2.大地水准面3.矿物4.造岩矿物5.晶体6.同质多像7.类质同象8.沉积作用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10.沉积岩11.沉积相12.变质作用13.岩浆岩的产状14.地层15.岩层16.地层层序17.地层划分18.平行不整合19.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20.产状21.岩相对比定律22.生物层序律23.将今论古24.地温梯度25.岩石孔隙度26.地质构造27.断裂构造28.地下水29.承压水30.含水层31.透水性32.成矿作用33.矿床34.矿石35.矿产资源36.外生矿床37.解理38.节理39.断口40.岩浆41.岩浆作用42.岩浆岩43.变质岩44.风化作用45.剥蚀作用46.搬运作用47.成岩作用48.变质岩49.构造运动。

50.新构造运动51.褶皱52.断层53.风化壳54.构造旋回55.地层层序律56.构造体系57.软流圈58.地槽59.地台60.地盾61.转换断层62.变质作用63.克拉克值64.浊流二、填空1、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及其规律。

2、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和。

3、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和三种。

4、岩层之间的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和)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5、地史上第一次形成广泛陆相沉积的时代是。

6、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和,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和。

7、是指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发生分异使同一种岩浆冷凝成成分不同的岩浆岩。

8、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只要测出岩层的就可求知岩层的。

因为两者始终是的关系。

9、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称为,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

10、沉积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与两类;按沉积的方式有、和三种。

地质学复习要点及答案

地质学复习要点及答案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矿物:狭义: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谁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崩解和分解作用,成为风化作用。

3、剩余磁性:铁磁性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所产生的磁性,历经地质变动后,尚能保留一部分磁性。

这种磁性称为剩余磁性。

4、化石:沉积岩中常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经石化作用形成的叫化石。

5、断层:当岩层受力后,两侧的岩层有显著的位移的断裂,叫做断层。

6、地形倒置: 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7、地质作用: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8、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

在不同的环境下结晶时,形成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9、类质同像 :指物质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离子或原子占有的位置,一部分被介质中性质相似的他种离子或原子所取代,共同结晶成均匀的单一相的混合晶体(简称混晶,即替位式固溶体),但并不引起键性和晶体结构型式发生质变的特性。

10、风化壳:被风化的岩石圈表层。

11、河床:河谷中平水期被水占据的部分,它常年有水流动,是河谷中最低的部分。

12、河漫滩: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部分。

13、牛轭湖:河流裁弯取直后,被遗留下来的弯曲的河床与原来的河流隔离形成,14、河流袭夺:由于分水岭的降低与移动,向源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最后将切穿分水岭而夺取另一条位置较高的河流上源。

扩大其流域面积,这种线像叫做河流袭夺。

15、逆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断层。

16、雪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17、滑坡:位于斜坡上的岩石、土体和堆积物,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一中块体运动称为滑坡。

18、地槽:地壳上巨大狭长的或盆地状的沉积很深厚的活动地带。

19、地台: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他的活动性较弱,平面上呈近等轴不规则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学复习资料1.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国及其邻区地壳及其岩石圈形成演化的一门宏观地质学。

2.举例说明我国地形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阶梯状地形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主体构造单元为滇藏造山系。

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 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口葛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

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

第四台阶:从鸭绿江口到广西北海,沿蜿蜒海岸线以东的近海大陆架。

这是一个起伏和缓,略向东南倾斜的水下大平原,一般水深几十到百余米,而南海水深达成2000-4000 m属于边缘海深海洋盆。

3.单式大陆、复式大陆单式大陆:陆地面积大,活动性小,如西伯利亚和北美。

复式大陆:每个陆块面积小,具有多元性,它们来自不同的古大陆,具有较大的活动性的大陆,如中国和亚洲。

4.中国莫霍面等深线特征及其成因莫霍面等深线图——反映地壳厚度与上地幔起伏地形高低与莫霍面(M)深度成镜象反映青藏高原(M)面埋深50-60km,最厚达70 km,而东部(M)面埋深20-30 km,地壳厚度减薄,说明地幔软流圈的上隆;有两个地幔斜坡带(梯度带)青藏高原的边缘(M)面埋深从50-60 km,变化幅度10 km,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是第二个梯度带(M)面埋深从36-40 km,变化幅度4 km, 东部为地幔隆;其它大部分地区为地幔坪。

地壳厚度等深线走向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M)面起伏与山脉都是最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历史一般不超过10Ma-3Ma,青藏高原新到0.9-0.8Ma (Q1末),所以,(M)面埋深图反映的是现代构造格局。

阴山—燕山山脉、秦岭-—大别山、南岭等三条东西向山脉在(M)面起伏上无反映,说明这些山脉比(M)面的形成要老,现在是无根的山脉。

5.中国造山运动分为几个旋回?时代?加里东旋回(Pzl)早古生代海西旋回(D3—P1)印支旋回(T3—J1)燕山旋回(J1—K2)喜马拉雅旋回(E—Q)6.我国热流值较高的地区有哪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1)我国克拉通的热流值普遍偏高。

比国外克拉通热流值高。

世界克拉通平均热流值37.7-46mW/m2,黄骅拗陷热流值达82.9mW/ m2,说明它们都处于地幔隆起带上方的大陆裂谷部位,与岩石圈拆沉减薄有关;南海盆地平均热流值87-92.5mW/m2,和地幔隆起上方的洋盆拉张有关。

(2)西藏地区热流值普遍偏高。

羊八井热流值高达127.7mW/ m2,这与陆内俯冲引起的壳内熔融,岩浆上升有关(3)辽宁汤岗子温泉一带高达175.9mW/m2,与卸庐断裂活动有关。

(4)云南腾冲热流值很高,与中新生代板块闭合.7.中国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中国地震集中分布在几个地区:滇藏造山带: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中,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有关。

使古老的基底断裂重新复活,在应力集中部位不断形成新的断裂, 容易发生地震。

新疆南天山造山带:古老的基底断裂重新复活。

台湾地震带: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与日本地震带相连。

华北克拉通:与华北地台是由太古界组成的刚性基底,容易沿着基底断裂发生应力集中,因此地震多发。

山西地震与新生代汾渭地堑活动有关。

8.我国大地构造的分区状况是怎样的?中国的地台: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南海—印支板块、印度板块北缘;中国造山带:天山—兴蒙造山带、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祁连—昆仑造山带、华南造山带、滇藏造山带、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9.构造域的概念?中国分哪几个构造域?东亚三大构造域时空分布与三大构造体系的关系及其演化时序。

(1)构造域是全球性最大一级的构造单元,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不同于仅仅围绕某一板块缝合带所讨论的板块动力学。

它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或更高级别的构造实体。

一个构造域中可包括多条缝合带、多条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和相对稳定的地块,它们在同一动力体系的作用下,按一定的历史顺序演化,按彼此密切相关的空间配置关系展布,最后形成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密切相关的构造体系。

(2)从全球范围看,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

在它们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古亚洲、特提斯和环(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3)古亚洲构造域是在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古亚洲造山区及其南北两侧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边缘和冈瓦纳北部边缘。

环(滨)太平洋构造域是在古太平洋(伊泽奈歧、库拉)和太平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亚洲东部环太平洋造山区,中国东部陆缘活化带和中国东部裂陷盆地带。

特提斯构造域是在特提斯洋和印度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构造区,包括特提斯造山区,中国西部和中亚的新生代复活山脉及其相关的盆地系统。

古亚洲洋的封闭与特提斯—古太平洋的打开前后相继,特提斯洋封闭与印度洋打开前后相继,古太平洋封闭与太平洋打开前后相继,因而依次形成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环(滨)太平洋构造域。

10.简述华北地台基底构造演化阶段。

(1)古陆核形成阶段始太古代—古太古代(2)结晶基底形成和克拉通化阶段中太古代阜平期阜平运动,新太古代五台期五台运动经历了 29-28亿年阜平运动(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新太古代由于裂陷作用,在中太古代“萌地台”的内部或边缘出现一些裂陷槽和裂谷。

而被这些裂陷槽、裂谷分割的象陕北的鄂尔多斯、鲁西和辽北、燕北等中-大块的稳定克拉通,分别为陆源区.25.5-25亿年华北东部和西部陆块陆陆碰撞形成五台运动,使稳定区扩大,活动带逐渐缩小。

形成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基本完成了克拉通化。

(3)褶皱基底和统一基底形成阶段和终极克拉通化阶段古元古代吕梁运动19.5-18亿年华北东部和西部陆块第二次陆陆碰撞,形成吕梁(中条)运动,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华北地台的基底,11.阜平运动、五台运动、吕梁运动及其影响经历了2.9-2.8亿年阜平运动(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25.5-25亿年华北东部和西部陆块陆陆碰撞形成五台运动,使稳定区扩大,活动带逐渐缩小。

形成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基本完成了克拉通化。

经过19-18亿年为主幕的吕梁运动在华北板块上引起区域变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使破裂的太古宙陆壳重新“焊接”起来,形成统一华北地台基底。

12.芹峪上升,蓟县运动青白口纪与蓟县纪之间的界线为10-11亿年,是全球第一次泛大陆Pangaea 大陆即Rodenia大陆形成前奏。

在华北表现为地台抬升运动—芹峪上升,形成平行不整合。

蓟县运动是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

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

13.克拉通,克拉通化及其识别标志克拉通:地壳圈层中已经稳定及其在长时期没有明显变形的地台克拉通化是形成稳定的上下地壳圈层,并达到壳幔耦合的地质过程。

识别标志:1形成古陆接受地台盖层型沉积;2出现广泛的基性岩墙群。

这表示有广大面积的大陆地壳的存在。

14,简述华北地台盖层演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1)中—新元古代,具有一定的活动性,表现在南部和北部拉张形成两个裂陷槽,北面为燕辽裂陷槽,南面为豫西一淮南裂陷槽,南、北裂陷槽活动性不同。

原因:受吕梁运动余波的影响,中-新元古代是一个由活动到稳定的构造转变的过渡时期。

(2)寒武纪—二叠纪。

是地台稳定发展时期早古生代海侵逐渐扩大,中古生代整体抬升,晚古生代由滨海转变为内陆湖盆,内部差异性不大,地台表现为整体升降的特点。

原因:华北地台为刚性基地,统一性强,表现为整体升降。

(3)印支期是中朝板块从南北分异的构造体制向东西分异的构造体制(东隆西坳)转变,构造性质由稳定向活动转化的过渡时期。

原因: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从南北构造分异转化为东西构造分异。

15.印支运动的分期及其影响晚二叠世至三叠纪的构造运动,中朝板块从南北分异的构造体制向东西分异的构造体制(东隆西坳)转变,构造性质由稳定向活动转化的过渡时期16.燕山运动构造期是如何划分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27 Ma --- 160—190 Ma --- 137 Ma --- 130—120 Ma ----65 Ma--- 依据:燕山期每一个构造旋回(构造期)都是从裂陷作用开始,形成内陆火山喷发一一逐渐扩展成内陆河、湖盆地——由于造山作用形成类磨拉石建造,引起构造变形、岩浆侵入和角度不整合,在沉积建造上形成四套火山—沉积序列。

17.简述郯庐断裂演化阶段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现在一般认为郯庐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7个阶段:(1)郯庐断裂形成阶段,发生在中三叠世,延续到早侏罗世,没有切割到东北地区。

(2)第二次左旋平移,发生在中、晚侏罗世之交。

扩展到东北(3)拉张期,发生在早白垩世,在沂沐地区形成了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在东北形成断陷盆地.(4)挤压逆冲期,晚白垩世晚期—末期,形成大型走滑冲断系和逆地堑(5)右旋平移拉张期,发生在古近纪,形成一系列古近系裂谷盆地(6)挤压反转期,古近纪末期(7)深切割期(N—Q),以走滑作用为主,卸庐断裂带切穿莫霍面直达上地幔,导致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幔源包体沿断裂带展布.中南段走滑距离400km左右,东北地区160-170km。

地球动力学背景:中—晚侏罗之前为古特提斯/古亚洲构造体制,郯庐断裂带在中、晚侏罗世之交(160Ma),再次发生左行平移。

这是太平洋区大洋板块高速斜向俯冲于东亚大陆下的结果。

郅庐断裂带的这次活动,代表了中国东部由古特提斯/古亚洲构造体制向滨太平洋体制的转变。

18,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标志、主要时代及其原因1.大面积强烈的岩浆活动(地台活化和准地台)2.地势发生从高向低的转变3.发育有变质核杂岩体和伸展盆地4.岩石圈从200km减薄至现今的60—80km,且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与现代大洋地幔相似(由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地幔转变)5.形成大量的金属矿产。

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时代:1.许文良(2006)、韩宝福(2004)认为,发生在2.整个侏罗—白垩纪都是克拉通破坏时期3.只发生在侏罗—白垩纪某一时段(或峰期徐义刚,2009)主要是135-115Ma(吴福元,2008)4.路风香(2006)认为岩石圈减薄的高峰期应在新生代135-115Ma 的依据:1.130-120Ma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岩浆、成矿作用最强烈的时期,对应岩石圈减薄的最大时期,尤其是金矿惊人的形成在125Ma的狭窄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