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动态解析

合集下载

群落的动态ppt实用资料

群落的动态ppt实用资料
2,群落的形成条件
•迁移(migration) •定居(ecesis) •竞争(competition)
2,演替的类型
(1)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
•快速演替
•长期演替
•世纪演替
六、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
1物,种波一动般(对fl相uc互tua遮tio荫(n)和根2间)竞争按的环照境是引不易起适应演的,替所 的主导因素划分的演替类型
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
植物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是指在植物群落发 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 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 现象。
•原生裸地(primary bare area) •次生裸地(secondary bare area)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不同意经典演替观的证据为:
该六学、说 演认替为过演程替的通理常论•是模群由型个落体发较小生,生演长替较快(,寿群命落发生)
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着群落演替后来的优势种 。
物种一般对相互遮荫•和内根间因竞生争的态环境演是替不易或适应内的因,所动态演替
(2)旱生演替系列( Xerosere )
每抑一制演 ?替还阶是段现的存群物落种•明对外显替不代因同影生于响下不态一大阶?演段而替的演群替或落机;制外决因定 动态演替
第9章 群落的动态
生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 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 群落的进化。
一、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1,波动(fluctuation)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 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 及变化的可逆性。

基础生态学: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基础生态学: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 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气候、地貌、 土壤、火、人类互动)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
(四)、按演替的基质分类
1.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 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中 水生群落向陆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如裸 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2)摆动性波动
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 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 关。干旱时旱生植物如羊茅、针茅占优势, 草原旅鼠、社田鼠繁盛;而气温高、降水多 时,以中性植物占优势,同时喜湿性动物普 通田鼠增多。
(3)偏途性波动
气候、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 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自我调节,还可以回复到 接近于原来状态。时期长(5-10年)。草原看麦娘占 优势的群落在缺水时转为葡枝毛茛群落占优势,以后 又会回复到草原看麦娘群落占优势。
四.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 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Second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Secondary succession on a plowed, abandoned southeastern farm field.
废弃耕地的演替过程
(三)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 内因性演替: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 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变了的生境反作用 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 展。
Prim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Primary succession on bare rock in upper Michigan.

植物的群落动态和演替过程

植物的群落动态和演替过程

植物的群落动态和演替过程植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中,由各种植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演替过程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演替过程。

一、群落动态群落动态是指植物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

植物群落随着时间推移,其种类、丰富度和群落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受到气候、土壤、栖息地状况、物种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1. 种类变化植物群落的种类变化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的改变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当栖息地条件改变时,某些植物物种可能适应新的环境而扩展其分布范围,而一些原本适应旧环境的植物可能逐渐减少或消失。

2. 丰富度变化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存在的植物物种数量。

它可以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来度量。

当环境条件稳定时,群落的丰富度可能较高。

然而,在干旱、火灾、人类活动等干扰下,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可能下降。

3. 群落结构变化植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层次的植物组成,包括上层乔木层、中层灌木层、下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这些层次的相对比例和物种组成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

例如,在初期阶段,灌木和草本层的物种可能较为丰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木层的物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二、演替过程演替是指植物群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连续变化。

它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原初演替原初演替是指在无植被的裸露地表上植物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新形成的土地上,例如火山喷发、河流冲积等地质活动后。

最初,只有一些偏好富含养分的植物能在裸露地表上存活,它们被称为先驱种。

这些先驱种通过生长、死亡和腐解,为后续物种提供养分和改善土壤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初演替中的先驱种被逐渐替代,直到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2.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有植被存在的地方发生的连续变化。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干扰后,例如火灾、人类活动等。

在次生演替中,最初的物种群落被干扰破坏,但一些具有适应力的植物物种仍然能够存活。

这些物种通过生长和扩散,恢复原有的群落结构。

园林植物群落动态

园林植物群落动态

城市绿地系统分类
• 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 或人工植被,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林用地。 • 植物所构成的绿色地块 • 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 • 农业生产用地 • 城市绿地系统: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即城市中不同类型、性质和 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的城市绿色环境 体系。
按照演替延续时间与空间范围划分
(1)快速演替 即在时间不长的几年内发生的演替。如地鼠 类的洞穴、草原撂荒地上的演替,在这种情况下很快可以 恢复成原有的植被。但是要以撂荒地面积不大和种子传播 来源就近为条件.否则草原撂荒地的恢复过程就可能延续 达几十年。 (2)长期演替 延续的时间较长,几十年或有时几百年。云 杉林被采伐后的恢复演替可作为长期演替的实例。 (3)世纪演替 延续时间相当长久.一般以地质年代计算。 常伴随气候的历史变迁或地貌的大规模改造而发生。
• 植物群落的发育:一个群落开始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 • 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该阶段的主要标志;动荡 为其主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物理结构、群落特有的植 演替的原因
• • • • •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种内与中间的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人类的活动
城市植被的群落分类
• 以群落特征为主的城市植被分类
• 自然植被 • 半自然植被—伴人植物群落 • 人工植被:行道树、城市森林、公园和园林、街 头绿地(绿色核) • 以群落功能为主的城市植被分类 •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 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 依据植物群落的层片和层次划分
(1)不明显波动 其持点是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 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2)摆动性波动 其持点是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波动 (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 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 种明显变更的结果。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还可恢复到接近 原来的状态。这种波动的时期可能较长(5—10年)。

群落的动态

群落的动态

第七章群落的动态生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群落的进化。

7.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主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

由于群落的季节变化在在上一章群落的时间结构一节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讲了。

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是指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的明显变动。

但是这种变动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通常将这种变动称为波动(fluetuation)。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在波动中,群落的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群落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分为3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其特点是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波动可能出现在不同年份的气象、水文状况差不多一致的情况下。

2、摆动性波动其特点是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波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例如在乌克兰草原上,遇干旱年份,旱生植物(针茅等)占优势,草原旅鼠(Laguruslagurus)和社田鼠(Microtussoeialis)也繁盛起来;而在气温较高且降水比较丰富的年份,群落以中生植物占优势,同时喜湿性动物和普通田鼠增多。

3、偏途性波动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的结果。

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还可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这种波动的时期可能较长(5-10年)。

例如草原看麦娘占优势的群落可能在缺水时转变为匍枝毛莨占优势的群落,以后又会恢复到草原看麦娘占优势的状态。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

一般说来,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植物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要比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

生态学-群落的动态期末考点整理

生态学-群落的动态期末考点整理

生态学-群落的动态期末考点整理●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群落的季节动态●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主要是优势种)表现出季节性的特征,这种季节变化也叫季节演替(scasonalsuccession)●季节演替的原因:外部因素、生物的生态特征(内因)●季节演替的特点:周期性重复●群落的年际变化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内部常有明显的变动,通常称为波动●不明显波动:群落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短期变动(1-5年)●偏途性波动:气候和水分条件长期偏高正常状况而引起,波动的时期可能较长(5~10年)●演替●演替的概念●生物群落演替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生物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演替原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对于动物来说,植物群落成为它们取食、营巢和紫殖的场所●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生命活动造成的,外界环境条件没有直接关系。

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造了不良的居佳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

如向日葵的分泌物对自身的幼苗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第二阶段的优势种Aristidaoligantha的幼苗不产生任何抑制作用。

由于群落中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也为演替创造条件●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类的活动●群落演替的特征 @重点●群落演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最后发展为顶极群落●群落演替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表现为: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群落演替过程中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营养结构趋向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群落稳定性增强●群落中生物生活史特点表现为: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且复杂,生态位变窄●群落中物质循环逐渐由开放转为封闭,物质交换速度变慢●P/R值变小P生产量,R呼吸量●●群落演替的类型●按岩体的延续时间划分●世纪演替时间久,常伴随气候的历史变迁或地貌的大规模改造而发生●长期演替几十年到几百年●快速演替几年到十几年●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无植被或无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火山演替●如水生演替第在水域和陆生环境环境的交界处沿着湖泊和池沼边缘开始;旱生演替始于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的岩石表面或砂地●次生演替保留植物繁殖体(种子)的裸地撂荒,火灾重建●按基质的性质划分●水生演替●湖泊或河岸→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莎草与水苔→混生草本→灌木→阳性树木→中性树木→阴性树木●旱生演替●干燥岩石或土壤→壳状地衣→叶状地衣与苔蘚→苔藓与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混生草本→灌木→阳性树木→中性树→阴性树木●中生演替●潮湿岩石或土壤→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混生草本→灌木→阳性树木→中性树木→阴性树木●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内因性演替取决于植物群落所特有的,决定于群落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因素环境条件改变造成的●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自养性演替其他大多数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等●幼年期P/R值>1 成熟期P/R值≈1●异养性演替细菌分解有机物(腐生) P/R值<1●演替方向●进展演替●简单不稳定→结构复杂更稳定●逆行演替过度放牧与滥砍滥伐●演替顶级学说●单元顶极论(Clements)●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无论初始条件差别多大(水早无限),最终都会趋向于中生生境,发展为相对稳定的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在地表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演替都会经过这六个阶段: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除气候顶极外还会出现因地形、土壤、人为因素等决定的稳定群落●亚顶极:达气候顶极前的长时间稳定阶段●偏途顶极(干扰顶极):由强烈频繁干扰引起的相对稳定的群落●前顶极(预顶报):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由手局部气候条件较差(热、干燥)而产生的稳定群落●后顶极(超顶极):在一个特定气候区域由于局部气候条件较适宜而产生的较优气候区的顶极●多元顶极论(Tansley)●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井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顶极群落●同一气候区演替结果不一定汇聚于同一顶点。

基础生态学: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基础生态学: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四.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 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 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 下,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使微气象条件发生改 变,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从而促进其他生物 的定居和加快自身的灭亡,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另一 些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引发演替.
Prim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Primary succession on bare rock in upper Michigan.
Prim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2.次生演替 (secondary succession)
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如森林砍伐、火烧等造成的裸地)上的群落 演替。
2.长期演替:延续达几十年,有时几百年。
3.世纪演替:延续时间相当长久,一般以地 质年代计算。
(二)、演替的起始条件
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1.原生演替 (primary succession)
• 是开始于原生裸地(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 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 替。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岩石开始的旱生演替 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②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诱因
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 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 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2群落的动态-精品文档

32群落的动态-精品文档
A、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如雨水多少等 B、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如病虫害暴发 C、人为活动的影响,如放牧强度的改变
7
4.波动的特点:
A、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 B、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注意有些波动
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果不知道它可恢复到原来的 面貌,往往误认为是演替。环境条件越严酷,群 落的波动性越大。
54
三、顶极-格局假说(climax-pattern hypothesis)
• 由美国Whittaker(1953)提出, 1.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 的变化。 2.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 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等,不是截然成离散状 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 型,构成一个顶极连续变化的格局。 3.格局中分布最广泛的且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 群落,称为优势顶极,它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 特征的顶极群落。
49
(1)单元顶极论(monoclimax theory)
• 该学说由美国的Clements(1916)提出: • 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 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一类演替 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 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植被,就是和当 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植被,即顶极 群落。
35
(3)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水深1米左右,莲和 睡莲等浮叶根生植物飘浮水面,导致水下的 沉水植物得不到光照而被排挤,飘浮植物的 茎部的阻碍,更多泥沙沉积下来,同时植物 残体量更大,湖底抬高,有利于下一阶段植 物入侵。
36
(4)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水变浅,芦苇、 香蒲、泽泻等个体更大的直立水生植物取 代了浮叶根生植物,突出水面,枝叶茂密, 根常纠缠绞结,拦截泥沙能力更强,残体 也更多,水更浅,使湖底迅速升高甚至露 出水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高
5. 食物链
5. 线状, 牧食为

1. =1 2. 低 3. 高 4. 低
5. 网状、 腐食
•顶极群落的结构和生活史特征
群落特征
• 群落结构 6. 有机质总量 7. 无机营养 8. 物种多样性 9. 生化多样性 10. 层次和空间异质性 • 生活史 11. 生态位特化 12. 生物大小 13. 生活周期
➢ 松柏林 ➢ 黑栎林 ➢ 栎-山核桃林 ➢ 山毛榉-槭树林
群落演替的实例—从裸岩演替到森林
在裸岩的演替基质上,如果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于 森林生长,经过漫长艰难的演替,迟早会长出森林 来。从裸岩到森林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演替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实例—橡果上的异养
➢ 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 ➢ 长期演替:几十到几百年 ➢ 快速演替:几到十几年 • 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可以分为: ➢ 原生演替:始于裸地 ➢ 次生演替:始于次生裸地 • 按基质性质,可以分为: ➢ 水生演替:如池塘开始 ➢ 旱生演替:如岩石表面开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可分为:
➢ 内因性演替:生物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致。
•多元顶极学说(A.G.Tansley,1954)
任何一个区域的顶极群落都是多个的,都是 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的,如土壤 的湿度、土壤的营养特性、地形和动物活动 等。
•顶极-格局学说(R.H.Whittaker,1953)
自然群落是由许多环境因素决定的,除气候外,还包 括土壤、生物、火、风等因素。在逐渐变化的环境梯 度中,顶极群落类型也是连续地逐渐地变化的,它们 彼此之间是难以彻底划分开。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 开进,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 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群落, 叫优势顶极,相当于单元顶极的气候顶极。
(4)演替顶极(climax)和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 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 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 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 称顶极群落。
2、演替的类型
•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 可以分为:
1、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 (1)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自然群落中,一
种群落被另一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群落演替。 (2)演替系列(succession sere):按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
称演替系列。 (3)先锋种(pioneer species)和先锋群落(pioneer
community):演替过程中,最早定居下来的物种称先锋 种;演替过程中最初形成具在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群落称 先锋群落。
演替中群落 顶极群落
6. 少 7. 生物外 8. 低 9. 低 10. 简单
11. 宽 12. 小 13. 短、简

6. 多 7. 生物内 8. 高 9. 高 10. 复杂
11. 窄 12. 大 13. 长、复

•顶极群落的特征物质循环和内稳定性特征
群落特征
• 物质循环 14. 无机物质循环 15. 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16. 腐屑在营养物再生中的
第九章 群落动态
一、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1、季节变化 2、年变化: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是指在不同年度之间,生
物群落常有的明显变动。但是这种变动只限于群落内 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通常将这种变动 称为波动(fluctuation)。 • 不明显波动 • 摆动性波动 • 偏途性波动
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2)演替顶极学说
• 单元顶极学说(F.E.Clements,1916) • 多元顶极学说(A.G.Tansley,1954) • 顶极格局学说(R.H.Whittaker,1953)
•单元顶极学说(F.E.Clements,1916)
在同一个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顶极群落,而 这个顶极群落的特征完全是由当地的气候决定的, 因此又叫气候顶极。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内, 所有的演替系列最终都将趋向一个顶极群落(只要 给它们足够的时间),而这个区域最终也将被一种 单一的植物群落所覆盖。
群落演替的实例—湖泊沙丘的群落演替
• 美国密执安湖沙丘上的群落演替(原生演替) ➢ 裸露沙丘
➢ 固沙草本植物(滨草Ammophila breviligulata、沙 拂子茅Calamovilfa longifolia)
➢ 固沙灌木(沙李Prunus pumila、沙柳Salix spp.、三 角杨 Populus deltoides)
作用 • 内稳定性 17. 内部共生 18. 营养保持 19. 抗干扰能力 20. 熵 21. 信息
演替中群落 顶极群落
14. 开放 15. 快 16. 不重要
14. 封闭 15. 慢 16. 重要
17. 不发达 18. 差 19. 弱 20. 高 21. 少
17. 发达 18. 好 19. 强 20. 低 21. 多
➢ 外因性演替:纯由外界环 境引起。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分为:
➢ 自养性演替:生产大于呼 吸
➢ 异养性演替:呼吸大于生 产
经典的演替模式
发生在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一年生 杂草
多年生 杂草
灌木
早期演替 晚期演替
树木
树木
群落演替的实例—从湖泊演替为森林
一个湖泊经历一系列演替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群 落,大体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裸底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 浮叶根生阶段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森林群落阶段
演替
• 橡树果提供了生物群落演替的基质 • 象甲等昆虫侵入橡果,进入橡果胚,在其中产卵,孵化后的
幼虫利用橡果胚作为营养;象甲侵入时,亦把真菌带入橡果; • 象甲幼虫离开橡果,在果壳上留下洞,食真菌者和食腐动物
进入,橡胚组织被降解为粪便; • 捕食螨等进入,捕食食腐动物;真菌软化橡果外壳; • 较大的动物如毛虫、多足类等进入,橡果崩裂,成土壤腐殖
质的一部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顶极群落
(1)顶极群落的特征 (2)演替顶极学说
(1)顶极群落的特征 • 顶极群落的能量学特征
群落特征
演替中群落 顶极群落
• 群落能量学
1. 总生产量/群落呼吸(P/R) 1. ≥1
2. 总生产量/生物量(P/ B)
2. 高
3. 单位能流维持的生物量(B/E) 3. 低
4. 群落净生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