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调音师》人物分析
《调音师》主人公阿德里安的人物解读-最新资料

《调音师》主人公阿德里安的人物解读近年来微电影以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及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逐渐走入观众的视野,其中不乏技术拙劣哗众取宠之作,也有不少震撼人心的佳品。
2010年法国推出Olivier Treiner 导演的微电影《调音师》,被评为“史上最精彩的微电影”,影片精湛绝伦的影视艺术博得了众多观众的好评,无论是从电影艺术角度还是从受众喜爱的程度上来看,该片堪当微电影界的一部佳作。
2011年微电影《调音师》荣获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仅有14分钟,但是它留给人们的震撼绝非14分钟,可以说,通过这短短的14分钟揭示了人们生活中的群像。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为阿德里安的青年,他在钢琴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天才”,但是他在期待已久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由于怯场,没能弹奏钢琴,输掉了比赛。
为了生存假扮盲人,做起了盲人调音师。
他沉溺于盲人的世界,窥探着正常人无法看到的世界。
在一次上门调音中,他闯进了杀人凶手的家中,最终在被没被杀死这样的开放式结局中,影片结束。
一、《调音师》结局的争议点影片采用倒叙的叙事方式,头接尾构成了一种循环。
随着和缓的音乐以及主人公阿德里安的自白,我们走进影片。
一架略显老旧的钢琴,半裸的青年端坐在钢琴前面弹奏着和缓美妙的乐曲,他后面站着一个看不清脸的神秘人物,旁边沙发上斜坐着的老人死一般沉寂。
这样的画面构成了电影的开端也是他的结局。
阿里德安苍白的语言述说,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和缓的音乐,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听觉效果。
完美的视听感,让观众屏息凝神,随着镜头的转换影片拉开序幕,伴随片名“调音师”的浮现,那一声“咔嚓”让观众产生诸多疑问。
带着这莫名而来的声音又再次深入到影片的进展中去。
我们说电影的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不但能进行艺术叙述,艺术的表现和再表现,创作艺术形象,而且本身就具有审美性,并且在这里音乐伴随影片始末,在电影中起到了辅助倒装叙事的作用。
《调音师》主人公阿德里安的人物解读-最新资料

《调音师》主人公阿德里安的人物解读近年来微电影以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及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逐渐走入观众的视野,其中不乏技术拙劣哗众取宠之作,也有不少震撼人心的佳品。
2010年法国推出Olivier Treiner 导演的微电影《调音师》,被评为“史上最精彩的微电影”,影片精湛绝伦的影视艺术博得了众多观众的好评,无论是从电影艺术角度还是从受众喜爱的程度上来看,该片堪当微电影界的一部佳作。
2011年微电影《调音师》荣获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仅有14分钟,但是它留给人们的震撼绝非14分钟,可以说,通过这短短的14分钟揭示了人们生活中的群像。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为阿德里安的青年,他在钢琴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天才”,但是他在期待已久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由于怯场,没能弹奏钢琴,输掉了比赛。
为了生存假扮盲人,做起了盲人调音师。
他沉溺于盲人的世界,窥探着正常人无法看到的世界。
在一次上门调音中,他闯进了杀人凶手的家中,最终在被没被杀死这样的开放式结局中,影片结束。
一、《调音师》结局的争议点影片采用倒叙的叙事方式,头接尾构成了一种循环。
随着和缓的音乐以及主人公阿德里安的自白,我们走进影片。
一架略显老旧的钢琴,半裸的青年端坐在钢琴前面弹奏着和缓美妙的乐曲,他后面站着一个看不清脸的神秘人物,旁边沙发上斜坐着的老人死一般沉寂。
这样的画面构成了电影的开端也是他的结局。
阿里德安苍白的语言述说,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和缓的音乐,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听觉效果。
完美的视听感,让观众屏息凝神,随着镜头的转换影片拉开序幕,伴随片名“调音师”的浮现,那一声“咔嚓”让观众产生诸多疑问。
带着这莫名而来的声音又再次深入到影片的进展中去。
我们说电影的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不但能进行艺术叙述,艺术的表现和再表现,创作艺术形象,而且本身就具有审美性,并且在这里音乐伴随影片始末,在电影中起到了辅助倒装叙事的作用。
印度电影《调音师》中“盲”的隐喻叙事解码

电影批评F F MC R m Q S M印度电影《调音师》中“盲”的隐喻叙事解码®李明娟徐玉梅印度电影《调音师》于2019年4月3日在国内上映以来,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调音师》讲述的是穷困潦倒的钢琴师阿卡什为了凑足20万卢比去伦敦参加比赛,通过假扮盲人来获得尊重与机会。
岂料这种行为 给他带来的是危机四伏的困境,甚至生命的危险。
这部 电影因循了同名法国微电影的核心创意点------桩被无意撞见的谋杀案。
这种互文性,引发了观众对作品和 先在作品之间关系的解读兴趣。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文艺观念,互文性强调在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挖掘作品的意义。
如果说微电 影《调音师》只是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电影《调音师》则是在此基础上挖掘了人性的种种可能。
“盲”作 为电影中的疾病意向,具有强烈的隐喻性,也是文本的叙事线索,是创作者表达意义的载体。
正如苏珊•桑塔 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所说:“任何一种病因不明、医治 无效的重疾,都充斥着意义。
” M 《调音师》以“盲”作为引发叙事的关键点和探索人性的手段,挖掘电影文 本的内在深度,思考叙事主体的叙事动机,引领观众关注叙事表层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
一、一条危机四伏的个体求生路《调音师》的故事设置悬念层层,险象环生。
整个影片最和谐的场景是在一开始的部分。
在阿 卡什的钢琴弹奏声中,灵活的猫爬上楼梯。
阿卡什与猫呈现出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
窗外的光影打在他的脸 上,阿卡什显得安静祥和。
戴着墨镜的阿卡什拿着盲杖 下楼,与楼下小男孩周旋、去理发店刮胡子、在乐器行谈论关于去伦敦参加比赛的理想、到餐厅吃饭也不忘 模拟弹琴动作。
行动具有一种强烈的力量,人只有行动才能向他人展示自己是谁。
表面看上去,阿卡什是一个主动的行 动者。
在现代汉语中,行动有三层含义:行走,走动;为实现某种意图而具体地进行活动;行为,举动严阿卡 什这种追求自我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与欺骗性。
如 果将“装瞎”这一行为从整个电影故事中分解出来,我 们会发现创作者对于阿卡什所赋予的意义。
调音师影视分析

他的极
度自信以及,迫不及待的表演也表
现出他的自以为是。
• 假装盲人后他的人生变了样,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畸形的。他和老板吃饭的 片段很重要,服务员先后两次把菜单和价格单摔到桌子上。卡莱尔说过,没有人在生活中能 完全避免与别人碰撞,他不得以各种方式挤过人群,冒犯别人的同时也忍受着别人的冒犯。 导演在这里用扔菜单的方式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缺乏最基本的尊重,我们彼此粗暴相待,即便 这本应该是你的职责。结账时调音师故意刁难服务员并扬言要找经理,但走出饭店时脸上洋 溢的分明是笑容,为了表现得意的心情,导演让他适时的调侃了那位过马路的老太太,我想 我们习惯了相互折磨但还乐在其中,并且丧失了基本的自知之明。
观众的心理变化 •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开头,昏暗灰黄的房间里,和缓优美的琴
声,泰然演奏的男人,还有两个看似全神贯注的听众。一副文艺清新的模样。 在主角跌倒在血泊之前,影片的气氛一直处在诡异而清新的平静中,甚至于到 了阐述扮盲的好处的场景,还有了兴高采烈的味道。当观众以为故事要将如此 平缓而浪漫的基调延续向剧终的时候,导演来了个大转弯,情节急转直下。调 音师因为对自己扮盲的好处过于坚信而让自己身陷险境。当他跌坐在凶案现场, 风衣上沾染上红色的血迹,观影的我们瞬间从清新文艺剧的气氛穿越进惊悚悬 疑剧的环境,我们的眼神和影片中的他一样惊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是 什么事,一定是可怕的事。片中,凶手的枪支直抵调音师,他只是继续装盲, 希望凶手心生怜悯放其一条生路。忽然镜头一转,我们看不见他们了,只听见 一声闷哼。就在我们着急确认调音师生死的时候,影片戛然而止。这一停止好 像也要终止我们的心跳一般。即使屏幕已黑,心中的恐惧却久久不能散去。因 为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我们从主角视角出发,感叹于谎言的力量,并同主角 一样以为此举将继续使人获益,没料到,原来“人算不如天算”。卞之琳的 《断章》曾告诉我们,有些事物的十全十美是被幻想美化过的美好,比如影片 中的装盲,现实比想象残酷。谎言与逃避终不是上上之策。
微电影调音师影评

微电影《调音师》或许一部好的悬疑作品,有时并不需要很多血腥的场面,以及暴力和那虚张声势的表面造势。
《调音师》就是其中的典型短短十三分钟的电影却足以给与极大的震撼与内心惊悚的体验。
一位被看作是天才的钢琴家,在波恩斯坦钢琴大赛上由于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
他失败了,万念俱灰,似乎跌入了谷底。
但是他又活了过来,成了一名钢琴调音师,假装盲人成了成了他亲近顾客,赢得口碑的手段。
可是在一次调音工作中,却被卷入了一场谋杀案。
影片所讲述的大概如此,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
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中有许多令我感触很多的言语,譬如那泰姬陵的故事:你知道泰姬陵为什么那么美吗?皇帝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妃子,他找来全国最好的建筑师,问他:你结婚了吗?结了,陛下。
很好,你爱你的妻子吗?陛下,我爱她。
她是我的一切,我的命。
很好,那我就把她处死,这样你就知道我有多痛苦,就能为我妻子建立起最壮丽的陵墓。
人们总认为失去会让人更敏感。
这位在钢琴家道路上失败的男子,因此装成盲人,开始走家走户为钢琴调音。
大家都把他当成盲人,因此,小费更高,态度更好,他也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景象:男人大手大脚地换衣服,女孩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跳舞,一直到最后一家人家,他看见了凶杀案。
可是细细琢磨,这个被用来说服别人的原因其实与调音师本人的意图并不一致。
建筑师失去自己的妻子,却要为夺取自己妻子的暴君修建他的爱人的陵墓,而调音师自己失去视力,却能够让自己在无边的音乐世界和人类交往中获得解脱。
其实,调音师是想通过装盲来躲避这些繁杂的正常应酬,感受到一个被人照顾,被人安抚同时被人信任的世界。
更譬如影片最后,调音师不断地说服自己:别回头,你是瞎子,没有任何理由回头,说点什么,说点什么,说的。
调音师影评

微电影《调音师》影评2014级双语播音三班邱子敏《调音师》一段优美的音乐响起,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自己,不同的人每天都在面对不同的生活。
当遇到挫折时你该如何面对。
影片没有脱离一般的电影架构,黑白的色调,钢琴曲的缓缓进入。
继而的黑色转场,就像是一个新发起点。
电影主角是一个有才华的钢琴师,甚至有人称他为天才。
而多年的努力,为了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但是他失败了。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同黑白格子的跳跃,他躺在黑白键的枕头上。
顷刻间万念俱灰,他的人生也由此跌入一个谷底。
像被关在鱼缸里的金鱼,一蹶不振。
而重新活过来的他,却只能用一个新的身份去掩饰他的内心。
他变成了一个“盲人”,他甚至于享受自己新的身份,用一个看似是瞎子的身份去当一名调琴师,并且得到了别人的认可。
新的身份赋予了他新的生命,也给予了他的重生的机会。
但同时却助长了他偷窥别人和自傲的心理。
他认为自己站在别人的高处,骄傲的姿态对待他人。
然而命运是有轮回的,字字珠玑。
当他敲响那扇门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就开始旋转起来。
他和往常一样,叩响了客人的门,拒之门外以后,他却将自己亲手送入了危险之中。
再次叩响门,进入了房间,昏暗无光。
他走在女主人之前,意外跌到了逆转命运的沙发上。
沙发上有一个满血的男人尸体。
由此,主角开始他生命最后的命运序曲。
一个13分钟的短片,需要讲述一个不乏张力的悬疑故事,是需要相当的构思的。
影片的开头其实是故事的结尾,导演大玩近景,角度。
把主角身后的人设置为悬念。
故事真正的开始其实是从主角在比赛中的失利开始的,来到咖啡厅和他老板之间对话是本片画龙点睛的部分。
老板劝他不要把糖当饭吃,然而他却一笑而过,侧面说明主角并不是一个懂得适可而止的人。
谈话进入正题的时候,主角坚持去说泰姬陵的故事。
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这个故事,后来才知道反应的是一个大众的心理,国王处死了建筑师的妻子,是希望他从失去中而更加敏感,人们通常会认为一个瞎子的听力一定也会比普通人敏锐。
浅析微电影《调音师》

36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s Review微电影《调音师》海报奥利维耶·特雷内导演的《调音师》曾荣获2011年卢纹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
同时也被观众称为“史上最精彩的微电影”,绝不可谓空穴来风,短片通过讲述男主角作为一个在钢琴演奏道路上失意的天才,后成为调音师,发现以盲人的身份更能亲近顾客,获得更多,却意外卷入一桩谋杀案的故事。
一、 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调音师》的主要人物毫无疑问是男主角——一个天才却看似不够天才的钢琴师。
在故事的开头,便讲述了他参加钢琴比赛,可他会成功吗?短片通过种种细节刻画预示了答案的否定。
“去年,我被看作是天才。
我自己也认为我前途无量”“15年来的努力,只为了一个目标”简短的话语,配合他始终颤抖的手擦拭着琴键,以及之后特写镜头的满头大汗,不难看出他的心态不够好,他把这一切都看得太重。
在生活中,的确会遇到许多大事,也许大到能左右人生的走向,可是更多时候,决定人生走向的不一定是外在表现,而是自己的心态,如果不摆正心态,有可能会毁了一生。
在餐厅里戴着一副墨镜,从容地与上司在对话,对于上司给自己看的照片仿佛视而不见,男主角俨然已经把自己当成真正的盲人调音师了。
他得意地侃侃而谈作为盲人调音师的好处,讲泰姬陵得以造成的故事告诉上司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了显示他的成功,故意抱怨服务员少给一张钱,来刁难服务员。
导演把一个失意后又重新焕发生机,得意洋洋的调音师塑造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同时也为之后发生的一切作了铺垫。
由于比赛的受挫,调音师不再对音乐和自己的事业感兴趣,他放弃自己的人生,从此一蹶不振,借调音师浅析微电影《调音师》戴云武 廖卫华【作者简介】戴云武,男,江西樟树人,赣南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廖卫华,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影视传媒研究。
37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5期的职业,装成盲人博取他人的同情,成了一个偷窥顾客隐私的偷窥狂,因此,小费更高,态度更好。
调音师观后感

调音师观后感调音师观后感1影片开头主人公自己交代自己是个天才,但是不擅长在众人面前演出,他的不安使得他最初演出失败,于是只好作为调音师。
但是他却伪装成盲人,主人自己说过:人们对于盲人会有更多的同情和可怜,他不仅会有小费。
更重要的事,由于他是盲人,认为失会令人更敏感,他的耳朵一定无与伦比,所以其实人们对于他的调音技巧的好坏就不会很在意(同情心理会让人无意识产生这样的心理:盲人能当调音师都已经很不错了,就不要在苛求了),他不必在意得失,他就能放松心态没有压力的调音,于是能调得能使自我满意,发挥自己正常水平。
而如果是正常的人,人们就会在于他调音的技巧,主人公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于是扮成了盲人,他非常巧妙得逃避了在人面前弹琴的压力,但这毕竟是逃避,但是问题一直存在,前几次他很顺利,包括过马路,面对性感的跳舞女人,但是当最后一次生命受到威胁时,加上了日程本拉了,他在意了要伪装的像,虽然他不断告诉自己就是盲人调音师,但是潜在内心的久违的不安情绪再次浮现,因为他一直在逃避这种感觉,并没有真正的面对和试图克服,当这次不得不面对的时候,虽然他作的很好,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这里还有一个可能的现象,男主人公其实完全可以和女主人大打出手,女主人只不过是个老太婆,男主人公其实不必非要装盲人,只不过男主人公由于被意外的凶杀案给震到了,此时他的“逃避”性格再次显露,他宁愿放弃和女主人搏斗但有更大概率不死的选择,也要选择伪装成盲人调音师,“逃避”的性格,让上天决定,他没有细想过在这种压力下他的演技是否真能过关,其实我觉得他能够想明白自己这种情况下他多半会失败,明智的选择是应该和女主搏斗,但是他没敢这么细想,没敢承认自己多半会失败,把命运交给上天,实属掩耳盗铃,“逃避”的性格再次显露,即便是到了最后一刻,他依然还在逃避。
等到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才面对,那时可能就已经来不及了吧,克服长时间养成的心理情绪的条件反射的惯性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主人公应该是挂了,电影开篇一个场景“屏幕一黑,一声响”,可以感觉男主人公挂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影《调音师》人物分析
一、影片开头设计精巧;
舒缓的钢琴曲慢慢奏起,轻柔中带着谨慎和克制,是舒曼的《诗人之恋》。
只有侧面的老人虽然身体僵硬,但是我们看不到他另一面的伤口。
三角钢琴的俯拍,只穿袜子和内裤的男主眼神空洞地弹奏着。
机位巧妙地只露出妇人站在男主身后,隐藏了手中的钉枪。
气氛诡异却使人想不到血腥。
男主内心独白道:“我很少在公众面前演出。
”暗示了男主的内心世界一直是怯懦的。
“我不是为那个那人演奏的,我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我是个盲人,我为我身后的女人演奏。
”显然自相矛盾的话语将环境继续推向诡异。
琴声舒缓地进行,一个急促的声音响,琴声戛然而止,黑底白字写着“调音师”。
很多人将这个声音归结为妇人扣动了钉枪,其实“那是射灯打开的声音。
”虽然琴声在开头停止,在最后却一直弹到了终结。
我理解只是作为一种突兀的声响,使剧情进入顺叙状态。
二、男主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失利的处理也十分巧妙;
这种处理体现在对声音处理的举重若轻之上。
登台、落座、擦琴的声音被寂静的环境刻意凸显,沉重渐进的鼓点和男主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都对男主紧张怯懦的形象进行了烘托。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男主此时额头上布满汗滴,正中间半胸照的构图也和他为老妇人弹琴的时候的机位暗合,面临同样的紧张。
鼓点继续逼近,男主颤抖地将双手放在琴键上,只有一个琴键发出轻微的声音。
镜头硬切,男主躺在床上,两个枕头都是钢琴琴键的图案,独白:“我失败了。
”跳过了失败的拍摄,只是将开始和结局拼凑在一起,隐含了男主的信心瞬间跌入谷底。
沉郁的钢琴间奏响起,男主的女友收拾好行
李离开了他,床头柜上摆着很多药,可想而知应该是安眠药或是缓解神经压抑的药物。
男主无神地望着床头柜上小鱼缸中的金鱼,关门声与独白。
多种细节共同烘托了失败的脆弱心理。
细节的衬托处理一直都是本片为人乐道的地方。
三、借助男主独白进行转折;
“不过我挺过来了,成为了一名钢琴调音师。
”镜头顺势切换到了男主与老板在咖啡厅用餐的场景,音乐也自然而止。
切换自然流畅而又不乏新奇,使影片情节非常紧凑。
四、咖啡厅场景目的;
交代男主如何假扮盲人调音师的过程,保持男主和老板的原声对话,音乐自然被隐去,导演掌控音乐的手段也是十分高超。
对于服务员的两次粗鲁的上菜,有影评解读为表现人性的冷漠,我个人的
看法是服务员其实知道调音师并不是真正的盲人,后来根据导演的意图来看,服务员的粗鲁应该是为之后男主找茬做铺垫。
老板通过提及一个没聊过几句就发照片给她的女孩引出了本片中最具哲理的一句话“这世界上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
老板诧异于为何男主的顾客那么多,男主通过讲述泰姬陵来历的故事,引出了本片另一句哲理名言“人们总是认为,失去一些东西会让人变得更加敏感。
”
因而男主决定成为一个盲人调音师,这会让雇主可以向人称道这种“特殊人才”,认为盲人调音师听觉超人,男主可以获得报酬甚至更多的小费,雇主会在他面前随意展现自己。
起初男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拯救自己的信心,但最终他陷入了偷窥的快感。
五、偷窥者和暴露狂无声中上演的对手戏;
女舞者有一次对于男主盲杖的回眸,仿佛在确认男主确实是一个盲人,或者自我欺骗地相信他是一个盲人,其实女舞者本身也是一个“暴露狂”。
女舞者完全没有必要脱去舞裙,只穿着内衣内裤在跳舞。
某影评从乐理角度分析道“男主为女舞者演奏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曲子,众所周知,拉赫玛尼诺夫的曲子是以感情激昂而著称,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只能弹奏出一个音符的男主能如此释放,在于他通过偷窥达到了钢琴的高潮。
”从男主热情地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曲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男主其实在无意中随着女舞者的舞蹈进行伴奏,女舞者也应是发现了,在最后才吻了男主,男主也心满意足地笑了。
偷窥者和暴露狂就这样在无声中上演了一场对手戏,最后两人也互不言语。
从本质的角度去分析这场戏,钢琴与舞蹈的画面也算是全片最唯美的画面了。
男主和女舞者的对手戏是被割裂的,中间穿插的是男主找茬服务员。
男主最后和老板说:“你还是不相信吗?那我来结账。
”镜头切到了男主在街上走,背景音是他找茬服务员所说的话,这种处理无疑又使电影更加凝练,随着找茬胜利的话语停止,男主笑了,这种病
态的自得是十分可怜的。
男主随老太太等红灯的时候因为刚才的自得而忘记了表演,说出了:“需要我扶您过马路吗?”盲人怎么会看到指示灯的变化呢?这也暗示了男主在心情激动的时候很容易暴露自己不是一个盲人。
而后就是男主激情演奏,女舞者吻男主的“对手戏”后半段,这种割裂的处理主要目的在于和后面男主面对凶杀现场的噩梦形成鲜明对比,唯美与惊悚的对比。
六;男主和妇人的“对手戏”;
这是全片重头戏,占据了一半的片时。
这部分相信观影者都进行反复的品味。
1)对于细节、人物心理分析;
首先对门的邻居妇人肯定是一名偷窥者,当妇人说到:“我丈夫并没有和我说过此事。
”邻居打开了房门,狐疑地看着男主和妇人,没有脚步声,说明邻居一直通过门镜偷窥。
之所以在这里脚步声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在于导演在门口镜头的拍摄时将所用细节声音都放大了,包括后来妇人从远及近走过来看门的脚步声。
邻居之前就看到了男主掏出日程本,知道他不是盲人,妇人说丈夫外出了,邻居意识到她可能在说
谎,因为妇人的丈夫是个盲人,盲人一般是不会一个人外出的,但她依然等到妇人说丈夫没和她说这件事才开门,因为这不符合常理,有人到家来访肯定会告诉妻子的。
通过后来我们可推测,丈夫没来得及告诉妻子有人今天会来就被杀掉了,也许说过之后他还能再活一天。
妇人在回答话时有一段刻意的较长停顿,符合犹豫如何应对调音师。
当调音师说出自己是一名盲人时,她才开门。
邻居的怀疑让她不得不让调音师进门,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她锁门声音是3次,开门时是1次,无论是否此时已经产生杀意,她对调音师都有怀疑。
有人说妇人也很早就在门镜偷窥了,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因为前文提到的脚步声,后来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妇人穿的是高跟鞋,压脚步声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将视线来入室内之前我们在最后看一下门,门镜下方有划痕,此处可以推断出丈夫是一名盲人,当然后文也可以论证丈夫是盲人。
门口有钉枪,有油漆桶,地上的不都是血(钉枪击中的是太阳穴,应该不会大动脉喷血),一部分是为了掩盖血腥味而倒的油漆。
通过丈夫面部特写我们看到左太阳穴的3枚钉子,很明显是妇人用钉枪射杀了丈
夫,然而只有丈夫是盲人的情况下,妇人才能完
成如此精准的射击。
妇人故意推了男主一下,男
主下意识地扶住了钢琴琴键,这时老妇人已经面
露杀机,因为她和盲人朝夕相处,她意识到男主
不是盲人,妇人擦手的样子很像屠夫。
妇人让男
主将衣服脱下来,并说“我转过去不看”,其实
她已经知道男主不是盲人,却假装不知道,两人
的“对手戏”悄然上演。
此时沉重的鼓点和提琴
响起,紧张的气氛升温。
妇人摘掉他的眼镜,观察他的双眼,更加确定了他并不是盲人,隐形眼镜和真正的盲人还是有区别的。
为什么调音师没有洗手就调琴,是男主已经陷入了恐慌,
他已误以为盲人是看不到红色血漆,其实那种黏着感正常人都可以感知到。
男主继续内心独白,自我安慰,直到意识到日程本已经暴露了一切。
妇人举着钉枪站在男主的身后,男主此时仍旧在自我欺骗,认为妇人不知道自己是盲人,直到最后他说:“我弹琴的时候她不会杀我。
”调音师每次调音都会谈完一首曲子,如果音乐突然停止邻居也会产生警觉。
妇人放松男主的警惕就是等待有一个在背后射杀他的时机,而男主最终面临这样的险境也是他内心中的懦弱所造成的。
男主死没死,这一直是影评界争论不休的,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如果观影者将影片看到最后一刻就知道后来的乐曲一直弹到了终章,“我弹琴的时候她不会杀我”但是弹完琴呢,这并不好确定。
最后的最后的乐曲是一种低沉的鼓点,权作对于男主因为陷入偷窥的快感最终自食其果的警醒。
人总是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寻事物本后的本质,我们试图用一种方式将许多事情串联起来,本片心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开篇的男主触动的不仅是琴弦,还有自己的心弦。
伯恩斯坦钢琴大赛时的失利,男主的心弦崩坏了,他通过作为盲人调音师而重获对生活的信心,心弦重新被续,然而他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堕入偷窥狂,心弦已经锈迹斑驳,他却狂热地弹奏着
心弦。
既然妇人已经说到他可以不必调音,他本可以逃出生天,但是他已经对偷窥产生了狂热,支撑他扮演盲人调音师的不再是赚钱而是偷窥。
随着舒曼的曲子满满地拨弄着,心弦在颤抖,也许最终也会归结于崩坏。
“这世界上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
这句话其实全片都进行了看似抽象实则具象的阐述,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句话阐明了人作为人的两种属性,窥探和展露。
当然也有圣人,既不窥探也不展露,但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人们总是认为,失去一些东西会让人变得更加敏感。
”我们对于事物理解的非常透彻的时候往往发生在我们失去了某些事物,或者事物变成了另一种形态。
分析解读对于原作来是二次创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3分钟的短片,凝练,值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