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 四年开始,他先后苏被轼《派定风往波》杭优质课州、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 王安石的小人搜来自百度文库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
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 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 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 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苏监轼《督定风.波》优质课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 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 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 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 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 来了黄州……”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词语解释
1、芒鞋:草鞋。“竹杖芒鞋”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火之”,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 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 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 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吟啸: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 态。
3、蓑:指雨具蓑衣。 4、料峭:形容春寒,如:“春寒料峭”。 5、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 、余 事件: 雨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态度: 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莫听: 外物不足萦怀
“何妨” 俏皮的挑战色彩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 义吗?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 胜过奔波劳碌。
•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 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苏轼简介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 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 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 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 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 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苏轼的政治思想 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春风: •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 山头斜照: • 人生的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 左右自己的心情。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 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 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内心轻松。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 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 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 书》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幻
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 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定风波
苏轼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 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 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 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 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才华横溢的苏轼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他这 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 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 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感觉: 狼狈、不觉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 ……

偶 然 客 观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淋or躲
选 择
主 观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战 欢快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
神态 自若
1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