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伦理学概论

班级:哲学091

学号:0905010256

姓名:陈亮

《孝经》解读

古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将“孝”的重要性提升至“善行”的首位,可见古人对孝的推崇。在中国古籍中,关于孝的典籍汗牛充栋,人们常说的就有“人之行,莫大于孝”,“二件事读书种田,一等人忠臣孝子”,“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等。

然而,在如今更多地关注娱乐媒体的时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赤裸化、工具化、荒漠化愈显突出,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反映出来的只是世人的自私、冷漠、绝情,没有丝毫的温暖可言。现代人的心灵为何会如此滞后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地现代社会呢?我们不禁想起古人的社会,古人是如何教化人民的社会伦理规范呢?上个世纪反孔、批孔的做法是否过激了呢?

一、关于《孝经》:

《孝经》是古人进行启蒙教育的必读书目,在《十三经注疏》中,是唯一一本自其成书就被称为“经”的典籍,可见其内容之精妙。关于《孝经》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历史上颇有争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孝经》的理解。这里,根据相关文献现实,《孝经》大概成书于春秋末期至秦朝建立这一时期,作者有的认为是孔子,有的认为是曾子,总之作者为先秦时期儒家先贤。

在《孝经》的《开宗明义章第一》中,孔子对曾子讲述了“孝”是“至德要道”,

是“德之本”,“教所由生也”。《孝经》开篇就突出了“孝”的教育“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强调了“孝”的功用——“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不仅是个人德性的培养,也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把“事亲”“事君”“立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为后世统治者大肆宣扬《孝经》,宣扬“以孝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因而在封建社会《孝经》长盛不衰。

《孝经》移“孝”为“忠”,在给封建统治带来稳定和便利的同时,过分地强调“忠于事君”,使得愚忠愚孝一度升为士大夫为国尽忠的楷模。“五四运动”时期,对“忠”的批斗也牵连到了“孝”,《孝经》同样不能幸免,“忠”、“孝”都成为了封建腐朽的代表。自此,“孝”开始退出中国教育的舞台,再经过“文革”时期的摧残以及经济浪潮的冲击,“孝”的教育逐渐淡化。

二、社会各阶层的“孝”:

(一)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孝”:

1、天子之孝:

在《天子章第二》《孝治章第八》《感应章第十六》中,都提到了“天子”之“孝”。总体而言,“天子”尽“孝”,必须做到“爱敬尽于事亲,然后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不敢侮于鳏寡”,“不敢失于臣妾”,“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天子”之“孝”,首先要祭祀自己的宗庙,孝经自己的父母,为天下人做一个“孝子”的模范;其次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天下人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再次要教导人民尽孝,做好自己身为“天子”的责任。

2、诸侯之孝:

在《诸侯章第三》中写道:诸侯应该“居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这样才能“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诸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领袖,地位仅次于天子,管理一方百姓,是最容易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篡位造反的政治力量,所以应该“居上不骄”“制节谨度”,在政治上不去威胁天子的统治,在经济上不去挑战天子的富裕,遵从天子的领导,这样才能长守“富”“贵”。因而,诸侯做好其本分,不去威胁天子的威严,享受“富”“贵”,即是尽“孝”。

3、卿大夫之孝:

在《卿大夫章第四》中,卿大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卿大夫是天子和诸侯的属官,是管理社会的中坚力量,将天子之意下达人民,将人民之情上达天听,是沟通天子和人民的主要媒介。卿大夫在履行职责时,必须遵从现代圣明君主的法则,在衣饰、语言、行为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给人民做好遵守礼法的表率,使社会在礼法的准则下正常运作。

4、士之孝:

在《士章第五》《事君章第十七》中,都有提到“士”之孝,“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士相当于政府的基层工作者,听命于卿大夫,在行政机构中人数最为庞大,与老百姓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士的职责是对父母尽孝,对上级尽顺,对天子尽忠,发扬君主的优点,匡救君主的过失,这样才能“保其禄位,守其祭祀”。

5、庶人之孝:

在《庶人章第六》中只简短地提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庶人是社会的最底=层,只需要做到利用自然季节的变化规律,谨身节用,分清楚田地的高下优劣,做好田地农桑之事,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在行为上谨言慎行,利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养活父母,使父母在失去劳动能力后依然能够生活,这样就是庶人的孝了。

(二)评析:

1、中国古代社会是有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的,每个等级都有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不得跨越等级而行使其他等级的权利。社会等级越高,其权利越多,责任也越大,职责也越多,如天子代天行事,也必须尊敬天地,教化民众,而庶人只需谨言慎行,赡养父母。

人是有等级差别的,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尽的义务责任不同,把义务责任内化于身份地位之中,从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善,这样社会才能在稳定的状态下,向更高层次善的方向的发展。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但每个人在能力德性方面是有差异的,太多的“庶人”去行“卿大夫”之事,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而为了“人人平等”这一“理想”,只能将善的标准不断降低,必然会导致社会伦理的标准不断下降,社会伦理问题层出不穷。

2、从“天子”至“庶人”中,社会等级渐次下降,对“天地”“祖先”的祭祀要求也不断下降,最终完全忽略。天子“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则可“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诸侯长守“富”“贵”,“保其社稷”,必然会保其“宗庙”;卿大夫则“守其宗庙”;士则“保其禄位,守其祭祀”;庶人则没有对宗庙、祭祀有任何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