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物形象分类

合集下载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姓名: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但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阿q、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榜样和丰富经验。

他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鲁迅小说的总体是风格热烈与冷峻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鲁迅的小说对中国下层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做了高度细致的现实主义描写,主要人物形象有: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

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更加受到关注,更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目录内容提要 (1)关键词 (1)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 (3)二、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 (4)三、下层贫困的知识分子形象 (5)参考文献 (6)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鲁迅(19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是他在1918年五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1918年,他从辛亥革命失败后苦闷,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了“铁屋中的呐喊”: 1918年-1922年,创作小说15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呐喊》;1924年-1925年创作小说11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彷徨》;1922年-1935年,创作小说8篇,于1936年编入《故事新编》。

他把自己一生主要精力贡献给了文学事业,他伟大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他都最富有独创性,他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

《呐喊》,《彷徨》都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鲁迅笔下人物

鲁迅笔下人物

鲁迅笔下人物1、《狂人日记》——狂人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

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

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2、《孔乙己》——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孔乙己被封建意识腐蚀,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觉悟。

不思振作,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作者鲁迅虽寄以无限的同情和哀怜,但不得不把他作为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挞。

3、《风波》——七斤七斤是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

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乡》——闰土闰土是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勇敢、机智、无忧无虑、聪明伶俐,且饱含着生命力。

而三十年后,闰土变得呆滞、麻木、沉默、迟钝、早衰、自卑。

5、《药》——华老栓华老栓是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

鲁迅的人物形象总结

鲁迅的人物形象总结

鲁迅的人物形象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人物形象总结如下:
1. 性格特点:鲁迅是一个直率、随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和超群智慧的人。

他具有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跟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2. 工作态度:在工作中,鲁迅非常勤恳认真。

比如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鲁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一生的座右铭。

鲁迅的写作也非常勤奋,是出了名的。

3. 思想深度:在思想层面,鲁迅严谨、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

他的思想家的形象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他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剖析深入骨髓。

4. 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上,鲁迅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作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这种形象既有生理和心理病态的一面,同时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独醒的清醒者。

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摘要:论文分析了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中三个下层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塑造这些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展开了对当时全部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从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

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封建、环境鲁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集中于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揭示,表现出对下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十分具有典型性,以下作着重探析。

一、辛亥革命前后愚弱农民奴性人格的典型——阿q《阿q正传》集中地描绘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各种表现。

他很穷,但却常常自夸:“我先前——比你阔得多了。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了!”他用架空的吹嘘,求得精神上的满足。

除做工外,没有人记得起阿q,但当别人说“阿q真能做”时,他不想想自己牛马般的生活,反而感到很高兴。

他头上长了癞头疮,闲人们撩他时,“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人家便“怒目而视”,或者说“你还不配”,仿佛他的癞头疮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他被人打了,吃了亏,但心里却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也就心满意足了。

精神胜利法被人识破后,闲人们抓住他的辫子逼着他说“人打畜牲”时,他连忙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但闲人们并不放,仍旧让他在就近什么地方碰五六个响头。

他挨了打,受了辱,但立刻又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觉得胜利了。

他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转而欺侮小尼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概括来说,阿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夸耀过去,幻想未来,盲目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对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泄恨。

精神胜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和命运。

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奴性人格的集中表现。

它的产生根源:(1)就他自身来说,是政治上受压迫最大(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经济上受剥削最重(被剥削到只剩下一条不能再脱的裤子),思想上受毒害最深和人格上受凌辱最惨;而他又孤立无援,目不识丁,主观盲目,瘦弱无力,他受压迫和凌辱而无力反抗,只好用自我麻痹的办法,在精神上寻求安慰。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弃医从文,首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更是更始社会。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深切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这四类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辛酸而悲苦的生活,麻木而扭曲的灵魂,进而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进行思考。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悲剧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

一、从《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一)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闰土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像松树皮了。

紫色的圆脸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小英雄的风采,而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吃人的礼教、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

他饱受生活压迫,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和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残酷与无奈。

以下是对鲁迅作品中部分人物形象的归纳和相关参考内容。

1. 阿Q:阿Q是鲁迅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阿Q正传》中的主角。

阿Q是一个具有典型小人物心态的形象,他虚伪、懦弱和自以为是,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从不反思。

他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旧社会中普通人的软弱和无力感。

参考内容:「我心里发了一点可怜,心中有一股腥风,往往真有些羞恼。

」(《阿Q正传》)2. 梁启超:梁启超是鲁迅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他是一位知识分子,对社会愈发失望和绝望。

梁启超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面对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社会变革时的尴尬和彷徨。

参考内容:“心中都有一团火,过不去”。

(《狂人日记》)3. 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

这个形象是一个身世贫寒、却憧憬着上层社会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些社会地位和尊重,但最终却被社会和命运所辜负。

许广平的形象充满了讽刺和悲剧性。

参考内容:“欢乐是寄人篱下少年时的一种信心,但到了老年却失掉了。

”(《孔乙己》)4. 车夫:鲁迅小说《药》中的车夫形象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边际人物之一。

车夫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奋斗者,他象征着中国底层人民对改变社会的渴望和努力。

这个形象展示了中国社会层级的不公和对革命的期望。

参考内容:“在城市的我们中间,又长出了一种新的千足虫,一切事情都由他们料理—车夫。

”(《药》)这仅仅是对部分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纳和参考内容,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鲜明和真实的,如《热风》中的高明,《故乡》中的牛峰等等。

鲁迅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痛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问题。

这些形象虽然在年代久远的作品中出现,但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令人不得不深思。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

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

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
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长妈妈:她是鲁迅的童年回忆中有着很大篇幅和影响力的人,鲁迅曾多次提到她,作为一个下层劳动者,她能干好很多人不愿干的活,善良真诚并关爱小孩,但除去这些美好的品质以外,她也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医学教授,对待他人都是平等的态度,不会因身份年龄而差别对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大的造诣,为人很和蔼可亲。

范爱农:是一位正直倔强有着自己想法的一位知识分子。

父亲: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父亲对他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慈爱的,而鲁迅也为在父亲临死前叫醒他的行为非常后悔愧疚。

衍太太:是一位非常自私自利,内心非常坏的人,她经常教唆鲁迅去干一些不好的事,是鲁迅非常讨厌的一个人。

寿镜吾:是鲁迅的老师,为人公正博学,要求严格却不古板,鲁迅十分尊重他。

矮而胖的庸医和陈莲河:两个诈骗他人的庸医,不把别人的性命当回事,只想赚取钱财。

母亲:非常的知书达理,也非常的关爱小孩。

无常:正直善良,为人耿直。

远房叔祖:喜欢欣赏花,对小孩子也特别和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权势者的形象
《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都属于这一类。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他们是一些有权有势的“阔人”,是中国这场大的“人肉筵宴”的享用者。

封建的传统和伦理道德在本质上是维护他们的利益的,他们也自觉地维护着这种传统及其伦理道德规范。

可以说,他们与传统伦理道德本质层次上是一致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体现在这些人物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如在《祝福》中,祥林嫂曾是鲁四老爷家一个不计报酬、不惜体力的好女佣,但当她在祝福时节死去时,鲁四老爷却没有一丝真诚的同情,反而因祝福时死人不吉利而骂她是“谬种”;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因穷困潦倒而偷了丁举人的笔墨纸砚小物件,被丁举人吊起来打,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这类的权势者行为都被周围人视为理所当然,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行为是得到封建伦理道德支持的,并且体现了这种道德的本质。

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一旦被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罩起来,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

他们一个个都是道貌岸然的,实际上却是一些最自私、狭隘、冷酷的人。

在《阿Q正传》中,赵太爷对阿Q的剥夺到了连他身上一件破布衫都不放过的底部;在《祝福》中,祥林嫂被婆家人像牲口般抢走、卖掉,对此,鲁四老爷也无动于衷,而对失去一件淘箩却极为关心。

他们一向以社会主人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他们的理想却“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帛”(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圣武)他们是一些没有任何真诚的精神信仰、社会观念和政治信念的人物。

《风波》中的赵七爷,辛亥革命一来便把辫子盘在了头顶上,张勋复辟时又急忙放下来,待到张勋复辟失败后,又盘上了辫子;《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立刻回转头巴结革命党人,其目的无非是保住自己的威福、子女和玉帛。

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和讽刺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他们蛮横而又愚昧,冷酷、虚伪、陈腐是他们的三大特征,也是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三个本质特征。

2. 卫道士的形象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便是对人、对己的虚伪性。

《肥皂》中的四铭因为自己对一个求乞的“孝女”起了淫心便反过头来大骂新学、大骂女学生。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到贤良女校教课只是为了去看女学生;课未教好,受到嘲笑,便又回来大骂新式教育。

他们的虚伪和权势者的虚伪是同样的,都根植于封建伦理道德自身的虚伪性。

“存天理,灭人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信条,而人欲是不可能被根除的,这种道德的维护者便只有把自己的欲望巧妙地掩盖起来,这就使他们不可能不是虚伪的。

3. 社会群体的形象
《示众》中的群体形象,《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的柳妈、短工等,《长明灯》中的阔亭、灰四婶等,《药》中的茶客们等以群体形式出现的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这些人的主要特点是愚昧。

就其表现来看,传统道德的冷酷、虚伪、陈腐也都体现了出来,但这也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愚昧。

《示众》中的那些看客们,纷纷扬扬地来看热闹,但他们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看,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在《药》中,夏瑜为社会牺牲,而那些看客们却根本不能理解,认为他是“疯了”。

《长明灯》中的村民,极力反对吹熄长明灯,但为什么不能吹,他们连想都不想……这类人完全是传统的奴隶,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是从自己现实生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不是自己人生追求的结果,而是盲目地追随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旧观念。

他们在盲目中害人又害己,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传统和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4.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
这一类形象占着中心位置,是多数小说的主人公。

他们是被吃者。

他们无权、无势、无钱,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在封建等级制的大厦中居底层。

对这些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和人生权利都剥夺殆尽。

他们是无辜的,多数还具有淳朴善良的品德;但他们又同时是愚昧麻木的,认识不到自己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

因而,这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

其中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贫苦农民和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华老栓、闰土、阿Q、《风波》中的七斤都属于这种类型。

他们没有文化,思想愚昧麻木,但是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写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如闰土勤劳善良,但是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下,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

更加可悲的是,他不了解自己
悲剧命运的根源,看不到任何摆脱自己悲剧命运的实际出路,只好在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他根本没有与人平等的意识与要求,甚至在自己少年时的朋友面前也终于叫了一声老爷。

他们的悲剧处境和精神麻木同样使鲁迅感到极端痛苦,他对他们的同情是深广的。

其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典型。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除受一般劳苦群众所受的压迫之外,还受着男权社会的压迫,夫权是套在她们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

女性不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她们不应该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她们属于丈夫。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便是这样一个悲苦的守节妇女。

她死了丈夫以后连小宝的命也没保住,精神世界一片空虚。

在她面前,无休无尽的明天意味着什么?鲁迅悲哀的向人们提出了对于守节妇女来说的重要问题。

而《祝福》中的祥林嫂则为没有守节受到了残酷的肉体和精神的惩罚。

祥林嫂并非不想为自己的丈夫守节,但她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祥林嫂在精神上是坚韧的,她具有很强的耐苦力,勤劳、淳朴;但即使这样,她也没有逃脱自己的悲剧命运。

《离婚》中的爱姑看来是很有反抗性的,但她反抗的并不是旧的婚姻制度本身,她全凭娘家的一点势力敢于反抗公婆,一遇到七大人的正颜厉色额,她的反抗性就化为泡影了。

最终,她还是被丈夫一家逐出了家门。

鲁迅对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的深刻性在于,他始终是从封建的婚姻制度和昏乱的妇女观来探讨并表现妇女命运的,这比那些从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诉述妇女的不公平待遇的作品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三十下层旧知识分子的典型。

孔乙己、《白光》陈士诚就属于这一类的悲剧典型。

他们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的牺牲品。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轻视社会生产和实际技能,灌输的只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治人之术。

因此,当无法爬到统治者地位的时候,这类人便成为社会上的废人。

而由于人情的浇薄,人们非但不会同情这类人的悲剧处境,反而会予以无情的嘲弄和奚落。

5. 觉醒者的形象
狂人、夏瑜、我、吕纬甫、魏连役、《长明灯》疯子、《头发的故事》N先生,都可归于这一类。

在近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这批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有了自己的独立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但他们仍必须生活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吃人社会中,暂时无力改变,这个系统却能摧毁他们刚刚萌生的追求,毁灭他们的生命力。

《狂人日记》整个情节发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知识者的觉醒程度与他在社会的孤立程度成正比。

狂人越是深刻的感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越是极力反抗,周围的人越是把他视为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

当他完全失望于自己改造环境的行动,感到只能顺应现实的要求时,他的病也痊愈了。

狂人的命运深刻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分子的悲哀——“人醒了无路可走”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则是现实地表现了觉醒者悲剧的力作。

《在酒楼上》吕纬甫原先是拔掉神像胡子、整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案的热情有为的青年;但一步入社会,他的改革热情便慢慢被销蚀了。

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之间的那点温情,他不得不步步退让,最终变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失去了同封建传统战斗的勇气。

《孤独者》魏不甘于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但这种报复也代表着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玩弄下等人。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只是希望获得婚姻的自主和爱情的自由,但整个社会的腐朽却毁掉了爱情的绿洲。

子君首先陷入了平庸的家务劳动和小市民的荣辱斗争中,涓生也终因人生艰难失去了轻松自由的心境。

他们都有自己个人的弱点,封建传统在他们的性格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他们开始追求新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但他们却失败了。

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自身,而在于整个社会思想环境的保守和落后。

鲁迅通过他们的悲剧所要表现的重心在于,整个社会思想环境不改变,个别人的理想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个人的改造与社会的改造总是彼此连带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