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新人教版

四 、内容简介 1、《狗· 猫· 鼠》通过对三种动物之间的详尽地论 述,来表现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用对动物的行 为描写,来讽喻某些人。 2、 《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以为善良、朴实而 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保姆长妈妈。 3、《二十四孝图》鲁迅从自己在青年时代阅读 《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 《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三、作品分类
1、《狗· 猫· 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 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 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2、《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3、《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父亲的病》《琐记》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 年时的经历和片段,夹叙夹议,多表达作者对旧 日美好的眷恋。
二、概说
本书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 10篇,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 这10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 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地描绘 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 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文章文 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4、《五猖会》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 微妙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
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父
子之间的隔膜,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习俗
的不合理。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 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 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7、《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 的情景。
8、《琐记》忆述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 人”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鲁 迅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 其中,《从百草园到பைடு நூலகம்味 书屋》、《藤野先生》等 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 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 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 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 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 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文章一开始,作者以寻求诅咒的方式直抒胸臆,宣 告了反对白话者的立场,进而批判了复古主义对儿 童天性的摧残,再通过巧妙的过度,引出《二十四 孝图》中的故事来揭露封建孝道的残酷与虚伪。整 个论述过程层层深入,将封建孝道灭绝人性的本质 一步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此过程中,时而调侃, 时而讽刺,将批判、抨击的力度不断深化,让读者 深感振奋。
《狗·猫·鼠》
• 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 算猫的罪行:
• 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 了,才吃下去;
• 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 • 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 • 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
会产生好感的, 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父亲的病》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 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 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 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 (6)

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 (6)


(1)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2)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

(3)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连网接轨。

(4)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
鲁迅及其代表作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范 爱
。不爱 农
断农
挣》
扎)
在:
封一
建个
末典
世型
的的
知不
国( 子《 民藤 的野
藤 野 先
恩先 生
师生








女个(

淳 朴 善 良 又 颇 为 愚 昧 的 农 村 妇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 : 一
长 妈 妈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充满诗情画意。
(1)《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其主题思想是什么? 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 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五猖会》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父亲却命令“我”背书,写出 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的无奈和厌烦,指出强制的封建教 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在这之前,写了好几段关于赛 会的文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文字极力渲染了“我”对于赛会的喜爱和向往,与下文写在 去看五猖会之前父亲突然要“我”背书形成巨大反差,先扬后抑, 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文中直接写到父亲的其实没有几句,那么文中是如何突出父 亲的形象的? 主要是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通过写众人和“我”的反应,写出父 亲在家庭中的权威,突出父亲作为家长的角色。

(完整)《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完整)《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导学案【二】《朝花夕拾》一、作者:1881—1936),★二、内容1926.原题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四、人物形象—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鲁迅先生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五、重要内容①《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

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主要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三件事。

②《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③《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挠,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六、轻松闯关(1)《朝花夕拾》是鲁迅1927年所作的散文集,共10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之情.其中,《》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记录作者在日本仙台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东莞市茶山中学 孙海婷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首挽联,你们知道挽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 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 表了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后来又发表了许多短篇小 说,后来收入《呐喊》《彷徨》 两部短篇小说集。与此同时,鲁 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散文诗集《野草》。
范爱农——《范爱农》
• 同乡会争执(初识范爱 农),表现他的冷静深刻。 • 酒楼里叙旧,表现范爱农 性格特点: 外表冷漠,以白 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闷。 眼看人,冷静理智的 • 报馆案风波,革命令人失 背后是对问题的深刻 望,范爱农找不到革命之 认识和决绝态度。 路的苦闷。 内心热情,对师 • 范爱农之死,表现了对旧 友,对知己有极深的 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 感情,对改造社会, 正直倔强的爱国的同情和 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有 悼念。 极大热情。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同学们,在鲁迅笔下,有一个 人令我印象深刻的人:他博学、质 朴、方正,虽然要求严格,但是思 想还算开明。 你知道他是谁吗?
寿镜吾先生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结合作品中的情节,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 物,并完成以下表格。
• 所选作品: • 主要人物: • 相关情节: • 人物评价: 例如: 长妈妈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父亲 衍太太 等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
• 相关情节: • “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 生对工作严谨、认真的特点。 • “纠正解剖图”表现了他治 性格特征: 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特点。 正直、热情, • “关心解剖实验”表现了他 对弱国学生的关心、没有民 诲人不倦, 族偏见的特点。 治学严谨, •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 没有民族偏见。 了认真求实、注重调查、治 学严谨的特点。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名著导读之《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之《朝花夕拾》

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为死 去的儿子哭得那么悲伤,决定 放儿子“还阳半刻”。
作品主题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 达了对阿长的真诚怀念。《藤野先生》——表达了 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范爱农》——表现了对 作品主 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 题 情和悼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儿童 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 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 要求。
作品主题
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无常》——对打着“公 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 作品主 讽。《父亲的病》——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 题 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阅读启 示
《朝花夕拾》使我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 时社会的冷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 追求。
反讽手法:如在《藤野先生》中用“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用“精通时事”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 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 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艺术特色
④通过对典型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老先生
阅读指导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 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 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 了抨击和嘲讽。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生 活的一角。从主题思想上看,《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大致可 以分为如下三类:
阅读指导
关心“我”学习,纠正“我 ”讲义上的错误;惋惜“我 ”后来弃医从文,送照片给 “我”。
范爱农
为人孤傲、倔强、 正直,不满黑暗现 实,追求革命。

《朝花夕拾》名师导读

《朝花夕拾》名师导读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人教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

人教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

通过对《朝花夕拾》的精读、略读和浏览,我们了解 了鲁迅的成长经历,感受到了他笔下那些人物的鲜明性格, 也体会到了他心中丰富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学会 了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将有助于我们提高阅读能力, 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深入阅读《朝花夕拾》,从鲁迅的 文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期待大家在阅读中不断成长,收 获更多的知识和感悟。
我们在日常阅读中,不妨将精读、略读 与浏览结合起来。如阅读《朝花夕拾》, 可以先浏览目录、小引和后记,了解本书的 创作背景、鲁迅的创作初衷,再挑选自己感 兴趣的篇目精读,略读其他篇目。
任务1:鲁迅生活的“那些年”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己童年、少年、 青年时代的“记忆中抄出来的”片段,展现了 他的一段段人生历程。浏览全书,精读部分篇 章、段落,小组合作,从时空、事件等角度梳 理书中鲁迅的成长经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 有创意地呈现“鲁迅成长史”。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 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 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 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 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1928年结集 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 多角度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 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 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 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 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 国教书的经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创作于1926年, 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1926年,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 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 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 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1926年 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知识导航: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知识建构:
一、知识预备: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入散文篇。

全书由《小引》、、、
、、、
、、《后记》组成。

这十篇散文勾勒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著态度。

二、合作交流:
1、结合作品中的情节,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物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寿镜吾衍太太)
三、课堂精炼:
【甲】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乙】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分析概括甲乙两文老师的性格。

(人物性格)
2、说说鲁迅对两位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3、甲文描写老师主要用了描写手法,乙文描写老师主要用了描写方法(艺术方法)
4、鲁迅对老师的态度和情感,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卡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