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课外阅读】康大叔其人《药》中刽子手形象的分析

【课外阅读】康大叔其人——《药》中刽子手形象的分析鲁迅小说《药》中关于康大叔的形象分析,无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都一直沿用扁平人物的分析结论:刽子手的形象和封建统治爪牙的身份。
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50、51页:康大叔是“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鲜血换钱;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大嚷,急于表功”。
旧教材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必修)《教学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第127页:“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无耻。
他以杀人为职业,以买人血馒头为‘专利’,毫不知耻,更不知罪。
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恨。
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康大叔的形象是否就是这样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形象呢?是否鲁迅在塑造了华老拴、花白胡子等麻木不仁的看客形象的同时再勾勒出一个更为反动的人物形象呢?笔者认为,鲁迅在《药》中塑造康大叔的形象并非简单的作为一个刽子手、一个封建反动统治者的爪牙形象出现,仅供反面材料以作批判之用。
康大叔这一人物形象在本质上与华老拴、花白胡子等麻木不仁的民众一样,皆属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只是这一看客形象属于另一类看客,是作为华老拴、花白胡子等麻木不仁看客的补充,也正是这一看客形象的存在,进一步深化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的文章主旨,才使这部具有“象征叙述”特质的小说有了较高层次的象征意义。
康大叔作为看客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看:其一,从康大叔的职业身份来看,他是一职业刽子手,而这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充当的角色意义,他“凶暴、残忍、无耻”,如果是“花白胡子”或“二十多岁的人”是这一职业,同样也会有如此的性格特征,康大叔只不过是小说中众多人物符号中一较为特殊的人物符号而已;另一方面,从小说中康大叔的言行来看,这一职业身份的人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一样同属于社会最底层,因此,他会买人血馒头,赚得“泯灭良知”的钱,而这一点与华老拴买人血馒头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麻木无知,愚昧残忍的体现;他会嫉妒,管牢的红眼睛阿义连剥下来的衣服拿去;他会感叹“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这些语言行为也都得到了茶馆里其他人的认同。
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六、人物形象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还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对社会和历史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其创作的短篇小说更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典范。
而《药》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具有超高的创作技巧和思想文化艺术。
一.次要人物——花白胡子的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对小说情节的铺垫、场景的转移、上下逻辑的串联和揭发的深刻社会意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花白胡子的形象------圆滑世故的老头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被人忽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花白胡子”只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表明是位老者。
在小说第三部分茶馆谈小栓吃了药后的描写中,康大叔说道:“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
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 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这一段是很富有戏剧性的。
康大叔毫无顾忌的话引得华大妈有些不高兴,但她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只好“搭讪着走开“。
在场的其他人都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了。
谁来解围呢?只有年老的花白胡子能做到这一点。
他善于察言观色,更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于是他出来打圆场了:“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几句话立刻冲淡了刚才的紧张气氛。
“自然”、“一定”、“全”三个副词连用, 充分强调了这药的效用,同时也是讨好康大叔的绝妙好词。
花白胡子这几句话既安慰了华老栓夫妇,又讨好了康大叔。
《药》中几个次要人物形象探析

《药》中几个次要人物形象探析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爪牙康大叔,告密者夏三爷,以及勤劳、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的华老栓夫妇,他们的形象早有定论。
但,小说中的几个次要人物如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的形象却相当模糊,甚至被忽视。
人教版教学用书中,仅以世故圆滑,游手好闲,麻木三个词语来分别概括他们的形象,笔者认为是不够的。
那么,鲁迅先生刻画的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是代表着当时社会中不同年龄层次及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均对辛亥革命的不理解,不支持,他们的愚昧导致了革命者的悲哀,起到突出小说主旨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人物往往不多,刻画人物也向来是廖廖数笔,惜墨如金,但无不准确、生动,入木三分。
这三个小人物其貌不扬,言行不多,甚至连姓氏也没有,先生仅以其外部特征为之命名却别有深意。
笔者现将自己的一点浅见嗦如后,与方家商榷。
花白胡子。
胡子已花白,足以证明其年龄大。
按常理说,年龄大,见的世事就多,看问题应比年轻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准,看得透。
他又深受封建制度的压榨和摧残,对封建制度,现实社会应该是不满的,应该是能够接受辛亥革命的政治主张的,应该认为这个不公平的世道是该“革一革”的,然而,他丝毫没有这样的想法。
在《药》中,先生让他在老栓的茶馆里跟不同的人说过几句话,他均以讨好的话语去迎合他人,在其世故圆滑的表象下,暗示的是他代表着当时社会中年龄大的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不理解,不支持,是一个群体形象的代表。
二十多的人。
二十多岁足以证明其年轻。
这个年龄,应该是血气方刚,充满朝气,充满好奇,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的。
应该是接受新生事物快,对辛亥革命应该是理解支持的,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冲动的。
然而,他不但没有年轻人该有的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冲动,反而整天游手好闲,泡在茶馆里浪费时光。
当他听到康大叔讲夏瑜在牢中劝牢头造反时,“很现出气愤模样”地说,“阿呀,那还了得”。
最新鲁迅《药》的人物形象资料

六、人物形象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小说《药》中华老栓人物形象的分析

小说《药》中华老栓人物形象的分析®杳方刼m m 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01文学敎育内容摘要:华老栓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矛盾、愚昧、冷漠。
而他的这些特质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顽固的封建思想加上并未深入的革命思想,都是酿成其悲剧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环境只要不改变,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就不会终结。
关键词:《药》华老栓底层劳动人民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九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 说《药》,对当时动荡的社会有着 深刻的反映。
《药》中塑造了许多 精彩的人物形象,其中以华老栓 这位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尤为突 出,时至今日,华老栓身上所具有 的性格特质依然值得人们研究和 探讨。
华老栓是《药》中的主人公,一方面,他有着鲜明的人物特质,另一方面,这种人物特质是当时 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典型代 表”。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性格特 质,才酿成了后来爱子惨死的悲 剧。
首先,华老栓是一个矛盾的 人,他有着对内和对外的双重身 份一对内他是一家之主有着绝 对的权威,给小栓看病拿人血馒 头就是由他一手操办,华大妈和 华小栓只是在一旁配合。
从华大 妈那带着询问的语气(“小栓的 爹,你就去么? ”)到小栓无条件的 服从,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华老 栓的权威。
华小栓即使看到那一 碟乌黑的人血馒头从而产生诧异,但听到华大妈的一声:“吃下 去罢,一病便好了。
”后还是几 口吞下,没有丝毫反对。
文中并没 有过多描写华老栓在家庭中的权 威,而是用几句“你给我罢得了”这样简单的,带有命令式的话 语来暗示华老栓的家庭地位。
因为华老栓是处理家庭事务的“决 策者”,华大妈,华小栓只是“参与 者”,对家庭事务的发展起不到决 定作用,所以才有了华老栓一人 购买人血馒头,让小栓吃下这样 荒谬的事情发生。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

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感谢您的阅读!高一语文知识点:鲁迅小说《药》人物形象分析写于1919年的《药》是鲁迅先生“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系列小说之一,给广大读者塑造了诸如善良愚昧的华老拴、大义凛然的夏瑜、凶残贪婪的康大叔等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形象,在小说中与华老拴、康大叔相比,“驼背五少爷”不是作者鲁迅笔下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的出现只安排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中“茶馆”里,就像老舍的《茶馆》一样,正是这特殊的场合汇聚了社会的各阶层,最能反映社会众生相,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看似顺手拈来的小人物身上,却体现出了一个文学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在“茶馆”里先后登场的有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康大叔四个人,在这四个人中,除康大叔作为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极端仇视革命外,就要数驼背五少爷最为反对革命,当听到夏瑜在狱中被牢头红眼睛阿义打时,他“忽然高兴”地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还有最后的“疯了”,虽然花白胡子也说“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说“发了疯了”,但是只有他表现出幸灾乐祸。
而花白胡子和二十岁的人因为愚昧,他们的表现都是对革命不理解。
为什么“驼背五少爷”同为作者笔下愚昧的群众但又与众不同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就需从他的称谓上说起,从“五少爷”这个称呼上我们可以推知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他的身上明显存在着纨绔子弟的某些生活习气,小说中写他“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度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作者安排他的出现可谓是巧妙,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茶客中,他是第一个出现在华老拴的茶馆里的,并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一个很家庭范围的生活片断,华家全家都聚在厨房里,华小拴吃人血馒头,以至于驼背五少爷来时无人招呼。
同时他又是一个封建没落的子弟,他虽身上存在着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气,喜欢喝茶,但经济实力已不允许他到档次高一点的茶馆里去,只能到陈设简陋华家茶馆里来,这里的最高待遇仅是“外加一个橄榄”,他就像孔乙己一样,“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鲁迅《药》象征赏析

鲁迅《药》象征赏析简介《药》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药店主人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们对权力和金钱的渴望。
本文将对《药》中的象征意义进行赏析。
药店象征社会小说中的药店可以被看作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药店主人行事冷酷无情,只关心利益,完全不顾他人的痛苦和死亡。
这象征着社会上一些人对他人命运的漠视和冷漠态度。
药店里的医生形象也是对社会道德的嘲讽,他对待病人仅仅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非出于对病人健康的关怀。
这从侧面揭示了社会中个体追逐金钱、权力而忽略了关爱和同情。
药作为幻想和欺骗的象征小说中的药被赋予了极大的象征意义。
药店主人制作的药被宣传成逆转死亡的神奇灵丹妙药,而实际上却只是一种无效的安慰剂,没有任何治疗效果。
这象征着人们对奇迹和幻想的渴望,以及被虚假宣传欺骗的现实。
作者通过药的象征,暗示了社会中一些人以金钱和权力欺骗他人,滋生了虚假和伪善。
人性的扭曲小说中的药店主人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售卖虚假治疗药物。
他甚至见死不救,对他人的生死毫不关心。
这展现了人性的扭曲和丑恶,揭示了个体因金钱和权力的驱使而丧失良知和同情心。
通过药店主人的形象,作者提醒人们要警惕个体对金钱的沉迷和人性的扭曲。
结论《药》是鲁迅先生一篇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药店和药的象征赏析,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扭曲。
这篇小说着重揭示了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以及对奇迹和幻想的渴望。
鲁迅通过药店主人的形象警示人们要反思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呼吁人们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人物形象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小结: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
愚昧麻木,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气愤,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华小栓华小栓是华老栓的独子,年纪轻轻就患上痨病,终日躺在床上咳嗽个不停。
他是封建旧思想的受害者,在病入膏肓时是多么的无助,听任命运安排。
当接过那人血馒头时,他感觉“似乎拿着自己的生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而实际上,他并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让愚昧与迷信思想操纵着推向悲剧的深渊。
在鲁迅笔下,华小栓不仅是痨病患者,他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众多患上思想病症的民众,精神是如此愚昧、落后、无知与无助,人血馒头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
小说中,当茶客们在茶馆里谈“药”,对夏瑜的“疯”发出麻木愚昧的笑声时,华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一边是卖木愚昧的笑声,一边是病入膏肓的咳嗽,在鲁迅看起来,华小栓的病和死,正是这种麻木愚昧的社会心理直接促成的,而且这种国民精神上的麻木,是足以导致民族的沦亡的。
3.夏瑜夏瑜在小说中并未正式出场,是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可知他因夏三爷的告密而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坚定不屈,继续宣扬革命,结果惨遭毒打,最后更惨遭杀害,连鲜血都被粘在“治病良药”的“人血馒头”上。
在小说里,夏瑜这个革命者的英勇形象与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1)英勇不屈的革命志士在《药》里,鲁迅将夏瑜塑造成一个具有理想和顽强斗志的革命志士,概括了革命者不惜为革命事业、拯救群众牺牲的特点。
他被捕入狱后,却仍继续宣传革命理想,“劝牢头造反”,理直气壮地说“这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简直就是在“老虎头上搔痒”;他虽遭到有“一手好拳棒”的红眼睛阿义殴打,可是他却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还“可怜”麻木而不觉醒的阿义甘心充当封建王朝的爪牙和殉葬品。
此外,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他是那么的义无反顾,英勇无畏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那忘我的牺牲精神。
(2)寂寞而孤独的先觉者夏瑜的悲剧并不止于他的牺牲,而是在于他的革命精神得不到群众的支持,甚至受到完全的否定。
他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然而,他的被杀却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同情,愚昧的群众并不知这牺牲为的是谁。
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
他说阿义可怜,茶客说他疯了。
他的被杀,“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
在群众眼里,夏瑜只不过是个可憎可恨,不可思议的疯子。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她是孤独与寂寞的。
他母亲对他的死感到羞愧,华老栓一家也茫然无知,还因为愚昧而享用了革命者的鲜血,茶馆里的闲人对他则抱着敌视态度。
因此,夏瑜的血是白流了,他的死不过是让人“鉴赏”了一次的“杀人盛举”,增添了一伙无聊人们的闲谈资料,制造了一味骗人的“药”而已。
他与广大民众之间隔着厚厚的墙,作者深刻地描绘了革命先驱者的寂寞与悲哀。
(小结: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增添了无聊的谈资。
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时毫无意义的。
小说写夏瑜坟顶上“又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赶尽杀绝,革命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予希望。
)4.康大叔在《药》里,康大叔是个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象,同时在结构上也有重要作用。
他是封建统治者的屠刀;杀害夏瑜的刽子手,有时把夏瑜的鲜血当作包治“痨病”的药卖给华老栓的骗子。
此外,茶馆里的茶客及华老栓一家也通过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迹。
(1)愚昧、麻木在当时的封建专制下,“罪行之人”正是许许多多宣扬民主革命的志士,他对处决革命志士已司空见惯,无动于衷。
封建思想的长期毒害,使他变得麻木愚昧,不了解革命的意义,他对处决了革命者夏瑜视若等闲,甚至还感到有些自豪。
况且,夏瑜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个“不要命”的“小东西”。
在茶馆里,他一直恶毒地咒骂夏瑜,而且见到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
可见在封建思想长期毒害下,康大叔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一把屠刀,屠杀了许多革命志士却毫不觉悟。
(2)凶残、贪婪当时人们迷信与用“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使康大叔多了一条赚钱的门路,用烈士的鲜血去骗取洋钱。
小说描写他处决夏瑜后,着一身黑色,眼光像两把刀,一只大手向华老栓摊着,另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口里喝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他看到华老栓迟疑时,便扯下纸罩,裹了馒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便转身去了,充分突显出刽子手的凶恶与贪婪的形象。
5.茶客鲁迅也刻画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群众形象,反映当时广大的社会底层对革命的态度。
(1)驼背五少爷驼背五少爷是愚昧无知而麻木的群众典型代表,他是茶馆的常客,每天都到茶馆打发时间。
当他听说夏瑜被阿义殴打时,还高兴地说这下可够夏瑜受的了。
对于革命志士的悲惨遭遇,不但不同情,反而幸灾乐祸。
他也常盲目地附和他人,毫无主见,当大家认定夏瑜是个疯子时,他也恍然大悟似的,同一夏瑜是发了疯了,才会做出那种“蠢事”。
(2)花白胡子的大爷他也是茶馆的常客,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国民性的愚昧落后。
他非常迷信,同一般市民一样深信热血馒头能医治肺痨病。
当他知道小栓吃了人血馒头,便认为是“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
同时,对于革命事业,他无知、仇视;在他眼中,夏瑜的革命行为“简直是发了疯”,他不但不理解,也不同情夏瑜的革命,还认为夏瑜“这种东西”挨管牢阿义的打没什么值得可怜的。
(3)二十多岁的人他无名无姓,身份不详,只有年龄,这是作者为了突出他是个年轻人,然而这个年轻茶客的思想却和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一样,思想麻木、愚昧,对革命事业一样是无知和仇视的。
当康大叔说到夏瑜宣传革命遭阿义毒打反而可怜阿义时,他竟现出“气愤摸样”,而且还“恍然大悟”似的肯定夏瑜是“发了疯了”。
无论是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的大爷、二十多岁的青年或者其他不知名的茶客,都是愚昧麻木、不觉悟的民众群像,他们所表现的“国民劣根性”是封建统治者长期对人民群众愚弄和残杀的结果。
这一群人实际上已经站到了敌对的立场,来敌视革命者。
总之,烈士的血未能唤醒不觉悟的群众,这应是最深刻最沉痛的悲剧。
6.其他小说还刻画了贪婪的红眼睛阿义,尽量设法从夏瑜身上榨取油水,夏瑜向他宣传革命,反被痛打,最后还把夏瑜的衣服剥下来占为己有,还有贪财害命的告密者夏三爷,谋害亲侄儿以换取二十五两银子。
这些人都是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帮凶,代表了凶暴、残酷的统治阶层,鲁迅通过他们血腥镇压及杀害革命者夏瑜,揭露了封建统治阶层的残暴和贪婪。
《药》通过在茶馆里出现的人物,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民劣根性,他们在知识上的愚昧、迷信,以人血馒头治痨病,精神上的麻木、不觉悟,不明白革命者的牺牲为的是谁,而愚昧地享用了革命者的血。
小说也反映了先觉者的悲哀,夏瑜的牺牲并未能唤醒群众,反而遭受到侮辱、嘲讽、殴打与杀害。
鲁迅显然在揭示当时革命弱点的同时,引导人们去思考怎样才是拯救中国的对症药石一一推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的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