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孔乙己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

孔乙己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

孔乙己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长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个底层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十足的饭店侍者,外貌平凡,喜欢拦东拉西,饭后喜欢唱小民谣。

可是,孔乙己却是一个备受欺负的人。

他经常遭受到别人的嘲笑和侮辱。

鲁迅通过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反映出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尴尬处境。

孔乙己一个人走在街头,总是不急不缓地晃荡着,好像世界上的一切对他都毫不关心。

他留着一头乌黑的头发,穿着破烂的衣服,一双大手背在身后。

孔乙己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总是愿意听对方说话,很少说自己的话。

他总是显得很安静,委曲求全,很少抱怨自己的生活。

他的默默忍受和温顺完全暴露出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孔乙己在饭店做事的时候,常常被人嘲笑和欺负。

他自愧不如,觉得自己配不上任何尊重。

面对顾客们的刁难,他默默接受一切的不公平待遇。

他心里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没有地位和尊严的底层人物。

他的人生就像《狂人日记》中写到的那样:“路旁行人看的惊讶,妇人们轻轻的笑着;小孩却不讨好地直叫,到店的车马歇了。

”曾经有一天,孔乙己陪朋友喝酒,结果朋友喝醉了酒,醉态凌乱地跑出门去。

孔乙己却比朋友更加清醒。

他一边护送朋友到家,一边安慰着,只因为朋友如果出现了什么意外,他自己无法向别人交待。

这种无私和责任感展现出孔乙己那份寄托在底层辛酸人生中的温暖。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和同情。

孔乙己的存在,揭示了底层人物在封建社会下的生存困境和无奈。

他们没有一件令人陶醉的东西,只有疲惫和无助,他们的人生仿佛就是一场不停的抗争。

而孔乙己则是这个底层人物形象的集合体,他代表着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底层人物。

在《狂人日记》的结尾,因为孔乙己的一首小民谣引起了一群人的嘲笑,孔乙己悲伤地离开了饭店。

鲁迅通过孔乙己的离去,展示了底层人物从容面对欺负和嘲笑的心理特点。

尽管嘲笑和欺负让他们伤心和痛苦,但他们依然能够坦然接受生活的不公平待遇。

他们的内心坚韧和对生活的执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形象深刻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被困在茶馆和监狱两个狭小的空间里,注定了他的命运悲惨。

然而,尽管他是一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忍辱负重的态度,使得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中一个代表性的形象。

首先,孔乙己的外表形象给人一种不起眼的印象。

他长相平凡,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毫无特色可言。

他坐在茶馆里,沉默寡言,时而轻叹一口气,时而无言地低着头。

他并没有显眼的衣着和外表特点,跟茶馆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正是这种平凡的外表,使得他在茶馆里变得无关紧要,被当做逗乐的对象,失去了人格和尊严。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他的悲剧命运。

他是一个乐观、善良、纯洁的人,对人对事都抱着一种友善的态度。

他不计较得失,能忍辱负重。

他在面对茶馆老板的刻薄和茶客们的调侃时,总是谦卑地低下头,微笑着忍受。

他从不向别人诉述自己的苦难,也不抱怨生活的不公。

还有一点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坦荡直爽的人,他不懂世故的做作,从不主动沟通,但是对别人的提问总是坦坦荡荡地回答。

然而,正是因为孔乙己固执的性格,他的命运被定格在茶馆里,无法逃脱。

孔乙己的幸福生活只持续了短暂的一天,他被陷害进了监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属于他的茶馆,甚至无法再有自己的个人自由。

因为他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向别人低头,甚至不愿向警察妥协,才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给人的感觉是可悲的,但是孔乙己的坦然面对不幸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洞察力也给人以启示。

他并没有抱怨和怨恨,只是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当他被关到监狱里的时候还有幸能看见阳光,他说:“我终于可以看见太阳了”。

这句话虽然简单却显示出他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孔乙己的形象可谓是“阿Q之前对面滚过的一个和尚”,他代表着那些社会底层的无名之辈,他们经历着社会的边缘和压迫,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他们的生活艰辛,被人忽略和小觑,但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坚持,他们愿意活出自己的人生,表达自己的价值。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1000字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贫苦下层人物——孔乙己。


乙己虽身处卑微,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
精神,至今令人感受到他那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情感。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行踪不定、身无分文的行乞者。

他身体瘦小,脸色黄瘦,眼神深沉,是一个富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

当他拒
绝张大爷踩他裤脚的时候,他那种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场景,他在酒店里喝烧刀子,却被人骗了。

这一幕暴露了酒店的丑陋和欺骗的本质。

孔乙己没有沮丧或失望,
他反而更加不屈不挠,他不仅没有离去,而且还执意歌唱,本着自
己坚守的价值观和生命中的信念,孔乙己表现出了他那种内心强大
的力量。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命运也让我们深感痛惜和无奈。

他原本可
以过得很平静,但却被虚伪社会的压制和铁拳压垮,最终孤立无援
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离去似乎象征着对沉重阴影的人生的结束,也
引发了一个良知上的思考。

总的来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在特定社会和历史
条件下,那些卑微与不屈不挠精神的高度肯定和歌颂。

他对孔乙己
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柔情和爱
的力量,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现当代社会巨大的缺陷和矛盾,同时
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和缺陷,让我们的社会变
得更加平等、公正、和谐。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毕业论文题目:《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指导教师:张亚君学生姓名:欧孟麟班级: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2004级汉语言文学学号:0410300731内容摘要《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旧知识分子的生活。

他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看不起劳动者。

他的行为语言都是封建旧知识分子的典型表现,与他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不协调。

孔乙己一次次受到嘲笑,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地生存,而又不觉悟,最终在肉体的毒打和心灵虐杀中孤独地死去了。

然而他并未醒,还不如临杀头之前想喊救命的阿Q。

本论文浅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一、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身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而麻木不仁——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的生存,但却自欺欺人,执迷不悟。

三、身受双重摧残,至死仍不觉悟——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心,最后将他推向死亡,但他至死仍对这黑暗的社会心存幻想。

2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他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分析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分析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分析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

他是一位贫困潦倒的酒店招待员,人们一般称他为“孔乙己”。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卑而敏感。

孔乙己出身贫寒,生活困顿,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他担心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自卑感非常强烈。

当别人对他开玩笑时,他总是表现得敏感而易怒。

例如,在酒店里有人问他“你是孔乙己吧”,他就感到自己受到了羞辱和侮辱,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恐惧,情绪非常低落。

这种自卑使得他常常沉默寡言,不敢与人多言。

第二,渴望被认可。

尽管孔乙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感到自卑,但他仍然希望被人们所认可和尊重。

在小说中,当他被酒肆里的“爷爷”们传颂为“书呆子”时,因为得到了别人的赞美和关注,他感到非常高兴和兴奋。

他确信这是他“一生的荣幸”,并在心里为自己鼓掌。

这种渴望被认可的心理,使得他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自信和自满。

第三,内心柔软善良。

孔乙己虽然经历了生活的压迫和不公,但他的内心依然是柔软而善良的。

当有人替他出头时,他感到非常感激和感动,甚至想为推他的人去请菜。

他也非常关心小狗,对小狗有着深厚的感情。

鲁迅在小说中用“东塍小狗”这一形象来描绘孔乙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的柔情。

第四,自我认知能力有限。

虽然孔乙己有自卑感,渴望被认可,但他对自己的现状和经历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他认为自己是“凡夫”,不及别人。

这种有限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得他容易接受别人对他的评价和定义,而不能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

他对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缺乏认知和信心,这也是他所处环境中的无奈和困境所带来的产物。

总的来说,孔乙己是一个性格复杂且有矛盾心理的人物。

他自卑、敏感,并渴望被认可,但内心却是柔软善良的。

然而,他对自己的现状和潜力的认知能力有限,容易为环境所动,无法超越现实的困境。

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底层的贫穷、无奈和自卑,具有广泛的社会和人性意义。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鲁迅通过塑造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孔乙己的形象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

鲁迅将故事的主要场所定位在了鲁镇的咸亨酒店,文章分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即: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身受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

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标签:孔乙己;毒害;悲惨;执迷不悟一、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在《孔乙己》中,鲁迅把旧社会众生浓缩在了一间叫咸亨的酒店里。

这个酒店的酒客,有两个不同的等級: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的“长衫客”。

“短衣帮”们因为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在酒店里只能站着吃喝,“长衫客”们却可以走进酒店的专属包间坐着,慢慢享受酒肉佳肴。

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里,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惟一的人。

既是穿长衫的,就应慢慢走进屋里,愉快地坐着吃喝。

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不伦不类。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

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

站着喝酒这个细节显示他不是地主阶级,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融入短衣帮的人群里。

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

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

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这表明孔乙己内心虚荣,用长衫来维持自己引以为荣的最后一点自尊。

鲁迅的孔乙己与社会底层人物形象

鲁迅的孔乙己与社会底层人物形象

鲁迅的孔乙己与社会底层人物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和关注弱势群体为特点。

其中,孔乙己这个角色无疑是他笔下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之一。

孔乙己这个角色的形象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更凸显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和无奈。

孔乙己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位身世低微,无根无蒂的底层人物,在小酒馆里以陪花酒的方式谋生。

孔乙己不仅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也折射出了周围社会环境对底层人物的歧视和冷漠。

首先,孔乙己的形象承载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他缺乏教育,穿着简陋,生活拮据,社会地位低下。

与他相比,其他人对孔乙己持有嘲笑和轻蔑的态度,他们给予孔乙己的评价仅仅是他的社会地位和贫困身世。

这种阶级观念和社会固化让孔乙己无法摆脱底层的陷阱,注定他只能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

其次,孔乙己的形象也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歧视和冷漠。

在小酒馆里,孔乙己以自嘲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他不会反驳,不会抱怨,只会以自暴自弃的态度来应对,甚至将自己的尊严丢弃。

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冷漠也体现在其他角色的行为和态度上,大家都只是将孔乙己视为娱乐项目,不关心他的真正感受和需求。

孔乙己的形象不仅仅代表了一个个体的悲哀,更展示了整个社会底层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他们被边缘化,被忽视,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改变社会对他们的偏见。

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提醒人们为底层人物的命运负责,并反思社会将他们置于何种境地中。

综上所述,鲁迅的孔乙己形象在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和命运。

通过孔乙己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社会阶层的冷酷和底层人物的无奈,同时也应该引起我们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和反思。

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为他们争取平等和尊严的权利,使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获得公正的待遇。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篇1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是对孔乙己总体的形象描写。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经济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是读书人,长衫是他的身份和象征;“唯一”表明孔乙己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他和短衣帮、穿长衫的人都有差距。

这句话表明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贫穷而又清高的读书人。

2、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两句话是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

“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

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

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3、“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两句话是孔乙己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温两碗酒”表明他嗜酒如命,“排”说明他对酒店分文不欠,是个规矩人,同时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掩饰自己被嘲笑的窘态。

这两句话表明孔乙己是个很诚实却又迂腐的人。

4、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这句话是神态和语言描写。

“睁大眼睛”说明他要面子,怕别人嘲笑;“‘你怎么凭空污人清白’”表明他又极力为自己争辩(内心里想要别人尊重)。

两句话写出他内心的痛苦。

5、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作者:王蒙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摘要】鲁迅通过塑造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孔乙己的形象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

鲁迅将故事的主要场所定位在了鲁镇的咸亨酒店,文章分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即: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身受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

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孔乙己;毒害;悲惨;执迷不悟
一、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
在《孔乙己》中,鲁迅把旧社会众生浓缩在了一间叫咸亨的酒店里。

这个酒店的酒客,有两个不同的等级: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的“长衫客”。

“短衣帮”们因为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在酒店里只能站着吃喝,“长衫客”们却可以走进酒店的专属包间坐着,慢慢享受酒肉佳肴。

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里,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惟一的人。

既是穿长衫的,就应慢慢走进屋里,愉快地坐着吃喝。

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不伦不类。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

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

站着喝酒这个细节显示他不是地主阶级,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融入短衣帮的人群里。

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

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

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这表明孔乙己内心虚荣,用长衫来维持自己引以为荣的最后一点自尊。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内心轻视广大劳苦众生,同时又渴望融入在他看来高大上的上层地主阶级和读书人、有钱人的世界,这种意识使他处在一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当中,不但不被这两个阶层认可,反而成为他们讥讽的笑柄。

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称号由此而来。

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肖像、穿衣、话语及称号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所在。

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
活在读书求仕的理想世界的孔乙己,一进入现实社会,就变得尴尬不已。

他已经穷到身无分文、经常偷东西的地步,也因此经常挨打,甚至连书也偷了。

当人们揭发他、嘲笑他时,孔乙己因为心虚脸变的通红,额头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段精彩细致的描写,刻画出旧社会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他们认为凡是和读书有关的事情就是高尚的,甚至像偷书这样的丑事,也是光荣的。

“偷”与“窃”是一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用“读书”来为自己偷书的行为辩解。

孔乙己偷东西也要分等级,读书人偷东西与普通人不同,不能算是偷,这是多么迂腐可笑!这个细节描写,形象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欺软怕硬是人类的劣根性,看着比自己更弱的人受辱是很多人的乐趣。

孔乙己常常遭到周围人的取笑。

“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对于这不友好的问题,孔乙己非常不以为然,自傲、自大自满、鹤立鸡群的神态骤然显现。

但是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人们又发问了:“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个致命的问题,是孔乙己最不愿被提及的痛,但是短衣帮们偏偏用这个事实来取笑他,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考不上秀才这个心理上永恒的伤疤,让孔乙己感到羞愧,脸上无光,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辨不清白,因此便搬出一套短衣帮们听不懂的“之乎者也”的话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惶恐和愤怒。

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般地步,但他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却是一点认识觉悟也没有。

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堪。

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地生存,自欺欺人、执迷不悟,这正是孔乙己的可悲之处。

三、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
孔乙己生的贫困,死的悲惨,他的悲剧是注定存在的。

身无分文迫于生计的孔乙己偷了丁举人的东西,后果可想而知,他被打断了腿。

孔乙己最后一次在酒店门前出现,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坐着用手走路,成了跟牛羊一样的爬行动物,从人异化成非人,让人惨不忍睹。

对孔乙己的这段外貌描写,是鲁迅先生对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尖锐的控诉。

丁举人其实就是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个象征。

孔乙己被他打断了腿,象征着封建科举制度已经给了他最后的致命一击。

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下,处在统治阶级地位的人,作威作福,可以随便置人于死地;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没有地位、没有尊严的劳动人民,则是受尽摧残,被人欺凌。

这的确是一种残酷的制度,吃人的制度。

孔乙己被打成这样,却没有人同情。

他被打后酒店掌柜第一句话竟然是质问他欠的钱什么时候还。

剥削阶级冷酷的本性显露无疑。

接着又问:“你又偷东西了”。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令人气愤的是,周围人发出的也是一片笑声。

这完全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封建社会不仅在思想上毒害了孔乙己,而且还残害他的身体,把他变成一个废物。

即使这样,麻木的看客还要嘲笑他、凌辱他,把他的痛苦当作笑柄。

可是孔乙己还是有求生的欲望,还有残存的尊严,他挣扎:“不要取笑”,“跌断,跌,跌……”。

这段语言描写,只有恳求,没有愤怒,更谈不上反抗,在生命尽头,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身份,一个不被他人认可、只存在自己脑
海里的读书人身份。

封建教育的大染缸已经将他完全浸透、腐蚀,他的虚荣、迂腐的性格,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

统治阶级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对他进行残酷的控制,推残了他的肉体,剥夺了他的生路,而且在精神上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苦。

《孔乙己》通过一个被封建思想所毒害所麻木而最终又被社会抛弃吞没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形象的悲惨命运,对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

孔乙己最终在肉体的毒打和心灵的虐杀中孤独地死去了,但他不觉悟,致死都不明白是谁造成了他最后悲惨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杨荟,仲夏.漫谈《孔乙己》的语言[J].名作欣赏,1983(4).
[2] 秦林芳.《孔乙己》:在过去与未来之间[J].名作欣赏,1997(5).
[3] 王润华.析鲁迅《孔乙己》的现实性与象征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9).
【作者简介】
王蒙(1987-)女,山东诸城人,就职于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