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鲁迅笔下的阿Q人物形象
阿Q人物形象评析虚伪与真实之间的心理角力

阿Q人物形象评析虚伪与真实之间的心理角力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有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阿Q。
他是一个具有典型中国乡土性格的小人物,深受社会压迫和自卑情绪的困扰。
阿Q的形象给人一种虚假而真实的感觉,他在虚伪与真实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心理角力。
首先,阿Q的虚伪表现在他对自己的自尊和尊严的不断夸大和强化。
在鲁迅笔下,阿Q经常用一些自嘲和嘲讽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内心脆弱。
例如,当他被打得头破血流时,他会说:“我阿Q终于被打出‘流血’的局面来了。
”这种自我调侃和自我安慰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困境的逃避,他用夸大和虚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其次,在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中,阿Q会表现出一种自欺欺人的虚伪态度。
例如,在与其他人争斗时,即使明知自己处于弱势地位,阿Q也会通过一系列的“霸气”举动来装作理所当然的样子。
他会故意散布一些谣言,以此来营造一种自己无敌的形象。
然而,这种虚伪的姿态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无力感,当真正遭受挫折时,他又会迅速崩溃。
然而,阿Q的虚伪表象下也存在着一种真实的渴望和追求。
他虽然过于自以为是,却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阿Q在与乡亲们的斗争中,不仅仅是为了保全他的面子,更是为了争取一种尊严和价值。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胜利,更是一种在社会层面上的认同感。
他虚伪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对真实的渴望,他希望通过掩饰自己的软弱,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地位。
在这种心理角力中,虚伪和真实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阿Q的虚伪行为既是一种逃避和保护,也是一种反抗和追求。
虚伪和真实之间的心理斗争,反映出了一个小人物在封建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无奈和挣扎。
鲁迅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困境,同时也揭示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悲剧矛盾。
总之,阿Q人物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展现出了虚伪与真实之间的心理角力。
他的虚伪行为既是一种自尊心的保护机制,也是一种对真实的追求。
虽然他的行为让人感到滑稽和荒谬,但却正是这种虚伪和真实之间的矛盾,使得阿Q成为了一个深具人性和社会性的复杂形象。
阿q形象的特征及典型意义

阿q形象的特征及典型意义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形象,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之一。
阿Q的形象具有一系列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为他赋予了典型意义。
阿Q具有自嘲的特点。
他自称为“阿Q”,这个称号暗示着他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没有自信,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然而,正是这种自嘲的态度,使得阿Q在社会中不断受挫之后,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
阿Q具有顽强的毅力。
尽管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自己。
无论是在斗殴中被打败,还是在生活中遭受欺凌,阿Q总是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寻找到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这种顽强的毅力,使得阿Q成为了一个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
第三,阿Q具有一种对抗命运的意义。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公平和压迫的社会中,但他从不向命运屈服。
无论是在斗争中还是在生活中,阿Q总是能够找到一种办法来对抗命运的安排。
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愿意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第四,阿Q具有自我安慰的特点。
他喜欢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无论是在失败后还是在挫折中,阿Q总是能够找到一种理由来安慰自己,使自己感到更好一些。
这种自我安慰的特点,使得阿Q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阿Q具有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
他是一个贫穷的农民,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社会中。
阿Q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他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阿Q这个形象,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阿Q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具有自嘲、顽强、对抗命运和自我安慰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阿Q成为了一个充满意义和价值的形象,他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阿Q的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一)妄自尊大,畏强凌弱。
鲁迅先生曾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作为旧时代一个农民的代表,阿Q有其勤劳善良、率真朴实的优点,但由于长期遭受欺辱和打击,他也本能的带上了一些自尊自大、欺软怕硬的无赖特点。
虽然不名一钱,但他并不佩服有钱有势的赵太爷和钱太爷,还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他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见过城里的煎鱼,没见过杀头。
他畏强凌弱,对比自己弱的,蛮横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迁怒别人,调戏小尼姑;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但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则懦弱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二)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老婆娶不上,却偏偏夸口:我的儿子会比你阔多了!忌讳头上的癞疮,当别人以此来取笑他时,他说:你还不配当被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正是靠着这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啊Q总是在失败中寻求超脱,麻木地过着做奴隶而不得的生活。
遭遇失败和欺辱后,啊Q又常常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我摧残,在别人面前轻易求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嘴巴,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消除失败的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奴性心理。
(三)麻木健忘,保守愚昧。
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
在遭受外界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成了他生活中积久难改的痼疾。
因向吴妈求爱,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遗忘得一干二净,反倒跑过去看吴妈闹着什么玩意儿了,直到看见赵太爷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向他奔来,方才猛然间悟到自己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
阿Q人物形象分析

阿Q人物形象分析Have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November 2, 2021阿Q人物形象分析纵览全文, 阿Q形象可以作三个层面、两个阶段的分析;1.所谓三个层面,是指阿 Q 形象内涵的主要方面;1 阿Q是一个贫穷的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 寄居土谷寺, 下无寸地, 只能靠打短工度日; 他虽然也颇能干,“真能做”, 割麦便割麦, 舂米便舂米, 但常常不能维持个人的生计;“恋爱”以后, 只剩下一条万不能脱下的裤子; 他甚至连姓赵的权利也没有;他深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但是他却对自己的这种社会地位没有明确的意识;为了摆脱困境, 他不得不常常在想象中把自己抬到高于别人的地位上;这时, 他的想象便脱离了他的实际处境而表现为骄傲自大;当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 他感到了自己卑屈,于是便自称是赵太爷的本家, 辈分比赵秀才还高, 以此使自己精神上感到一些空洞的喜悦;然而, 他的实际的卑微低下根本无法保证这种空洞的想象长远的存在, 别人的嘲笑和威压很快便破坏了它;在这种情况下, 他便不能不陷于自轻自贱之中, 并且又将自轻自贱当作一种资本而把想象高人一头;2 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农民;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和无业流民的身份和经历, 他思想性格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包括传统农民特有的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和封建的“纲常”、“圣贤”等思想的遗毒;尤其是对他的两性观, 鲁迅先生作了重点的描写;他年近30尚未婚娶, 穷困潦倒到一文莫名的程度, 无父无母, 无亲无故, 原本是不应产生“严男女之人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这样一些传统封建观念的;没有两性之间的直接接触和自由恋爱, 他是注定无法找到异性之爱的; 但他却盲目地维护着两性观念, 而处在另一端的则是他的本能欲望;这时, 两者的冲突和矛盾使他显现出极为荒谬可笑的特征;当阿Q本能的欲望发展起来时, 连他自己也觉得这是不道德的, 因而他便偷偷的做; 被人发现后, 自觉理屈, 不得不屈从于别人的惩罚;而在平时, 他又以正人君子的面目出现, 见一男一女在一起说话, 他便投块石头警示一下;这时这两个极端又在无形中相互加强: 他越是压抑自己的本能欲望, 便越是增加了对别人的敏感, 越是变本加厉的束缚别人, 把自己变成一个传统伦理道德的维护者; 而这又使他更难以承认自己的本能欲望要求的合理性, 自己也便越不敢公开接近女性;他与吴妈的“恋爱悲剧”便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发生的;在这里, 一个“正经”的阿Q 和一个“不正经”的阿Q统一在了一起;他还认为革命就是造反, 是大逆不道;他有着无业游民的狡黠、泼赖, 他敢于入伙偷窃, 能对“文童”的爹爹独不表崇奉, 他常以城乡两便的“眼界”而瞧不起所有人;3 阿Q幻想未来, 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对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泄愤;精神胜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 安于屈辱的奴役生活和命运;精神胜利法绝对不是阿Q精神世界中的独有现象,也绝不是十分奇特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表现, 凡是不能在平等的关系上看待人与人的本质关系;不承认社会的不平等是正常的人, 都不能不以精神胜利的方式来承担在强权者面前所受到的实际歧视和凌辱;封建等极观念在封建中国影响的普遍性, 也正说明精神胜利法对当时国民性弱点的概括普遍性;在阿Q正传中, 鲁迅清晰地向我们表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不断升级的过程, 从而说明了一个在下意识里承认人的不平等地位的合理性, 没有任何切实的平等要求的人是怎样不能不沿着精神胜利法的螺旋性阶梯一步步向上爬的, 是怎样在精神胜利法的虚幻意识中不断加深自己的奴隶性并使自己变得愈加孱弱无力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从维护自己空洞的“面子”出发的;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 其自我价值永远是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衡量的, 他无法对自己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 无法从自我的发展中正视自己存在的价值,因而便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这种对面子的重视本身便带有精神胜利法的性质, 因为他不是从自己的实际自强出发而获得自我价值的真正充实, 而只是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好坏获得精神上的要求;2、所谓两个阶段, 是指阿 Q 在辛亥革命的前后的不同表现;小说最后集中描写了辛亥革命给未庄带来的影响, 以及阿Q的造反与命运在革命党没有危及封建政权, 受到封建政权的压制、杀戮之时, 他不了解革命, 把他们视为不如自己的下等人看待, 无法把革命同自己的欲望和要求联系起来, 对于杀革命党抱着盲目欣赏的态度;这种欣赏态度的根源是建立在“他们还不如我”的幸灾乐祸的情绪上的;当革命党即将获得胜利, 连赵太爷也在革命的威胁下惶惶然之后, 阿Q才对革命党刮目相看并且自己也要投奔革命党了;他兴奋地上街大喊“造反了造反了”他以为革了命,就会“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我喜欢谁就是谁”;然而他对革命的盲然无知, 糊里糊涂地去投靠假洋鬼子, 结果假洋鬼子“不准革命”, 最后反而做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勾结的牺牲品;阿Q虽被监禁、杀头, 但还是精神上的胜利者;他以为“人生天地间, 大约本来有中比美时间探疑“阿Q”时要抓进抓出”, 临到杀头前临街还喊着“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精神胜利法竟然伴随到他生命的结束;阿Q的悲剧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他肉体的消亡, 而在于他人性异化、精神变态;阿Q的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愚昧对人的精神上的戕害, 表现了作者对安于现状, 忍于屈辱、自寻精神逃避的被害者怜悯之情;阿Q正传在艺术上的成功首先在于注重现实主义文学典型的塑造,阿Q正传把文学典型塑造的方法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鲁迅先生开掘了阿Q这个人物的内部世界, 同时也就开掘了中国整个社会及其思想的状况;阿Q的世界中包括了整个封建社会中各色人的精神因素;阿Q是一个人, 同时又是封建时代所有的人;他有上等人的蛮横, 也有下等人的卑怯;他有道学家的正经相, 也有流氓无赖的流氓相; 他是一个极端的保守派, 反对革命, 同时又是一个激进分子, 拥护造反; 他主张中庸和平, 讲“君子动口不动手”, 同时又是一个惹是生非, 抢先向王胡、小D使用武力的武力主义者……封建文化所可能产生的各种精神特征, 在阿Q的精神世界中都表现了出来, 因而其中也就有各种不同的人的影子;鲁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物, 同时也就展示了整个现实世界, 表现了一种文化弊害和在这种文化窒息中形成的国民性的弱点;阿Q正传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与鲁迅的这种典型化的方法是息息相关的;其次,阿Q正传在艺术上另一显着特点是: 把喜剧和悲剧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用喜剧笔调写悲剧, 塑造的是一个富有喜剧性的悲剧性格人物;“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阿Q有勤劳质朴的一面, 他终生劳动不得温饱, 本来向往革命却作了无辜的牺牲品,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阿Q身上的阿Q主义是无价值的东西, 作者将他逐层剥露, 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反省;阿Q性格交织着悲喜剧因素, 两者相互交织、融合;阿Q的悲剧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包裹在喜剧形式之中的;他的每一个悲剧性遭遇, 都包含在可笑的观念与大量可笑的言行中;他处处受人欺凌, 常常被人抓住辫子朝着墙上碰,就其遭遇本身而言, 是悲剧性的;可是当他用虚幻的精神胜利法轻而易举地将严肃的重大的现实悲剧性冲突化为乌有时, 当读者以正常思维方式期待人物做出应有的严肃反映落空时, 悲剧性就出现了;矛盾呈现出畸形的、怪诞的状态, 这种矛盾反差越大, 喜剧性就越强烈;阿Q的一系列悲剧性遭遇与他对待这些事件的观念言行的表现, 处处呈现出一种不一致、不合常态的矛盾反差, 这就产生了奇特的喜剧意味;而种种喜剧性言行、观念无不是精神被奴役的悲剧性结果, 愈是可笑就愈是可悲;像阿Q最后在生死状上画押, 他为没画圆而留了一个瓜子状而深感遗憾懊悔,这就叫人欲笑无声、欲哭无泪了;。
阿Q性格特征浅析

阿Q性格特征浅析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是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在人物性格方面有以下
几个特点:
一、自卑感强
阿Q是一位心理自卑的人。
无论在何时何地,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比如,
当他在看戏的时候,看到戏中的英雄人物表现出声名远扬、威风凛凛的形象,心里就会立
刻产生一种自卑感,会想到自己的卑微和无荣誉。
这种强烈的自卑感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
二、嫉妒心强
阿Q对那些比自己成功的人怨恨和嫉妒。
比如,什么时候他看到其他人在做什么的时候,会想到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功,认为别人比自己更有资格得到成功的机会。
在阿Q眼里,其他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与自己的失败有直接关系的,因此他总觉得那些比自己成功的人非
常讨厌。
三、胆小懦弱
阿Q是一个内心懦弱的人。
他总是很害怕迎接可能出现的危险与挑战,更是不会采取
行动来面对它们。
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事物,阿Q总是躲躲闪闪,表现出毫无胆量的形象。
四、顽固自傲
尽管在许多场合里,阿Q的卑微和失败呈现的很明显,他总是相信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认为自己可以轻易的战胜任何挫折。
阿Q总是执着地坚信着自我价值,通常会表现出顽固
自傲和企图掩盖自己失败的行为。
五、自欺欺人
阿Q具备一些自我欺骗和幻想行为的特质。
当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阿Q会寻求一
些符合自己利益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并试图逃避现实。
他会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结为环境
和旁人的原因,而并不是他自己,这是典型的无知与幼稚。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
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
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
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阿Q人物形象分析

阿Q人物形象分析在鲁迅先生的众多经典文学形象中,阿Q是一个极具代表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他的形象复杂多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阿Q是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为生。
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尽了压迫和欺凌,但却以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和逃避现实。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最显著的特点。
当他被别人欺负时,他不是想着如何反抗,而是在心里自我安慰。
比如,他被人打了,就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种自我欺骗的心理防御机制,让他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能够暂时获得一种虚假的心理平衡。
但实际上,这只是他逃避现实、不敢正视自己困境的一种表现。
从外貌和性格上来看,阿Q身形瘦弱,脑袋后面拖着一根细细的辫子。
他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却又爱占小便宜。
他常常去尼姑庵偷萝卜,还会在赌钱输了的时候耍赖。
然而,他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不容许别人对他有丝毫的轻视。
当他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会立刻与人争吵甚至动手。
阿Q的愚昧无知也是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革命一无所知,却盲目地向往革命,认为革命就是“造反”,可以让自己变得有权有势。
当他听说城里的革命党造反了,就幻想自己也能参与其中,过上好日子。
但他对革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在人际关系方面,阿Q在未庄是孤独的。
他没有真正的朋友,也不被周围的人所接纳。
人们对他要么是嘲笑,要么是欺负。
他试图通过讨好赵太爷等有权有势的人来改变自己的地位,但往往是自取其辱。
这种孤独和无助的处境,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精神扭曲。
阿Q的命运是悲惨的。
他最终糊里糊涂地被当作替罪羊抓去枪毙,结束了他可怜又可悲的一生。
他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黑暗社会的悲剧。
鲁迅先生通过塑造阿Q这个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和人民的精神麻木。
阿Q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广大民众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长期压迫下,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只能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中寻求安慰。
阿q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阿Q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引言《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的黑暗与封建道德的虚伪。
该小说以阿Q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为中心展开,既展现了他的可笑之处,又表现了他内心的扭曲和尊严的侵犯。
本文旨在对阿Q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从阿Q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代表意义。
阿Q的性格特点阿Q是一个具有泛化特征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特点既具有个体特征,又具有普遍代表性。
首先,阿Q狭隘自私、自视甚高,对自己的形象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和虚荣心。
他总是试图通过夸夸其谈和自我吹嘘来增强自己的自尊心。
其次,阿Q 心胸狭窄,缺乏同情心和善良感。
他对他人的苦难和困境漠不关心,甚至会幸灾乐祸地加以嘲笑和嘲讽。
最后,阿Q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享乐,从不为社会和集体做出任何贡献。
阿Q的行为举止阿Q的行为举止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他常常通过武力欺凌他人来显示自己的强壮和优越感。
无论是在与小D打斗时,还是在广场上公然斗殴,阿Q总是以自己的胜利来彰显自己的力量和威严。
其次,阿Q经常玩弄文字游戏,利用奇怪的解释和扭曲的逻辑来掩饰自己的失败和不堪,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对待名誉和尊严的追求甚至超过了任何物质利益。
最后,阿Q在自我认同和认同感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缺失。
他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缺乏自我认同的确定性,经常陷入自我怀疑和自卑的情绪中。
阿Q的形象意义阿Q作为《阿Q正传》的主角,代表了一个特定社会环境和一种特殊情境中的人物类型。
他既是一个封建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也是一个被压迫者的代表。
阿Q的出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无可救药的黑暗和道德虚伪,展现了社会中的各种不公正和剥削。
同时,阿Q也是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代表了所有在困境中挣扎的个体,他们一方面被压迫,另一方面又渴望通过各种手段来取得尊严和自尊心的满足。
阿Q的形象意义还体现在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个人意识觉醒的呼唤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鲁迅先生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
我读后,阿Q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阿Q以其别具异彩、与众不同的典型艺术形象屹立在中外著名的艺术画廊之中,放射着令人瞩目的灿烂花朵。
阿Q艺术形象是集众多艺术形象思想性格特点于一体的矛盾的组合体,他既朴实又油滑,既狂妄又自卑,既保守又追新,既专横又懦弱。
因此,阿Q艺术形象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立体形象。
在这个多角度、多层面的复杂立体形象中,精神胜利法是其内核。
我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代落后而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大致从以下五方面来分析。
一﹑一个贫困的一无所有的人阿Q没有家,住在末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工就走了。
阿Q是一个贫穷困苦的农民形象,也是一个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可怜的流氓无产者形象,他没有房子更没有土地,也没有名子和姓氏。
他曾经有个姓,因为和赵太爷同姓而被剥夺了。
他向吴妈求爱,被视为“调戏”妇女,“犯上作乱”,有损姓赵的尊严,最后被罚赔罪。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贫苦农民。
作为农民,土地是生存基础,而阿Q没有土地,生活无着落,他算不上地道的农民。
他不像闰土、老通宝那样还拥有一些微薄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他一无所有,甚至连姓氏籍贯都无可考稽,除了“卖不出钱”的夹袄和“万不可脱”的裤子外,就只剩下廉价的劳动力供人榨取。
他一无所有,只好寄居在村外的土谷祠里。
他无家无亲戚,光棍汉一个,在未庄,他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在人们眼里他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
作为一个倍受剥削和压迫,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赤贫者,靠给人打工为生,填饱肚皮,穿暖衣服已是奢望,而娶老婆、生孩子更是阿Q的痴心梦想。
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
阿Q因为非常贫困,地位卑微,又不愿意脚踏实地地、专心致志地做工劳动,因此,便为未庄人们所看不起。
阿Q作为一个贫穷困苦的农民,固然有着与其他普通穷苦农民遭受封建势力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共同特点,有着与普通穷苦农民一样的单纯、朴实、愚昧的一面,但是他的油滑无赖习气和盲目自高自大的傲慢,又使人感到其又可怜、又可憎,因而又以其鲜明的赤贫农民特点和流氓无产者特点的独特结合而独树一帜,从而形成了阿Q 式的贫穷农民典型形象。
“阿Q形象极为复杂、艰涩,他是小农经济日趋败落的半殖民地时代农村中完全破产了的农民小生产者,他自高自大,游手好闲,也有点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①阿Q过着最悲惨的奴隶生活,按其经济地位来说,是辛亥革命时代的一个流浪雇农,一个一无所有的无产者。
二﹑一个思想麻木的人阿Q精神麻木的主要根源是统治阶级的毒害和影响。
同时,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保守、落后、愚昧、眼光短浅,在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时无可奈何,反抗又屡遭失败,找不到出路,他们虽然不甘心受屈辱,但又无法脱离屈辱的境地,为了逃避痛苦,自解自慰,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
阿Q是我国传统文化衰落时期的农民形象。
在这个时期,所有新的工业文明又以畸形的方式出现。
农业文化的东西日渐丧失,因此,阿Q具有蒙昧保守的那个时代的农业文化特征,打上了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深刻印记;同时,也沾染了近代污七八糟的殖民主义商业文明文化色彩。
因此,可以说阿Q是一个深受传统封建文化和近代殖民主义商业文化影响的病态的组合体。
在阿Q身上既能发现传统封建文化的东西,也能找到近代畸形的殖民主义商业文化的某些特征,这就使得阿Q的性格特征变得充满矛盾,极为复杂。
例如,作品写到阿Q赢来的钱被别人洗劫一空以后,他从昏睡中醒来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么一堆又白又亮的洋钱!本来已经是他的了,现在忽然不见了!说是被儿了拿去了罢,总还是闷闷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闷闷不乐;他这会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地有点痛。
打完之后,他心满意足地高兴地躺下睡着了。
阿Q这个古怪的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既可怜又可笑!显然,鲁迅先生利用这个故事情节不仅仅是讽刺阿Q的自欺欺人的愚蠢,更为重要的是运用漫画般的艺术手法通过阿Q之身勾勒出我们这个民族身上存在的愚昧可笑的缺点。
阿Q形象令人笑中有泪,让人既同情又痛恨。
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屈辱的一生,贫苦的一生,失败的一生,也是精神愚昧、麻木的一生。
阿Q与他置身其中的文化世界无疑具有着对立性和不相容性,但由于阿Q所处的封建农村文化环境,深受封建传统文化影响,因而又有着对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较多认同的一面。
阿Q的脑子里有不少“合乎圣贤经传的”思想,他也虔诚地尊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人圣训,严格恪守着“男女之大防”。
他有排斥异端的“正气”,素“以为革命便是谋反,谋反便是与他为难”,一向“深恶而痛绝之”,坚信“没有了辫子,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
这恐怕主要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占着统治地位,而这种统治思想在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的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阶级,阿Q作为当时封建社会缩影——未庄老百姓中一员,当然也免受不了封建统治思想的侵蚀和毒害,因而在他的身心上打上了封建性的愚昧落后的思想印痕。
阿Q思想性格的愚昧落后特征的形成,也与他所处环境具有的落后生产方式有着很大关系。
封建宗教法制经济具有着封闭性、自足性和狭隘性的特征。
在阿Q身上相当强烈地表现出了农民小生产者自私、保守、麻木、愚钝的特征。
阿Q只是一位贫穷困苦,屡遭“假洋鬼子”等土豪劣绅欺凌,卑贱可怜的“乡巴佬”,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却自高自大,很看不起城里人!阿Q一次去了城里开了开眼界,但是回来后却很不把城里人放在眼里,很看不惯城里人的一套做法。
阿Q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作“条凳”是不对的、可笑的,更认为城里人在油煎大头鱼时要加上切细的葱丝的做法是错误的。
总之,城里人的许多做法,在阿Q看来都“是错误的,很可笑的!”②由此可见,阿Q在封建思想毒害下精神愚昧,思想保守,心理麻木,从而认为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凡是与现实不合的、有所改革和创新的都是错误的。
阿Q始终是从农民小生产者的视角,用他那愚陋狭隘的眼光来看待他周围的世界的。
阿Q的落后麻木也反射在阿Q式的革命上。
在他的革命理念中,革命的过程就是报复,革命成功就是享乐。
可见他头脑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特权思想。
在阿Q看来,革命就意味着打击仇敌,公报私仇,攫取有钱人的财物,占有有钱人的女人和得逞私欲等。
在封建思想腐蚀下,他搞不清革命目的,分不清革命对象,他把与自己同处遭受上层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弟兄小D和王胡也当作革命报复的对象;一旦革命,他认为小D和赵太爷一样是最该死的,王胡也是要被处死的。
最为可悲的是阿Q竟然糊里糊涂地被诬陷、审判、游街、枪毙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被审判时,阿Q不为自己抗争,反倒在审判书上竭尽全力地画圆圈,并且为自己不能画出世界上最好看的圆圈而感到沮丧!直到最后,阿Q被关在囚笼里游街示众时才似乎觉得自己确凿无疑地被判为那些抢劫案的同党而要被砍头了。
阿Q是明的阶级性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鲁迅先生鞭挞他,不仅仅是表现在农民身上的阿Q主义,而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③这是清末民初的历史条件下的国民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一个具有可悲农奴心理的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是培植种种落后、保守思想的温床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清王朝统治者向帝国主义屈膝,更加压迫欺压人民。
由于统治阶级竭力鼓吹“固有精神文明”,“爱国自大”种种昏乱思想,于是精神胜利法就像瘟神一样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蔓延开来,不仅影响到小官吏、市民、知识分子,也影响到贫苦农民。
阿Q不仅思想上愚昧麻木,而且令人感到憎恶的是其心理上的那种十足的奴性特征。
封建社会中的那种壁垒森严、压迫鲜明的等级制度腐蚀并造就了阿Q的愚钝与奴性。
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制度一方面蛊惑着人们不顾一切地拼命向上爬,另一方面又培养出诸多人的欺软怕硬、媚上凌下的奴性性格。
这种畸形的等级制度形成人们之间深深的隔膜,造成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不平等,甚至是仇视。
在这个异常可怕的死寂世界里,整个社会就象一座金字塔式样的庞大建构,“一级一级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人们在这种畸形的层层制约之中逐渐麻木,开始变得苟活、自欺、自贱。
于是,人们“所蕴蓄的怨愤”不“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
在未庄,阿Q是闲人们取笑逗乐的材料,但他仍兼有虐待者和被虐待者的双重身份。
在强者面前,阿Q胆怯懦弱,自卑自贱,奴才相十足:赵太爷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而且还打了他一个嘴巴子,他只是摸着左颊乖乖地退出来;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的凶狠打击下,阿Q是抱头鼠窜,狼狈逃跑,不敢做丝毫的反抗;当阿Q被别人抓住辫根,摁在墙上碰几个响头时,他竟然奴性十足的自贱到:“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但是,在弱小者面前,阿Q又狂妄自大,盛气凌人,进而欺侮别人,如被王胡和假洋鬼子连连打败后,他便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在比他弱小的小尼姑身上,通过羞辱小尼姑而圆满地为自己“报了仇”,而小D也是被阿Q一向“视若草芥”的。
当革命后阿Q看到小D也用一支筷子在头顶盘了辫子时,他大为震怒,心想:“小D是什么东西呢?”“也敢来做革命党”,“很想把他揪打一顿”。
④但是面对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凌虐,阿Q却从不还手。
更令人感到恶心和憎恶的是阿Q在被审判时,他竟然在“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的面前受惊害怕,于是,“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四﹑一个会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的人阿Q是一个不幸者,他是怎样对待自己不幸呢?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
象阿Q这样的阶层,本来是最易于产生反抗和革命思想的,但他对地主、豪绅的压迫总不甘心,做一个自己的、体面的农民。
工商业文明一旦以殖民主义的方式出现,就失去了它正常的生机。
它导致了中国畸形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也使国民出现了病态、畸形的精神状态。
在这个病态的时代和社会里,农民辛苦的劳作已不能保证他们最必需的生活水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被人们看不起,而游手好闲和麻木不仁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正是在这种畸形的社会环境中,本来善良、质朴的阿Q的天性发生了畸变。
阿Q对未来没有计划,也不抱有什么理想和信念,他只是一任灵魂沉堕在精神胜利法的虚假中。
得过且过,押牌宝、卖棉袄、抵押毡帽,直到最后剩下了“万不可脱”的裤子和破夹袄。
如前所述,阿Q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但是精神胜利法却是他性格的内核。
每次阿Q与未庄的人们动手打架时,最后都是他吃亏。
但阿Q很有获胜的方法“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又像得胜的大将军一样大摇大摆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