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蕾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珍贵的历史画卷——鲁迅笔下的妇女群像图

,
是热 情 的 赞 扬 虽遭 阴谋秘 计
,
,
而 不是
哀 其不幸
”
!
“
虽 陨 身 不 恤 的 事实
。
,
,
压抑 至数
千 年 而 终 于 没有 消 亡 的 明 证 了
的猛 士
,
… … 苟 活者 在 淡 红 的 血 色 (
中
,
会依 稀 看 见 微 茫 的 希 望 ; 真正
。
将更 奋 然 而 前 行
,
。
”
鲁迅
,
作 为每 一 个 独 立 的 篇 章 来 看
,
,
这 些 单 个的
在 她 们 的 身 上 分 别 体 现 了 社会 生 活 的 某 一 个 剖 面 或 某 一
则 不 难 看 出 这 些 单 个 的 妇 女 典 型 集 合在
, ,
个侧 面
一起时
。
而综 观 鲁 迅 所 刻 画 的 一 系 列 妇 女 的 形 象 后
、
,
如
,
爱 姑等
,
,
有 束 缚 在 旧 制 度 旧 礼 教 的 枷 锁 下 的 牺 牲者
;
如祥 林 嫂
单 四 嫂 子等 ;
有 辛苦
。
悠 眼者
如杨 二 嫂 等
。
有 封 建 礼 教 的 附 庸者
,
如 四 铭 太太等 , 有 浸 透 浓 厚 的 小 市 民 气 习者
,
如衍太 太等
即 令 同 一层 次 的 妇 女
, ,
: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 )
,
鲁迅 笔 下 的 另 一 层 次 的 妇 女
属 于 小知 识 分 子 阶 层 勇气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列强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农民被迫放弃自己的土地从而卷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洪流,妇女也逐渐的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介入资本主义生产之中,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致使原来的家庭矛盾关系及妇女问题转换到了社会之中从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社会先决条件。
而且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许许多多的政治改革家或多或少的都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
如: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除缠足陋习,兴办女学等等;孙中山、胡适、蔡元培也都在兴办女学促进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进行过深入的探索。
这些先辈们在早期的探索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权问题的巩固铺垫了坚固的基石。
自近代以来,女性问题就一直深居人们视线内,成为不可逃避、广泛关注的的社会问题。
封建社会下的劳动妇女自古以来就饱受来自统治阶层、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三重迫害。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等,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男性。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见

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之我见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一直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她们深受着族权、父权、夫权、神权的束缚和压迫,她们所受的苦难是最深重的。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底层的妇女。
在他的小说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妇女形象,通过她们的悲惨生活和结局,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以男尊女卑、传宗承祠为特征的一套封建礼教,葬送了许许多多女性的青春和生命。
比如,鲁迅1920年6月在《明天》一文中塑造了单四嫂子的形象。
她是个粗笨的女人,勤劳善良。
丈夫死后,她恪守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思想观念,不敢改嫁。
她对生活没什么奢望,只想靠着自己的双手来纺棉纱,养活自己和三岁的儿子。
可是,就这样的生活她也没能安定地过着,厄运依然向她袭来。
丈夫死后三年,她的儿子宝儿又生病了,生病了看医生也就罢了,可是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的她,去靠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等来医治儿子的病,然而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
于是,她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庸医何小仙身上,最终宝儿还是命归西天,这个寡妇最后的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这一悲剧的发生,主要是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所致。
又如,1924年2月7日,鲁迅在小说《祝福》一文中,又成功地塑造了农村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祥林嫂。
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
然而,这一很平常的愿望,对她来说也无法实现。
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2)

简论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几位女性形象(2)封建神权、政权又惩罚了祥林嫂的“不守妇道”。
因为她是再嫁,是“大逆不道”。
从祥林嫂的初嫁亡夫、再嫁守寡到沦为乞丐的悲剧一生。
我们说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
但她从没有怀疑过命运对待自己的不公平,而是一味的顺从,连当初仅有的一点反抗也没有了。
祥林嫂的周围是无形的封建观和有形的迫害者,就是鲁四老爷及镇上的一些人。
他们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统统笼罩在没有反抗的祥林嫂身上。
其实,她的第一个家庭的崩溃,就已经为她的幸福画上了句号。
柳妈在祥林嫂遭受了一系列不幸后,对她说了有关“阴司”的话,使她生活在极端的恐惧中。
由此可见,柳妈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
她虽然也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但她的意识就是当时封建意识的代表。
她对祥林嫂的嘲笑与“鉴赏”,正是她敌视祥林嫂的反抗的反映。
尽管柳妈是那种带着封建迷信的“威吓”,但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
因此,在柳妈的教导下去捐门。
“赎罪后”,祥林嫂更加勤劳,想以此来弥补丧失家庭对她的打击。
当她坦然的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
”,这句话彻底无情的摧毁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
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迫害的精神失常。
最后,这个可怜的乞丐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一如一片鸿毛飘落在雪地上,悄无声息的推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
封建“四权”毁灭了祥林嫂,我们也感受到了她的反抗意识。
但由于祥林嫂长期本能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
所以,她的反抗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
因此,她的挣扎是苍白无力的。
这犹如那黑夜里划过的流星,稍纵即逝。
祥林嫂的毁灭虽然有她自身的弱点,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小说中最具有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她貌似泼辣,实则软弱。
丈夫要离弃她,她整整闹了三年。
最后,双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关系较“铁”的七大人来调停。
爱姑不仅有娘家人支持,同时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鲁迅的笔下的女性想象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鲁迅的笔下出现过各色各样的女性想象,她们有的知识贫乏、迷信守旧;有的目光短浅,贪小便宜;有的思想封闭、麻木愚昧……这些畸形人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生理遗传,而是多年的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潜移默化,积淀蔓延的结果。
但是不同形象的骨子里却有着相同点。
一.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品《礼记》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以至后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用来禁锢和残害妇女的精神枷锁。
单四嫂和祥林嫂便是最深受其害,而无力反抗,只能缄默忍受的最好的例子。
淳朴的“粗笨女人”单四嫂,死了丈夫之后,恪守封建道德规范,是个贞女节妇。
不辞劳累,靠日夜织布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计。
无奈孩子生了病,不但没有人出手相助,反而受流氓的欺负和庸医的诈骗。
单四嫂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宝儿死了,唯一的希望之烛也熄灭了,这就是她守节守来的结局。
相比之下,祥林嫂的悲剧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辗转多次嫁人,却一个最终的归宿都没有。
能够做一个安稳的奴隶都成了她未能实现的奢望。
后来在鲁四老爷家,她只是个人下人,因为改嫁过的原因,背着“不干净”的罪名,祭祀的器具都不让靠近,纵使祥林嫂花大钱捐了门槛来“赎罪”,也无法根本改变鲁四老爷与鲁四太太对她的道德歧视。
这个鲁镇的人都漠视她的改嫁的被迫性,丧夫之痛,丧子之痛,甚至对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最后惨死在雪地里的悲惨境地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怜悯,反而责怪祥林嫂死的不是时候,有些扫鲁镇人祝福的兴致。
最后鲁镇上人人都在放烟花爆竹,她却在疑问和恐惧中,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死去。
二.女性之间缺乏团结精神其实鲁迅笔下的每一位妇女都是一个悲剧,因为她们受礼教的毒害太深太深,麻木不仁,是名副其实的看客。
《明天》中的王九妈至始至终都不曾有过半点同情单四嫂。
当蓝皮阿五自告奋勇得帮忙单四嫂儿子买棺材时,却被王九妈当场阻止了;当单四嫂不忍心看棺材盖上时,王九妈却“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她,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其间没有只言半语的安慰。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作者:高玉敏来源:《大观》2017年第03期摘要: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在作品中一直比较关注中国的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来表达其对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道德的猛烈抨击,揭露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鲁迅十分关注女性问题并对妇女问题有着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同时试着利用文学的创造表明自己反封建的思想,从中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为女性解放寻找一个正确的方向。
在他的笔下,各类女性形象栩栩如生,本文试图对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简单的分类与分析。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女性观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大都揭示了现实生活,反映最底层人民的悲苦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在同封建主义进行激烈斗争的同时,对身心饱受摧残的妇女也十分关注。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单四嫂、爱姑、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的生与死,是中国妇女在当时由封建社会过渡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压迫与反抗、麻木与觉醒的生存写照,也正是通过对这些妇女形象的塑造,折射出社会中的妇女问题。
一、完全被奴役且无力反抗的女性《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这类女性的典型,她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把她彻底压碎了,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教条活活逼死的。
她是一个勤劳善良、安分守已的普通农村妇女,在她的丈夫死后,婆婆打算卖掉她。
可一直以来深受封建女德影响的祥林嫂不愿意改嫁,她为了遵守“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教条,逃到了鲁镇地主鲁四家做女佣。
虽然在鲁四家做工很辛苦,但她脸上“有了笑影”,“也白胖了”,她对当前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
没过多久她的婆婆便派人将她抢去,想将她卖给山里农民贺老六为妻,祥林嫂拼死抵抗,她甚至将头撞在桌角,可最后还是被迫嫁给了贺老六,特别是在生下儿子后,她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从鲁迅笔下看女性活着的姿态

选择 这个 论题 的动 机 ,源 于钱 理群 《 心灵 的探 寻》 “ 变革 时 代 就 不会受 到欺 凌和 迫害 。 的悲剧 意识 与喜剧 意识 ” 里 面 提到 : “ 正是 在 这里 ,你 会 感 觉 到 , 如 《 药》 里 面 的华 大 妈 生性 善 良,疼 爱 自 己的 儿 子 华 小 栓 。
跳 出愚 昧百姓 的窠 臼 。 对 社会 的妥协 与 努 力 ,并 没有 使 自己 的孩 子 存 活 下去 ,最后 1 .1 愚 昧无 知地奴 役式 地活 着 在 鲁迅 的笔下 ,总有 这 样 的 女性 形 象 出现 ,她 们 淳 朴 善 良辛 都 是死 去 的悲剧 ,而她们 仍然 不懂 。 苦 地生 活着 ,命 运 又对 她 们 很 不公 平 ,病 痛 、贫 困甚 至 死 亡 都 围 1 .3 外 表强 悍 内心 软弱地 活着 绕 着她 们 ,但 是尽 管如 此 ,她们仍 旧是按 着 陈 1 日的生 活规 则 活 着 , 仍 旧有 敢于抗 争 的 女性 形 象 出 现在 鲁 迅 的作 品中 ,有 新 的 思 在 别人 的 闲言碎 语 ,在 生 活 的重 担 下 ,并 不 能 意识 到 社 会 的 压 迫 想 和勇 敢的行 为 ,以抗 争 的姿 态 站 在众 人 面 前 ,强 悍 而前 卫 ,让 和等级 的欺 压 ,默 默地 承受 着所谓 宿 命 和社会 给予 的地 位 和 苦难 , 人 似看 到 了希 望 ,可 是 最终 她 们 仍 旧被 内心 的软 弱 打 败 了 ,向现 以奴役 的 姿 态 残 存 着 ,任 自己 的 身 体 还 有 心 灵 遭 受 各 种 欺 凌 和 实 和权 力妥协 。 收刮 。 像 《 离婚 》 里 面的爱姑 ,爱 姑 丈 夫 另有 新 欢 ,为 了不 被 丈夫 像 《 明天 》 里 面的单 四嫂 子 ,在宝 儿 垂 死 之 际 ,单 四嫂 子 心 离 弃 ,她大 闹不离 婚 。她 在大 众面前 怒骂 其夫 为 “ 小 畜生 ” ,其公 乱 如麻 的时 候 ,红鼻 子 老 拱 和蓝 皮 阿 五 之 流 在 唱小 调 ,打 她 的 歪 公 为 “ 老 畜生 ” ,这种 大胆 、泼辣 、不屈 不挠 的性 格 ,使得 她 闹 离 主意 ;何 小仙 慢 条 斯理 ,不 紧不 慢 。而 同是 妇 女 ,似 乎 有 同情 心 婚 :“ 一 闹就是 三年 ” 。“ 打过 多少 回架 ,说 过多 少 回和 ,总是 不落 的王九 妈 ,也 终 于被证 实并 非 出于 真情 。在办 丧 事 时 ,凡 动 过 手 , 局” 。最后 ,在 七大 人 的 “ 调 停 ”下 ,爱姑 最终还 是离 了婚 。 开 过 口的人 都 吃 了单 四嫂 子 一 顿 饭 ,对 她无 异于 雪 上 加 霜 ,而 明 她 可悲地 把希 望寄 托 在 “ 七 大人 ” 身上 ,认 为他 会 为 她 主持 天 ,等 着单 四嫂 子 的又 是 什 么 呢 ?这样 一个 寡 妇 ,失 去 了 自己唯 公 道 ,而封建 秩 序 和 封 建 利 益 的 维 护 都 是 由七 大人 之流 操 纵 的。 的儿 子 ,得到 的 却不 是 温 情 和 照顾 ,更 多 的是 欺 凌 和 搜 刮 ,在 当她意 识到 这点 时 ,最 终在 “ 七 大人 ” 面 前 ,精 神 防线 轰然 倒塌 , 那 个社 会 ,情意 浅 薄 ,人 道 疏 远 。再 如 《 祝 福 》 里 面 的 祥林 嫂 , 爱 姑 的软弱 之处在 于她 不 敢脱 离 他 人 的 力 量进 行 抗 争 ,依 然 对权 是 好奴 隶和好 寡妇 的化 身 。在 《 祝福 》 中表 现 了祥林 嫂 的吃 苦 耐 贵 抱有 希望 和寄 托 。另 外 ,在 爱姑 大 闹 不离 婚 的 事 件 中 ,我们 也 劳 ,淳 朴善 良,给人 感 觉都 带 着 奴 隶 的麻 木 和 顺 从 ,看 着 四婶 的 可 以看 到爱姑 其实 不过是 为 了守一份 自己的 “ 从一 而终 ” 的贞 洁 , 眼光做 事情 ,因为得 到 赞 赏 而感 到满 足 。 当她 要 被人 卖 给 贺 老 六 在 封建 观念 里面 ,离 婚 是一 件 不 体 面 的事 情 ,她 的又 一 个 软 弱之 做 老婆 时 ,她表 现 了极 度 地 反 抗 ,却 是 因 为 “ 饿 死事 小 ,失 节 事 处 就在 于没有 脱离 落后 的 封建 观 念 。爱 姑 并 不是 一 个 真 正 的 抗 争 大” ,始 终是 被封建 观念 压得 死死 的 ,并且 十 分崇 敬虔 诚 地遵 守 这 者 ,她 外表 强悍 内心软 弱地 活着 ,注定是 悲剧 的结局 。 些 陈 旧的可 笑 的规 贝 做 一 个 好 寡妇 。只为 了不 被 人 看 轻 ,安 分 1 .4 思 想先 进又力 不从 心地 活着 守 己,奴役 般 地 活 着 。面 对 祥 林 嫂 讲 着 自己死 去 的 阿毛 的故 事 , 在 鲁迅 的笔下 ,还 曾经 塑 造 了这 样 一个 女 性 ,她 的 形 象新 颖 周 围的人也 是 带 着 虚 假 的 面 容 听 着 ,到最 后 变 成 了 冷 落 与 嘲 笑 , 独 特 ,以一句 : “ 我是 我 自 己的 ,他 们 谁也 没 有 干 涉 我 的权 利 ! , , 被迫害践踏的祥林嫂却仍旧愚昧无知,最终变成一个乞丐 ,死在 给人新 的希 望 ,她 敢 于 独立 地 追 求 自已 的爱 情 ,不顾 他 人 的 眼光 寒 风大 雪 中 。 不 管家 人 的反对 ,毅然 地选择 跟爱人 离家 出走 ,寻求幸 福 。 但 是子 君并 没有 真 正地 看 抗 争 到底 ,她 思 想 先 进 �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摘要]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确良苦难最深重。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
故其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特别关注他们的命运,因此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有很多妇女题材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有着鲁迅对广大妇女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深入思考,描写和揭示了封建思想对妇女精神的奴役和毒害,期待妇女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鲁迅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并映射当前社会的各种弊病。
对这课题的研究,不乏出色的学者,但各有各的视角,这遍论文主要从鲁迅作品中的妇女本身和外部因素去分析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并探讨使妇女解放的道路。
一、具体来说,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有以下几种类型:1、愚昧、麻木的、未觉醒的妇女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
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
封建卫道者鲁四爷就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
同时,鲁镇的人们也“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安宁。
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和讲义 ▪坟 杂文集 ▪ 热风 ▪ 三闲集 ▪ 准风月谈 ▪ 且介亭杂文末编 诗文集 ▪ 集外集 小说集 ▪ 呐喊 散文诗集 ▪ 野草 回忆录 ▪ 朝花夕拾 ▪ 彷徨 ▪ 故事新编 ▪ 集外集拾遗 ▪ 集外集拾遗补篇 ▪ 华盖集 ▪ 二心集 ▪ 花边文学 ▪ 华盖集续编 ▪ 南腔北调集 ▪ 且介亭杂文 ▪ 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情景分析:第二幅画像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 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的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 精神力量。 临死前: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 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赏析:第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已然崩塌,对现实的生活变得麻木而 绝望。 情景分析:第三幅画像则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 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通过一系列的人物神态,外貌 描写,刻画了一个旧中国农村劳 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 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 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 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 害、受鄙视而终,甚至被封建礼 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 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 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 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 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 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 抗。 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 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 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 当然也不懂得,要改变自己人生 命运的唯一道路是:推翻这造成 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 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 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 的。又只是顺着眼,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赏析:第二次描写在祥林嫂表现了她面对阿毛的过世的深重的悲伤之情,而且相同的 穿戴表现了她生活的极度困难;
• 鲁迅 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 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 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与二弟 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 “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 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 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 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 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 现代小说、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 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评价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
• 背景 • 主要内容 • 人物特点 • 总结
《明天》
《明天》之梗概
单四嫂子在鲁镇没有人鲁迅《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是一名“寡妇”,他
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她的丈夫死去的两三年里,她没有失身也没有 再嫁,她的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 养活自己的儿子,她夜以继日的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活儿。但她 这点小小的心愿在黑暗的社会里,也不能实现。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 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 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 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 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 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 过于她的了:之前的花白的头 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 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 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 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 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 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 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 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 是一个乞丐了。
两文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对中国妇女 的理解与同情,对寡妇形象的塑造是站在“寡母”抚养的 “孤子”的角度的。因此说,鲁迅在创作这两篇小说时, 寡母始终“站”在他的背后。可以说,鲁迅是在“孤子” 的现实角色的前提下扮演了塑造寡妇形象的创作角色。这 种角色的模糊促成了《明天》和《祝福》的感情化叙述。 同时,怜悯与同情也在这种叙述中压倒了批判寡妇自身弱 点的声音。 人物整合分析: 像单四嫂子,祥林嫂这些最普通人的最普 通的悲惨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 的同情和怜悯,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中国社会里,人 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践踏,让人感到一股刺骨的凉意。 中国的小说也只有到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在社会最底层, 描写底层人的生活命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 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 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 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 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 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 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 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 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 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 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 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 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 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 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 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 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 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 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 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 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 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 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 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 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 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 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 街头
小结之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的“单”又音近善良的“善”, 说明她是一个善良但不失愚笨的女人。我 想到了一句话,麻木不仁,这是鲁迅作品 中众多看客(《明天》中单四嫂子也是一 个看客,对腐糜生活的一种无助的表态) 性格中最集中的一点。具体到单四嫂子身 上就是痴,死守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 缓,都表现了她的痴。不是情痴而是对强 大生活洪流无力抗挣的一种近乎绝望的姿 态。
同情她,更没有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假如女子的生计能独立,社会上的人懂的 互助,单四嫂子还有一个人独自养活自己和孩子的机会,但这时的社会环境正好 相反,社会冷漠,人心麻木。单四嫂子就是过得非常的苦,也没有一个人表示慰 问。 •
人物分析
单四嫂子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在封建伦理纲常下幼小的儿 子成了她精神世界的唯一支柱。 在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单四嫂子内心的孤独和空虚,她是那么的 孤立无援。后来宝儿病重,她带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生何小仙,但 何小仙只是个骗子罢了,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人,宝儿的病并非 无法医治,可以说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骗子联手夺走了宝儿 的生命。这也是文中鲁迅把单四嫂子形容成粗笨女人的原因。但单四 嫂子的“粗笨”不只是她自身所形成的,社会的偏见,社会上人的愚 昧,把单四嫂子变成了一个“粗笨”的女人,难道单四嫂子不知道大 医院可以救自己孩子的命吗?她是知道的,但她没钱,她知道没人会 帮助她,没人会白白救自己的孩子,因此她用封建迷信来麻痹自己的 神经,来逃避现实。 单四嫂子麻痹自己的表现在文中几次的出现,她总幻想“明天” 会变好,但什么都不做,只是“希望”“乞求”上帝就能显灵吗? 单四嫂子是可怜的,她只是个弱女子,她没有能力救自己孩子的 命,她连自己都救不了。老拱、阿五这样的无赖整日的虎视眈眈,想 占她的便宜,这些周围的百姓在宝儿死后只充当着无聊麻木的看客, 单四嫂子在这人情冷漠,社会污浊的社会里还能活命?还能做一个真 正的人吗 • 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一种无法自鸣的 痛。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 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
约二十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赏析 :第一次描写是祥林嫂初到四叔家来时的样子,反映了祥林嫂虽然正当年轻, 不过她的穿着和外貌还是显示了她的丧夫之痛和营养不良 情景分析:第一幅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 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 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
初见: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 大 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又只是 顺着眼。{安分守己} 再遇:1 月白背心,年纪大 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 两颊却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 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内心痛苦} 2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 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 是直着眼睛{整日陷在深深的思念与痛苦} 3“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 么?”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无奈,痛苦,失 望与无声的抗议} 4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 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 人,也总惴惴的,{所受打击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