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

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

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

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

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

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

冷漠,束缚

一.祥林嫂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

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

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

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

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那么是

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

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

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由于“生为夫家

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为了自己

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

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

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

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

失节是大”。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

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因

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

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

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

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

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

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

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

上碰了个大窟窿”,

“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

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了。那么祥林嫂为什么有这么多极端的做法呢?为什么她宁死都不愿

意再嫁呢?这还是跟当时社会对女子的束缚和禁锢有关,中国传统礼

教中,对于女性的要求比较苛刻,其中所谓的“三从四德”就是女性

立身的根本,那么什么是“三从”,“四德”呢?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是指:德,容,言,

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

语言,最后是治家之道。那么祥林嫂没有子嗣,因此她无法做到“夫

死从子”,而她又必须尊守妇道,所以只有选择“宁死不从”这条极

端的路,来维护自己的贞洁。但是很可惜,即使她寻死,也无人同情,

最后还是被逼迫和贺老六结婚,这也体现出,当时妇女在社会的地位

是非常低下的,甚至不拿妇女当人来看待。

3.丧夫丧子

祥林嫂被迫改嫁了之后,很幸运的当了母亲,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取

得了做人的基本权利,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

寒上”,第二次的丧夫给她的精神带来的严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

这唯一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唯一的春光,但是,祸不单行,春天快

要过完的一天,孩子被狼叼了去,这最后一缕希望也被命运之神夺走

了,又赶上“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老主顾家里,这个

悲惨的情节又是发生在春天里,随着春天的结束,她的生命也快要走

到尽头。文中曾多次写到祥林嫂提及儿子阿毛的事情,可是却从未写

祥林嫂提及自己的第一个丈夫祥林,以及再嫁的贺老六,这也说明了,

祥林嫂生命中的三个男人中,她最在乎的最爱的还是儿子阿毛。由于

阿毛的死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导致她整个人从以前的“安分耐劳”到

现在的“精神也更不济”,“而且很胆怯”以及“记性尤坏”。这都说明了祥林嫂整个人的精神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导致她最后悄无声息的死去。4.死去

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打工,四叔,四婶和柳妈对待她的态度和先前截然不同,而当祥林嫂沦为乞丐时更是凄惨,常常连饭都要不到,最后在对生活的绝望,对死亡的恐惧以及鲁镇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那么导致祥林嫂死去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她有着悲惨的命运,她先后死了两个丈夫,之后她唯一的精神寄托“阿毛”也死于非命,所以她的精神可以说是到了崩溃的地

步。其次,回到鲁镇去打工,老主

顾家里的人对她的态度和以前完全不同,他们对她有着嫌弃,鄙视等态度,这在祥林嫂心里就又加重了打击,不仅如此,四叔家的人对她的行为和遭遇不给予宽容和谅解,这就使得祥林嫂在精神上得到了最后的毁灭性的打击,如文中柳妈和祥林嫂说“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踢,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这个柳妈给了祥林嫂泡沫似的希望,祥林嫂果然去捐了门槛,她本以为她赎了罪,又有了重生的希望,可惜这希望在四婶慌忙的那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而破灭。这最后的希望导致祥林嫂在精神上彻底的崩溃。从此她变成了“木偶人“,以至于被四叔家赶了出去。最后,祥林嫂变成了乞丐,只能讨饭,但是又讨不到,终于在肉体和精神双重崩溃的情况下,死去了。

其实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死于封建礼教下,

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鲁迅先生对这一类人的评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下面的一个女主人公子君,又是怎样的遭遇

和结局呢?二.子君

子君是鲁迅先生作品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思想先进的女性形象,她

和涓生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恋爱,子君是勇敢的,她说:“我是我自

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是子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的。表达她对涓生深沉的,真挚的爱以及对封建思想的大胆反抗。

而涓生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他说:“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可是文章却以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应该说是一个悲剧,但是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封建礼教下的一个吃人的社会,爱

情当然也不例外。子君和涓生只是希望获得婚姻的自主权,享受到婚姻和恋爱的自由,可以说这算是一个很微小的愿望,但是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是一个身体和灵魂的绝对服从者!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维护者和“铁屋子”里的“沉睡者”们不允许他们那里出现背叛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维护者他们认为是无法代替,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如上面提到的三从四德等。在他们眼里,青年男女

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他们就是“叛逆者”,因此,他们是不会

让“叛逆者”好过的。于是子君和他的爱人便生活在众人的白眼中。虽然同居成功了,也找到属于了他们的爱情,他们觉得是幸福的,

可是在那些封建维护者的眼中,他们是破坏纲常的“叛逆者”,他们

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

蔑的眼光”,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用这种目光去看他们呢?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的准则和“道德”规范。封建伦理

道德沉重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他们一旦脱离这些准则,就会被抛

弃,被驱逐,甚至被扼杀。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让你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和奴隶!

其次,子君的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这也决定了他们爱情

的悲剧。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

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以及恭顺的侍奉丈夫,表现

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斗的能力和勇气的女人,她变得

平庸而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

隶。再加上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旧式的家庭里,走进了连

墓碑都没有的坟墓。虽然子君是在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

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有个性解放,男

女平等和自由的想法,可惜,由于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的压

制着人们的思想和个性的发展,它传承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不会

轻易妥协给新思想的,加上子君本身的软弱性,所以她最终回到了“铁

屋子”。在这点上是十分可悲的。

比如:她和涓生同居之后,她不工作,反而在家当起了家庭主

妇,养了四小油鸡,以及一只叫“阿随”的狗。她不再以前一样和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雪莱……”,

相反的,她在意起了阿随瘦的可怜,以及房东太太如何的嗤笑自己。

她宁可不吃饭,也要喂油鸡和阿随,从这点上可以说明,在子君的思

想里已经逐渐流失了当初的新思想,新觉悟,相反地她过上了安逸的

生活之后,变得和现实社会里的受封建思想禁锢和摧残的女性一样,

变得安于现状。甚至如涓生所说的“子君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

贴了”,她会为了几只油鸡和隔壁家的妇女争吵,这和先前的那个有

着先进思想的,有着理想和抱负的五四女青年截然不同。由于如此大

的转变,加上涓生被社会打压的没

有收入,感情和生活也都受困的情

况下,最终选择“伤害”子君并且和她说:“我老实说罢:因为,因

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

事……”。也就是因为涓生的这句话,直接的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文中的子君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

一般的威严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

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

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都没有的坟墓”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凄惨

啊?即使你有更坚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都被这无爱的社会摧毁

了,想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推翻这个无爱的,吃人的社会,推翻

一切腐朽和黑暗的制度,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子君是坚强的也是软弱的,是先进的也是守旧的,她反抗过,挣

扎过,最后不得不屈服,她为了爱情,打破了“道德”,当离开涓生

时,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了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留恋,也有无力反抗社会的无奈。总之,

子君死去了,留下的只有遗憾以及涓生无尽的悔恨和内疚。

不得不说,子君是鲁迅先生作品中一个很勇敢的女性形象,她敢

于反抗,并且是真的崇尚自由的反抗,是新思想的代表,如“我是我

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在当时的女性心理可以造

成不小的冲击,是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撞。只不过新思想力量太弱,

以至于子君最终妥协了。

本次论文的最后一个女主人公爱姑,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是一

个颇具反抗的女性,只不过她和子君的思想是不一样的。那么爱姑在

《离婚》中有着怎样的命运和结局呢?

三,爱姑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

女形象。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为了

不被丈夫离弃,她大闹的,不是离婚,而是不离婚。她在众人面前怒

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

挠的性格,使用权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

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

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

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

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

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

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

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

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在封建社会性,

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是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

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为此,爱姑才反抗,

想讨回一个“说法”。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

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从这一角度看,

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

爱姑是有点“身份”的人,但没有过高的身份。说她有点“身份”,

是因为她有“体面”的娘家和“高门大户都走得进的、脚步开阔”的父

亲。但爱姑又没有过高的身份,她父亲庄木三到底还不能与慰老爷平

起平坐,更不能跟七大人平起平坐。庄木三父女到慰老爷家去,只能

先进门房喝年糕汤,走进客厅里去也只能站着。爱姑看见七大人的头

顶是秃的,可是那脸和脑壳都红润,便以为那一定是擦着猪油。对于

“屁塞”以及那上面的“水银浸”,对于鼻烟,爱姑都一无所知。这些细

节描写都说明不能把爱姑的身份估计得过高。所以应该说爱姑是中农

以上,地主以下的身份。

爱姑的被迫离婚,说明当时在农村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

然是悲惨的。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丈夫姘上小寡妇,不管原配

夫人是三茶六礼写来的、花轿抬来的,也不会受法律保护。只要公婆

不喜欢,不管你是否低头进、低头出,是否一礼不缺,也只得走。政

权是夫权、族权的基础,夫权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闹了几处的离婚事件,只经豪绅七大爷(在地主慰老爷家)两句话就解决了。一句是:

“公婆说‘走!’就得走。”七大爷还振振有辞,吓唬爱姑说:“莫说府里,

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公婆为什么不喜欢爱姑呢?那

是因为“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这说明,在当时衙门八字开,维护的

只是夫权、族权的利益;另一句是:“来——兮!”七大爷这一高大摇

曳的声音,连爱姑也感觉到“大势已去”,晴天霹雳。爱姑刚才的放肆,

刚才的“闹事”、想讨回“公道”,已荡然无存。可见,由于七大爷的“威

严”,爱姑只好妥协。接着,便是两家互换了“红绿帖”(订婚时交换

的帖子),取消了婚约。可见,“来——兮!”这两个字就是离婚的判

决书。这就告诉爱姑,即使拼出命来,施家也不会家破人亡,封建政

权是绝对维护夫权、族权和地主阶

级利益的。

爱姑具有“母夜叉”的性格,撒野、泼辣。丈夫“小畜生”姘上“小寡

妇”,“老畜生”又袒护儿子,爱姑要回娘家搬兵讨伐,要出这口“恶气”,

要把施家搞得家破人亡。因为爱姑是地方上很有点权势,“沿海居民

都有几分惧怕”的土乡绅庄木三的宠女,有一个土乡绅父亲作为靠山,

所以她受不得别人的钳制,更不知天高地厚。爱姑能说会道,撒野、

泼辣,从她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即可见一斑。爱姑只知道压在自己

头上的正是她所信奉的封建主义制度,所以她一开始在七大人面前力

数“小畜生”的不是,在七大人面前据理力争,满以为七大人“知书识

礼,顶明白的”,最后还是七大人的一席话使爱姑如梦初醒,“觉得自

己是完全孤立了”,也使她明白了封建主义的真实面目,可惜为时已

晚。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敢于闹事到妥协,这就是爱姑的经历。她为了与施家“赌气”,又是吵,又是骂,又是砸,

非把施家搞个“家破人人亡”而后快。但当她在地位比她更高贵的七大

人面前,心“突突地乱跳,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显得那么软弱、

无能。当七大人说出最后一句话:“来——兮!”后,她不由自主地说:

“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的吩咐……。”爱姑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

转弯,从敢于闹到彻彻底底的妥协,最终变得恭恭敬敬,唯唯诺诺。

爱姑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同样逃脱不了遭

人践踏的悲惨命运。这种现象在旧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是“熟悉的”;

爱姑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又是“陌生的”,是与众不同的。

像爱姑这样的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

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是最深的,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也是最

为严重的。鲁迅对笔下的爱姑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

现出了无限的忧愤和悲哀。

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但是却有着相似的命运,

无论是祥林嫂的愚昧麻木,子君的顽强抵抗还是爱姑的泼辣争取,最

终都逃不过悲惨的命运安排,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她们都以失败而

收场,鲁迅先生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深刻的展现出当时无爱的社会和

人们的冷漠,以及传统的封建礼教对人灵魂和思想的侵蚀。

纵观当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是非常非常低的,她们甚至不如牲

畜的地位高,在社会上来说,当时的女性是悲哀的,她们受着非人的

生活,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被打压着,摧残着。据历史记

载,在中国社会中

,除了现在的和谐社会外,只有母系社会和唐朝时候的女性的地位很高,其他时期的女性地位都比较低,比如,杜甫的

《兵车行》中说到: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就体现出

当时宁愿生女孩也不愿意生男孩。而唐朝由于杨贵妃的缘故,那时候

的女子地位非常高。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爱姑以及子君生活的封

建社会对她们的摧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祥林嫂和爱姑的思想麻木,

迂腐以及子君为何无法反抗了。

因此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笔锋痛斥着当时吃人的无爱的社会,用深

刻的语言鞭笞着“沉睡”中的人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

生用他独特的情怀表达出对当时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同情和

激愤以及无奈。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 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 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 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 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 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 冷漠,束缚 一.祥林嫂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 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 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 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 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那么是 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 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 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由于“生为夫家 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为了自己 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 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 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 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 失节是大”。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 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因 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 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 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 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 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 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 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 上碰了个大窟窿”, “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 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了。那么祥林嫂为什么有这么多极端的做法呢?为什么她宁死都不愿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鲁迅笔下的人物

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2007-08-27 04:55 ●狂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敢于向世俗社会挑战的民主主义者形象。性格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作者是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塑造人物的。狂人的语言、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逻辑也不清晰,但是含意丰富而深刻。作者着意表现狂人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表现出清醒地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洞察力,所以狂人的“不狂”是在于他说出了人们不敢说或者还没有说出了的话,从写满了“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发现的吃人本质,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面纱和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他的话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狂人的批判精神是人类社会前行进程的动力。 ●阿Q:鲁迅通过阿Q来挖掘中国国民的灵魂,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面前不敢正视,不愿承认,更不去总结教训,而是以假想的胜利来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虚假胜利中的陶醉去欺骗别人。这种性格曾经严重的存在于被列强所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也存在于今天的这个社会中,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也许这种性格还会长期的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既不愿与做工的“短衣帮”为伍,又无力跨进那“穿长衫”的阔人之间,只好站着喝酒。孔乙己的可悲在于他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常以“君子固穷”的谎言来麻醉自己、自我解嘲。作者在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做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同时,对他的不幸遭遇也寄予了同情。孔乙己悲剧包含着鲁迅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清醒认识。 ●夏瑜:这是一个让人悲叹的革命者的形象,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小说没有写他是如何进行革命斗争的,而是以浓重的笔墨写了他牺牲前后的孤独、悲凉和寂寞。他的理想、他的为理想而奋斗的行为,他的为理想而献出的年轻的生命以及死后被用来治病的鲜血,这一切都不被他所爱的人理解,反而误解,反而憎恨。但是他仍然爱他们,并因为这爱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他不仅仅是一个革命理想的殉道者,而是一个人类理想的殉道者。 ●祥林嫂:祥林嫂深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的毒害,陷进封建礼教给妇女规定的牢笼里,尽管她勤劳、质朴、善良、热爱生活,仍为社会所不容,最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被逼无奈惨死在新年庆典的雪夜之中。作者的深刻之处是细致地描绘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构成有鲁四老爷、“我”、祥林嫂自己、柳妈还有鲁镇的人们,或许还有所有的国人。特别是以“我”为代表的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反省自己在造成祥林嫂悲剧中的历史、社会责任。 ●涓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存和生活的冲突,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一个有着理想并为着这个理想已经付出了行动的理想者如何在现实的生存中败下阵来。这种失败毁灭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脆弱是涓生所要面对的,也是我们所有人要面对的。理想不能停留在“伤逝”中。 ●舜:从上古的贤君、圣人到“五四”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中国的脊梁”,使我们看到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和未来得信心。所以鲁迅不是一个悲观厌世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而是一个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先行者”。从舜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形象,他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是理想者的悲剧。他反抗现实,追求理想,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现实战胜了理想,魏连殳咀嚼着伤痛离开人世,他的狼嚎般的哭声回响在他曾经为之奋斗的现实中。他的悲剧在于他思考着痛苦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一种无援的思想,但他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 ●女娲:本是人类的始祖,可在鲁迅的笔下这位人类的始祖在苦闷和宣泄中创造出一群群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却又使她不喜欢,甚至讨厌。“五四”启蒙者在精神上无疑有着这样的“始祖”情结,他们在创造世界、创造未来,可是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创造结果是那样的出乎意料,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符合自己理想的结果。于是充满了荒唐感,却又无可奈何,陷入了失望与焦虑之中。 ●后羿:后羿在神话中是一个为人类立下大功的英雄,他的悲剧是一个英雄的悲剧。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后羿的悲剧套用郁达夫的话说“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强的半绝望的国家”。wen墨子为宋国立下大功,回国后却遭遇了搜检、募捐、避雨被赶,最后得了感冒。理想者的悲剧不在于理想不得实现,而是理想者在世俗的世界作为“异类”被那些需要理想而实现不了理想的人所冷落所误解所欺凌,甚至可能会被毁灭。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知识导航: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知识建构: 一、知识预备: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入散文篇。全书由《小引》、、、 、、、 、、《后记》组成。这十篇散文勾勒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著态度。 二、合作交流: 1、结合作品中的情节,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物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寿镜吾衍太太)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发表时间:2009-07-28T17:04:14.50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5期供稿作者:田雪青 [导读]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同封建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田雪青 摘要: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同封建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结果是悲惨的,但意义却是深远的。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文化 作者简介:田雪青,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茹荷镇初级中学。 一、前言 鲁迅写了许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二、鲁迅作品中妇女形象的分析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是一个粗笨女人”,是一个悲苦的守节妇女。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惟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社会的冷漠使她连小宝的性命也没有保住。小宝死后,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在她面前,那无尽无休的明天将意味着什么呢?在她周围除了想趁机揩油的人以外,她得不到一点同情,那人情的淡薄,真令人不寒而栗。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所寄托的如梦幻般的“明天”,依旧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梦。 《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本文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地卖给山坳中的贺老六。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一点安宁。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宥。捐门槛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的最后致命一击。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从身体上对她进行摧残,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最后将她踢出门外,使她沦为乞丐,最终倒毙街头。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她当牲口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也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打击。之后,社会无处不在的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长期以来,由于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因此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打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种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魂灵地狱的诘头,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大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 相对祥林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是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68161213.html,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汪怡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比如一味地逆来顺受地,盲目地反抗意识的,有着觉醒反抗意识的。本文着重论述几位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从对她们的分析中,我们可得知造成她们悲剧原因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提到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篇篇出自他手的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他的一 生始终都以抨击旧的封建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社会现实,文章里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思想。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当时的社会,“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鲁迅则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特别是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她们分别是:《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伤逝》中的子君,这些人物中,虽说也有人尝试着抗争旧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给自己带来的不公,但最终无一摆脱了悲惨的命运。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解放问题的不断探索。 一.逆来顺受的“良民”——单四嫂子 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塑造了他笔下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但同时她又具有旧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一名寡妇,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她丈夫死去的二三年里,既没有失身也没有改嫁,她的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于是她夜以继日地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事。但是,她这点小小的心愿在黑暗的社会里想要实现也只能是梦想。当她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宝儿生病了,她带着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生何小仙,何小仙是个骗子,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任,宝儿的病并不是无药可救,可以这样说,宝儿的去世正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联手造成的。她总幻想着“明天”会更好,但又什么都不做,难道仅仅只是“希望”“乞求”,“明天”就会变得更好吗?在那样一个重重压迫之下的社会里,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一种无法自鸣的痛。 二.反抗性和奴隶性的并存——祥林嫂

11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中文系 所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文摘要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已任。他的笔端时时角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在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鲁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本文对鲁迅所描写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对每一类女性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中体会鲁迅为唤醒她们的意识而发自肺腑的呐喊,探索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妇女解放

The contents summary:Luxun is an our country great of thinker, revolutionist, author, his whole life always with attack the old influence, make public the dark phenomenon within society for have already allow.His pen carry always Cape and the society actuality, pierce through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the democratism of the consta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revolution.Particularly is to be placed in the feudalistic society most first floor, the Chinese women who was most easily hurt and is humiliate, the Luxun pay tremendous concern and pity.The social source and the thought sources of the tragedy destiny to these women of ten million, the Luxun carries on the extensive but thorough excavation, expressing the concern of a writer to women's problem and to the unique insight of the social problem. In Luxun of 《bless 》, 《divorce 》, and 《harm die 》a series of novel of etc., he molded numerous women's images of vivid, deep but full of typical model meaning successfully.Luxun at the time of sympathizing with their destin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life, also for the quest that their liberation road made the deep time.This text carries on the simple classification to the female image that Luxun describe, and to each female the thought carried on the earnest analysis, realizing the Luxun from it for wake their consciousness up but hair from the battle cry of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 investigate the Luxun to the thinking of women's problem. Keyword:Luxun;Women's image;The women's liberation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指导教师:张亚君 学生姓名:欧孟麟 班级: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 2004级汉语言文学 学号:041030073 1

内容摘要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旧知识分子的生活。他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看不起劳动者。他的行为语言都是封建旧知识分子的典型表现,与他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不协调。孔乙己一次次受到嘲笑,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地生存,而又不觉悟,最终在肉体的毒打和心灵虐杀中孤独地死去了。然而他并未醒,还不如临杀头之前想喊救命的阿Q。 本论文浅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 一、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身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而麻木不仁——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的生存,但却自欺欺人,执迷不悟。 三、身受双重摧残,至死仍不觉悟——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心,最后将他推向死亡,但他至死仍对这黑暗的社会心存幻想。 2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他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鲁镇在鲁迅小说中,就像以其他地名出现的背景如《故乡》中的故乡、《阿Q正传》的未庄、《长明灯》的吉光屯、《在酒楼上》的S城,不但地方原型都是绍兴(包括他母亲故乡安桥头),这些地方都是象征旧中国社会。鲁镇也好,故乡也好,只是一个大背景,鲁迅喜欢把旧中国的社会及其群众浓缩成一间酒店,在《孔乙己》《明天》《风波》《祝福》中这意象叫作咸亨,在《长明灯》和《药》里只称作茶馆,没有明确的招牌。 在鲁迅故家对面,同时又是由周家的亲戚经营的酒店,一旦写进小说后,就变成旧中国的一个缩影,怪不得他在这篇小说的后记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这个酒店的酒客,很清楚有两个不同的等级: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和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两种。短衣帮只能站立在柜台外喝酒,长衫客则可走进屋里的雅座,叫酒叫菜,慢慢吃喝。在这小小的酒店里,除了顾客与顾客之间的阶级差别,酒店职员也有极大的等级差别。掌柜的严厉冷酷,对小伙计常摆出一副凶脸孔,嫌他“太傻”,不准他侍候长衫客,“幸亏荐头的情面大”,才没有被辞退。小伙计连言笑都要看掌柜的脸色。顾客与掌柜、小伙计之间也不信任,因为掌柜唯利是图,卖酒要羼水以牟取利润。孔乙己固然穷困潦倒,地位低微,掌柜、长衫客把他践踏,但其他同样被侮辱、被损害者,如短衣帮,也同样对孔乙己冷酷无情,加以讥笑。连可怜的、地位低微的小伙计对恳切教他写字的孔乙己也反感,认为他是“讨饭的人”,不配考他。 咸亨酒店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孔乙己双层性的悲剧:被压迫与被侮辱者的悲剧,这些不正是当时中国“病态社会”及其“不幸的人们”的象征吗?就因为鲁迅把旧中国缩小成一个鲁镇,又把焦点放在咸亨酒店,旧社会的各种症结都立体的通过酒店这个象征表现出来。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却有别于一般下层社会的劳动者。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因工作的单调、无聊(“专管温酒”)和生活的苦闷(“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而特别记起给自己带来笑声的孔乙己,“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记得。”孔乙己还未出场,我们就从中知道,孔乙己之所以被人记得,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因为他是人们单调、无聊和苦闷生活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所以“笑”的本身含有孔乙己的深刻的寂寞和悲哀,反映了他在鲁镇的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侮蔑,也暗示了他悲剧性的一生:科场失意、穷困潦倒、受尽欺辱、悲惨死去。 一、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孔乙己一上场,就让人忍俊不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从前面三节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着”,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这说明他既不属于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距离。孔乙己刚一亮相就以他的穿着和喝酒方式显示了他的特殊身份和与众不同。其实,从他“站着喝酒”这一点来看,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着知识分子身份的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