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下层人物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作者:朱耀照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3期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分述如下:一、她们作为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都无名无姓。
一个因嫁给夏家排行第四辈分较高的人,旁人便称她夏四奶奶。
一个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少年祥林,别人就称她祥林嫂。
即便后来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鲁镇上的人也仍叫她祥林嫂。
二、她们都有丧子经历、切肤之痛。
夏四奶奶的儿子被清政府作为乱党杀害,鲜血还被蘸了馒头给华老栓买来让儿子吃。
对此,夏四奶奶悲痛之余,还添一层羞耻。
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哀痛深埋在心中,以至第二年清明节上坟祭拜儿子,也只能一大早悄悄走去,惟恐遇见别人。
祥林嫂的儿子是在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以后被狼叼走的。
这次丧子的打击使她精神崩溃。
这只要看她第二次到鲁镇的神情动作就知道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到鲁镇后,她念念不忘阿毛,见人便讲儿子遇难的故事。
这些都凸现了丧子对她的打击之大。
三、她们都受封建社会凌辱。
其一,受亲属盘剥欺压。
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伯父夏三爷为了五十两雪花银告发的;祥林嫂呢,婆婆只是为了小儿子婚事的花费,把她捆绑着像猪一样卖到贺家坳,而贺老六的本家在贺老六及儿子阿毛死后就来收贺老六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
其二,她们都受整个社会的排斥。
夏四奶奶的儿子因革命被砍头后,群众不理解为自己献身的烈士,对英雄的母亲也倍加歧视。
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茶客谈药,谈夏家,羡慕夏三爷,崇拜红眼睛阿义,奉承刽子手康大叔,对夏瑜被打幸灾乐祸,骂夏瑜狱中宣传“不是人话,疯了”。
浅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

浅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李昕奕【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36-37)【作者】李昕奕【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610000【正文语种】中文底层人物是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底层人物形象全景式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展现出了旧社会的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做了深入思考,表达了鲁迅“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思想,更表明了鲁迅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认识与思考。
鲁迅的很多作品都对底层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主要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的,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与鲁迅自身没有关联,但是大多数故事都是发生在鲁迅的周围。
“出色的描写”是鲁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的重要体现。
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淋漓尽致的描写,既起到了烘托气氛和揭露主题的重要作用,又在人物描写中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摒弃了在中国古典名著中不能运用的“个性差异”表现手法,借助外国名著精雕细琢的人物表现手法,对底层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鲁迅小说采用了较多的农民题材,展现了鲁迅思想中“怒其不争”的一面,集中表现了鲁迅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的小说在表现农民形象时,主要描写了农民的愚昧、守旧和狭隘的心理特点,展现了农民的不争气、不觉醒和被压迫不敢反抗的人物特征。
他也从正面进行了人物形象的描述,主要有农民的善良、勤劳、勇敢和富有同情心的一面,但是描述的主要重心就是对农民悲苦命运的描述。
其农民形象的主要代表是闰土和祥林嫂等。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闰土与“我”接触时,在连续的情境中一迭声地叫了四声“老爷”,该段话充分展现出了闰土屈服于等级制度,默默承受剥削和压迫之苦的人物特征。
在向“我”要烛台中,展现出了闰土的封建思想,突出了农民的愚昧,将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于神佛,充分地表现出了农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同时,在鲁迅的小说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的落后农民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是典型的农民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形象300字

杨二嫂是鲁迅的作品《故乡》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杨二嫂属于下层劳动人民,在当时的背景下,有着悲惨的生活遭遇,她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
俗话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作为一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杨二嫂是可怜的,她要为如何生存下去而担忧,在她年轻的时候,她有一个称号“豆腐西施”,在那个时候,杨二嫂每天都要擦粉来维持美丽的形象,因此招揽更多人来光顾她的生意,而也确实有很多人因为她的美貌而来照顾她的生意。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1000字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贫苦下层人物——孔乙己。
孔
乙己虽身处卑微,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
精神,至今令人感受到他那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情感。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行踪不定、身无分文的行乞者。
他身体瘦小,脸色黄瘦,眼神深沉,是一个富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
当他拒
绝张大爷踩他裤脚的时候,他那种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场景,他在酒店里喝烧刀子,却被人骗了。
这一幕暴露了酒店的丑陋和欺骗的本质。
孔乙己没有沮丧或失望,
他反而更加不屈不挠,他不仅没有离去,而且还执意歌唱,本着自
己坚守的价值观和生命中的信念,孔乙己表现出了他那种内心强大
的力量。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命运也让我们深感痛惜和无奈。
他原本可
以过得很平静,但却被虚伪社会的压制和铁拳压垮,最终孤立无援
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离去似乎象征着对沉重阴影的人生的结束,也
引发了一个良知上的思考。
总的来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在特定社会和历史
条件下,那些卑微与不屈不挠精神的高度肯定和歌颂。
他对孔乙己
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柔情和爱
的力量,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现当代社会巨大的缺陷和矛盾,同时
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和缺陷,让我们的社会变
得更加平等、公正、和谐。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毕业论文题目:《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指导教师:张亚君学生姓名:欧孟麟班级: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2004级汉语言文学学号:0410300731内容摘要《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旧知识分子的生活。
他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看不起劳动者。
他的行为语言都是封建旧知识分子的典型表现,与他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不协调。
孔乙己一次次受到嘲笑,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地生存,而又不觉悟,最终在肉体的毒打和心灵虐杀中孤独地死去了。
然而他并未醒,还不如临杀头之前想喊救命的阿Q。
本论文浅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一、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身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而麻木不仁——在别人的嘲笑中孤独的生存,但却自欺欺人,执迷不悟。
三、身受双重摧残,至死仍不觉悟——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心,最后将他推向死亡,但他至死仍对这黑暗的社会心存幻想。
2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对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封建教育制度受害者的角度来批判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他塑造孔乙己这一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分述如下:一、她们作为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都无名无姓。
一个因嫁给夏家排行第四辈分较高的人,旁人便称她夏四奶奶。
一个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少年祥林,别人就称她祥林嫂。
即便后来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鲁镇上的人也仍叫她祥林嫂。
二、她们都有丧子经历、切肤之痛。
夏四奶奶的儿子被清政府作为乱党杀害,鲜血还被蘸了馒头给华老栓买来让儿子吃。
对此,夏四奶奶悲痛之余,还添一层羞耻。
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哀痛深埋在心中,以至第二年清明节上坟祭拜儿子,也只能一大早悄悄走去,惟恐遇见别人。
祥林嫂的儿子是在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以后被狼叼走的。
这次丧子的打击使她精神崩溃。
这只要看她第二次到鲁镇的神情动作就知道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到鲁镇后,她念念不忘阿毛,见人便讲儿子遇难的故事。
这些都凸现了丧子对她的打击之大三、她们都受封建社会凌辱。
其一,受亲属盘剥欺压。
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伯父夏三爷为了五十两雪花银告发的;祥林嫂呢,婆婆只是为了小儿子婚事的花费,把她捆绑着像猪一样卖到贺家坳,而贺老六的本家在贺老六及儿子阿毛死后就来收贺老六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
其二,她们都受整个社会的排斥。
夏四奶奶的儿子因革命被砍头后,群众不理解为自己献身的烈士,对英雄的母亲也倍加歧视。
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茶客谈药,谈夏家,羡慕夏三爷,崇拜红眼睛阿义,奉承刽子手康大叔,对夏瑜被打幸灾乐祸,骂夏瑜狱中宣传“不是人话,疯了”。
这自然也暗示了夏四奶奶的处境。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概括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概括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矛盾性: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会赋予他们充满矛盾的性格特点。
例如阿Q,他既质朴愚味又圆滑无赖,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既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同时又具有敏感禁忌和麻木健忘的特点。
2. 社会底层: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如阿Q、祥林嫂等。
这些人物形象代表着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3. 精神世界: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更注重刻画他们的精神世界。
这些人物在面对困境时,往往表现出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精神风貌,体现了鲁迅对人性、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思考。
4. 讽刺与批判:鲁迅在描写人物时,常常采用讽刺与批判的手法,揭示人物身上的弱点、矛盾和丑恶一面。
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变形的手法,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5. 地域特色: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
总之,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特点丰富多样,充满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是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现代文学
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文中的下层人物
论文摘要:中学教材中所选取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描写下层社会人物。
他们的命运是那样的不幸,他们的思想精神是那样的愚昧、麻木、迂腐和虚伪,通过对他们的剖析,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可感受到鲁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论文关键词:下层人物愚昧迂腐麻木
鲁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下层人物的形象。
对于这些下层人物,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他不是因为这些人的贫穷和地位低下而看不起他们,他痛恨的是他们愚昧的思想,麻木的精神。
这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
”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而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成了鲁迅先生的毕生追求,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显了先生所有的心绪。
当然,先生痛恨的是所有具有愚昧迂腐思想和麻木精神的国人,但在先生的诸多作品中,批判下层人物迂腐、麻木的文章居多,对下层人物所表现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尤为突出,本文主要在于展现鲁迅先生对下层人物命运、思想精神的揭露。
在选入中学课本的许多鲁迅作品中,我们都能窥见下层人物的身
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绘了这样一群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这群中国人中当然有部分可能是上层社会人物,但一定不乏大量的社会下层人物,他们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枪毙,竟然无动于衷,就像在看戏一般,很难想象这群围观之中的下层人物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难道就没有想到自己处在一个山河破碎、国运艰危的社会的底层更容易被外国入侵者蹂躏吗?尽然还有心思观看他人之不幸。
当此之时,先生内心悲哀当然是无法形容的。
这一幕最初让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发了鲁迅先生的“疗救”意识,使他认识到“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于是最终促进鲁迅先生走上弃医从文、文学救国的道路。
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落魄的知识分子,他满肚子封建伦理道德、圣贤文章,却无基本的经营人生的实际能力,他既穷且酸,不但迂腐且虚荣,他未能进学,又好喝懒做,这一切都使他的悲剧带有必然性,孔乙己读书而未能“进学”,当不成官,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死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落后观念,死守读书人的“清高”。
他已经很落魄了,但还要穿着读书人标志的长衫喝酒。
他已经很穷了,但在付钱的时候还显出一副高贵的样子。
文中用了“排出九文大钱”来形容他这一形象。
以上两点体现了他的迂腐、穷酸和虚荣。
造成孔乙己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深受封建思想,特别是封建科举制的毒害。
不是他不想
干活、挣钱,而且“读书做官”这一思想已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他是不可能回头去务实的。
接下来是“短衣帮”,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凭借自己的廉价劳动来获取生活的基本保障。
在他们看来,孔乙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他们把他作为取消和玩弄的把柄,因为人物是愚昧的,故他们的视角也是愚昧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昏庸发聩的思想情态;也无视自身辛酸劳累的生活现状,只是以尖酸的话语来竭力奚落、嘲弄落魄的孔乙己,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意识支配着他们愚妄的价值评判。
同样是读书人,有权有势的何家,专横嚣张的丁举人,令他们崇拜、敬畏,文中“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的言谈中真切地显露出发自内心的谦态和仰慕。
而被科举考试剔除门外的孔乙己,则成为他们打发时光,喝酒解闷的一道大餐。
这足见他们的势力与趋炎附势。
文中的小伙子,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众人对孔乙己的嘲弄,但也是每每附和众人的哄笑,冷眼旁观,小伙子与孔乙己的近距离接触是孔乙己试图教其回子写法而遭拒绝的情景。
这一情景折射出小伙子冷漠淡然的内心。
小伙子的存在似乎更印证着: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就的不只是成年人思想的愚昧,连孩子们都耳濡目染,带上了有色的眼睛,身上疑点也不缺少成人的冷漠市侩。
《祝福》中的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们都和祥林嫂有着相同的身份——鲁四老爷家的帮工,但可悲的是,她们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对祥林嫂也没有丝毫的同情心,而且
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成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正是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上了地域之门”。
当祥林嫂再进鲁镇时我们从“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已然看出祥林嫂从精神到肉体所受到的摧残。
而柳妈的一番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死,就好了,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无疑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背上了更重的精神包袱。
当柳妈以一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谈论着、嘲笑者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祥林嫂时,她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和祥林嫂其实有着同样的命运。
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
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却是更加可悲的。
在《阿Q正传》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想象不仅高度概况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作为看客之一的阿Q,在最初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的支配下,从城里回来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观闻,嘴里还津津乐道着“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咳,好看。
杀革命党。
唉,好看好看……”而当革命党的风潮传到未庄的时候,看到举人老爷和未庄男女害怕的神情,便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的要求革命是一种自发的反抗,一方面我们看到了阿Q企图改变境遇的思想,另一方面他的革命思想中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等
错误观念。
同时阿Q永远也不能抛弃他的精神胜利法,即便是在决定他生死的画押时,还以“孙子才画得很圆”来自譬自解,阿Q最终死得冤枉,更死得糊涂,直到最后看见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清醒的认识,可他的生命已到了尽头。
又如《故乡》中的润土,在与“我”的交往中,他显示出活泼、聪明、能干、淳朴、热情、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是我心中的偶像。
但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致使中年闰土憔悴、迟钝、麻木,以至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求神降福。
本文中的另一个人物,她20多年前文静俊秀,人称“豆腐西施”,可20多年后,一见面便大惊小怪,看形象如“细脚伶仃的圆规”话一说出便咄咄逼人,冷嘲热讽,临走时明索暗偷,卑微鄙琐,足见经济萧条、世风日下的环境已经使她变得尖刻、贫困、放荡、自私,甚至不惜损人以图小利,成了一个“辛苦恣雎”的利己者。
润土的辛苦麻木、安贫知命,无力也不敢与命运抗争,杨二嫂的辛苦恣雎,贪小爱财,以畸形的形式进行盲目的抗争,让先生深感悲哀。
鲁迅先生是怀抱文学救国的理想投身创作的,作品中的下层人物们,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被扭曲、被虐杀的血泪人生,控诉着封建社会的黑暗、残忍和冷酷,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颤栗的封建主义吃人的图画,这让我们对时代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先生哀与怒的情感的抒发。
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观看杀人的那些下层人物,还是迂腐、虚伪、穷酸的孔乙己和嘲讽、奚落他人的短衣帮和咸享酒店
里冷漠的伙计,抑或是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等,都是一群思想极度愚昧、麻木、自私、迂腐的人。
他们或者视杀人为看戏,从中找乐子;或者被嘲笑还无觉醒的意识;或者嘲笑别人,把别人的痛苦当作笑料。
先生笔下的下层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些人。
这怎能不让人悲哀和愤怒呢?
悲哀之下,不禁让人深思:是谁造就了这“悲哀”?无疑,这一切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在鲁迅先生的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孔乙己、阿Q、润土、杨二嫂等受害者,他们只能是走向悲剧和灭亡,因为他们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了。
当祖国被外来入侵者肆虐践踏,千疮百孔之时,儿女们或愚昧,或麻木,或迂腐。
悲哀之余,先生愤怒了。
于是他拍案而起,写下了这一篇篇不朽之作。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伦理道德,造就了国民的愚昧落后。
我们在阅读之时,仿佛听到了先生喊出“改变国民精神,建设强大国家”的呼声,同时也感受到了先生真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