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 (6)

壹
(1)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贰
(2)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
叁
(3)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们连网接轨。
肆
(4)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
鲁迅及其代表作
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范 爱
。不爱 农
断农
挣》
扎)
在:
封一
建个
末典
世型
的的
知不
国( 子《 民藤 的野
藤 野 先
恩先 生
师生
》
)
:
一
位
关
心
弱
女个(
。
淳 朴 善 良 又 颇 为 愚 昧 的 农 村 妇
《 阿 长 与 〈 山 海 经 〉 》 ) : 一
长 妈 妈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充满诗情画意。
(1)《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其主题思想是什么? 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 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五猖会》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父亲却命令“我”背书,写出 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的无奈和厌烦,指出强制的封建教 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在这之前,写了好几段关于赛 会的文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文字极力渲染了“我”对于赛会的喜爱和向往,与下文写在 去看五猖会之前父亲突然要“我”背书形成巨大反差,先扬后抑, 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文中直接写到父亲的其实没有几句,那么文中是如何突出父 亲的形象的? 主要是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通过写众人和“我”的反应,写出父 亲在家庭中的权威,突出父亲作为家长的角色。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二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二《朝花夕拾》人物形象《朝花夕拾》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父亲、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的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阿长)——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质朴善良、勤劳)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思想先进、正直、倔强)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
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地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严厉、慈爱)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自私、阴险)寿镜吾——鲁迅的私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人。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却比较开明。
《朝花夕拾》作品概况重点人物形象及典型情节汇总

《朝花夕拾》作品概况重点人物形象及典型情节汇总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第一部散文集,收录的散文都是1919年至
1920年间期写下的;《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最优秀的散文41篇,通过
这些文章,着重测量鲁迅文学观的开展和变化;整个作品情节架构游刃有余,加上大量的趣味性,令人倍受其魅力。
一、重点人物形象:
1、鲁迅。
《朝花夕拾》是鲁迅“文学观念”的珍藏,文中的作者和
形容的心情,都反映出了鲁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分子对社会矛盾的反思,
也显现出他艺术家的心灵活动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2、梅尔斯·埃尔科特科斯特。
《朝花夕拾》中的“梅尔斯·埃尔科
特科斯特”,是一位由西班牙语带入中国的文学家,他调侃中国过去,抨
击中国现实,用现代艺术的古典的精神,把现代世界照进古老中国,从而
显示出其强烈的意涵。
3、布尔若丁。
《朝花夕拾》中的“布尔若丁”也是西方文艺思想的
一个代表,鲁迅用他的形象来表现出西方文艺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流连忘返,布尔若丁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上有着强烈的影响力,表现出了异域情怀的交
流与融合。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人物介绍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人物介绍《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就像老照片中的人一样,虽然年代久远,但那股子鲜活劲儿,还是能从纸页间透出来,让人忍不住想多瞅两眼。
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跃然纸上的角色,一块儿回味下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生动面孔。
先说说阿长吧,这可是鲁迅童年里的“守护神”。
阿长虽然长得不咋地,用鲁迅的话说,“黄胖而矮”,但她的心却是热乎乎的。
记得那年头,鲁迅心心念念着《山海经》,阿长听了,居然悄悄给他买来了。
这事儿,让鲁迅感动得不行,直夸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阿长这人,虽然没读过啥书,但她那份纯朴善良,比啥都珍贵。
再聊聊藤野先生,这可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恩师。
藤野先生,个子不高,留着八字胡,穿衣打扮挺随便,但教起书来,那叫一个认真。
他不仅给鲁迅纠正了解剖图中的错误,还对他的学习态度大加赞赏,让鲁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鼓励。
藤野先生的学识渊博,教学严谨,更难得的是,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鲁迅这样的中国学生,也是一视同仁,关怀备至。
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接下来,咱们得说说范爱农。
这家伙,起初给人的印象可不咋好,冷言冷语的,好像谁都欠他似的。
但相处久了,才发现他其实是个挺有骨气的人。
辛亥革命后,绍兴换了县长,范爱农因为和新县长有过节,就辞了职。
后来,他借酒消愁,有次喝醉了,还差点掉河里淹死。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向权贵低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高和傲骨。
鲁迅说,范爱农是个“孤独的战士”,这话,真是一点儿没错。
还有衍太太,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角色。
她表面和善,实则心机深重。
鲁迅的父亲病重时,衍太太居然怂恿鲁迅去偷家里的东西变卖,还教他撒谎。
这事儿,让鲁迅心里头别提多难受了。
衍太太这种人,就是那种“笑面虎”,看着和善,其实一肚子坏水儿。
当然,还有闰土,那个月下刺猹的少年。
小时候的闰土,机灵可爱,见多识广,给鲁迅讲了好多新鲜事儿。
但岁月不饶人,等鲁迅再见到他时,闰土已经变得木讷迟钝,满脸皱纹,完全没了当年的灵气。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东莞市茶山中学 孙海婷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首挽联,你们知道挽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 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 表了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后来又发表了许多短篇小 说,后来收入《呐喊》《彷徨》 两部短篇小说集。与此同时,鲁 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散文诗集《野草》。
范爱农——《范爱农》
• 同乡会争执(初识范爱 农),表现他的冷静深刻。 • 酒楼里叙旧,表现范爱农 性格特点: 外表冷漠,以白 找不到革命之路的苦闷。 眼看人,冷静理智的 • 报馆案风波,革命令人失 背后是对问题的深刻 望,范爱农找不到革命之 认识和决绝态度。 路的苦闷。 内心热情,对师 • 范爱农之死,表现了对旧 友,对知己有极深的 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 感情,对改造社会, 正直倔强的爱国的同情和 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有 悼念。 极大热情。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同学们,在鲁迅笔下,有一个 人令我印象深刻的人:他博学、质 朴、方正,虽然要求严格,但是思 想还算开明。 你知道他是谁吗?
寿镜吾先生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结合作品中的情节,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 物,并完成以下表格。
• 所选作品: • 主要人物: • 相关情节: • 人物评价: 例如: 长妈妈 藤野先生 范爱农 父亲 衍太太 等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
• 相关情节: • “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 生对工作严谨、认真的特点。 • “纠正解剖图”表现了他治 性格特征: 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特点。 正直、热情, • “关心解剖实验”表现了他 对弱国学生的关心、没有民 诲人不倦, 族偏见的特点。 治学严谨, •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 没有民族偏见。 了认真求实、注重调查、治 学严谨的特点。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人物点读精彩赏读示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名著《朝花夕拾》人物点读精彩赏读示范人物点读藤野先生:山川异域亦师亦友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学生,没有民族偏见。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点读:一个来自弱国的子民,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是何其幸运。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藤野先生质朴的语言传递的是治学的严谨、要求的严格,也有殷切的期待、满满的温暖。
藤野先生热爱工作,更热爱学生,尊重科学,更尊重学生,“我”心里的“不安和感激”“不服气”均从侧面体现了藤野先生公平公正、严谨认真、和蔼可亲的形象。
阿长:『哥儿』的心事我最懂粗俗守旧,迷信愚昧,心地善良,勤劳忠厚,乐于助人,关爱孩子。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随笔集,其中描写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或许都不是主角,但是他们的形象对于展示当时社会风貌和鲁迅先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随笔集中,至少有六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一、阿Q阿Q是《朝花夕拾》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鲁迅先生笔下最为鲜活的形象之一。
阿Q是一个家贫少福的民间小人物,他的形象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压迫阶级的悲惨命运。
他虽然贫穷,却以自嘲和傲慢的态度对待生活,他的“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了一种著名的心理状态。
阿Q的形象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和不满。
二、爱尔兰书童爱尔兰书童在《朝花夕拾》中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
他是一个卖报的小孩,贫穷而又聪明伶俐。
他自幼丧父,靠卖报为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和向上的愿望。
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兼职当报童,辛苦工作,攒下钱来报考学校。
但是他却因为贫穷被拒之门外,这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爱尔兰书童的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教育不公的现实,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愤慨。
三、积小谷在《朝花夕拾》中,积小谷是另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
他是一个下岗职工,曾经是一个铁路工人,但是由于年龄过大被解雇。
他曾在铁路上辛苦工作了一辈子,却在老年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来源。
他的形象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于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同情和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压迫。
四、林洋林洋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是在《朝花夕拾》中却成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他是一个学者,自幼聪明好学,但是却因为家境贫寒而不能接受教育。
他曾在书中自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及对于知识和学问的向往和渴望。
林洋的形象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于知识分子的关注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普通百姓对于教育和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五、鲁米什鲁米什是一个和尚的形象,他以简朴和清贫的生活方式在《朝花夕拾》中出现。
他是一个坚守佛法和清规的僧人,但是在无法忍受现实社会黑暗和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退出社会。
朝花夕拾经典人物介绍

朝花夕拾经典人物介绍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涉及到了许多经典人物的介绍。
下面将针对这些人物进行一一列举,并对他们进行简要的介绍。
1. 鲁迅:作为本书的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犀利的文字批判社会现象,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
2. 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一个传统的文人,对于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严格要求和教育方式使得鲁迅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 老学究:这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描述的一个人物。
老学究是一个顽固守旧的知识分子,他对于现代思想和新观念持反对态度,被鲁迅视为封建思想的象征。
4. 吴儿:吴儿是鲁迅在童年时代的朋友,他的悲惨遭遇使得鲁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吴儿的悲剧也成为鲁迅思考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契机。
5. 二姑:这是鲁迅的姑姑,她是一个善良朴素的农村妇女。
鲁迅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种纯真和朴实,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思也在这个形象中得到了体现。
6. 阿Q:阿Q是鲁迅笔下最为著名的形象,他是一个懦弱而又自欺欺人的小人物。
阿Q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无知和软弱,也是鲁迅对国民性的一种讽刺。
7. 孙小姐:孙小姐是一个优雅美丽的城市女性,她的出现使得鲁迅对于城市生活和现代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孙小姐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女性地位的变化。
8. 老示威者:这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描述的一个人物。
老示威者是一个一直在示威抗议的老人,他的坚持和信念使得鲁迅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抗争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9. 毛泽东:作为当时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也在《朝花夕拾》中被提及。
他的形象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力量,对于当时社会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翻译和著作使得西方文化和科学思想传入中国。
鲁迅对于严复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对于启蒙思想的推崇。
这些经典人物在鲁迅的笔下形象生动,他们或代表了社会现象,或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或代表了某种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知识导航: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知识建构:
一、知识预备: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入散
文篇。
全书由《小引》、、、
、、、
、、《后记》组成。
这十篇散文勾勒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著态度。
二、合作交流:
1、结合作品中的情节,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物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寿镜吾衍太太)
三、课堂精炼:
【甲】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
【乙】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分析概括甲乙两文老师的性格。
(人物性格)
2、说说鲁迅对两位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3、甲文描写老师主要用了描写手法,乙文描写老师主要用了描写方法(艺术方法)
4、鲁迅对老师的态度和情感,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