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0 1 2

一、前言

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被打破。中国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为妇纲”的权力和性别秩序也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分裂,中华民族濒临危机,中国女性的命运也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新的经济关系开始形成,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开始涌入国门,促使潜伏在中国家庭内部的女性问题社会化,也促进了女性的解放。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五四”的疾风中,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也开始关注中国最底层、最卑微的弱势群体——女性。

新时期的学者、知识分子们也曾探索过许多女性问题,如康有为、梁启超曾以禁缠小脚与兴建女学来倡导女性解放,秋瑾则提出女性解放必须结合全部女性力量去打碎旧制度的思想,还有胡适、郭沫若、李达等等,都在痛斥封建教条对女性的伤害。在这场女性运动中,女性处于被动状态,她们在封建专制下被创造、被重写,这些探索、这些呼唤虽没有在根本上解决中国女性问题,却对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为部分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文章拟从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形象、思想以及造成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

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层出不穷:像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花木兰,像忠于爱情的妇女形象刘兰芝,像心比天高的苦命形象林黛玉等等。有人说“红颜祸水”,有人说“红颜薄命”,不管是才女杜十娘还是美若天仙的西施,悲惨的结局都让人心痛。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像青春少女阿顺、生活艰辛的寡妇单四嫂子、敢于反抗的爱姑、知识分子子君、敢为祖国人民事业献身的刘和珍君、含冤而死

的女鬼等等,不管遭遇了什么,她们的结局让我们哀痛,让我们沉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女性形象依然生机勃勃,哀婉动人,使人难以忘怀。

毕生都在关注女性问题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鲁迅认为:女性问题一直是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女性的解放和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更是这个国家进步的象征。所以忧国忧民的鲁迅在弃医从文的救国道路上,用作品展示了麻木、愚昧、自私的旧中国的女性,也赞扬了敢于抗争、勇敢反抗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让人无奈。为了救国救民,他对造就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与思想根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例如在《祝福》、《离婚》、《明天》等作品中,他不仅塑造了众多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也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女性的伤害与摧残,更为这些悲苦女性寻找了出路。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一)愚昧麻木的守旧者

作品《药》中写道:华大妈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生病的儿子,她心疼儿子却没有办法,只能盲目听从别人,店面也在丈夫买到“人血馒头”时已经收拾的干干净净,滑溜溜的发光。从中可以看出华大妈的勤快、老实。因为康大叔给她能救儿子的良方,所以她对康大叔感恩戴德,康大叔来了,她就“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作品对她描写不多,但她毫无主见的盲从麻木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也更展示出了她的愚昧无知。

还有《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她深居穷乡僻壤,思想保守愚钝,她看不惯儿子的行为,不满这个家的现状,不懂赵七爷说到的长毛,却都用“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议论。“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不只简简单单的写出她的不满情绪,更揭示出像她这样的小生产者们的守旧、愚钝、顽固、麻木的保守观念。

(二)贪婪庸俗的自私者

鲁迅作品中贪婪、自私、势力的人物莫过于《明天》中的王九妈。单四嫂子的儿子夭折后,她忙来忙去,表面上热情,却别有用心。单四嫂对宝儿难舍难分哭的死去活来时,王九妈则表现的不耐烦,“气愤愤地跑上前,一把抛开她”,才“七手八脚的地盖上了”。做丧事时,王九妈发布命令,让人烧纸钱什么的,然后她又将单四嫂子仅有的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做抵给帮忙的人作饭,却没有顾及一下可怜的被庸医骗的精光的单四嫂,王九妈的冷酷、自私可见一斑啊!

鲁迅在作品《故乡》中把人与人之间的冷淡无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人们都喜欢的“豆腐西施”杨二嫂20年前还是个安分守己的善良人,因为她的和蔼、美貌,她的豆腐店买卖很好。二十年后,在岁月的磨练下,她变得贪恋自私,尖酸刻薄。她在“我”家搬家时,每天都去,看到什么拿什么,不管是手套还是木器、杀狗气,趁别人不注意拿了就跑。对土气的闰土看不起,恶口伤人。

鲁迅用杨二嫂、王九妈等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贪恋、自私、冷酷无情的农村妇女形象,也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冰冷。

(三)麻木不仁的看客

被鲁迅称为“无物之阵”的“看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看客的嘴脸。看客们的眼光力量强大,他们能把不幸的人“看”死,还能消除先驱者的斗志。

《祝福》中鲁家的帮佣——柳妈,一个不起眼的与祥林嫂一样的苦工,经受了风霜的她有着“打皱的脸”、“干枯的小眼”。就这样一位老实巴交的“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当灾难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时,“善良”的她不是给予同情,而是一味的嘲笑和奚落。她看到祥林嫂额头上的伤疤问“不就是那时候撞坏的吗”,还说一定是

祥林嫂最后自己肯了,就推说是别人力气大,让祥林嫂“在一个强”,自己撞死好了,就不用受罪了。这些无意的几句话深深烙在了祥林嫂的心里,让她无尽的悲痛。柳妈对天堂、地狱之类的说法深信不疑、她用那些封建鬼神之说使祥林嫂的精神备受打击,她让祥林嫂“捐门槛”来赎去她内心的罪,却还是不能摆祭品,这使祥林嫂彻底的毁灭。柳妈表面上是善女人,但她用“看客”的眼光,无意间与“看客”联手,铸成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四)封建节烈的牺牲者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节妇”、“烈女”、“只从一夫”的伦理道德观一直影响着中国女性。《我之节烈观》中却否认了这些女性的畸形心理,“节烈很难很苦”,“节烈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这残酷的封建社会制度把女人逼迫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却还把种种罪名加在她的头上。”封建社会的节烈观像一把刀残害着许多女性,祥林嫂就是其中一员。

《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个自己叫什么都不知道的女人,在丈夫死后被迫再嫁,而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她的罪孽。她两个丈夫都死了,儿子也死了,可怜的祥林嫂却觉得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的罪,拿出全部家当去捐门槛赎罪,但她依然是一个不能沾祭品的女人。这致命的一刀扎在她心里,让她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最后沦为乞丐,冻饿而死。(五)自觉发醒的反叛者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永远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由,她必须遵从三从四德,任人驱使。鲁迅先生想为她们伸张正义,所以就在《离婚》中成功刻画了一个勇敢于反抗、泼辣、撒野的农村妇女——爱姑的形象。

《离婚》中爱姑撒野、泼辣、倔强,不知天高地厚敢于对封建权贵挑战。丈夫在外面有了女人,这在那个社会虽不足为奇,爱姑却忍受不了,不能装作不知道,咽不下这口

恶气,就回家搬救兵为自己出气,要“搞他个家破人亡”。她要离婚,“一闹就是三年”,没人拿她没办法,即使对封建权贵卫老爷她也不放在眼里,甚至也不怕七老爷,说七老爷和县官老爷换过帖子又能怎样,“难道换过帖就不是人了吗”她敢于与夫权挑战,且表现的相当勇敢、泼辣。她不受丈夫随意摆布,不惧怕权贵。体现出了她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蔑视与反抗。爱姑的行为在那个时代已是相当的进步,思想也开始觉醒了。(六)坚强战斗的反抗者

如果说爱姑的反抗觉醒是新时期女性的开始,那刘和珍君这类女性就是广义上的新女性,她们,她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战斗,去争取社会的解放。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至于这一回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援助,虽殒身不恂是事实,则更是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数千年后终于有消亡的明证了。”这些青年女学生开始有了个人的独立性、反抗性,敢于向社会发起主动进攻,中国女性的三从四德,就这样被冲的干干净净。真的猛士站起来了,开始愤然前行了,中国的女性也开始走向了新时代。

三、鲁迅笔下女性的革命思想及其演变

“五四”运动提出了“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新民主思想开始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其影响,鲁迅先生创作的作品中的女性也在不停的反抗、斗争中成长着。从无力反抗的单四嫂子,到反抗无望的祥林嫂,再到敢大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来争取婚姻自由的子君,再到公开大胆反抗封建势力,维护自己权利的爱姑,再到敢用自己的生命抗争,为人民牺牲的女学生刘和珍君,她们通过不同的反抗展示了在新时期的革命思想演变。

(一)逃避的反抗

单四嫂子是在《明天》受到多重压迫的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她丈夫死了,留下她和儿子宝儿,孤儿寡母不仅在生活上艰难,还要承受封建社会的各种压迫。儿子是苦难生活中的火光,是未来的希望,要坚强的活下去才有更好的明天。但是宝儿却不幸夭折,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和希望没了,她只能逃避这惨淡的生活,因为她力不从心,不敢反抗。她觉得这都是自己的错,她只能默默承受着社会上的敲诈勒索、伤害和侮辱。明天是给人希望的,但是却给了单四嫂了绝望。单四嫂的形象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下层受压迫却无力反抗的农村妇女是怎样的生活,鲁迅塑造的不反抗或者说只是逃避的反抗的女性形象让世人惊醒,也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开始反抗了。

(二)被迫的反抗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在封建政权、夫权、神权压迫下的一个温顺、善良的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这个温顺女人的反抗是被迫的,但也使我们看到了被动中的进步,这女性革命思想转变的开始。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死后婆婆将她卖掉,她被迫逃了出来,这是她第一次反抗,虽然还是被卖掉了,这是一次突破,是值得肯定的。她被婆家卖掉抬到贺家是她的第二次反抗,她一路嚎哭、打骂,她不去拜天地,一头撞在香案角上,撞的头破血流,好几个壮实的男性才控制住她。这些反抗虽然最终没有使祥林嫂摆脱掉被卖掉的现实,但这些反抗也足以使那些看客吃惊。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的反抗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女性的关心,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希望和进步。

(三)一次主动的反抗

《离婚》中的爱姑开始了主动反抗,比起祥林嫂的忍气吞声,被迫反抗,爱姑表现的更多的是强势,撒泼。爱姑的行为也显示了女性的思想开始由不敢反抗到敢去抗争的转变了。在旧社会男人另觅新欢是在正常不过了,很多女性都忍气吞声,但爱姑却敢站出来为自己讨说法。绅士慰老爷说和,她不依,“要闹得他们家破人亡”,施家没办法,

又请七大爷,爱姑还是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七老爷评理。由于思想的局限性,爱姑最后在地主老爷的威逼下屈服了,但我们还是能从她身上看到了女性的觉醒。

(四)女性知识分子的觉醒反抗

受到了新文化的洗礼的《伤逝》中的子君,不同与无知、愚昧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她具有新思想,有新理论指导了她使她觉醒,她的反抗具有了主动意识。她信念明确,勇敢的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她离开家、离开亲人,她敢用新思想与封建伦理进行顽强斗争,但她仅凭个人力量去抗争,还是失败了。

子君的抗争是为了自己,而刘和珍君用血、用生命去抗争,不仅是为了自己,更为了全中国的人民。这种思想境界又提升了一步,这种革命思想逐渐形成了。

四、鲁迅女性思想对中国女性的影响

作家,是一群用单薄的笔杆谱写出令人惊叹的绝唱的人。他们用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敬意,对假恶丑的批判,对人性的拷问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描绘出了世间百态。艺术来源与生活,作家的作品是艺术,传达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影响了那个时代,更影响了后世子孙。就如鲁迅的作品表达的女性革命思想,对社会、对中国女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这里从几个方面论述一下其产生的影响和改变。

(一)反抗的女性构成了女性的反抗史

纵观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五类:“受难型、理想型、畸变型、塑造型、社会解放型”①这几类。从这几类中可以看出:这些女性在压迫残害中挣扎,在挣扎中斗争,在斗争中汲取力量。不管是子君,爱姑,还是刘和珍君都在要求改①从惠娟.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M].湖南师范大学,3003:28

变,都在挣扎,都在革命,她们已经从反抗中开始革命。不管她们是怎样反抗的,最终反抗的结果如何,这些女性的革命行为让每个人都认可,她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女性反抗的反抗史,是我国女性进步的奠基石。正如子君说的“我是我自己的”在所有人都不认同她的爱情时,她敢于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她比祥林嫂强多了,在思想上已经改变了许多。子君是在争取自我的革命思想,而刘和珍君则用实际行动,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带动了所有蠢蠢欲动的心。这些组成了一部伟大的女性反抗史。

(二)对现代女性的文明生活的影响

这些反抗的女性革命形象对现代人的文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现代性”上,也体现了崭新的现代女性的一种向上的精神面貌。现代的女性都是“女士优先”、“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独立自由”等等这些内涵的践行者。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在为祖国的胜利而反抗,民主自由的观念潜在人们的心中,每个人都为自由、幸福而反抗。不仅是男性,女性也开始了战斗,有多少像刘和珍君一样,在面对死亡时没有半点退缩。不管是生活还是文学作品,女性的反抗都在延续着。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大都受到了文学作品中女性反抗形象的感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女性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她们也会像子君、刘和珍等一样进行反抗。不管是在婚姻里,在商界,还是在政治中,女性都在男女平等的思想下在争取,在参与。这种反抗相对于以前的反抗就是一种进步。像政界中退休了的吴仪,巾帼不让须眉;商界中格力电器的总裁董明珠,身为女性,在商界也是赫赫有名。相信在女性权益的变化中,文学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五、鲁迅与其他作家笔下女性的比较

作家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作品就各有千秋,形象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对于中国的女性问题,与鲁迅同时代的许多作家都对中国女性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如《这也

是一个人》是叶圣陶对人性的拷问,王统照《沉思》中王统照描写了女性对爱与美的执着与迷茫等等,他们都用自己的视角阐释了女性不同的角度,又如冰心描写重男轻女现象的《庄鸿的姐姐》,凌淑华写婚恋问题的《绣枕》等等。他们的创作虽涉及了当时人们都非常关心的家族礼教、妇女贞节等与妇女命运有关的问题,但由于作者视野不同,描写的女性现状就不同。这里以张爱玲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鲁迅与张爱玲在塑造女性方面的异同。

(一)女性形象类型与女性解放道路

鲁迅先生与张爱玲在关注中国女性的命运的同时,也探索了中国女性的出路,也为其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两人在塑造形象时关注的焦点不同:

在“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下,鲁迅刻画的都是农村妇女形象,像《祝福》中勤劳善良、守旧麻木的不幸的祥林嫂,《伤逝》中要婚姻自由却忘了人格独立自由的子君,《明天》中可怜无助却又愚昧的单四嫂子等,都是要依靠别人的农村女性。张爱玲刻画的是生活在洋场里无所事事的都市女性,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学生葛微,《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等等,都要依靠男人来解救。虽然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各方面都不一样,但二人都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来描写这些女性的悲剧人生,表现了女性在艰难的生活中怎样寻求解放道路。

两人虽都塑造了社会中的女性,寻找她们的解放道路,但二人侧重的思想和具体道路不同。鲁迅认为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是造成女性地位低下的主因,非常重视女性的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所有一切好,倘若得不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认为所有好名目都是空话。”①但仅仅获得经济独立权是不够的。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鲁迅进一步指出男女平等的制度才能让女性彻底的解放。但张爱玲则认为男权社会对女性压

①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7.

迫、伤害是造成女性对男性依附的根本原因。她批判的是“男子的文明”。她指出男权的长期支配,使得女性对男性产生依附心理,然后就在这种痛苦与不舍中挣扎,最后走向了死亡,她探索的这条道路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失为一条新的女性解放之路。

(二)女性生存环境和心理特征

鲁迅和张爱玲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女性生存环境与心理特征方面:

首先,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都依附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俩都忠实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忠实于环境,都力在刻画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其次,两人都很重视对女性心理的描写。但是鲁迅站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对女性进行观察、分析的。张爱玲则从女性的角度对女性进行观察。①

张爱玲的作品较多的从女性视角描写女性的心理。她认为新女性与传统女性都是一样的,在旧家庭中,即使是新女性也一样软弱、自私、冷漠、虚荣。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疯狂吞噬了资金及儿子、女儿的幸福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半生缘》中的曼璐,去牺牲自己的亲妹妹,来讨丈夫欢心,来维护自己的婚姻。

鲁迅则以男性的视角冷静的分析了在男权中压下的女性心理。像《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很多中国女性的缩影,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没有文化。从她的眼神中的“低眉顺眼”,“间或一轮”,“闪出一点光”,这些细微的眼神的描写,反映出了她内心变化,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她卑微、麻木、愚钝、迷信的心理。

①张亚男.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塑造之比较[M].辽宁:牡丹江教育学院学

报,2009:03

六、总结

本文从落后者、自私者、看客、牺牲者、反叛者和反抗者这几个方面总结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转变反映出了这些女性在时代的推动下,思想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一次次的反抗到觉醒,见证了她们那颗不甘屈辱的跳动的心。作家的作品是时代的缩影,这些女性一步步的反抗正是那个时代中国千万女性的反抗,她们构成了中国女性的反抗史。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折射了生活,也影响了生活中的人们。鲁迅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女性思想的演变,有极强的社会性和针对性,也影响了现代女性的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迅的作品中的那些女性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映射出了他们所受的苦难,他们的挣扎,斗争和他们为自由为幸福的反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民主,的不懈追求的可贵。

这些女性的苦难,女性的反抗告诉我们要不断奋斗要敢于冲破自己的封建思想,要坚持做自己,坚守那颗跳动的、前进的心才有出路,才有自由,才有幸福!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校园里的生活充实而美好,令人难忘。校园里的老师和同学和睦、友爱,倍感温暖。岁月匆匆,我会把这每一份感动,每一份关怀铭记在心。

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董老师,由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个人较懒散,董老师及时提醒,不断督促,耐心地指导我的论文写作。论文题目的选定、论文大纲、论文内容和格式等方面老师都细心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同时,还要感谢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的帮忙和支持,让我顺利的完成论文的写作,谢谢您们!

人家说:母校就是只允许自己的说她坏话,却不允许别人说半句。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曾经在学校里的美好日子自己不知道珍惜,匆匆的四年时光在也回不去了。在这即将离别之时,我要向我所有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谢谢你们让我拥有了这最美好的时光,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关怀和帮助。你们将是我记忆里永不凋谢花。

谢谢你们,永远为你们祝福!

我将永怀感激努力奋进!

[1] 从惠娟.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3003:28

[2] 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7.

[3] 于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325.

[4] 张亚男.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塑造之比较[J].辽宁: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5] 张琪.试论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2):95

[6] 王璐.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J].吉林.吉林大学,2006:08

[7] 周茂.试论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人性[J].重庆.西南大学,2006,(6):24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 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 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 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 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 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 冷漠,束缚 一.祥林嫂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 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 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 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 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那么是 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 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 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由于“生为夫家 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为了自己 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 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 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 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 失节是大”。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 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因 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 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 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 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 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 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 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 上碰了个大窟窿”, “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 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了。那么祥林嫂为什么有这么多极端的做法呢?为什么她宁死都不愿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5年第50卷第2期(总第199期) 2005 V ol.50 N o.2(G eneral N o.199)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3 张 莹1,马 芸2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程。本文分析了张洁真爱理想的演变过程、女性自我的寻找历程,试图梳理出张洁女性意识的变化成长。 关键词: 真爱理想;解构;女性自我;定位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2-0071-04 3收稿日期:2004-04-19 作者简介:张莹(1965—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芸(1981— ),女,四川峨嵋人,四川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沃林格提出决定艺术活动的“艺术意志”来源于人的应世观物所形成的世界态度,即人面对世界形成的心理态度。沃林格把这种态度界定为“世界感”。所以,个体“世界感”的差异决定了在“艺术活动”中的差异。而女性作为普遍意义的人和纯然的女性在“世界感”上必定是双性的。虽然文学自来不缺关于女性的话题,但长久以来都只限定在男性的视野中。只有在女性作为自觉的书写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创作关于女性生活和心理的作品,才形成了真正的女性文学。张洁作为一名女作家,一方面在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则更是在纯然女性眼光下,观照女性自我世界,创作女性心灵外化的女性文学。像大多数女作家一样,张洁同样将男女情感作为自己女性文学创作的基点,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理世界。从第一篇涉及到两性关系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张洁始终没有放弃探讨“爱”以及“爱”中的男女两性,尤其是女性。 一 虽然女性对爱有天生的渴望,但几千年的父权制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自然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事实上,“由于女性意识、女性自我与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相冲突,因此几十年来始终受到强大压抑和斥责,广大女性除了做与男人同样的人以外,不能有任何女性意识、特质或特定的流露,这种讳莫如深把女性降到‘空洞能指’的最低水平, 其背后深处深藏着那种千百年来顽固不化的传统文化精神 ———对女性的鄙视和忽略”[1](P56) 。而女性主动对爱情、婚姻 的追求更是被主流文学作品所避讳。作为一名女性,张洁必定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历史、社会对于女性的压制,她开始试图用笔探索女性心理、思考女性问题,延续自“五四”后断裂了的对女性的思考。 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是从女性最初“寻找男性”、“寻找爱”开始的,长久以来压抑在女性心中对于理想爱情的呼唤在张洁的笔下终于喷薄而出。既然女性已经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已不在物质上依靠男性,那么,对于爱情她们更希望精神上的契合,追求心灵价值的美好。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相应地造就了一种“理想男性”的形象。就像《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钟雨和《波希米亚花瓶》中的梧桐,她们一个爱着与自己相处不足24小时,连手也不曾握过的“老干部”,一个爱着不能过年轻夫妇那种生活的简,都在享受精神上的爱。她们从旧式的婚姻中解脱出来,被“老干部”和简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吸引,爱的是“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在动荡中的革命年代里出生入死的经历,他活跃的思想,工作上的魄力,文学艺术上的修养”……这是80年代新女性心目中的男性标准。她们开始自主地摆脱对有金钱、有地位的男性的依附关系,在婚恋问题上有了崭新的价值观念,这是女性在追求自我历程中的一个进步。张洁大胆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为自己也为女性喊出了“爱”的心声。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南冰 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然而他对于自己沉溺在这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间,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 张洁的小说作 品倾注了对女性的满腔热忱和深切关注,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张洁作为先觉者,其作品中贯注一气的女性现代意识。张洁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的现代衍进,作出了杰出的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这是张洁之于中国女性文学的意义,也是张洁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 张洁女性意识女性问题女性形象女性文学 引言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很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张洁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主要是以塑造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为主。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张洁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旗手” 的地位一再被人提及。近几年出版的几部影响颇大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便从张洁的文学史地位中凸显出这一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指出了“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称“张洁那一路富于勇气的探索,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则肯定了张洁后期作品“对开拓女性文学的视野、冲决男权话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之相应,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研究张洁,考察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极其发展演变是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之一。著名的女性批评家戴锦华的《“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一文以诗意盎然的语言、新颖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又深刻的观点成为这一阶段张洁研究中最华美的果实之一。她认为张洁的重要作品序列是“一个女性的话语由想象朝向真实的坠落”,并最终“宣告了所谓来自男性拯救之虚妄”①。荒林认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人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②。另一位重要的女性批评家徐坤自觉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解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将其归入对“母系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母女的血缘相续“是‘我们’身体的源泉,亦是‘我们’身体未来归处的指向”。 ①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②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潜社版)1995年第2期。 论者并由此判断作者的视线从此又重新回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的关注.周哗全面回溯了张洁过去二十年的创作中真爱理想建构与解构的全过程,认为这表达了女性对于平等美好男女关系最为坚执的追求,也形象反映了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艰难。梁旭东的《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也是较有分量的一篇研究论文,论者肯定了《方舟》在新时期女性小说崛起之初的先驱意义和启蒙意义,并称这篇小说“已经触摸到女性主义的内核” ③。同时,一些论者也指出张洁女性观中的矛盾、局限、欠缺与偏颇之处。牛玉秋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24133317.html,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作者:王蒙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摘要】鲁迅通过塑造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孔乙己的形象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鲁迅将故事的主要场所定位在了鲁镇的咸亨酒店,文章分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即: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身受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孔乙己;毒害;悲惨;执迷不悟 一、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 在《孔乙己》中,鲁迅把旧社会众生浓缩在了一间叫咸亨的酒店里。这个酒店的酒客,有两个不同的等级: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的“长衫客”。“短衣帮”们因为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在酒店里只能站着吃喝,“长衫客”们却可以走进酒店的专属包间坐着,慢慢享受酒肉佳肴。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里,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惟一的人。既是穿长衫的,就应慢慢走进屋里,愉快地坐着吃喝。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不伦不类。他读过书,但是没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站着喝酒这个细节显示他不是地主阶级,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融入短衣帮的人群里。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这表明孔乙己内心虚荣,用长衫来维持自己引以为荣的最后一点自尊。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内心轻视广大劳苦众生,同时又渴望融入在他看来高大上的上层地主阶级和读书人、有钱人的世界,这种意识使他处在一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当中,不但不被这两个阶层认可,反而成为他们讥讽的笑柄。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称号由此而来。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肖像、穿衣、话语及称号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所在。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

张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张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张洁笔下的主要女性是当时社会中的“另类”,而又是“普遍类”,在此,我将从这几个方面解析在张洁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她们强烈 的事业心,要求独立和解放,争做强者。以及易被忽视的“女性自身 价值”。 关键词张洁的小说女性意识 “男人的雌化和女人的雄化,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性的问题”,张洁,她是这样的定义着当时的社会趋向,预言着后来的世界,女人必将强大起来。她作品中的女人们很多都不愿意雄化,却不得不被迫雄化。 在张洁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主要有女性的反抗精神,强烈的事业心,要求独立、解放。 首先,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张洁的作品中的女性,都是离了婚或是不愿意结婚的女性,而且离了婚的她们也不愿意再婚。她们在一起承受着各种的磨难,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无论她们的事业之路有多么的艰辛。如《方舟》中的荆华、柳泉、梁倩,三个离婚后的女人自小学毕业分开后,再次聚到一块儿。她们有着同样地痛苦婚姻,她们同样地离了婚,她们同样的在工作上有着重重困难,但又同样的不懈地为事业奋斗。 在小说《方舟》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热忠于事业的女性:柳泉、梁倩。 柳泉,在工作上一丝不苟,能够把所有的工作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在短时间内精准的记住那些外宾的住房,她可以轻松自若地翻译。她是那么的用心的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她会自然地流露出那种自信,在工作之后的酒宴上,她表现出了那种“知识妇女,在意识到自己的聪明才智时才有的微笑”,可以使“每一个正直的男人肃然起敬的微笑”。这充分的透露着她在强烈的事业心的驱使下,工作上得到肯定后的满足与自信。 梁倩,在电影的拍摄上,精益求精,最求高的艺术造诣,竭尽能力的要想做出高的成就,摆脱父亲的名望的荫庇,她要通过自己独立的奋斗,让世人都看见她的成就,认可她的工作,她的付出,她的工作成绩,她要实现她的信仰:电影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鲁迅笔下的人物

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2007-08-27 04:55 ●狂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敢于向世俗社会挑战的民主主义者形象。性格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作者是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塑造人物的。狂人的语言、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逻辑也不清晰,但是含意丰富而深刻。作者着意表现狂人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表现出清醒地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洞察力,所以狂人的“不狂”是在于他说出了人们不敢说或者还没有说出了的话,从写满了“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发现的吃人本质,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面纱和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他的话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狂人的批判精神是人类社会前行进程的动力。 ●阿Q:鲁迅通过阿Q来挖掘中国国民的灵魂,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面前不敢正视,不愿承认,更不去总结教训,而是以假想的胜利来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虚假胜利中的陶醉去欺骗别人。这种性格曾经严重的存在于被列强所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也存在于今天的这个社会中,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也许这种性格还会长期的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既不愿与做工的“短衣帮”为伍,又无力跨进那“穿长衫”的阔人之间,只好站着喝酒。孔乙己的可悲在于他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常以“君子固穷”的谎言来麻醉自己、自我解嘲。作者在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做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同时,对他的不幸遭遇也寄予了同情。孔乙己悲剧包含着鲁迅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清醒认识。 ●夏瑜:这是一个让人悲叹的革命者的形象,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小说没有写他是如何进行革命斗争的,而是以浓重的笔墨写了他牺牲前后的孤独、悲凉和寂寞。他的理想、他的为理想而奋斗的行为,他的为理想而献出的年轻的生命以及死后被用来治病的鲜血,这一切都不被他所爱的人理解,反而误解,反而憎恨。但是他仍然爱他们,并因为这爱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他不仅仅是一个革命理想的殉道者,而是一个人类理想的殉道者。 ●祥林嫂:祥林嫂深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的毒害,陷进封建礼教给妇女规定的牢笼里,尽管她勤劳、质朴、善良、热爱生活,仍为社会所不容,最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被逼无奈惨死在新年庆典的雪夜之中。作者的深刻之处是细致地描绘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构成有鲁四老爷、“我”、祥林嫂自己、柳妈还有鲁镇的人们,或许还有所有的国人。特别是以“我”为代表的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反省自己在造成祥林嫂悲剧中的历史、社会责任。 ●涓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存和生活的冲突,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一个有着理想并为着这个理想已经付出了行动的理想者如何在现实的生存中败下阵来。这种失败毁灭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脆弱是涓生所要面对的,也是我们所有人要面对的。理想不能停留在“伤逝”中。 ●舜:从上古的贤君、圣人到“五四”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中国的脊梁”,使我们看到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和未来得信心。所以鲁迅不是一个悲观厌世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而是一个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先行者”。从舜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形象,他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是理想者的悲剧。他反抗现实,追求理想,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现实战胜了理想,魏连殳咀嚼着伤痛离开人世,他的狼嚎般的哭声回响在他曾经为之奋斗的现实中。他的悲剧在于他思考着痛苦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一种无援的思想,但他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 ●女娲:本是人类的始祖,可在鲁迅的笔下这位人类的始祖在苦闷和宣泄中创造出一群群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却又使她不喜欢,甚至讨厌。“五四”启蒙者在精神上无疑有着这样的“始祖”情结,他们在创造世界、创造未来,可是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创造结果是那样的出乎意料,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符合自己理想的结果。于是充满了荒唐感,却又无可奈何,陷入了失望与焦虑之中。 ●后羿:后羿在神话中是一个为人类立下大功的英雄,他的悲剧是一个英雄的悲剧。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后羿的悲剧套用郁达夫的话说“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强的半绝望的国家”。wen墨子为宋国立下大功,回国后却遭遇了搜检、募捐、避雨被赶,最后得了感冒。理想者的悲剧不在于理想不得实现,而是理想者在世俗的世界作为“异类”被那些需要理想而实现不了理想的人所冷落所误解所欺凌,甚至可能会被毁灭。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发表时间:2009-07-28T17:04:14.50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5期供稿作者:田雪青 [导读]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同封建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初探 田雪青 摘要: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在同封建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结果是悲惨的,但意义却是深远的。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文化 作者简介:田雪青,任教于河北省昌黎县茹荷镇初级中学。 一、前言 鲁迅写了许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作品,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二、鲁迅作品中妇女形象的分析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是一个粗笨女人”,是一个悲苦的守节妇女。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惟一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社会的冷漠使她连小宝的性命也没有保住。小宝死后,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在她面前,那无尽无休的明天将意味着什么呢?在她周围除了想趁机揩油的人以外,她得不到一点同情,那人情的淡薄,真令人不寒而栗。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所寄托的如梦幻般的“明天”,依旧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梦。 《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本文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地卖给山坳中的贺老六。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一点安宁。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宥。捐门槛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的最后致命一击。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从身体上对她进行摧残,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最后将她踢出门外,使她沦为乞丐,最终倒毙街头。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她当牲口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也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打击。之后,社会无处不在的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长期以来,由于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因此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打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种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魂灵地狱的诘头,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大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 相对祥林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是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

11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中文系 所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文摘要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已任。他的笔端时时角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在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鲁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本文对鲁迅所描写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对每一类女性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中体会鲁迅为唤醒她们的意识而发自肺腑的呐喊,探索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妇女解放

The contents summary:Luxun is an our country great of thinker, revolutionist, author, his whole life always with attack the old influence, make public the dark phenomenon within society for have already allow.His pen carry always Cape and the society actuality, pierce through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the democratism of the consta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revolution.Particularly is to be placed in the feudalistic society most first floor, the Chinese women who was most easily hurt and is humiliate, the Luxun pay tremendous concern and pity.The social source and the thought sources of the tragedy destiny to these women of ten million, the Luxun carries on the extensive but thorough excavation, expressing the concern of a writer to women's problem and to the unique insight of the social problem. In Luxun of 《bless 》, 《divorce 》, and 《harm die 》a series of novel of etc., he molded numerous women's images of vivid, deep but full of typical model meaning successfully.Luxun at the time of sympathizing with their destin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life, also for the quest that their liberation road made the deep time.This text carries on the simple classification to the female image that Luxun describe, and to each female the thought carried on the earnest analysis, realizing the Luxun from it for wake their consciousness up but hair from the battle cry of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 investigate the Luxun to the thinking of women's problem. Keyword:Luxun;Women's image;The women's liber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