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第一篇: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内容提要]人的解放的深层内涵,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文体特征的转换与重构,而这,正是鲁迅思考现代中国命运和发展的根本命题。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中国社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妇女在人性被极端压抑的中国社会里艰难地行走着,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妇女悲剧命运,悲剧形象入手,以典型人物为突破口,详细地分析了鲁迅笔下妇女悲剧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艰难探索与分析,同时也在人文性的前提下探讨了鲁迅笔下悲剧女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和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鲁迅女性悲剧形象沉默国民的魂灵一听到鲁迅这个名字,首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恐怕还是阿Q、狂人、孔乙己、吕伟甫、魏连殳……或许在看到这些男人们的同时偶或想起祥林嫂或子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分小说的主要成就还是建立在对以男性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剖析上。
二十世纪文学大家中,擅长刻划女子形象的着实不少。
张爱玲、现从文、钱钟书及较近的王安忆、苏童等都是比道高手。
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是不遗余力,我们应如何认识鲁迅作品中的“她们”呢?在每一个社会人的想当中,都包含阗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从小就倍受人间炎凉之事煎熬和摧残的鲁迅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女人的呢?在艰难而又痛苦的生活经历中,自身的婚姻爱情挫折,自己生活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妇女命运,无不震撼着鲁迅的心。
十九世纪的社会变革,给鲁迅的刺激和震撼是难以形容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中国的未来,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中国农民,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就要窒息而亡了,痛苦不堪的妇女,在无可奈何地望着自己滴血的伤口痛苦呻吟,而卑鄙无耻的“正人君子”们正穿着崭新的长褂拿着长长的烟枪一个挨一个“笃笃”地敲着“他们”的头大声怒斥,要死还是要活?每个人都在心中重复着这个问题。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往往承载着社会的重压,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悲惨的命运,呈现出了一种无助和悲凉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呈现出多种形态,他们的命运各异,但都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与压迫。
接下来将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
首先以《狂人日记》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疯人院的女护士和疯病少女,两位女性形象都是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下所导致的不幸命运。
在小说中,女护士是一个身材高大、彪悍刚猛的女人,她具有一种凶悍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她在疯人院内担任着看护疯人的工作,平时对待病人严苛苦虐,整个疯人院的环境也十分恐怖。
女护士这一形象在小说中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镇压和欺凌,她的命运同样也是受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与操控。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她无法摆脱痛苦的命运,令人感到悲凉和无助。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则是一个更为悲惨的形象,她是一个被囚禁在疯人院内的女孩,因为精神疾病而遭到家庭的抛弃和社会的冷漠。
在小说中,疯病少女的形象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不公平对待和残酷压迫。
她被迫接受着疾病的折磨,面临着无尽的孤独和恐惧。
她的命运无法改变,没有任何希望。
她在疯人院中度过了整个青春年华,最终死在了那个恐怖的地方。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形象同样展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无情,她的命运也成为了整个社会黑暗的写照。
其次以《阿Q正传》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为阿Q爱人,她的命运同样承载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阿Q爱人是一个贫苦的乡村女子,她处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各种艰难困苦。
在小说中,阿Q爱人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悲凉无助,她与阿Q的关系也是一种不幸的命运。
在小说中,阿Q爱人受到了阿Q的虐待和抛弃,她的命运一直受制于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她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论鲁迅小说中妇女的悲剧形象

人 生 之路 。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 祝福》 中一个勤劳、 良、 善 安分的
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 让人看到套在她脖子上的四大绳索 ,
神权 、 族权 、 夫权。 尽管她不断挣扎 、 反抗 , 表现了最大的 劳动妇女。她一生中最大的希望是用 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 政权 、 但依旧冲不破罗网 , 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 起码的生活。可吃人的封建势力不允许她这微薄 的希望得到 韧性 , 满足, 尽管她一次次 的挣扎, 但却一次次失败 。 最后沦为乞丐 ,
在 中国文学史上 , 鲁迅是以白话写小说 的第一人。 他小说
人跨” 的门槛 , 当作替身为 自己赎罪。 满以为赎 了罪 , 自己是个
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来 自“ 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 描写 干净人 了, 。 祭祀时坦然地去摆福礼时 , 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 的对象主要是农 民和知识分子等。如闰土 、 孔乙 己等。 通过这 手 的呵斥。 这无情的呵斥, 对祥林嫂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 的 她 贺老六的死和儿子的被狼吃 , 就已经 足使祥 些描写 ,反映了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 的农 民 精神彻底崩溃 了, 而这一年 的祭祀 , 使她的 生活的面貌 和在激烈 的的社 会矛盾 中挣扎 的知识分 子的命 林嫂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悲伤和凄凉, 运。鲁迅先生的小说选材广 , 主题开掘深 , 其突出成就还表现 人生道路发生 了由悲伤走 向死亡 的根本转折I ≈ 。在鲁镇 的祝
劣根 性 之 一 。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摘要:鲁迅小说中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皆为悲剧人物,其原因有三:一是封建社会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鲁迅企图从灵魂深处对其进行理性的救赎;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其禁锢似的控制;三是他的悲剧观为我们提供了灵魂救赎的范式,意义深远。
关键词:鲁迅灵魂救赎文化视角悲剧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鲁迅小说中,女性作为主角出现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悲剧形象。
这些女性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吞噬。
同时,她们也挣扎、抗争,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她们即使做着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但还是不被男权社会所认可,最终“一律带有严重的灵魂病态,有的甚至根本就无灵魂”。
这些没有“灵魂”的女性的命运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要么死了丈夫和儿子,要么在男权社会的逼迫下,走投无路,了此残生。
甚至还有个别女性在封建伦理的文化背景下,先是被人吃,而后转为吃人,如《祝福》中的柳妈等。
鲁迅笔下,每位女性的价值理性都得到了毁灭,最终酿成了悲剧。
所以,鲁迅利用文学的手段,对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对于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不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于女性在封建文化下而形成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奴性意识具有独具只眼的理解和阐释,利用哲人思想从灵魂深处对她们进行理性的救赎,企盼她们觉醒,企盼她们价值理性的回归,企盼她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恢复女性本来的人本精神和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女性彻底解放。
一在鲁迅笔下,旧中国女性均缺失主体意识。
中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始终充当着服从与被服从的角色,这就注定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人权是不独立的,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弱势,首先源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即女性缺乏健壮强悍的体魄,其体能与男性不可同日而语。
“女性自身纤弱柔美的体能就决定了她从事社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
”其次,女性还背负着繁衍后代、相夫教子的重任,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参与重大的社会和生产活动,这必然造成话语权的丧失。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摘要:鲁迅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许多迥异的女性形象:“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五四”时期觉醒的女性、走上社会反抗的女性。
可她们最终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
本文试图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并探讨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而由此解读鲁迅先生的女性观问题。
关键词:鲁迅悲剧女性形象女性观现代“妇女解放”的呼声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的声浪震得无人不知。
鲁迅是最关心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提及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形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提出控诉,发出呐喊。
仔细分析这些女性的生存状况、斗争方式,就能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一鲁迅在“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对女性寄予了深刻的关注,创作了一些以妇女生存状态与命运为内容的小说,这些女性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她们却有着同样悲剧性的命运。
(一)“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被囚居在传统的“铁屋子”里,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
从社会到家庭直到个人,从精神到物质,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
[1]的确,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女性,她是个连想做“奴隶”也不得的寡妇。
祥林嫂虽然进行了拼死的反抗,仍然没有摆脱再嫁的命运。
再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被所有的人认为是“败坏风俗”的。
祥林嫂所讲的有关阿毛的悲惨故事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消遣,连她头上拼死抵抗留下的伤疤也成了人们寻开心的话题。
在这种要生不能,要死不敢的尴尬境地的煎熬中,祥林嫂开始“疑惑”了,她受尽一切苦难,丧夫失子,逆来顺受,为了赎罪,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在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跨,以赎去一生的罪恶。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伤逝》和《伤逝》和《离婚》《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和《祝福》等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性。
所谓悲剧,即是将人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多个具有悲剧性的人物形象,祥林嫂、闰土都是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最终挖掘出造成她们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69-01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其作品中大都揭示了现实生活,反映最底层人民的悲苦其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的这些悲剧性人物一点一点的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裸露出来。
悲剧在作者的笔下鲜明的暴露出来。
但是作者的悲剧性的表达并非直接的显现,而是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先是觉得事情可笑,然笑过之后却又发人深省,让人去沉思,笑中带泪的写法,是作者的独特之笔。
《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故乡》中的闰土。
作者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人物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祝福》中的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把她彻底压碎了。
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
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
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
她的心中只有宝儿。
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
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
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
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建礼教的枷锁、封建政权的压迫下,可以想象,明天,等候着单四嫂子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③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
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把她强嫁给山里人。
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
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垮她。
阿毛被狼叼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她终于改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在周围人的鄙视和侮辱下,她渐渐走向崩溃。
柳妈的话,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
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终于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
”④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摧残。
就因为祥林嫂能干,"竟没有添短工"。
不仅如此,鲁四老爷们还在精神上给予她无情的打击。
就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爷已经皱了眉;再嫁再寡,就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帮手的份也被禁止了。
就连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他们实际上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而帮同着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旧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
而婆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劫回,不顾死活的强迫把她嫁到山坳里去,实际上依赖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
阴间的恐怖,代表了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在精神上折磨着祥林嫂,使她花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一条门槛。
就这样,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交织的网,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无情地粉碎了祥林嫂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终于酿成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
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她们都是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而且都是失子的寡妇,受苦受难,"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
"⑤单四嫂是麻木的,只会呆坐空想,只会"等候明天",但明天又能给她什么呢?可以预见,等候她的只能是更痛苦、更黑暗的命运。
祥林嫂有一点抗争,如从夫家逃了出来,独立谋生;婆婆强迫她再嫁,她"闹得厉害",甚至不惜用头撞香案寻死。
但祥林嫂的这些抗争是不自觉的,是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
她的逃跑,只是因为婆婆的虐待。
她的寻死,只是封建思想"从一而终"在作怪。
最后,更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愚弄,跑到土地庙里捐门槛。
她们都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鲁迅对她们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
......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立场。
"⑥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让我们先看看《离婚》中的爱姑。
爱姑同样是农村妇女,但她跟祥林嫂、单四嫂相比却不同。
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帖"的七大人来调停。
娘家又有依靠,父兄都支持她,这也是祥林嫂们没法比的。
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单四嫂那样任人摆布,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要大闹一场,"悬想将来怎样闹得他们家败人亡","老畜生""小畜生""全都走投无路","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但又怎么样呢?七大人打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
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封建秩序,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
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多么的幼稚和软弱啊。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
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
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
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
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
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
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
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
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不顾一切非议和异样的眼光,勇敢地冲出家庭,大胆地自由结合了。
子君跟前面分析的几位女性不同,就因为子君的心中有爱,她和涓生的爱是真挚的、热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