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第一篇: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鲁迅小说妇女形象的悲剧性[内容提要]人的解放的深层内涵,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文体特征的转换与重构,而这,正是鲁迅思考现代中国命运和发展的根本命题。
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中国社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妇女在人性被极端压抑的中国社会里艰难地行走着,本文从鲁迅文学作品中妇女悲剧命运,悲剧形象入手,以典型人物为突破口,详细地分析了鲁迅笔下妇女悲剧形象的意义,深入挖掘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前途命运的艰难探索与分析,同时也在人文性的前提下探讨了鲁迅笔下悲剧女性对于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和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鲁迅女性悲剧形象沉默国民的魂灵一听到鲁迅这个名字,首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恐怕还是阿Q、狂人、孔乙己、吕伟甫、魏连殳……或许在看到这些男人们的同时偶或想起祥林嫂或子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分小说的主要成就还是建立在对以男性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剖析上。
二十世纪文学大家中,擅长刻划女子形象的着实不少。
张爱玲、现从文、钱钟书及较近的王安忆、苏童等都是比道高手。
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对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是不遗余力,我们应如何认识鲁迅作品中的“她们”呢?在每一个社会人的想当中,都包含阗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从小就倍受人间炎凉之事煎熬和摧残的鲁迅是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女人的呢?在艰难而又痛苦的生活经历中,自身的婚姻爱情挫折,自己生活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妇女命运,无不震撼着鲁迅的心。
十九世纪的社会变革,给鲁迅的刺激和震撼是难以形容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中国的未来,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中国农民,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就要窒息而亡了,痛苦不堪的妇女,在无可奈何地望着自己滴血的伤口痛苦呻吟,而卑鄙无耻的“正人君子”们正穿着崭新的长褂拿着长长的烟枪一个挨一个“笃笃”地敲着“他们”的头大声怒斥,要死还是要活?每个人都在心中重复着这个问题。
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几个女人形象

鲁迅《朝花⼣拾》中的⼏个⼥⼈形象鲁迅《朝花⼣拾》中的鲁迅《朝花⼣拾》中的⼏个⼏个⼥⼈形象⼥⼈形象⽂/丛中笑在鲁迅的散⽂选集《朝花⼣拾》描写过⼏个⼥⼈形象,她们分别是《阿长与<⼭海经>》中阿长、《琐记》中的衍太太、《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君、《故乡》中的⾖腐西施、《阿⾦》中的阿⾦。
在这五个形象中可以分为三类⼈:⼀类是农村中见过世⾯⽽⼜有不同个性的⼈物;第⼆类是市井⼩⼈物;第三类是爱国知识⼥性。
作者在刻画这三类⼈物抓住细节,运⽤⽩描⼿法,把⼈物性格刻画得⼊⽊三分,真实⽽⼜丰满,⾮常具有典型意义。
《阿长与<⼭海经>》中阿长和《阿⾦》中的阿⾦是属于第⼀类⼈物,她们是从农村中来,都见过些世⾯,有各⾃聪明之处。
阿长是“我”的保姆,知道很多规矩,⽂中列举了正⽉初⼀要⼀个顽⽪的孩⼦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这真是很头疼的事;阿长还不拘⼩节,如睡觉写个“⼤”字,让“我”很⽓恼⼜⽆奈;还会拨弄是⾮,常常“切切察察”,令“我”家⾥起⼀些⼩风波。
但她对年幼的“我”来说是有⼈格魅⼒的,这个魅⼒来⾃于她会在⼀个孩⼦⾯前卖弄市井新闻,并把⾃⼰加进去,让“我”感觉对她的敬意;这个魅⼒还在于别⼈办不到的事她会替“我”办到,让“我”得到梦寐以求的绘图《三海经》,从这⾥看到阿长的聪明和善良。
作者对这⼀⼈物是怀有敬意的,最后表达这样的愿望“仁厚⿊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永安她的魂灵”。
阿⾦是“我”的外国邻居家的⼥仆,她⽆拘⽆束,不懂规矩,不喜欢⾛楼梯,常常从晒台上直摔下来,使“我”⾛过的时候,必须⼗分⼩⼼;有“巨⼤”的号召⼒,聚众⾼声谈论,不顾及他⼈,“我”成了受害者之⼀,被她扰得写不下⽂章去;⼤⼤咧咧,从不把事放在⼼上;天不怕、地不怕,别⼈和她争风吃醋她厉害的回击,在情⼈求她庇护时她表现得⾮常狡猾,聪明,把情⼈关在门外,当然也把⾃⼰的⿇烦关在门外。
阿⾦的性格对作者来说是陌⽣全新的,是令“我”讨厌,但⼜是吸引“我”的,她不是农村中的那种中规中矩羞涩的丫头,也不是受苦之深愚昧⿇⽊的农村⼥性形象,⽽是⼀种“中国⼥性标本”的反叛,因此这⼀⼈物使作者难以忘怀。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1)(1)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写作批次: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内容摘要【内容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I[content abstract]Lu xun wa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and sympathized with the fate of women in his writing career, which gave rise to such classic characters as hua dama, shan si sister-in-law, xianglin sister-in-law, zi jun, liu and zhen jun. With his unique perspective and sharp style of writing, he shaped many classic roles of alerting society in that era, and offered a prescription for the dark and decadent sick society and numb people. Some of these characters try to fight against and get rid of the injustices of fate and society, and some of them take things as they come. While shaping these characters, it also embodies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independence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ll the time, including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women's liberation.Keywords: lu xun ;female image; women's liberation摘要 (I)Abstract (Ⅱ)引言 (1)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 (2)(一)封建愚昧的守旧者 (2)(二)向生活妥协的“良民” (3)(三)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4)(四)自私冷漠的看客 (4)二、具有反抗意识的知识女性 (5)(一)觉醒的英勇抗争的反抗者 (6)(二)追求自由个性的反抗者 (6)三、鲁迅的妇女观 (7)(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反思 (8)(二)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8)四、结语 (9)参考文献 (11)致谢词 (12)II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列强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常常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密切相关。
这些女性人物,或多或少地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他们的命运也反映了中国女性在封建社会到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变革。
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妻子王秀莲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她靠卖掉自己的头发来换一块煤球,以维持家庭的生计,而她的丈夫则在病态和疯狂中颓废。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和文化落后,女性无权无势、无保障的社会现实。
在另一篇小说《阿Q正传》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同样凄惨。
阿Q的表妹小福子,因为父亲欠了钱而被卖到他人家里为妻,丈夫对她残忍对待,小福子最终在孩子死后自杀。
她的命运反映了旧社会中女性被漠视的现实,她们的命运往往是被安排、被贩卖、被奴役。
在《药》中,女主角药是一个知识分子,独立、坚强并且有野心。
她和男友红梅签下“恋爱契约”,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文化资本,她选择了花心思去闯荡人生,最终却被社会淘汰、自暴自弃。
此次,女性人物展现了压抑的性别角色和自由追求的矛盾之处,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革的特殊时代背景。
在《春蚕》中,小姑娘自卑、愤怒并逃避与自己的世界。
尽管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后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家庭问题,但她最终还是认为,女人不能独立成家,而要被一个男人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意识和女性无权无势、被动的处境。
总的来说,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不美好,她们往往遭受着种种不幸和磨难。
但她们也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懂得为自己争取权益,敢于为自己的价值和追求而奋斗,这种精神更是支撑了她们走向光明未来的信念。
鲁迅的女性形象,不仅说明了当时女性的处境,更反映了社会的那个历史时期的整个性别和文化体制的问题。
她们的命运令读者悲愤交加,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反映出历史的阴暗和残酷。
《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

《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主要有阿长和衍太太。
她们都展现了旧中国妇女的一些典型特点。
阿长是“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属于“底层劳动人民”的范畴。
她的地位极其卑微,是个“朴实、善良、勤劳”的人,同时也是个“愚昧迷信”的人。
衍太太则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她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然而,她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
总体来说,《朝花夕拾》中的这些妇女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和生存状态,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同情。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偶像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他笔下的女性人物,通常都承受着命运的沉重压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往往受到封建社会及传统观念的束缚。
鲁迅通过女性人物的命运,将封建壁垒和观念束缚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阿Q正传》中的阿Q妹,她逃婚,却被迫嫁给了一个丑陋的男人。
婚后,丈夫虐待她,她无地自容,最终选择了投河自尽。
她的命运悲惨,显示了封建传统对女性的压迫。
同样,在《狂人日记》中的陈秀雯也是如此。
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性,但却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到教育的限制。
这个世界对她说的唯一女性价值就是生孩子,甚至她的父亲也认为她的结婚是为了方便男人骑着她的脑袋去做无聊的事。
这种封建的观念束缚着她的命运,使她陷入了痛苦之中。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往往被社会的不公平所伤害。
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使得她们的命运沉重。
在《药》这篇小说中,女主角李素琴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妇女,她被迫买假药为丈夫治病,最终欠下巨额债务。
这样的不公平对待使她陷入了贫困和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同样,在《孔乙己》中的樊红玉也是这样。
她是一个妓女,社会对妓女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使得她的命运备受压抑。
她被迫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最终因为父亲不幸去世,被迫回到了原本的生活,进一步加剧了她的痛苦。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往往因为自身的软弱而被命运所击败。
鲁迅通过女性人物的命运演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力与软弱。
《阿Q正传》中的阿Q妹,在面对丈夫的虐待和压迫时,她没有勇气与其抗争,最终选择了自杀。
她的软弱让命运得以深深地碾压她。
同样,在《狂人日记》中的陈秀雯也是如此。
她心灵敏感,能够触及到社会的不公,但由于自身软弱,最终也只能选择逃避。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的命运通常都充满了沉重的压力。
她们受到封建社会及传统观念的束缚,遭受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同时也因为自身的软弱而被命运所击败。
娜拉出走以后——试论鲁迅《伤逝》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娜拉出走以后——试论鲁迅《伤逝》中的女性形象杨骥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伤逝》讲述了现代知识女性子君走出家门,与“五四”青年涓生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却最终失败,重回父门,甚至抑郁而死的故事。
本文拟以《伤逝》为研究文本,以小说女主人公——子君为研究对象,探讨子君的人物及其时代特质,并以此指向“五四”娜拉“出走-回归”模式的社会与性别内涵。
关键词:《伤逝》;娜拉;鲁迅;女性形象作者简介:杨骥(1990-),男,四川都江堰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与性别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34-02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篇反映“五四”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小说,《伤逝》发表于1925年。
小说讲述了现代知识女性子君走出家门,与“五四”青年涓生追求爱情与婚姻自由,却最终重回父门、抑郁而死的故事,呈现了“五四”时期新旧浪潮的博弈,肯定了“五四”青年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勇气,并批判了“五四”社会改革理想的空泛。
本文拟以《伤逝》为研究文本,以小说女主人公——子君为研究对象,探讨子君的人物及其时代特质,并以此指向“五四”娜拉“出走-回归”模式的社会与性别内涵。
一、出走:描摹与被描摹作为挪威戏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被誉为“妇女解放运动宣言书”的《玩偶之家》于五四前后传入中国,并影响深广。
一句“我是和你一样的人” 激励着一代中国女性走出父门、实现自我、追求爱情,娜拉,也就此成为五四逆女走出家门的“唯一原型”。
而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弑父”的时代,中国女性在“五四”时期“浮出历史地表”绝非偶然。
在“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的社会浪潮中,面对横穿中国大地数千年之久的封建之链的断裂,一代逆子们试图在满目疮痍的现代中国寻找封建之父的罪恶,并重建颇具现代性的“想象之我”与“未来之我”。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摘要]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确良苦难最深重。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
故其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特别关注他们的命运,因此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有很多妇女题材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有着鲁迅对广大妇女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深入思考,描写和揭示了封建思想对妇女精神的奴役和毒害,期待妇女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鲁迅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并映射当前社会的各种弊病。
对这课题的研究,不乏出色的学者,但各有各的视角,这遍论文主要从鲁迅作品中的妇女本身和外部因素去分析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并探讨使妇女解放的道路。
一、具体来说,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有以下几种类型:1、愚昧、麻木的、未觉醒的妇女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
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
封建卫道者鲁四爷就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
同时,鲁镇的人们也“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安宁。
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
发表时间:2013-10-16T15:36:20.623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7期(上)供稿作者:◇王辉[导读] 从子君反抗的失败,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者个性的毁灭。
◇王辉
(阆中江南高级职业中学阆中 637400)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其小说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一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
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
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勤劳、善良。
守寡后,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再改嫁。
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但厄运偏偏降临,宝儿病了,她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又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身上。
最终,宝儿死了,她唯一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面对空虚冷寂的一切,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
呆呆地等待明天。
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
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甚至寄希望于来生。
正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
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笔触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
她淳朴、善良、勤劳,又有依赖、屈从、自卑的一面。
祥林嫂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有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地维护。
这种强大势力,成了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
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
旧社会,讲究女子“从一而终”,所以,祥林嫂在祥林死后,不肯再嫁。
但她的一系列悲剧也随之展开。
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她嫁到了深山。
祥林嫂的婆婆利用了妇女绝对从属于夫族家长制的特权,要求祥林嫂的行为以她的利益为转移。
显示其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的真面目。
祥林嫂最初的反抗是惊人的。
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还拜不了天地,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脚上,头上还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被逼再嫁对她而言,是更大的灾难。
这一点从她以生命为代价争取自由的搏斗中可以看出。
她的反抗也可以说是她本能的挣扎。
祥林嫂的反抗是盲目的,外界的围墙和内心的围墙,同样难以逾越。
这一切,都是夫权要祥林嫂“从一而终”造成的后果。
封建神权、政权又惩罚了祥林嫂的“不守妇道”。
因为她是再嫁,是“大逆不道”。
从祥林嫂的初嫁亡夫、再嫁守寡到沦为乞丐的悲剧一生。
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
鲁四老爷及镇上的一些人也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压力统统笼罩在没有反抗的祥林嫂身上。
她的第一个家庭的崩溃,就已经为她的幸福画上了句号。
柳妈在祥林嫂遭受了一系列不幸后,对她说了有关“阴司”的话,又使她生活在极端的恐惧中。
尽管柳妈是那种带着封建迷信的“威吓”,但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
因此,在柳妈的教导下去捐门槛。
“赎罪后”,祥林嫂想弥补丧失家庭对她的打击。
可当她去拿祭器时,四婶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
”,无情地摧毁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
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迫害得精神失常。
最终,这个可怜的乞丐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
三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上绝路的子君《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
子君是接受“五四”新思潮洗礼的知识青年。
其石破天惊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显示出新时代的气息,表现出新时代女性前所未有的惊醒。
子君勇敢的冲破家庭的牢笼,和涓生租屋同居。
可变成家庭主妇后,当初的勇敢和无畏,在现实中被消磨殆尽。
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境陷入困境。
他们的爱情逐渐出现了裂痕,子君又回到了冰冷的封建家庭,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
子君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占统治地位,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
他们的个人奋斗,还不能挣脱封建势力的大牢笼。
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生被解雇了。
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
最终陷入了绝境。
子君的悲剧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子君是进步青年,为了追求幸福和自由,他们结合了。
但婚姻胜利后,子君没有了新的理想,没有像涓生那样继续学习和探索,去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女子,而是蜕变成一个平庸的小女人。
结果遇到实际的琐碎问题,马上感到幻灭。
从子君反抗的失败,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者个性的毁灭。
从鲁迅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可以看出,她们的悲剧,其中一个隐藏的原因,就是处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迫下,最终造成悲惨的结局。
鲁迅先生就是要揭示她们的悲苦生活,帮助她们寻找出路。
争得做人的权利。
他把解放妇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毅然的举起了反封建的伟大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