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众多领域,其中包括了农村妇女的形象刻画。
自20世纪初,鲁迅通过小说写作,揭示了农村妇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传统观念束缚、家庭地位低下等,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环境。
农村妇女处境的描写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村妇女通常被描写为家庭中的“三从四德”之一的贤妻良母,她们常常会默默地承受着家庭中的压力和苦难,为家庭的和睦和顺畅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鲁迅也表现出了她们在传统观念和家庭地位方面的局限性。
在《药》这篇小说中,当年轻的妻子陈锡台患病时,丈夫陈宋药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怀和爱护。
相反,他强迫自己的妻子在病中帮忙缝制衣服,再次证明了当时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另外,鲁迅在小说中还以一种深沉的方式揭示了农村妇女的不幸命运,如《祝福》中的杏子。
虽然杏子是个天生的美人,但她却不得不经受丈夫、公公和婆婆的言语和身体上的伤害,而且儿子也经常向她发泄自己的怨恨。
农村妇女的力量尽管农村妇女在鲁迅的小说中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但他们的力量仍然是无法忽略的。
例如,在《阿生》的小说中,阿生的妻子尽管是个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对地主和官府的不正义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反抗,保护了自己的家庭和社区。
在《药》中,陈锡台的妻子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她在丈夫死后,不顾一切地保住了自己的儿子和地产。
这些妇女尽管在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地位并不高,但是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耐心、自强和勇气。
,鲁迅的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妇女的形象,反映了她们的苦难生活和幸存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传统观念和家庭地位对于农村妇女在社会中的限制作用。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将这些普通妇女的故事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关注到了这部分人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女性地位与社会问题的关切,并探讨他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呈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尽压迫与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小龙女作为一个苦命的农村妇女,承受着夫妻关系的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迫。
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狂人日记》中的兰花,作为一个妓女,更是受到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谴责和弃视。
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压迫,呼唤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二、女性形象的自强意识展示尽管受到社会压迫,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出了自身的自强意识与反抗精神。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兰花在面对压迫与歧视时,虽然终究没有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的自尊与坚韧。
同样,在《老残游记》中,方玉儿作为一个曾经受尽折磨的女性,通过自己孤身一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鲁迅呼唤女性要有自强意识,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责任与关爱表达除了对于女性地位与自强的关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于女性社会责任和关爱的表达。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小龙女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身份与责任,并呼唤对于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呵护。
同时,在《孔乙己》中,崔钢嘴的妻子虽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配角,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妇女地位的思考。
她是一个虚弱的被压迫者,但也是一个有着责任与关爱的人。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

试论鲁迅笔下女性形象及其妇女观概要:鲁迅先生的妇女观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女性的解放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
经济独立是基础,思想独立是前提。
女性的独立首先要有独立的意识。
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女性才有了争取的动力,才可能去为了人身自由而不懈奋斗。
《祝福》中描写展示出:祥林嫂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
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
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
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是:她也是个寡妇,靠着纺纱养活自己和儿子,她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但是当宝儿病了以后,她求过签,许过愿,求何小仙,最后宝儿是吃了何小仙的药而死去的,但是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同情她,单四嫂无法忍受这样精神上的悲哀只求能在梦里与宝儿相见。
这两部作品表明出是封建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将她们置于死地的,仔细研究作品会发现像祥林嫂她们这样的妇女,从来没有想过争取做人的权利。
鲁迅揭示她们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她们疯狂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她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精神创伤,说明当时许多像祥林嫂那样麻木生活的女性还是大有人在。
1.1反抗与妥协的雏形—开始觉醒鲁迅要为这些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解除冤屈,揭示问题所在,因此在《离婚》、《风波》、《肥皂》这些作品中,鲁迅成功塑造了像爱姑、七斤嫂,这些敢于公开抗争而又泼辣刚烈的妇女形象。
《离婚》中的爱姑虽然是个泼辣敢于抗争的妇女,但是在婚姻的问题上她还是一个失败者。
当她的丈夫姘上了寡妇要离弃她时,她整整闹了三年,并与兄弟一起拆了丈夫家的灶,出了恶气。
但是在七大人、卫老爷等官僚地主的威压下,她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最终在“七大人”面前,精神防线轰然倒塌。
其实,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勇于反抗到妥协,这就是她的经历。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探讨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探讨文/常晓可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妇女思想解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鲁迅的一生用笔墨展现给世人许许多多发人深省的故事,也用笔墨雕刻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封建社会妇女形象。
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典型的几位封建社会女性形象,并对鲁迅的妇女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鲁迅;旧社会;思想解放;妇女观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识,在鲁迅的文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对于旧社会中国广大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担忧。
鲁迅在《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中为我们再现了许多旧社会中国的典型女性形象,对于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性鲁迅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除了对封建思想下女性的同情外,还有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1 鲁迅笔下典型女性形象分析1.1 《明天》里的单四嫂子《明天》是鲁迅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小说,也是鲁迅小说中最早集中刻画封建社会中底层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
小说中单四嫂子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与幼子宝儿相依为命,在苦难的生活中靠着勤劳与耐力养活孩子,而宝儿作为他的精神支柱最终却病死。
单四嫂子代表了一批旧社会中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女性,中国古代封建思想严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禁锢女性思想的枷锁。
单四嫂子完美的阐释了“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在丈夫死后,她独自艰难的抚养幼子,从没想过再嫁,夜以继日的纺线以求能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在封建社会这也成了奢侈。
不仅如此,小说中更是用较多的笔墨描绘了旧社会中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的无情剥削。
在宝儿生病到死亡下葬的整个过程中,单四嫂子经历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屈辱。
蓝皮阿五觊觎她,庸医和小仙欺骗她,王九妈冷眼旁观,甚至在宝儿下葬时邻居们还趁机搜刮她。
小说中的单四嫂子的悲剧也是旧社会的悲剧。
1.2 《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祝福》里的主人公,祥林嫂比单四嫂子更为悲惨的女性人物形象。
祥林嫂代表了旧社会女性最为卑微的一类人,她们没有自我,也不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只能任由夫家摆布,更像是男性的附属品。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doc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摘要: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为人生的创作理念,尤其是反映农村妇女特殊遭遇为题材的小说中,更对底层人民变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感情,他以深切的笔触在《祝福》、《明天》、《离婚》这些反映现实主义作品中塑造了祥林嫂、单四嫂、爱姑等一系列典型形象,揭示出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农村妇女的精神创痛,以及他们身上的抗争意识,强烈的人性意识与生命意识与也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显现出来。
妇女的生存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女性的人生自由、人生自主和人格自尊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封建统治之下的农村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封建礼教及其道德规范的束缚,因此受着最深重的灾难,同时他们相互间的心灵是不相通的,甚至彼此间的不幸常常赏玩和围观而更显得不幸。
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正是从这一独特的批判视角出发,深刻地剔挖着这一特殊灵魂人群的灵魂之痛。
《祝福》中祥林嫂在鲁镇人民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明天》中单四嫂梦醒后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离婚》中爱姑的婚姻悲剧,都是封建统治持续以及封建封建宗法制度下的道德规范的吃人本质所决定的。
正是通过对个特殊人群的多重悲观以及造成这些悲观的社会因素的挖掘,深刻地揭示出人物悲剧的社会性,即人物悲剧的实质是社会悲剧的呈现。
他们悲剧的生命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制度把她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他头上,并且将其慢慢挤向社会绝路的过程,鲁迅第一个有分析地描写农民及农村生活,的第一个把农村劳动妇女的心酸和和痛苦异常地表现出来。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以深切的笔调对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与不幸命运进行描述,实际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对妇女的残酷压迫,鲁迅对妇女的同情和对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诸多因素的思考也强烈地表现出来。
一、农村妇女的群像及其特殊遭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村妇女,生活在社会的灰色地带,他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甚至连几本的做人的正当权利都没有。
《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

《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主要有阿长和衍太太。
她们都展现了旧中国妇女的一些典型特点。
阿长是“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属于“底层劳动人民”的范畴。
她的地位极其卑微,是个“朴实、善良、勤劳”的人,同时也是个“愚昧迷信”的人。
衍太太则是一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她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然而,她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
总体来说,《朝花夕拾》中的这些妇女形象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和生存状态,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同情。
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

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女性形象妇女问题,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很大的关注。
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是“五四”时期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作家,他的小说《呐喊》、《彷徨》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
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清醒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他对于受尽侮辱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从来不因为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女性的"不争"的一面,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心理、行为,极力提倡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渴望她们从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
鲁迅深深感悟到几千年来压在最底层的女性抵挡了封建礼教精神奴役导致的深刻而沈重的精神创伤。
尤其就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底蕴着沈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从来没想要过,她们就是可以谋求搞“人”的权利的。
祥林嫂就是这样,她莫斯季搞奴隶,把站稳了奴隶看作人生的最小的满足用户和美好。
《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安于耐劳”。
“安分”就是她只想当个好女人、好寡妇,没有任何非分之想,她没有想在好寡妇之外争取点作为人的别的什么权利。
“耐劳”则是她的坚忍不拔、吃苦和简直抵得上一个男子的劳动能力,是她做个好女人和一个好寡妇的资本。
但是,当鲁迅在表现祥林嫂的耐劳、俭朴、善良的时候,鲁迅分明的感觉到了沉重、苦涩甚至激愤,因为鲁迅发现,并且她在《祝福》中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耐劳也好,俭朴也好,善良也好,都带有着奴隶的麻木,她的耐劳、俭朴、善良仅仅使祥林嫂充其量只能是个好的奴隶。
她的耐劳、俭朴、善良只是用来换取做稳奴隶,只要四婶让她分配祝福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她“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暂时做稳了奴隶,她就感到了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其实祥林嫂并非没抵抗精神,当她被买下贺老六搞老婆的时侯,她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奋力抵抗的,因为她指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抵抗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搞一个从一而终的不好寡妇!这种抵抗,难道不是越真挚、越惨烈,抵抗精神越弱,也就越可怕,越证明着奴隶意识越沈重,越深刻的吗?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刻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女性的灵魂,展示了祥林嫂灵魂里沉重的奴隶意识,寄希望于中国女性在这个形象中认清自己,觉醒过来,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争取到做人的价值和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摘要: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着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鲁迅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触,在《明界》、《祝福》、《离婚》、《仿逝》等以妇女为主人公的小说中,出色地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
这些艺术典型,感人至深,至令仍然显示着其不可磨灭的社会意义。
本文本文拟通过分析这四个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
关键字:鲁迅小说;妇女;形象
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在作品中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妇女形象。
在《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鲁迅受到“为人生”启蒙主义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字里行间,都熔铸着其激愤与不平。
一、麻木、顺从、无反抗力的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主人公。
《明天》是鲁迅写的第一篇描写农村妇女的小说,也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
贫困寡居的单四嫂丧夫之后,并没有选择改嫁。
也可以这样说,在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所谓东方文明的熏陶下,她遵守了古训:死了丈夫,不能另行改嫁,只能守节。
单四嫂麻木,淡漠,这个对生活已经毫无奢求的社会底层妇女,唯一的心愿大概就是养活宝儿。
“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宝儿稚气的愿望让单四嫂觉得“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也给了她为生活挣扎的信念。
可是宝儿生病了,把儿子当做明天的她求签、许愿、喂药,最后无奈求助庸医何小仙。
宝儿最后还是死了。
单四嫂微茫的希望幻灭了,邻居们帮忙操办丧事,他们都聚集在这可怜的寡妇周围。
“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
”可是他们谁也没有真正从心底给予单四嫂一点点同情和安慰。
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
而同是妇女,似乎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
面对一次次的不幸和打击,单四嫂完全麻木,没有怨恨,没有不满,她一味地顺从、屈服,更不要提反抗了。
单四嫂以为她的明天,痛苦会减少,可是现实是每一个明天,都给她带来了一次比一次沉重的打击和失望,也让她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财物。
鲁迅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二、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祥林嫂
《祝福》写于1924年,是鲁迅先生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
这篇名作,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
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
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
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祥林嫂——一个旧社会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轮回,四季交替,在凛凛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
她是一个想依靠自己劳动来争得人的生活权利的妇女,可是这种愿望却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所扼杀;但她并不屈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挣扎与反抗。
但是作为深陷在封建礼教社会中的妇女,祥林嫂是不可能有自我觉醒的反封建意识的,她的反抗是不断为自己命运的反抗。
她是不可能跳出封建社会的桎梏的,她反抗的结果,无非是逃离了虎口又进了狼窝。
祥林嫂只是社会的底层人物,具有小农意识,看不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分不清事物的正确与错误,所以她只能在那样一个畸形的社会中无声地死去。
因为活着更会让祥林嫂痛苦,贺老六和阿毛都已经离她而去,连自己的痛苦也被咀嚼成渣滓而丢弃,更是被鲁四老爷视为“谬种”、不洁之物而失去了参加祭祀的权利,甚至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她被侮辱、被损害,然而她不顺命。
在她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坚毅、勤劳、安分。
但这些传统美德并没有给她换来做人的权利,相反她的这些美德却被封建礼教击得粉碎,族权、夫权和神权给祥林嫂带上了沉重的枷锁,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
封建礼教的戕害,造成了祥林嫂的婚姻悲剧,而婚姻悲剧又导致了她的命运悲剧。
三、强势,能主动反抗的爱姑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父毋之命,媒钓之言”的升建包办买卖婚姻,直接促成了她生活中的不幸。
她的认识虽还很朦胧,但她已不甘欲服忍受封建势力的压迫了。
她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她强烈地反抗着夫家的歧视、虐待和遗弃。
为了不被丈夫离弃,她大闹的,不是离婚,而是不离婚,整整闹了三年。
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使用权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
“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最后丈夫只好请出“和知县大老爷换贴”的七大人来调停。
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慰老爷家里,七大人的装腔作势,玩“屁塞”,吸鼻烟,都使作为乡下人的爱姑感到高深莫测,她一向无所畏惧,可也“不由得越加局促不安起来了,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
表面上,她一再虚张声势,大声要求七大人给自己做主,可是七大人让仆人给自己装鼻烟和一声“来....兮!"就使她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误认为七大人要对自己不客气了。
爱姑毕竟也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见过世面,缺乏社会经验的农村妇女,她仍然是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仍然是在受到不公的待遇后才奋起反抗的,她在斗争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局限性。
如夫家要休她,爱姑不从的理由是:“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那么容易……”她认为她“自从嫁过去,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
这里显然包含了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青定。
她的抗争是具有很大的幻想性,而且表现出非常自大的样子,而且反抗中带有明显的报复心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用个人的反抗杀出一条生路是不可能的。
但是爱姑这一典型形象的出现,正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觉醒的萌茅。
爱姑的反杭虽然失败了,但她勇于抗争的力量,却透露出新时代的曙光。
它向人们预示,一旦革命的潮流冲击到身边时,中国妇女必将挺而奋起,找到自己的历史前途。
三、热烈纯真、向往自由的子君
子君是《伤逝》中的女主公,也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她不同于爱姑、祥林嫂等没有知识、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劳动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子君这个形象的塑造,表明鲁迅对妇女问题探索的不断拓展和深入。
子君敢纯真热烈而大胆地去爱自己所爱的人,她不嫌涓生职位的低下和生活的清苦,在冷眼和压抑之中,为追求新的理想生活,毅然割断了父女的亲情,又和胞叔闹翻,走出了封建家庭,摆脱封建礼教的牢笼。
路上遇到讥笑、轻蔑的世俗的眼光,她能大无畏地、目不斜视地、骄傲镇定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她为中国妇女喊出了几千年来未曾喊出的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
为了争得彻底的恋爱婚姻自由,子君还毅然斩断亲情,与涓生在吉兆胡同建立起小家庭。
这勇敢、大胆的行动,是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否定,是对封建制度特别是对封建婚姻制度极为大胆、坚决的反抗与挑战。
可是子君的反抗是建立在个人主义思想和爱情基础之上的,她缺乏远大的斗争目标,又得不到新的理想的启示和引导,她经过努力斗争换得的,不过是两个人的小天地。
平庸繁杂的讨生活给子君带来精神上的迷茫和空虚,严酷的现实,黑暗的封建势力,也接连给她以沉重的打击。
在强大的经济压力面前,“那么一
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
淡漠的爱情,爱好的差异也使这对夫妻有了“真正的隔膜”。
子君理想中的“新生活”完结了,她只能回到曾经与之决裂的家庭,在无爱中凄惨死去。
子君的悲剧揭示出,在旧中国,知识妇女同样仿往无路,她们即使能一度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而获得婚姻自由,但却逃不出旧的宗法社会的类笼。
正是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使我们深切地感到,被封建制度铃制的中国妇女,并不是任人辛刻的“柔顺的羊”;她们像野草那样,顽强地要从封建制度的巨石下抬起头来。
在她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革命性与斗争性。
这种革命性与千争性是任何力量也征服不了的。
也是中国妇女的无限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