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聂婷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1班20082430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堪称中国的民族魂。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可谓整个时代的缩影。
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作品,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黑暗的社会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
在整个民族被压迫阶级及少数进步人士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时候,鲁迅用他的笔写出了赤裸裸的现实、血淋淋的人吃人现象,用他的文字给黑暗的统治阶层沉痛一击。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封建吃人的礼教进行过尖锐的批判。
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与第一部《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
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祝福》《离婚》《伤逝》中对妇女形象的创造更为典型。
祥林嫂,爱姑,子君,作为三个悲剧妇女形象,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都失败了。
她们悲惨的结局,深刻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
鲁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表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主要谈谈鲁迅小说集《彷徨》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
以《祝福》《离婚》《伤逝》中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形象为典型代表。
祥林嫂,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四条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折磨。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
当她的丈夫死后,针对是否守节四权有不同的要求。
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
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鲁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
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
祥林嫂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
鲁迅对长妈妈的描写

鲁迅对长妈妈的描写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进行精准描绘。
在他的作品中,长妈妈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她的形象充满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狂人日记》中的长妈妈,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妇女形象。
她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妇女,但却因为社会环境的限制,被迫过着辛苦贫困的生活。
鲁迅先生在描写长妈妈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的苦难和坚韧。
长妈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每天都会去教堂祈祷。
鲁迅先生在描写长妈妈的时候,用了一句非常有力的话:“她是一个唯一可靠的人,因为她上帝的。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长妈妈坚定的信仰和对上帝的依赖。
在一个充满黑暗和苦难的社会中,长妈妈通过信仰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给自己带来了力量和勇气。
长妈妈是一个勤劳的妇女,她每天都会辛勤地工作,养家糊口。
鲁迅先生在描写长妈妈的工作时,用了生动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她的辛劳和坚持。
长妈妈是一个婚姻失败的女人,她的丈夫对她不忠,离开了家庭。
在那个时代,离婚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耻辱,但长妈妈没有被打倒,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两个孩子。
长妈妈的形象不仅体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也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批判。
在长妈妈的生活中,贫困、疾病、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无处不在。
她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她的命运被社会所束缚。
鲁迅先生通过长妈妈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和改变。
长妈妈的形象也展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地位的关注。
在那个时代,妇女是弱势群体,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歧视。
长妈妈虽然身处困境,但她并没有放弃,她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工作,以自己的努力养活了孩子。
她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妇女的力量和勇气。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描写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长妈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她的坚韧和勇气给予了人们无尽的启示和力量。
朝花夕拾摘录描述长妈妈的语句,体现他善良的形象特点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有一篇名为《故乡的名字》,其中描述了长妈妈这一形象。
长妈妈是鲁迅先生的乡亲,在他的故乡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她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坚韧的人物,她的形象在《朝花夕拾》中被描绘得深刻而又真实。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描绘长妈妈时用了一些非常生动的语句,体现了她的善良。
在描述长妈妈为人处世时,他写道:“她一丝不苟的忠实,乡亲们说,这是‘长家的沓子精神’,是出了名的。
”这句话中的“一丝不苟的忠实”和“长家的沓子精神”都体现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她是一个对家庭和乡亲无私奉献的人,她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她的善良和忠实。
在《朝花夕拾》中,长妈妈的形象也体现了她的坚韧。
在描述长妈妈与家人的生活时,鲁迅先生写道:“年复一年的顽强,夜夜开伙做姐妹,也不见她瘦弱到那里去。
”这句话中的“年复一年的顽强”和“夜夜开伙做姐妹”都表现出长妈妈的坚韧和勤劳。
她在艰苦的生活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仅是一个勤劳的农妇,更是一个坚强的母亲和妻子。
她的坚韧和执着在故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让人们对她的品格和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结来说,长妈妈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她的善良和坚韧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鲁迅先生对她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她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出的非凡品质,这些品质也启示着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善良地对待他人。
这些品质不仅在长妈妈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也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地方。
长妈妈的形象将一直活在《朝花夕拾》中,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长妈妈,她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物。
她的形象在《朝花夕拾》中得到了深刻的描绘,她的善良和坚韧成为了故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长妈妈的善良体现在她对乡亲们无私的奉献和关爱之中。
她经常为乡亲们做姐妹,从不求回报。
她总是笑容满面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的一颗善良的心让乡亲们都对她敬仰备至。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众多领域,其中包括了农村妇女的形象刻画。
自20世纪初,鲁迅通过小说写作,揭示了农村妇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传统观念束缚、家庭地位低下等,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环境。
农村妇女处境的描写在鲁迅的小说中,农村妇女通常被描写为家庭中的“三从四德”之一的贤妻良母,她们常常会默默地承受着家庭中的压力和苦难,为家庭的和睦和顺畅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鲁迅也表现出了她们在传统观念和家庭地位方面的局限性。
在《药》这篇小说中,当年轻的妻子陈锡台患病时,丈夫陈宋药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关怀和爱护。
相反,他强迫自己的妻子在病中帮忙缝制衣服,再次证明了当时男女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
另外,鲁迅在小说中还以一种深沉的方式揭示了农村妇女的不幸命运,如《祝福》中的杏子。
虽然杏子是个天生的美人,但她却不得不经受丈夫、公公和婆婆的言语和身体上的伤害,而且儿子也经常向她发泄自己的怨恨。
农村妇女的力量尽管农村妇女在鲁迅的小说中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但他们的力量仍然是无法忽略的。
例如,在《阿生》的小说中,阿生的妻子尽管是个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对地主和官府的不正义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反抗,保护了自己的家庭和社区。
在《药》中,陈锡台的妻子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她在丈夫死后,不顾一切地保住了自己的儿子和地产。
这些妇女尽管在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地位并不高,但是却表现出了非凡的耐心、自强和勇气。
,鲁迅的小说中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妇女的形象,反映了她们的苦难生活和幸存力量,同时也揭示了传统观念和家庭地位对于农村妇女在社会中的限制作用。
鲁迅通过他的作品,将这些普通妇女的故事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关注到了这部分人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鲁迅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特殊存在,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对女性地位与社会问题的关切,并探讨他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一、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呈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受尽压迫与剥削。
例如,在《阿Q正传》中,阿Q的妻子小龙女作为一个苦命的农村妇女,承受着夫妻关系的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迫。
她的命运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
同样,鲁迅的另一部作品《狂人日记》中的兰花,作为一个妓女,更是受到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谴责和弃视。
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鲁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与压迫,呼唤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二、女性形象的自强意识展示尽管受到社会压迫,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示出了自身的自强意识与反抗精神。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兰花在面对压迫与歧视时,虽然终究没有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但她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她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女性的自尊与坚韧。
同样,在《老残游记》中,方玉儿作为一个曾经受尽折磨的女性,通过自己孤身一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对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她的形象打破了传统对于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展示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鲁迅呼唤女性要有自强意识,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压迫,追求自己的价值与尊严。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责任与关爱表达除了对于女性地位与自强的关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满了对于女性社会责任和关爱的表达。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小龙女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身份与责任,并呼唤对于女性权益的更多关注与呵护。
同时,在《孔乙己》中,崔钢嘴的妻子虽然只是一个次要的配角,但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妇女地位的思考。
她是一个虚弱的被压迫者,但也是一个有着责任与关爱的人。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

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简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鲁迅作为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其小说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一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鲁迅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
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悲剧女性形象。
她勤劳、善良。
守寡后,遵循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再改嫁。
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但厄运偏偏降临,宝儿病了,她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又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身上。
最终,宝儿死了,她唯一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她面对空虚冷寂的一切,希望在梦里和宝儿见面。
呆呆地等待明天。
可以想象,单四嫂子将面对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
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甚至寄希望于来生。
正因为她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
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笔触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二从反抗到妥协的祥林嫂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
她淳朴、善良、勤劳,又有依赖、屈从、自卑的一面。
祥林嫂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有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地维护。
这种强大势力,成了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
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
旧社会,讲究女子“从一而终”,所以,祥林嫂在祥林死后,不肯再嫁。
但她的一系列悲剧也随之展开。
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她嫁到了深山。
祥林嫂的婆婆利用了妇女绝对从属于夫族家长制的特权,要求祥林嫂的行为以她的利益为转移。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描述:
1. 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的形象在鲁迅的笔下显得朴实、善良、勤劳。
她对鲁迅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同时也有些封建迷信的思想。
阿长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
2. 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一个严肃、严厉的人,他对鲁迅的教育充满了严格的要求。
他希望鲁迅能够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教育方式却让鲁迅感到压抑。
父亲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严厉的教育观念。
3.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她对鲁迅的关爱充满了母爱。
她虽然不能理解鲁迅的思想,但她始终支持鲁迅,希望他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
母亲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普通妇女的形象。
4. 老师:鲁迅的老师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他对鲁迅的教育充满了期望。
他希望鲁迅能够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但他的教育方式却让鲁迅感到压抑。
老师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严格的教育观念。
5. 同学:鲁迅的同学中有一些人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共同进步。
但也有一些人对鲁迅的思想不理解,甚至对他产生了误解。
同学
们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思想的人们。
6. 朋友:鲁迅的朋友中有一些人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共同进步。
但也有一些人对鲁迅的思想不理解,甚至对他产生了误解。
朋友们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思想的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摘要]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确良苦难最深重。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
故其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特别关注他们的命运,因此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有很多妇女题材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有着鲁迅对广大妇女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深入思考,描写和揭示了封建思想对妇女精神的奴役和毒害,期待妇女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
鲁迅的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并映射当前社会的各种弊病。
对这课题的研究,不乏出色的学者,但各有各的视角,这遍论文主要从鲁迅作品中的妇女本身和外部因素去分析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并探讨使妇女解放的道路。
一、具体来说,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有以下几种类型:1、愚昧、麻木的、未觉醒的妇女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坳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
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
封建卫道者鲁四爷就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
同时,鲁镇的人们也“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给两个男人,使她极端痛苦,灵魂得不到安宁。
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谅。
当她听从柳妈的话捐出门槛赎罪后,被四婶的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最后一击。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敢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时,她才走开。
”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
“作品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
压迫她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爷、四婶到婆婆、大伯,甚至还有柳妈和鲁镇的群众都参与这样一个周密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另一个愚昧、麻木、未觉醒的妇女形象是《明天》中的单四婶子,她勤劳善良,但同样被浓厚的封建思想所包围。
在丈夫死后,“便须专门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儿子是她唯一的希望。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的病就是不见好转,最后她只得把希望押在庸医何小仙身上,但是这最后的希望还是破灭了,宝儿死了!从守寡后的支撑这个家庭,到儿子的病死,希望在梦中见到宝儿而终不得见,最后只有自己“苦苦的复习经过了静和大的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这一过程,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将她慢慢围困的过程,但却听不到营救的声音,使其始终孤独地对抗封建社会的残忍,包括同样苦难的人群也是如此的冷漠,由此,单四嫂的“明天”我们可以清楚地想见了,等待她的必然是更大的痛苦。
从祥林嫂、单四婶这两个妇女可以看出封建思想的禁锢已使她们变得这么愚昧、麻木,相信上天安排好一切,自己只是接受这些安排,不反抗,从另一个角度说,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是自己。
2、妇女中的“庸众”,杀人者的“帮凶”。
具有这一特征的人物之一是《风波》中的七斤嫂。
作为被统治者的一员,她却糊里糊涂地崇奉封建皇权,一听皇帝又坐上了龙庭(张勋复辟),就很兴奋:“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但当她知道大赦需要有辫子,而七斤又无辫子时,不由得对七斤怨恨起来。
她对当地遗老赵七爷也十分迷信,听他听“书上写着”,便完全绝望了,大声骂七斤“你这活死尸的囚徒……”当八一嫂走过来劝解她,并说她过去曾说过“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之类的话时,她“恨棒打人”,把气发泄在女儿六斤的身上,把六斤拿的空碗打落在地,并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由此可见,七斤嫂善良朴实的一面消失了,势利的一面占了上风,她不仅愚鲁,粗俗,而且无贞操,甚至卑怯,欺软怕硬。
她身上的国民劣根性,表现得力较为鲜明。
《祝福》中的柳妈是封建卫道者鲁四爷心目中的“善女人”,她“吃素,不杀生的”,极为虔信鬼神,柳妈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论地位,她只是个年节里在鲁四老爷家干活的短工;论相貌,她长着一双“干枯的小眼睛”`“打皱的脸”笑起来“使她蹙缩得象一个核桃”。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吃素`不杀生”的人会去伤害祥林嫂,把她送上死地。
但不幸的是,确实是她的一句话从精神上扼杀了祥林嫂,是她,为祥林嫂走向死地推了一把力。
那么,是否可以据此就说她是一个恶女人呢?不!恰恰相反这正是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她对祥林嫂的同情。
她确实为祥嫂着想的,确实是想把祥林嫂从苦痛中解救出来,确实是不想叫活着受了一辈子罪的祥林嫂死后再被“阎罗大王”锯开。
但是,同情却结出了恶果,这是柳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祥林嫂这样的一个善良的生命在柳妈之类的人物的“对号入座”中,被套上了无以洗刷的罪名,带着滴血的灵魂走进了地狱,结束了她那悲惨的一生。
揭露了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
可以说,封建的道德、习俗、礼教,是真正杀害祥林嫂的元凶,而柳妈却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
3、具有反抗意识的妇女形象。
《伤逝》中的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不顾家庭的阻挠和社会的非议,勇敢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
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
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局长一纸解职令导致涓生失业,经济的重压加强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
但主人公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的自由,奋斗的目标实现了,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
每天只是留连于两盆小花草,四只小油鸡和一只花白的叭儿狗;涓生也只好与之灯下对坐,强装笑容作“怀旧谭”。
于是失业、贫困这些旧社会势力施予的打击,使他们精神空虚,夫妻隔阂,互相交织,内外夹攻,使他们既失去了精神上的骄傲,又失去了物质上的依靠,彻底毁掉他们的爱情生活。
这样,人的性格也就会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渐渐褪色。
最后,涓生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分离,毁掉作为个性解放思潮之结晶的家庭,以“救出自己”。
因而使子君在“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下凄惨死去。
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个性解放思想虽有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问题。
小说抨击了旧的社会制度,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残酷地毁灭了初步觉醒的青年一代的青春,幸福和美好的追求,揭示了不同社会解放相结合的个性解放思潮的狭隘、孤单、脆弱,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没有远大的前途。
正如鲁迅在杂文《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的,社会制度没有变革,也没有经济权,即使像娜拉似的个性觉醒而走到社会上去了,恐怕也只有堕落或回来两条路。
子君走出封建家庭,走进了小家庭,在旧势力压迫下,又回到封建家庭,在无爱的人间抑郁而死,个性解放思想和“未了褪尽旧思想”是子君悲剧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离婚》中的爱姑,虽然她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她最终也变成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从外表看,她泼辣任性,连丈夫和公公都敢骂,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
因此,她与丈夫家的人“已经闹了整整三年,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了。
爱姑的悲剧,深刻地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的艰巨性。
同时,作品也表现了爱姑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对七大人之流还抱有幻想,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二、鲁迅作品中妇女形象的思想意义。
鲁迅笔下众多的妇女,都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他的这种悲剧艺术的创造,主要是要“画出这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直面惨淡的人生”:1、造成中国人民落后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彻底反封建是鲁迅小说的共同主题。
在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中,鲁迅的小说中清晰地描写道,封建宗法制度及其伦理道德是造成妇女痛苦的根源。
由于解剖的准确性和彻底性,它成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
鲁迅小说里描写的众多的“不幸的人们”,都是被封建反动势力吞噬的弱小者。
鲁迅致力于表现被损害的劳动妇女的命运,同表现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
《祝福》中的祥林嫂勤劳善良,安分守己,却受尽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摧残,带着恐惧的心情死去,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离婚》中的爱姑,都是在不同的压迫环境中被吃掉了的小人物。
中国的劳动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所受的压迫和苦难最为深重,封建主义的恶魔以大量地吞吃这些弱小者为其生存的基础。
鲁迅描写这些独立无援者任人鱼肉的悲剧命运,正是为了更有效地揭露黑暗社会的冷酷和残忍。
如果把祥林嫂的遭遇同爱姑遭遇对比起来看一下,那就更能看到鲁迅的描写是意味深长的。
祥林嫂毫无反抗能力,在她身上体现了“四权”威逼的暴虐姿肆;爱姑在自己的意识中自以为并非任人摆布,有如网中一条不安分的鱼,她冲撞了许多网眼,但最后还是被摆上了被吃的筵宴。
鲁迅不是一般地去描写苦难,而是把进击的矛头指向整个封建制度本身。
他启示人们,如果不对整个社会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人民的悲剧命运是不会改变的。
他还昭示人们,在封建社会中,无数的“吃人”的悲剧不单是由几个直接的压迫者制造而成的,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腐蚀,许多被吃者实际上也在有意无意中参与了“吃人”的行动。
许许多多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群众,被封建统治阶级制造的模式压制成规范的社会人。
使人民群众去掉愚味麻木的精神状态,卸下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也是改变他们的不幸处境的必由之路。
从鲁迅的这一昭示,读者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如同整个封建制度一样,是必须彻底改变的。
2、提出了国人在精神上存在的种种利弊,并针对她们本身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欲使中国社会进步,改变国民精神是第一要素,这是鲁迅一贯的思想。
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是鲁迅小说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