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鲁迅的《伤逝》与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教学提纲
鲁迅《伤逝》 分析

爱情悲剧与社会问题思考
《伤逝》不是性格悲剧,也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 伤逝》不是性格悲剧,也不是个人悲剧, 剧。 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妇女个人的、主观的局限性, 更主要的是社会的、客观的因素,有其必然性。
△经济地位(社会分工) 经济地位(社会分工) △社会制度(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下建立的男女平等的思想) 社会制度(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下建立的男女平等的思想 男女平等的思想) △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 在当时中国的文化背景 在当时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妇女解放绝不是仅仅接受、认同新 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妇女解放绝不是仅仅接受、认同新 思想就能作到的。还要考虑妇女的社会地位,更进一步是几千年绵 思想就能作到的。还要考虑妇女的社会地位,更进一步是几千年绵 延的社会传统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氛围。子君自己对 延的社会传统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氛围。子君自己对 这种社会文化影响也是身处其中也浑然不觉。 这种社会文化影响也是身处其中也浑然不觉。
鲁迅《伤逝》
环艺二班 郑郑桂海
作者简介
1 、从进化论者到马克思主义者; 从进化论者到马克思主义者; 2 、对中国社会最深刻的认识与批判:
(1)对封建社会本质的揭露 (2)对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 △统治人民的工具 △对国民性的影响
3、重建现代文化人格的思想(改造国民 性)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 基人
1、新的创作手法的吸收、引进 新的创作手法的吸收、 2 、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批典型人 物形象的塑造
爱情悲剧的原因
1.个人原因----子君的软弱,涓生的变 个人原因----子君的软弱, 心(软弱) 软弱) 2 .社会原因 (具体原因—失业) 具体原因—失业)
他们的爱是一种架空的爱,理想的爱。他们只希 望有一个安静幸福的家,但那个社会不允许他们活下 去。悲剧的造成应归结到社会-----他们不顾一切冲破 去。悲剧的造成应归结到社会-----他们不顾一切冲破 封建礼教的自由恋爱是得罪那个社会的原因 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的根深蒂固,浓厚的封建伦 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的根深蒂固,浓厚的封建伦 理形成的社会氛围, 理形成的社会氛围,不能容许他们的个性解放,辞退 只是可以想象的各种非议和惩罚中的一种,但经济上 只是可以想象的各种非议和惩罚中的一种,但经济上 的打击却是最直接的。没有了生活来源,不能抱着爱 的打击却是最直接的。没有了生活来源,不能抱着爱 情喝西北风,打击到来时,理想的共同生活也就终结 了。
第六节 伤逝

存在主题:存在主题是关怀个人的主题。个体的人作为存在者其可能性的存在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应该是”,其出发点的现实前提即是存在者的当下的实存状态。鲁迅关注涓生、子君这样的个体人的存在状态。《伤逝》中涓生和子君觉醒后把行动的目标锁定在个人爱情婚姻的自由上。而由于新旧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涓生和子君与整个社会对立。他们为“自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孤独、焦虑与疲惫。当他们冲破千难万阻勇敢地结合后,他们祈求的幸福时光并没维持多久。这样,小说的存在主义意蕴或许主要体现在涓生与子君同居之后。这个爱情故事在开始时,爱情本身是被注入了充分的“希望”的,而“希望”包含着关于生命、爱情、欢欣、觉醒等等因素,被涓生和子君憧憬着。但当他们同居后,“希望”自身在现实生活中遭到否定和怀疑。因为真正的幸福一闪而过,超越世俗的爱情、充沛丰盈的生命、昨非今是的觉醒和热烈真挚的欢欣,这些希望的火光在现实延伸中再也难以发出耀眼的光芒,留给他们的是无法克服的内心的孤独与隔膜。可以说:他们同居后的“真实”便是孤独与隔膜。此时,希望的虚空、人生的荒诞便得到初步的体现。子君曾付出过努力,但女性的生存劣势、性别制约、性格缺陷等原因使其追求婚恋自主的勇气和无畏精神难以轻易地嫁接到生存竞争中来,也便难以满足涓生的人生期待。这时的涓生更清醒地认识到希望的渺茫,“现实”仍是虚空。但涓生在意识到两人继续生活下去将会一起灭亡时,自私的他开始多次肉搏“真实”与“虚空”。之所以会发生多次肉搏,是因为他处于二难选择的困境中:“不说”出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即是安于“虚伪”,是他不愿的;而“说”出则意味着“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子君,并且确实导致后来子君的死亡。“不说”与“说”,选择哪一种都难免空虚与绝望。但难于选择仍要选择,只是在吉兆胡同的那个寒冷的早晨,涓生“用了十分的决心”宣布了他的决定时,他的心中又重新点亮了希望之光,意欲向新的生路跨出那第一步:“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们的新的道路的开辟,便在这一遭。”但子君的死亡却又将他从希望之中重新抛入了“寂静与空虚”的深谷,在无限的“悔恨与悲哀”中体会人生的意义:人生就是“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至此,《伤逝》的存在主义意蕴大大深化了。正是子君的死亡创造了涓生对过去生命的记忆,过去的生命是虚空的、绝望的。而生存的意志与赎罪的自觉使其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虽然意识到新的努力得到的只会是“更虚空于新的生路”,但既然已体认到绝望的过去便要对将来先行筹划。他的向新的生路跨进去的存在的决断,即自由选择便是在“无尽的”“悔恨和悲哀”之中体会到的人生的意义。虽然,鲁迅借《伤逝》文本所要昭示的主要意蕴或许不是人生虚无与存在荒诞,但他在塑造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时,却分明注入了自身对个体生命的体验,而且由于鲁迅把生命个体作为一种独立的真实存在加以思考。因此,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的体验便带有形而上的性质。这“虚空”是对令人绝望的中国现实社会的无可希望或绝望的生存状态的证实。
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

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爱情短篇小说,也是鲁迅先生对“五四”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热潮的一种反思。
小说通过涓生和子君这对五四青年冲破重重阻挠,历尽千辛万苦自由结合,最终却凄然分手的悲剧故事,向人们展现婚姻生活的真实。
《伤逝》自发表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叙述视角以及内容的多义性而受到评论界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众多的评论声中,女性批评的声音一直很微弱,因此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就显得很有意义。
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主要运用女性经验和女性视角以及女性的思维去分析文本,挖掘文本中的男性话语进而还原子君形象,透过两性对待自我、对待他者、对待爱情与婚姻以及对待生存境遇的不同凸显女性的生存困境。
同时由《伤逝》中的子君看中国现代女性的生存境遇,期待两性能够真正和谐共处。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分析《伤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并说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简单指出女性批评下《伤逝》解读的意义。
同时对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了简单概括;第二章《伤逝》研究现状分析主要对以往《伤逝》的研究历史做了必要的梳理,把《伤逝》研究中最主要的一些成果作了分类,以期发现这些研究的成功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第三章女性批评下的《伤逝》解读是本文的重心,这一部分主要以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支撑分别从叙事视角、人物角色、爱情悲剧、婚姻悲剧、生存现状五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从女性意识和女性心理出发来分析子君和涓生对待自我、对待他者、对待爱情和婚姻、对待人的存在境遇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和取向,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对男权思维和男权意识进行一定的批判,给予女性应有的人文关怀;第四章女性批评下《伤逝》解读的现实意义,这部分主要是由《伤逝》的女性解读引发对现代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通过文本解析传达两性和谐的心声。
通过对《伤逝》文本的女性解读,我们发现子君的命运在现代女性身上仍在延续,女性在对待两性关系上依然存在误区,针对这种误解两性应该积极地寻求和解之路。
伤逝专题培训

⑵பைடு நூலகம்说以子君和涓生旳悲剧旳产生、发展和结束 为线索而展开,通篇脉络清楚,情节紧凑。
18
3.感人情思旳细节安排,细 致入微旳心理描写。这突出地体目 前对子君旳刻画上。
19
、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23年5月
,他首次用“鲁迅”旳笔名,刊登中
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志》,奠定了新文学运动旳
基石。
4
1.创作实绩
1923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他旳第 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旳当代白话小说《狂 人日志》,标志着中国小说旳发展已经进入一种全 新旳时代。《狂人日志》是讨伐老式封建专制文化 旳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当代新文化旳宣言书。
伤逝
鲁迅
一、教学目旳
• 1.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旳杰 出成就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旳 地位;
• 2.把握《伤逝》旳创作背景、故事 内容和艺术特征,并能对作品中所 显现旳悲剧原因与社会意义作出精 确旳了解和判断 。
2
二、鲁迅旳小说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奠基人 《狂人日志》 《呐喊》 《彷徨》
3
•
鲁迅(~),中国文学家
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
14
反思爱情自由
经济独立与爱情自由。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 长,发明,安宁和幸福 是要凝固旳。
15
3.思想意义
经过涓生、子君始以争取个 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 结局旳描写,既赞扬了他们敢于 和封建势力抗争旳勇气,又强烈 训斥了封建势力对青年旳迫害, 更主要旳是触及青年知识分子从 封建桎梏下彻底解放出来应走什 么道路旳问题。作品揭示出男女 主人公悲剧旳根源在于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旳政治经济压迫,批 判了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 和恋爱至上主义旳道路。
伤逝教案

《伤逝》课件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的杰出成就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和艺术特征,并能对作品中所显现的悲剧原因与社会意义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
二、鲁迅的小说创作1.创作实绩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狂人日记》是讨伐传统封建专制文化的一篇檄文,是呼唤重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宣言书。
《狂人日记》之后,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分别编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里。
《呐喊》于1923年出版,收集了1918—1923年的14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于1926年初出版,收集了1924—1925年发表的11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狐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于1936年1月出版,收集了8篇小说,其中第1篇《补天》写于1922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
如鲁迅自己所说,该集子的8篇故事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改编后传达鲁迅自己的思维。
《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起死》《非攻》2.鲁迅的小说的思想内容⑴反对封建主义的宣言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和号召人们起来反抗旧世界的斗争精神。
《狂人日记》《长明灯》⑵辛亥革命教训的深刻总结痛感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不彻底性《阿Q正传》《药》《风波》⑶旧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农民的痛苦与希望、要求与理想,塑造了众多农民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正传》《故乡》《祝福》《明天》《离婚》⑷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探索两类知识分子形象一类属于封建教育制度产物的知识分子。
《伤逝》教案

《伤逝》教案伤逝一、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鲁迅生平概况,理解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杰出成就和崇高地位,了解鲁迅思想的精神实质。
2.阅读鲁迅在小说、散文、杂文、学术等方面的代表作品,掌握中国现代小说发端的《狂人日记》和小说集《呐喊》、《彷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
2.内容提示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故事写一对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触目惊心地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这是鲁迅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个人奋斗出路的回答。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说,绝不是出路。
脱离群众、脱离社会的孤军奋战,结果只能是失败,只能走回头路。
要争取彻底的解放,必须去寻求一条“新生的路”。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
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
三、作者生平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6《伤逝》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伤逝——涓生的手记一、关于创作背景《伤逝》的创作与易卜生(Henrik Ibsen)的传入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密切的关系。
易卜生(1828 —1906)是挪威著名的戏剧家、诗人。
他的现实主义倾向的剧作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他开创的“社会问题剧”真实地反映挪威现实生活,实质上也剖析了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的特点,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肮脏腐朽的本质,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如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问题,扫除资产阶级市侩意识问题,争取民族独立问题,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等等,目的在于引起人民群众的注意,进而改革社会。
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易卜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启发了中国的现代作家们创作了一系列“问题小说”。
1918年,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胡适创作了独幕剧《终身大事》,这是中国现代最早创作的话剧剧本。
剧中田小姐和陈先生恋爱,而其父母竟以几百年前田、陈一家的荒谬理由,干涉他们的婚姻。
田小姐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陈先生一起出走。
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
这批剧目,不但是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象征和载体,而且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之特色。
二、人物分析1.子君故事的开端,子君同涓生的恋爱过程,是涓生用资产阶级的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等学说,灌输给子君的过程。
半年持续不断的启蒙,子君终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狂喜的涓生这样评价:“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子君这种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决绝的,她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勇于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主要动力就是爱情。
但在封建意识层层厚积的中国的现实中,她又是过分天真的。
家庭与婚姻,都不是独立自在、自我封闭的天地,必然受到整个社会的制约。
《伤逝》教案

《伤逝》教案(四课时)目的要求:1、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2、了解小说的发展3、欣赏《伤逝》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小说语言特点。
难点是赏析《伤逝》深刻的主题。
教学方法:利用电教手段,采用听、讲、议和比较的方法,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1,导入:鲁迅简介,鲁迅的爱情故事。
2,了解故事情节:学生口述《伤逝》故事情节。
故事的梗概是在自由思想萌发时一对觉醒的青年男女相恋,后遭到家族反对,私奔同居,最后抵挡不了社会舆论与经济困难的压力而走向结束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涓生:伤子君之死,悔恨----会馆胡同:相遇、相识、相爱------吉兆胡同:同居、快乐----隔阂----相怨-----分手---主人公子君:病故3,讨论:《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主要责任在于谁?提示:社会、涓生、子君三个方面原因,(另外用两节课时间专门组织讨论,要求准备讲稿(500字左右)4,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其一,“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
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
”我极其震惊于那个“冷冷的气愤和暗笑”!抛开涓生所气愤和暗笑的内容,我只讲两个人之间对待的问题。
两个因为相爱而选择走在一起的人,在共同生活之后,发现彼此之间渐渐产生隔阂,却不想着去放开彼此的想法,敞开心扉的争取把隔阂早日消除,而是无所作为的让隔阂这么逐渐累积,累积,最后竟然发展到对对方“气愤”、“暗笑”的地步,尤其那“暗笑”,多么伤害人心的暗笑!涓生,你可知道,你所暗笑的可是你爱的人啊!其二,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时间,那条狗“阿随”竟然自己找回来了,来到了涓生的面前!子君,对涓生深爱而又极度依赖的女子,在涓生说出他心中的“真实”之后,怀着对涓生的爱,和对涓生的绝望而离开。
她在死的那一瞬间,在死了之后,依然怀着对涓生的眷恋吗?依然怀着对涓生的深爱吗?所以,她在死后附体在阿随身上也要再去见涓生?我这么想着,对于子君的死,也对于她的生,都感到了极度的悲哀——其实,她从来也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她始终有一种依赖!而涓生,面对自己抛弃的“阿随”的回来,自然也是勾起了对子君的回忆——苦痛,悔恨,空虚!小说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5,小结:《伤逝》的主题是:6,布置讨论:用两节课时间专门组织讨论,要求准备讲稿(500字左右)附相关资料主人公涓生、子君是受过新式思想熏陶的两个青年,他们不理会世俗的眼光,毅然的选择为了爱情的自由而走到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外在的经济压力到来时,两人的幸福也就遭到了致命 的打击。涓生被工作单位辞退,两人的小家庭失去赖以 支撑的经济基础,婚姻也自然产生了裂痕。
子君
失去了反 抗的力量
一方面恐惧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 个性解放思想。个性解放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 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 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地和封建 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生建 立起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小家庭。这些描写,表现了个性解放具 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作用。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小说的创作背景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人恋爱 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于1925年 ,收录于 小说集《彷徨》中。
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 的时候,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也译为《娜 拉》)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男女平等”、 “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口号。
•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 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干涉、束缚。 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 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 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
•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 无路可走,结果,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地反抗过 的封建家庭,并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 3)涓生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是悲剧的一个的主观 原因,在他们遭受到人生最艰难的困境之时,涓生没有最 终做到同舟共济,而是把责任单独推向子君。
(4)子君在同居之后变为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失去了远大 的理想,这也是一个主观原因。
• 鲁迅曾写有《娜拉走后怎样》一文,指出娜拉在个性觉醒后离 家出走到社会上去,但如果没有经济权,没有经济制度的改革, 很可能只有两条路:回来或是堕落。子君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 条件下的娜拉。她因个性觉醒而从旧家庭出走,但却陷入了小 家琐碎之中不可自拔。不问不管小家庭家务以外的广大社会生 活。但是,没有整个社会的改革、解放,恋爱婚姻问题是不能 真正解决的;个性解放思想是无法抵抗社会的压迫的,仅只一 年,子君被迫又回到她所走出的旧家庭,在传统偏见的巨大精 神压力下忧郁而死。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揭示了个性解 放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
第六讲-鲁迅的《伤逝》与现代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对人的精神创伤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 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刻。鲁迅的目的正 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 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 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际上就是对 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一方面甘于做一个庸俗 的家务奴隶
曾希望借个人的奋斗
涓
改变困窘的生存环境
生
但努力没有取 得效果
出于无奈,疏远了子君
加剧了两人的婚姻危机
2.《伤逝》中主人公悲剧的根源
(1)封建旧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自由恋爱和 婚姻自主是不能见容于那个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 的。
(2)《伤逝》通过子君和涓生婚后生活的细致描写,深人揭 示了造成悲剧的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对个性解放思想 进行了深人剖析。作品表现了: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 生结合,但也正是个性解放思想,使他们在社会压迫下离 异而酿成悲剧。恋爱和婚姻问题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 性的解放,而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部分。
涓生和子君冲破了封建家庭的阻挠幸福结合。婚后他们失 去了前进的目标,子君很快成为家庭主妇。涓生失业后,他们 的婚姻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涓生在子君 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 他们的幸福潜藏着毁灭的危机,根本原因是他们将追求的目标 仅仅建立在小家庭之上,之后,他们就丧失了继续追求和前进 的目标。
(4)独特的情节结构模式
在情节结构上,蕴涵着鲁迅不少知识分子题 材小说的结构模式:出走——返回——再离去 (本文是子君的死亡);也带有西方现代主义小 说的某些特点(例如《尤利西斯》对《奥德赛》 结构的模仿),充盈着某种现代主义意识。
(3)深刻的主题思想
小说以涓生手记的形式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知 识青年在没有社会解放和经济上的独立大前提下, 追求个性解放的婚姻最终走向破裂的过程。这一 主题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思想解放和女性命运的 关注。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悲剧,而是一个深刻 的社会和精神悲剧。它既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更是对单纯的追求个性解放青年的一个告诫:没 有社会的解放,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个性解放是 难以真正成功的。
鲁迅也主张个性解放,但深刻之处在于能 够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没有经济基础和社会 基础的个性解放的局限,认识到这种局限可能 导致的人生悲剧。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 个性解放必须与经济、社会解放相结合。 • 这一认识恰恰成为鲁迅写作《伤逝》的大背景,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也建立这个大背景之上。
3.《伤逝》的艺术特色
• (1)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伤逝》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这是极 适宜于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形 式。作者不重在事件过程的叙述,而 把笔力集中于人物的心灵历程和感情 波澜的抒写,展示主人公悲欢离合的 感情世界。
(2)浓烈的抒情色彩
《伤逝》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由于采取涓生追 忆往事、心灵自剖的方法,因而带有强烈的感情 色彩,使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色调。作者运用了 多种抒情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 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层层递进,或者通过 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伤逝》以诗的语 言,出色地创造了意味隽永的诗的意境,不仅以 深刻的思想启示读者,而且以情动人,似一首深 沉、悲怆的抒情乐曲,饱和着感情力量震动读者 的心弦。